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血檢方法可提前16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

2020-11-2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華盛頓1月24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等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開發出一種血液檢測方法,在患者出現症狀16年前就能發現阿爾茨海默病跡象。醫生在未來有望通過這種方法快速、廉價地檢測各類神經退行性病變。

  阿爾茨海默病又稱早老性痴呆,是最常見的痴呆症類型,臨床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等,目前尚無針對此病的有效療法和預防藥物。

  華盛頓大學和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對一些特定基因變異的人以及他們的親屬為研究對象,進行了長期跟蹤。這些人的親屬基因並沒有變異,而這種特定基因變異可使攜帶者最早在30多歲時就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在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症狀的16年前,特定基因變異人的血液中就可檢測出升高的神經絲輕鏈蛋白水平,且這種蛋白水平的升高與大腦楔前葉的萎縮同步,楔前葉與記憶有關。神經絲輕鏈是構成神經元內骨架的結構蛋白。腦神經元受損或死亡時,這種蛋白質會進入腦脊液,從而進入血液。

  研究人員說,腦脊液中這種蛋白質水平升高是腦細胞受損的明顯證據,但獲取腦脊液需要脊椎穿刺,既不方便,也不經濟。而新開發的血檢方法方便、快捷又經濟。

  參與研究的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布賴恩·戈登說,這種蛋白標記物並不限於提前發現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症、腦創傷等多種神經疾病都會導致這種蛋白水平升高。未來有望通過觀察這種蛋白水平,快速、廉價地檢測各類神經退行性病變。

相關焦點

  • 中國專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誌物 可提前5年至7年預測
    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嚴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記者日前從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獲悉,該院賈建平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賈建平表示,目前尚無有效藥物能夠治癒阿爾茨海默病,多個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試者病程已處於較晚的階段。
  • 學術頭條:首個阿爾茨海默病血檢技術投用,5-9歲兒童新冠死亡風險最...
    兩種治療方案瞄準同一致病蛋白 老年痴呆的治療可能性又增加了近日,一項刊登在Angewandte Chemie雜誌上的最新研究顯示,在靠近人參根的土壤中發現的一種細菌可以為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提供新方法一根凝集素是一種藥物先導物,可分解澱粉樣β蛋白斑塊和tau纏結(tau蛋白的纖維樣聚集體),這兩種物質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特徵。支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也找到了分解β蛋白斑塊的方法。
  • 中國專家發現「老年痴呆」生物標誌物 可提前數年預測
    網絡配圖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嚴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記者日前從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獲悉,該院賈建平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賈建平表示,目前尚無有效藥物能夠治癒阿爾茨海默病,多個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試者病程已處於較晚的階段。「如果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甚至是無症狀期就對患者進行幹預,臨床症狀則可能會延遲出現,因此是否能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甚至無症狀階段就準確做出診斷至關重要,這也是當前預防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思路。」賈建平教授說。
  • 兩種血液分子可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本報訊兩種血液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該研究結果有助於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方法,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進展。12月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衰老》。
  • 世界首例,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
    美國杜克大學能夠通過檢測視網膜各層的厚度和紋理來檢測這一症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的團隊研究發現了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進行預測的生物標誌物。醫學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12月1日,一則醫療信息震動了整個醫療界並引發爭議。
  • 世界首例,一滴血可提前10年確診老年痴呆症?中國也有類似技術
    (AD)的1400多例病例和一些實驗性生物標記物進行了研究,並開發出一種新血液檢測技術,能提前20年檢測出老年痴呆症。北京的宣武醫院也宣布研究發現了可在症狀出現前5年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症的生物標誌物,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也在今年提出了一種被稱為放大等離子體外泌體(APEX)的測試,它可以檢測出一種表明早期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分子。
  • 利用幹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2017年9月30日/生物谷BIOON/---幾年來,人們不斷嘗試利用幹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基於此,小編進行過一番梳理,以饗讀者。4.Stem Cells Res Ther:基因修飾幹細胞或可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病doi:10.1186/scrt440近日,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神經生物學家發現,當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有阿爾茨海默氏病症狀和病理特徵的小鼠大腦中時,顯示出陽性結果。
  • 無創血檢可提前4年發現癌症
    日前,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和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等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成果稱,團隊開發的一種非侵入性的血檢——ctDNA甲基化多癌篩查技術PanSeer,或能在常規診斷前4年對5種常見的癌症做出早期檢測。
  • 雙重靶向納米方法是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有利工具
    阿爾茨海默病的一般病理特徵是大腦中澱粉樣β蛋白斑塊沉積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而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的發展,乙醯膽鹼酯酶水平的改變以及活性氧的形成為共同支持因素。最近的研究還顯示澱粉樣β蛋白和非澱粉樣蛋白途徑的相互關聯行為,這使疾病更加嚴重。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原創 David Orenstein 阿爾茨海默病在阿爾茨海默病中,沿大腦血管系統沉積的澱粉樣蛋白會導致一種稱為腦澱粉樣血管病(CAA)的疾病,從而損害血腦屏障(BBB)功能並加速認知退化。
  • 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GWAS)研究發現了4個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關的新風險基因位點,利用風險位點建立了AD預測模型,在隊列研究中進行了驗證,能夠有效地對AD的發病進行預測。at the asymptomatic stage」的論文,這是國際首次在外周血中發現可在症狀出現前的5~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生物標誌物,準確率高達87%~89%,為AD的早期幹預打下基礎。
  • 基因解讀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隱蔽 早期診斷難  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AD)越來越被公眾所熟知,當身邊有老年人出現忘事多、算數越來越差、生活慢慢不能自理時,就很可能需要篩查一下阿爾茨海默病了。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體檢中心、特診中心主任陳慶瑜教授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變性疾病,表現為認知功能(記憶力、計算力、視空間等)下降,並伴有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漸喪失,晚期甚至會出現精神行為異常等。  《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指出,全球約有4680萬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平均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患者,預計2050年全球患者將突破1億3150萬人。
  • 阿爾茨海默病會傳染?
    科學家已經知道,這類可自我複製的致病蛋白,會引發罕見的大腦功能紊亂性疾病,如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的庫魯病。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朊蛋白幾乎對所有,或者說對至少包括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在內的、由錯誤摺疊蛋白聚集而引發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皆有影響。直到不久前,科學家都認為,造成此類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錯誤摺疊蛋白,並不會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
  • 百年沉浮折戟再戰,抗阿爾茨海默病之路的下一個裡程碑在哪?
    在國際大藥廠 「越挫越勇」 不斷探索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的同時,對於阿爾茨海默病診斷的研究也有了新進展。在正在進行的 2020 年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AAIC 2020)上,瑞典隆德大學研究人員分享了一個具突破性的血液檢測標記物——P-tau217,或可提前 20 年診斷出阿爾茨海默病。
  • 褪黑素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腦微血管病變?
    在既往研究中賴紅團隊已證實褪黑素可緩解Aβ1-42所引起的阿爾茨海默病大鼠模型中膠質細胞的激活以及神經突觸功能的受損。此次實驗發現褪黑素還可緩解阿爾茨海默病大鼠中腦內微血管的異常改變,並通過提高腦內微血管密度,來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功能。同時還發現褪黑素可通過調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其受體1和2的表達來參與對阿爾茨海默病的保護。實驗結果為褪黑素應用於臨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 2020年阿爾茨海默病診療規範解讀!
    圖片來源:攝圖網過去三四十年來,全球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包括找到三個致病基因,也找到一些高危的致病基因,研發了相關的藥物,找到了一些減緩阿爾茨海默病進程的方法。近日,國家衛健委對阿爾茨海默病出手了,發布了最新阿爾茨海默病診療規範(2020年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具體看看。國家衛健委結合近年來精神障礙診療理念的變化,以及疾病譜、診療技術的發展,組織四十餘名國家專家牽頭對精神障礙診療相關內容進行了細緻梳理研究,編寫形成了此版精神障礙診療規範,內容涉及16大類、100餘種臨床常見精神障礙,供臨床參照使用。
  • 國際最新研究:兩種血液分子或能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衰老》最新發表的一篇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論文稱,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病痴呆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這項研究結果或有助於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病進展。
  • 無症狀期阿爾茨海默病的預後血液檢測
    利用波鴻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ät Bochum, RUB)開發的一種名為免疫紅外傳感器(Immuno-Infrared Sensor)的測試,他們識別了203名SCD隊列中在6年內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即臨床症狀)的22人。該測試還顯示了哪些受試者在六年內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非常低。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原創 Jacky 阿爾茨海默病儘管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腦疾病,但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似乎在揭開其病因之謎方面沒有取得太大進展。Justin LEE說:「這一發現表明,創傷性腦損傷、病毒感染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經歷可能會使健康的大腦由於過度的氧化應激而變得容易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過度的氧化應激使身體無法對抗過量產生的含氧分子的有害影響,進而將溫和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轉變為神經毒性的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Lee博士解釋說。
  • 中美專家攜手發現新基因 成阿爾茨海默病等防治潛在新靶點
    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1月13日電 (陳靜 孫國根) 中美兩國醫學專家經過4年多的合作研究,率先發現全新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