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報告:糞菌移植後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快速改善

2020-11-30 騰訊網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是一種老年人中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痴呆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佔所有痴呆的60%-80%。該病的特點是漸進性記憶喪失、認知功能障礙和腦內β-澱粉樣蛋白肽的積累。隨著年齡的增長,該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65歲以後,年齡每增加5歲,發病率翻一番。在老齡化日趨顯著的情況下,阿爾茨海默病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其高發病率和高致殘率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疾患。目前全世界約有468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或相關痴呆。考慮到阿爾茨海默病對健康和經濟的影響,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潛在病因的治療或改變疾病的病程是非常有意義的。

越來越多的實驗和臨床數據表明,腸道菌群與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有關,包括自閉症、帕金森病和多發性硬化。最近,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也觀察到了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提示腸道微生物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中可能發揮作用。這一假設在動物模型中得到了證實,例如,與擁有正常腸道細菌的對照組小鼠相比,無菌的β-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轉基因小鼠的腦內澱粉樣蛋白病變明顯減少。腸道中的某些細菌也能分泌大量的澱粉樣蛋白和脂多糖,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顯著特徵。

糞菌移植是將健康供體的糞便細菌移植到疾病個體的腸道中,重建患者的腸道菌群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方法是調節腸道菌群最有效的方法。這一方法最初被用於艱難梭菌感染的治療,在那些難以治療的病例以及隨後的隨機對照試驗中,糞菌移植的治癒率始終達到90%以上。糞菌移植因此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自那以後,糞菌移植也被報導在許多腸道以外的疾病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包括自閉症和多發性硬化。近日,《國際醫學研究雜誌》上報導了一例患者在接受糞菌移植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後,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得到了迅速改善

個案報告

一位82歲的男性由於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住院後出現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患者此前曾多次使用萬古黴素、萬古黴素與甲硝唑、非達黴素等抗生素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無效。

同時,患者由於記憶和認知能力逐漸下降,正在接受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服用美金剛和多奈哌齊。患者的痴呆症狀包括思維混亂、記憶喪失、抑鬱和情緒低落。在簡易精神狀態評定量表(MMSE)中,患者得分為20分,表明有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妻子報告說,他似乎不再喜歡社交,在準備食物、洗澡和服藥等基本任務上不能完全自理。神經精神病學測試顯示,他在記憶和語義語言能力、非語言學習以及分散注意和反應抑制等方面都有明顯缺陷。

在跟患者詳細討論了糞菌移植手術的潛在風險和益處後,患者決定接受一次糞菌移植來治療其艱難梭菌感染,使用患者85歲的妻子的糞便作為供體。患者妻子智力敏銳,情緒正常且穩定。手術後,患者的艱難梭菌感染症狀緩解,2個月後複查糞便檢測為陰性。

然而,令人驚喜的是,在術後2個月的隨訪中,患者的妻子報告患者的精神敏銳度和情緒的改善。神經科醫生重新進行了MMSE測試,患者得分26分,表明認知正常。糞菌移植4個月後,患者報告記憶持續改善。患者甚至記起了他女兒的生日,這是他以前不記得的,他可以糾正醫生對他的症狀的回憶。糞菌移植6個月後,患者的情緒有明顯改善,互動性更強,表現出更多的情感表達。MMSE測試顯示,患者的得分進一步增加到29。

這是第一例因艱難梭菌感染復發而經糞菌移植治療後報導阿爾茨海默病症狀迅速逆轉的病例。阿爾茨海默病症狀早在糞菌移植後2個月就有改善,並且到6個月後仍持續改善,症狀沒有明顯反彈。症狀的緩解是循序漸進的:首先,在糞菌移植後2個月,患者的精神敏銳度提高,情緒改善,然後在糞菌移植後4個月和6個月,患者的記憶和情緒有明顯改善,並伴有更多的情感表達。這些發現與患者MMSE評分的改善是一致的,在糞菌移植後2個月,MMSE評分上升到正常認知範圍內。在2個月的隨訪中,通過糞便檢測也確認了艱難梭菌感染的根除。

腸道菌群在神經功能障礙中的核心作用

腸道菌群在神經功能障礙中的核心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認可。在自閉症、帕金森病和多發性硬化中,關於患者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一直有報導。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包括糞菌移植,在這些疾病中也觀察到快速而顯著的改善,這也進一步證實了腸道菌群的重要作用。

在一項18名自閉症兒童的開放標籤研究中,2周的萬古黴素處理後,每天進行糞菌移植,持續7-8周,可顯著改善自閉症的核心症狀,在2年的隨訪中,這種改善持續存在。

此外,在3名患有多發性硬化症和潛在胃腸道症狀的患者中,經過5-10天的糞菌移植後,主要神經系統症狀得到了逆轉,並導致疾病的長期緩解。同樣,一名61歲的繼發性進行性多發性硬化的女性患者,因艱難梭菌感染復發,經糞菌移植治療後病情穩定超過10年。

另外,在一個患有肌陣攣肌張力障礙的患者中,有報導稱在使用萬古黴素、利福昔明和甲硝唑調節腸道菌群以治療慢性腹瀉時,其震顫和功能缺陷有了顯著改善。

在另一項研究中,一名長期便秘的71歲男性帕金森病患者在使用萬古黴素、甲硝唑和秋水仙素治療便秘時,帕金森病症狀也迅速減輕。

腸道細菌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機制

腸道細菌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參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

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存在著微生物介導的雙向信號通路,許多大腦中調節情緒和認知的神經遞質,比如5-羥色胺、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大多是在腸道中合成的且需要腸道細菌的參與。γ-氨基丁酸的功能障礙已經被證明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發揮作用,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死後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中發現了異常高的γ-氨基丁酸水平。

分子模擬是一種病原體用來獲得對宿主的競爭優勢的策略。當微生物蛋白和宿主肽之間的相似性導致自身反應性T細胞或B細胞交叉激活並失去自我耐受性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化膿性鏈球菌感染後的風溼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鏈球菌M蛋白與心肌肌球蛋白之間的抗原交叉反應導致心肌組織受損。雖然目前的研究重點是分子模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但是這一機制也可能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中發揮作用。神經細胞之間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累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標誌。澱粉樣蛋白可由多種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細菌分泌,在細胞粘附和生物膜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有趣的是,微生物分泌的澱粉樣蛋白和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都能被相同的Toll樣受體複合物所識別。微生物分泌的澱粉樣蛋白和阿爾茨海默病中的β-澱粉樣蛋白三級結構之間的相似性可能觸發抗原交叉反應,從而可能引發阿爾茨海默病中β-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累積

最後,腸道菌群失調本身可能促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腸道菌群失調誘導的腸道通透性增加可能導致持續性的全身性炎症、血腦屏障的破壞,最終導致神經退行性病變

糞菌移植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機制

神經炎症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特點是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升高,受損區域小膠質細胞聚集。腸道菌群對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炎症的影響仍不清楚,糞菌移植在該病中的確切作用機制也不清楚。然而,糞菌移植的免疫調節作用是公認的。

在人類和動物模型中,糞菌移植也被證實都能通過下調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和促進抗炎反應,來改善慢性結腸炎。此外,類似的有益作用也在其它一些具有炎症成分的疾病中被觀察到。因此,糞菌移植可能通過改變循環細胞因子水平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功能產生積極影響。

另外,糞菌移植可能通過恢復先前受損的腸道屏障功能,阻止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情緒和認知並導致炎症的神經活性化合物和代謝物的易位。

當然,我們還迫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糞菌移植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確切機制。

總而言之,這是第一個記錄在案的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患者經過糞菌移植後後迅速逆轉阿爾茨海默病症狀的案例。雖然只是個案,但是這無疑更進一步證明了腸道菌群和神經功能障礙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表明腸道菌群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調節腸道菌群是一種極有前景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途徑。

相關焦點

  • 專家:糞菌移植作用多
    這些糞便被收集起來後,將發揮大作用,成為繼肝、腎、肺、角膜等器官之後的又一移植對象。糞菌移植成治療新手段為什麼醫生們突然開始研究起了糞便?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是國內較早開展相關研究的醫院,該院主任醫師周永健是消化學科專家。
  • 關於糞菌移植FMT方面的國際指南及建議
    其中糞菌移植(FMT)已經被多個醫療指南推薦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糞菌移植是指將人類健康糞便中的功能菌落,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目前,糞菌移植應用於臨床常規治療或臨床試驗的疾病大體上包括4大類,細菌感染、代謝異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腦腸軸疾病。
  • 深度解讀|糞菌移植(FMT)的臨床應用與挑戰
    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在治療復發性的頑固艱難梭菌感染(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rCDI)中被廣泛研究,是公認簡單有效的治療手段,近年來,其治療潛力不僅僅局限於胃腸道疾病
  • 無症狀期阿爾茨海默病的預後血液檢測
    , SCD)的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利用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 RUB)開發的一種名為免疫紅外傳感器(Immuno-Infrared Sensor)的測試,他們識別了203名SCD隊列中在6年內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即臨床症狀)的22人。該測試還顯示了哪些受試者在六年內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非常低。
  • 世界帕金森病日|距離治癒帕金森病 我們還有多遠
    由於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並且在損傷組織內進行神經再生與修復,或許這一方法有望真正治癒帕金森病。糞菌移植還需更多試驗生活中,便秘是一個令許多人都頭疼的常見問題,不少帕金森病患者都出現過便秘的症狀。
  • 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這種操作細胞的新技術的潛在應用可能有助於治癒帕金森病患者。患者的皮膚細胞可以使用現有技術轉化為幹細胞。這種新技術可以幫助增值體外新轉化的幹細胞--在實驗室中--然後在移植前將其分化為多巴胺生成神經元。2.首個臨床試驗!
  • 褪黑素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腦微血管病變?
    來自中國醫科大學的賴紅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褪黑素可在Aβ介導的退行性認知障礙疾病中通過改善腦部微血管的異常病變,從而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功能,該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相關信號通路在發揮作用。
  • 阿爾茨海默病與tau蛋白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新完成的掃描是所謂的無症狀阿爾茨海默氏症抗澱粉樣蛋白藥物(或簡稱 A4)大型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旨在發現和治療記憶力衰退開始前的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的試驗。  哈佛大學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受試者大腦中掃描 tau蛋白,這種標誌性蛋白會形成有害的神經纖維纏結,這是與這種致命疾病相關的。
  • 菌群移植開闢醫學「新航道」
    菌群移植可以分為整體菌群移植和選擇性菌群移植(SMT),前者即糞菌移植(FMT),已於2013年被列入美國臨床醫學指南用於治療復發性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CDI)。不同於傳統的手工FMT,洗滌菌群移植(WMT)是基於智能化糞菌分離系統(GenFMTer)及嚴格相關漂洗過程的FMT,是FMT發展過程中的新技術。從糞菌移植到洗滌菌群移植2014年4月,「糞菌移植」從方法學上發展為WMT。
  • 糞菌移植拯救PD1抑制劑難治癌症?免疫聯合臨床數據首次公開
    早在2018年11月,Nature Medicine曾發表過病歷報告證明糞菌移植對免疫治療相關併發症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研究報告顯示糞菌移植可促進PD1抑制劑治療難治性黑素瘤患者的臨床療效。(接受抗PD1治療後完全緩解至少一年)以及10名糞菌接受者(被診斷為轉移性黑色素瘤並進行過抗PD1治療)。
  • 2020年阿爾茨海默病診療規範解讀!
    現有的抗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雖不能逆轉疾病,但可以延緩進展,應儘可能堅持長期治療。針對痴呆伴發的精神行為症狀,非藥物幹預為首選,抗痴呆治療是基本,必要時可使用精神藥物,但應定期評估療效和副作用,避免長期使用。對照料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實際幫助,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 糞菌移植治療艱難梭菌,完勝抗生素
    對於大眾和主流醫學來說,糞菌移植仍屬於「邊緣」醫學。該療法的核心,就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幫助其重塑健康的腸道生態,從而實現對某些疾病的治療。
  • BMJ子刊:糞菌移植竟能保護β細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糞菌移植(FMT)1#神奇的腸道微生物28#1型糖尿病1糞菌移植又立功了。近日,由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Max Nieuwdorp領銜的研究團隊,在著名期刊Gut上發表了一項開創性試驗的研究結果[1]。
  • 研究表明:會說兩種語言更有利於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據埃菲社巴塞隆納11月18日報導,研究人員針對語言對阿爾茨海默病的影響展開研究,發現會說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有利於將該病的出現期推遲至少4年半。報導稱,這是巴塞隆納自治大學臨床心理與健康學系教授何塞普·德維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論。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隱蔽 早期診斷難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AD)越來越被公眾所熟知,當身邊有老年人出現忘事多、算數越來越差、生活慢慢不能自理時,就很可能需要篩查一下阿爾茨海默病了。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體檢中心、特診中心主任陳慶瑜教授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變性疾病,表現為認知功能(記憶力、計算力、視空間等)下降,並伴有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喪失,晚期甚至會出現精神行為異常等。  《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指出,全球約有4680萬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平均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患者,預計2050年全球患者將突破1億3150萬人。
  • 耿美玉團隊揭示中國原創阿爾茨海默病新藥GV-971的作用機理
    1906年Alois Alzheimer博士利用腦切片染色法發現老年痴呆患者腦內神經纖維纏結,伴有神經元細胞退化,並且大腦皮層出現很多斑塊,於是將這種神經系統疾病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1】。目前,美國FDA批准的六種AD治療藥物(卡巴拉汀、加蘭他敏、多奈哌齊、美金剛、美金剛聯合多奈哌齊和他克林)均為症狀改善藥物。這些藥物既不能減輕AD的病理變化,也不能延緩疾病的病程進展。
  • 新血檢方法可提前16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
    新華社華盛頓1月24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等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一種血液檢測方法,在患者出現症狀16年前就能發現阿爾茨海默病跡象。醫生在未來有望通過這種方法快速、廉價地檢測各類神經退行性病變。
  • 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當他們進入多夢的快速眼動睡眠期(REM)時,身體無法保持正常的休眠靜止狀態,而可能會隨著夢中的場景手舞足蹈、劇烈顫抖。這樣的做夢狀態,通常預示著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這種症狀被稱為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研究表明,出現這種症狀的人,80%會發展成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症和路易氏體痴呆。
  • 關注認知障礙症:中國阿爾茨海默病人數居世界首位
    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類型,佔所有認知症的60%以上。《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68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每20年患病人數將翻一倍,到2030年將達到7470萬人,2050年更將突破1.3億人。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過千萬,居世界首位,並且每年以30萬以上的新發病例快速增長。當前,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人群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