BMJ子刊:糞菌移植竟能保護β細胞!

2020-11-03 糖尿病便秘腸炎管理

糞菌移植又立功了。

近日,由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Max Nieuwdorp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著名期刊Gut上發表了一項開創性試驗的研究結果[1]。

他們通過鼻飼的方式,給20名確診1型糖尿病時間不超過6周的患者移植了糞菌,1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糞菌移植可以保護殘餘β細胞,避免其功能進一步受損

此外,Nieuwdorp還揭示了背後的可能機制:糞菌中的Desulfovibrio piger會通過代謝產物降低促進1型糖尿病發生的T細胞的水平,進而實現保護殘餘β細胞的作用。

這項研究不僅是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臨床試驗中發現糞菌移植的這一保護作用,而且還發現一些具有治療潛力的腸道微生物,為1型糖尿病的治療開拓路新方向。


論文首頁截圖

1型糖尿病(T1D)是一種以β細胞進行性受損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細胞在疾病的進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科學家嘗試通過使用環孢素[2]、抗CD3抗體[3]、抗胸腺細胞球蛋白[4],以及抗CD80和抗CD86抗體[5,6]等免疫抑制藥物,靶向T細胞來防止疾病進展。

然而,這些治療策略對疾病進展的影響(在最好的情況下)是短暫的,對長期進展幾乎沒有影響,還伴有嚴重的副作用。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對T1D病理生理學有更多的了解,以找到新的治療幹預措施。

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T1D病理生理學與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有關[7,8]。

在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中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先天性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是T1D發病的關鍵因素[9],而且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和特異性微生物可改善T1D的進展[10]。

有些科學家對腸菌和T1D之間的關係做了進一步的探索,他們發現可能是由於腸道短鏈脂肪酸(SCFA)生成障礙,誘導的腸道上皮屏障功能改變,進而誘發了T1D[11]。而且SCFAs中的丁酸酯和醋酸酯,已經被證明可以改善NOD小鼠的β細胞功能[12]。


遺憾的是,Max Nieuwdorp最近完成了一項人體幹預研究,他們發現丁酸鹽對T1D患者的免疫學或代謝影響其實很小[13]。這暗示,僅靠一種或者幾種SCFAs不足以改善T1D,現階段還是得從腸菌的整體考慮。

好在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FMT是安全的,而且可以顯著改變受體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並可以影響代謝症候群受試者的血糖控制[14,15]。

因此Max Nieuwdorp團隊決定發起FMT幹預T1D的人體研究。

在2013年至2017年之間,Max Nieuwdorp團隊招募了20名年齡在18-35歲之間,體重指數(BMI)正常(18.5-25),被診斷為T1D時間最長不超過6周,且仍有殘留的β細胞功能的受試者

與此同時,又招募了7名健康且BMI小於25的高加索人作為糞便捐獻者

20名T1D患者以1:1的方式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接受自體FMT(10人),另一組接受異體FMT(10人),在0、2和4個月時使分別將新鮮糞便通過鼻十二指腸管移植給所有的T1D患者[16]。

隨後,在0、2、6、9和12個月時進行混合膳食耐受試驗(MMT,評估殘餘β細胞功能)、腸道微生物群分析和免疫學測定;在0、6和12個月時測定血漿代謝物;在0和6個月時進行胃十二指腸鏡與十二指腸活檢,以評估小腸微生物群,並進行定量逆轉錄PCR,以評估十二指腸基因表達;在所有時間點上測量血糖參數。


研究流程圖

研究的主要終點是12個月內通過MMT評估的C肽釋放的保存情況(反應殘餘β細胞功能維持情況)。次要終點是血糖控制、空腹血漿代謝物、T細胞自身免疫、小腸基因表達譜和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變化等。

總體來看,兩組患者的基線臨床數據無差異,在整個隨訪期間,所有受試者對幹預措施均有良好的耐受性,也沒有觀察到嚴重的不良臨床事件和血漿生化的不良變化。

基線時的平均空腹血漿C肽在各組間相似,自體FMT組是319 pmol/L±118,異體FMT組是327 pmol/L±89。但在12個月時,自體FMT組是348 pmol/L±115,而異源FMT組則跌倒了 202 pmol/L±85

與此同時,由MMT刺激的C肽曲線下面積表示的殘餘β細胞功能也有類似的效果:基線時自體FMT和異體FMT相同,但12個月之後,自體FMT的β細胞功能保存得明顯更多

你沒看錯,確實是異體FMT組惡化了,自體FMT組竟然「穩中有升」


自體(紅)和異體(藍)FMT對各項指標的影響

這一研究結果也讓Max Nieuwdorp和他的同事們大跌眼鏡,因為這與他們預設的研究結果完全相反。

不過Max Nieuwdorp和他的同事很快就接受了這個結果,因為之前已經有研究發現,自體FMT時,如果是將糞菌引入了微生物相對較少的小腸,最終還是會影響腸道的穩態[16]。

經過一番思考,Max Nieuwdorp找到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解釋:當FMT供體的微生物群與宿主的免疫相容性更強時,FMT的有益免疫學效應更明顯、更持久。他們懷疑異體FMT帶來的外來結腸微生物群,增加了已經存在的炎症水平。


Max Nieuwdorp(圖源:AMC-UvA)

在後面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了FMT穩定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殘餘β細胞功能的可能機制。

於是他們分析了全血中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細胞表型樣本。結果發現,治療組之間胰島自體反應性CD8+T細胞的頻率沒有顯著差異。

不過,CD4+ CXCR3+和CD8+ CXCR3+ T細胞在12個月時在應答者中不同程度地減少,表明FMT穩定β細胞的功能是通過調節T細胞介導的

再來看FMT之後,T1D患者腸菌的變化情況。

總的來說,在基線、6個月或12個月時,FMT治療組之間的腸道微生物α多樣性沒有顯著差異,捐贈者和接受者的腸菌也沒有顯著差異。

Max Nieuwdorp做了更細緻的分析,終於發現Desulfovibrio piger在治療組間差異最大,自體FMT在6個月和12個月的時候,Desulfovibrio piger均高於異體FMT。


自體(紅)和異體(藍)FMT患者的Desulfovibrio piger菌差異圖

而且,此外,D. piger的變化與空腹C肽的變化和血漿1-arachidonoyl-GPC(A-GPC)水平呈正相關,而A-GPC也正是能用來區分兩個不同治療組的血漿標誌物之一,也與空腹C肽呈正相關

此外,殘留β細胞功能與CD4+CXCR3+T細胞呈負相關,而CD4+CXCR3+T細胞還與D. piger呈負相關

基於以上數據,和之前的研究成果,Max Nieuwdorp等認為,D.piger這個菌株通過產生A-GPC進入血漿,從而抑制CXCR3+T細胞活性,進而抑制T1D的自身免疫發生。

這就說明D.piger是個治療T1D的候選菌株。有個好消息是,就在去年,科學家也從人類的糞便中分類培養出D.piger[17],這也為後續的幹預治療奠定了基礎。

期待在這個研究的基礎上,後續有更大規模的人體研究。

參考文獻:

[1].de Groot P, Nicolic T, Pellegrini S, et al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halts progression of human new-onset type 1 diabetes i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Gut Published Online First: 26 October 2020. doi: 10.1136/gutjnl-2020-322630

[2].Bougnères P F, Landais P, Boisson C, et al. Limited duration of remission of insulin dependency in children with recent overt type I diabetes treated with low-dose cyclosporin[J]. Diabetes, 1990, 39(10): 1264-1272.

[3].Herold K C, Gitelman S E, Ehlers M R, et al. Teplizumab (anti-CD3 mAb) treatment preserves C-peptide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new-onset type 1 diabetes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tabolic and immunologic features at baseline identify a subgroup of responders[J]. Diabetes, 2013, 62(11): 3766-3774.

[4].Haller M J, Long S A, Blanchfield J L, et al. Low-dose Anti-Thymocyte Globulin Preserves C-Peptide and Reduces A1c in New Onset Type 1 Diabetes: Two Year Clinical Trial Data[J]. Diabetes, 2019.

[5].Orban T, Bundy B, Becker D J, et al. Co-stimulation modulation with abatacept in patients with recent-onset type 1 diabete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The Lancet, 2011, 378(9789): 412-419.

[6].Orban T, Bundy B, Becker D J, et al. Costimulation modulation with abatacept in patients with recent-onset type 1 diabetes: follow-up 1 year after cessation of treatment[J]. Diabetes care, 2014, 37(4): 1069-1075.

[7].Brown C T, Davis-Richardson A G, Giongo A, et al. Gut microbiome metagenomics analysis suggests a functional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utoimmunity for type 1 diabetes[J]. PloS one, 2011, 6(10): e25792.

[8].De Goffau M C, Luopajärvi K, Knip M, et al. Fec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differs between children with β-cell autoimmunity and those without[J]. Diabetes, 2013, 62(4): 1238-1244.

[9].Wen L, Ley R E, Volchkov P Y, et al. Innate immunity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1 diabetes[J]. Nature, 2008, 455(7216): 1109-1113.

[10].Hänninen A, Toivonen R, Pöysti S, et al.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induces gut microbiota remodelling and controls islet autoimmunity in NOD mice[J]. Gut, 2018, 67(8): 1445-1453.

[11].Desai M S, Seekatz A M, Koropatkin N M, et al. A dietary fiber-deprived gut microbiota degrades the colonic mucus barrier and enhances pathogen susceptibility[J]. Cell, 2016, 167(5): 1339-1353. e21.

[12].Mariño E, Richards J L, McLeod K H, et al.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 limit the frequency of autoimmune T cells and protect against type 1 diabetes[J]. Nature immunology, 2017, 18(5): 552-562.

[13].de Groot P F, Nikolic T, Imangaliyev S, et al. Oral butyrate does not affect innate immunity and islet autoimmunity in individuals with longstanding type 1 diabet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Diabetologia, 2020, 63(3): 597-610.

[14].Vrieze A, Van Nood E, Holleman F, et al. Transfer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from lean donors increas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J]. Gastroenterology, 2012, 143(4): 913-916. e7.

[15].Kootte R S, Levin E, Salojärvi J, et al. Improvement of insulin sensitivity after lean donor feces in metabolic syndrome is driven by baseline intestin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J]. Cell metabolism, 2017, 26(4): 611-619. e6.

[16].Aron-Wisnewsky J, Clement K, Nieuwdorp M.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 future therapeutic option for obesity/diabetes?[J]. Current Diabetes Reports, 2019, 19(8): 51.

[17].Chen Y R, Zhou L Z, Fang S T, et al. Isolation of Desulfovibrio spp. from human gut microbiota using a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directed culture method[J].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9, 68(6): 553-561.

相關焦點

  • BMJ子刊:糞菌移植竟能保護β細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糞菌移植(FMT)1#神奇的腸道微生物28#1型糖尿病1糞菌移植又立功了。近日,由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Max Nieuwdorp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著名期刊Gut上發表了一項開創性試驗的研究結果[1]。
  • 個案報告:糞菌移植後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快速改善
    這一假設在動物模型中得到了證實,例如,與擁有正常腸道細菌的對照組小鼠相比,無菌的β-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的腦內澱粉樣蛋白病變明顯減少。腸道中的某些細菌也能分泌大量的澱粉樣蛋白和脂多糖,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顯著特徵。 糞菌移植是將健康供體的糞便細菌移植到疾病個體的腸道中,重建患者的腸道菌群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粑粑」能治病?專家:糞菌移植作用多
    記者近日獲悉,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將於明年6月建立標準化「糞菌庫」,以保存富餘的純化菌群,這些純化細菌將在深低溫冰箱凍存,需要時取出用於臨床治療,未來還將擴大糞菌庫網點。專家表示,除了對一些消化疾病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利用「糞菌移植」這一新手段,能對高血壓、肥胖甚至抑鬱症起到緩解作用。
  • 關於糞菌移植FMT方面的國際指南及建議
    其中糞菌移植(FMT)已經被多個醫療指南推薦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糞菌移植是指將人類健康糞便中的功能菌落,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目前,糞菌移植應用於臨床常規治療或臨床試驗的疾病大體上包括4大類,細菌感染、代謝異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腦腸軸疾病。
  • 糞菌移植治療艱難梭菌,完勝抗生素
    對於大眾和主流醫學來說,糞菌移植仍屬於「邊緣」醫學。該療法的核心,就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幫助其重塑健康的腸道生態,從而實現對某些疾病的治療。
  • 深度解讀|糞菌移植(FMT)的臨床應用與挑戰
    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在治療復發性的頑固艱難梭菌感染(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rCDI)中被廣泛研究,是公認簡單有效的治療手段,近年來,其治療潛力不僅僅局限於胃腸道疾病
  • 糞菌移植拯救PD1抑制劑難治癌症?免疫聯合臨床數據首次公開
    便便也能治病救人!研究報告顯示糞菌移植可促進PD1抑制劑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的臨床療效。試驗中10例被移植糞菌的患者,有3例實現部分緩解(PR),其中一例還是完全緩解(CR)。意在證明糞菌移植聯合免疫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
  • 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分化為胰島β細胞 糖尿病細胞替代療法有望開發
    近日,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刊登了一項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的研究報告,他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改進型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技術,其能在體外產生具有良好葡萄糖反應和胰島素分泌的胰腺β細胞。
  • 新細胞誘導法無需幹細胞移植
    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新方法,無需幹細胞移植,可將患者腸道內的細胞誘導生成胰島素分泌細胞。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最新研究
    近年來,隨著再生醫學的興起,幹細胞因具有向多種組織分化的潛力和強大的自我再生能力,並能在體外誘導分化為肝細胞,為促進肝臟的自我更新,減輕肝臟免疫損傷和纖維化,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為幹細胞移植幹預終期肝硬化帶來了新的希望!
  • 胰島細胞皮下移植獲突破 新技術成功逆轉1型糖尿病
    在眾多候選治療策略中,替代被自身免疫破壞的β細胞被認為是最接近「治癒」1型糖尿病的方法。通過移植來自供體的整個胰腺或胰島可以實現β細胞的替代。但是,胰腺移植雖然具有良好的長期功能效果,但是圍手術期併發症的發病率較高;胰島移植存在著植入率低和移植物功能減退的問題。近年來,一些研究團隊嘗試將胰島細胞移植到實驗動物的肝臟中。
  • Nat Biotechnol:新技術或能將幹細胞成功分化為胰腺β細胞 從而有...
    2020年7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自身免疫性損傷所誘發的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的缺失會導致1型糖尿病發生,臨床上胰島細胞的移植或能潛在治療糖尿病,但供體的胰腺卻非常稀少;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改進型的多能幹細胞分化技術
  • 菌群移植開闢醫學「新航道」
    編者按從之前被遺忘到如今科研界最火暴的領域之一,腸道菌群研究最近幾年常常作為《自然》《科學》和《細胞》等雜誌的封面文章。從抑鬱症、自閉症、阿爾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甚至長壽機制……腸道菌群研究的「觸角」已經延伸至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等各個領域。
  • 快訊:幹細胞移植治療2型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化學抗糖藥雖能控制血糖水平,延緩病程進展,但需長期服用;胰島移植雖然能從根本上幹預糖尿病,但胰島來源不足,且需終生應用免疫抑制劑,故無法得到廣泛臨床應用。因此,近年來幹細胞移植成為幹預2型糖尿病的研究熱點。
  • Front.Aging Neurosci:人類神經幹細胞移植可改善AD認知缺陷
    研究表明,通過海馬內移植鼠神經幹細胞(NSC)可使神經元發生補充或替換,進而減輕神經變性,改善AD齧齒動物的認知功能。然而,鮮有關於人類神經幹細胞(hNSC)移植治療AD的報導。(A)冠狀腦部分的示意圖,綠色螢光蛋白(GFP)標記的移植細胞(綠色點)的分布。星號代表移植部位。(B,C)移植的hNSCs移植入海馬,並且它們廣泛地遷移到胼胝體(D),額葉皮層(E),丘腦(F)和外囊(G)中。(H,I)GFP標記的hNSC與DAPI共定位。一些hNSC分化為GFAP-星形細胞或成熟神經元(J–R)。
  • 第27屆世界地貧日:國內TCRαβ-T細胞清除移植治療地貧首獲成功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能被時間證明的根治重型地貧的唯一方法。從生存質量與經濟性價比角度無疑對患者和家庭都是首選方案。   配型找到合適的供者是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的第一步,移植過程中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是決定移植排斥反應高低的重要因素。
  • 400毫升糞菌液分兩次植入體內,經常10天不解大便的她通暢了!
    上月中旬,胡女士來到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內分泌科就診時,曹綺雯醫生診斷她為抗生素相關性胃腸功能紊亂,兩次為她進行糞菌移植後,狀況明顯改善了。1月23日,胡女士還將接受第三次糞菌移植。這是東莞市公立醫院中實施的首例腸道糞菌移植術。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群峰介紹,腸道菌群移植對治療某些難治性的胃腸疾病效果顯著,在治療肥胖型2型糖尿病上效果也非常理想。
  • 新的胰島細胞移植方法或改善糖尿病治療
    《自然-代謝》發表的一項研究Islet transplantation in the subcutaneous space achieves long-term euglycaemia in preclinical models of type 1 diabetes發現,一種胰島細胞皮下移植的新方法可以讓
  • 洗滌菌群移植方法學南京共識
    中國自2014年起,基於智能糞菌分離設備和相關的新移植途徑的方法逐步取代傳統手工FMT方法。這種基於自動化設備及相關洗滌過程的FMT被稱為洗滌菌群移植(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WMT)。最近的研究證據表明,新方法WMT可以減少FMT不良事件,且質量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