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2020-11-25 澎湃新聞

原創 Jacky 阿爾茨海默病

儘管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常見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腦疾病,但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似乎在揭開其病因之謎方面沒有取得太大進展。

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官網近日消息

許多AD藥物的目標是消除β-澱粉樣蛋白(Aβ)或澱粉樣蛋白斑塊,它們在突觸處阻斷細胞間信號傳導。但是,即使去除了澱粉樣斑塊,一些AD患者仍繼續表現出神經變性和認知能力下降。相反,即使在很高的A?水平下,許多人也沒有神經退化和認知障礙的跡象。而且,關於星形非神經元細胞(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為何從AD發病初期就改變其形狀和功能,並在整個AD進展過程中繼續保持這種反應性狀態,還從未有確切的解釋。

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IBS)和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的認知與社交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嚴重程度是AD發病的關鍵指標,這對目前AD機制的理論提出了深遠的意義。在以毒素受體為基礎的動物模型中,研究團隊對體內的星形細胞反應進行了微調。他們發現,溫和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自然地逆轉其反應性,而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在30天內導致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變、腦萎縮和認知缺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嚴重反應性星形細胞誘導的神經退行性變在注射病毒的APP/PS1小鼠中成功複製,而這類小鼠普遍缺乏神經退行性變。這些結果表明,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足以引起神經退行性變。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IBS主任C. Justin LEE說:「這一發現表明,創傷性腦損傷、病毒感染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經歷可能會使健康的大腦由於過度的氧化應激而變得容易患上阿爾茨海默病。過度的氧化應激使身體無法對抗過量產生的含氧分子的有害影響,進而將溫和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轉變為神經毒性的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Lee博士解釋說。研究小組發現,毒素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激活了一種細胞修復機制(或自噬介導的降解途徑),並通過觸發單胺氧化酶B (MAO-B)增加過氧化氫(H2O2)。MAO-B在多巴胺的減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多巴胺會阻礙信號傳遞,從而產生平穩、有目的的運動。

這種機制系統導致星形細胞過程的形態學肥大,隨後是一系列神經退行性事件: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開啟、亞硝化應激、小膠質細胞激活和tau蛋白病。研究團隊證實,最近開發的可逆MAO-B抑制劑KDS2010或強效H2O2清除劑AAD-2004可以阻止所有這些AD病理事件的發生。Lee主任指出,這進一步證實了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是神經退行性變的原因,而不是之前假設的結果。最後,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這些分子特徵在各種AD動物模型和人類AD患者的大腦中是共同的。

這項研究為為什麼AD如此不可預測提供了似是而非的解釋:一旦激活了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神經退行性變就無法逆轉,輕度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是可以恢復的,除非受到其他病理負擔的影響。該研究的另一位通訊作者RYU Hoon博士(KIST)說:「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表明,建立阿爾茨海默病新治療策略的重要一步應該是針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這些星形膠質細胞在早期階段似乎過度活躍。」Ryu博士補充說,這應該伴隨著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和早期阿爾茨海默病診斷工具的發展。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IBS的CHUN Heejung博士說:「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是一種普遍現象,在各種腦部疾病中都有發生,如帕金森病和腦瘤,以及阿爾茨海默病。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計劃將我們對反應依賴性神經元死亡機制的認識擴展到其他治療尚未開發的腦部疾病。

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研究於11月16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最新影響因子:20.071)雜誌上

參考文獻

Source: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Overly reactivated star-shaped cells explain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ference:

Heejung Chun, Hyeonjoo Im, You Jung Kang, Yunha Kim, Jin Hee Shin, Woojin Won, Jiwoon Lim, Yeonha Ju, Yongmin Mason Park, Sunpil Kim, Seung Eun Lee, Jaekwang Lee, Junsung Woo, Yujin Hwang, Hyeseon Cho, Seonmi Jo, Jong-Hyun Park, Daesoo Kim, Doo Yeon Kim, Jung-Seon Seo, Byoung Joo Gwag, YoungSoo Kim, Ki Duk Park, Bong-Kiun Kaang, Hansang Cho, Hoon Ryu, C. Justin Lee. Severe reactive astrocytes precipitate pathological hallmarks of Alzheimer's disease via H2O2-production. Nature Neuroscience. 2020.

DOI: 10.1038/s41593-020-00735-y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目標再次瞄向星形膠質細胞
    但是,Frailin生物醫學研究所健康、疾病和癌症神經膠質生物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並沒有關注生病的神經元,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組為保持最佳大腦健康而聞名的大量腦細胞上。他們集中研究了一種叫做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的膠質細胞,這種膠質細胞可能會被澱粉樣斑塊破壞,從而無法支持大腦的循環系統,最終也無法支持神經元。
  • Cell: 星形膠質細胞保護神經元免受毒素累積
    2019年6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19年5月23日,研究人員在《Cell》雜誌上報導了腦細胞收集過度活躍神經元分泌的受損脂質,然後將這些有毒分子回收利用的現象,它是保護神經元免受過度活動的破壞的機制。當神經元快速而激烈地活動時,細胞中的脂質分子會受到損害並且會變得有毒。
  • Nat Neurosci: 大腦星形細胞過度激活與阿爾茲海默症發生之間的聯繫
    2020年11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儘管阿爾茨海默氏病(AD)是一種常見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腦部疾病,但大多數AD治療在解決其原因方面並未取得太大進展。許多AD藥物的目標是消除β-澱粉樣蛋白(Aβ)或澱粉樣蛋白斑塊,它們會阻止突觸中的細胞間信號傳導。但是,即使去除了澱粉樣斑塊,一些AD患者仍然表現出神經變性和認知能力下降。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既往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ApoE和小膠質細胞突觸修剪之間可能存在聯繫:星形膠質細胞吞噬突觸的速率受ApoE等位基因調節,並且與正常突觸可塑性相關。這一速率在衰老過程中逐漸降低,使得突觸對補體介導的小膠質細胞吞噬產生易感性。值得注意的是,ApoEe4可以增加人類AD大腦突觸中的病理性Aβ。最近研究發現,ApoE能結合C1q並調節經典補體級聯的激活。
  • 《自然-神經科學》:反應性星形膠質產生雙氧水促進老年痴呆
    Justin Lee、Hoon Ryu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通過產生H2O2來促進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理特徵。研究人員表示,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是神經退行性疾病(如AD)中神經膠質增生的細胞成分。在AD的早期甚至在神經元死亡之前就已檢測到它們,並且在整個疾病進展過程中普遍被發現。但是,除了形態變化外,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範圍還涵蓋了廣泛的分子和功能變化。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既往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ApoE和小膠質細胞突觸修剪之間可能存在聯繫:星形膠質細胞吞噬突觸的速率受ApoE等位基因調節,並且與正常突觸可塑性相關。這一速率在衰老過程中逐漸降低,使得突觸對補體介導的小膠質細胞吞噬產生易感性。值得注意的是,ApoEe4可以增加人類AD大腦突觸中的病理性Aβ。最近研究發現,ApoE能結合C1q並調節經典補體級聯的激活。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阿爾茨海默病(A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流行的澱粉樣蛋白級聯假說認為,腦內澱粉樣蛋白-β(Aβ)的沉積是AD發病的起始事件,但眾多證據不支持該假說。AD患者炎症標誌物水平升高以及先天免疫功能相關的AD風險基因的發現提示神經炎症在AD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
  •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20:40 瑞士洛桑大學醫院(CHUV)和洛桑大學精神病學神經科學中心Nicolas Toni、Kevin Richetin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Nature:移除衰老的神經膠質細胞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2018年9月25日/生物谷BIOON/---殭屍細胞是那些沒有死亡但同樣無法執行正常細胞功能的細胞。這些殭屍細胞或者說衰老細胞參與許多年齡相關性疾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人員報導在大腦疾病小鼠模型中,衰老細胞在認知喪失之前會堆積在它們的大腦中。
  • 反應性星形膠質產生雙氧水促進老年痴呆
    Justin Lee、Hoon Ryu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通過產生H2O2來促進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理特徵。2020年11月1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Neuron重磅長綜述:星形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炎症中扮演的角色
    CNS炎症中的星形膠質細胞在炎症過程中,星形膠質細胞信號傳導途徑聚焦於常見的下遊轉錄調節因子上,例如,NF-kB異二聚體的核轉運是星形膠質細胞活化的關鍵步驟,促進自身免疫脊髓炎(EAE)和其他CNS病理發展。NF-kB的核轉運受多種途徑調節,可廣泛分為NF-kB活化的驅動因子和抑制因子。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這些細胞最早是由德國醫生Rudolf Virchow於1856年觀察到的,後來被稱為小膠質細胞,意為「小膠水」。如今,在一項新的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小膠質細胞實際上可能是記憶保持的關鍵因素。如果在人類中發現同樣的效果,那麼這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更好地治療健忘症、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影響記憶力的疾病的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 陳根:小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治療之路在何方?
    2019年,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估計全球有超過50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小膠質細胞在對抗阿爾茨海默症中顯得尤為重要,這或將給阿爾茨海默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轉機。一般情況下,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小膠質細胞處於靜止狀態;而在病理狀態下,比如阿爾茨海默症發展則會導致小膠質細胞的活化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表達的多巴胺 D2受體通過調控aB-晶狀體蛋白...
    大腦正常生理功能和狀態的穩定維持離不開腦內膠質細胞(包括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精細調節和保護,但這兩種膠質細胞的異常活化和多種炎症因子的釋放所構成了神經炎症反應常常對大腦健康不利。無論在自然衰老還是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的大腦中,神經炎症反應均普遍存在,並異常活躍,促進免疫功能的失調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大腦的免疫應答功能為什麼會在中老年逐漸失調?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
  • Cell | 阿爾茨海默病的空間轉錄組測序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澱粉樣斑塊與神經退行性過程的關係,儘管在阿爾茨海默氏病(AD)的澱粉樣斑塊周圍觀察到複雜的炎症樣變化,但對其特徵的分子變化和細胞相互作用知之甚少。為了進一步確定PIGs的特徵,作者將PIGs與疾病相關/活化反應相關的小膠質基因和炎性星形膠質相關進行維恩分析,發現其中36個PIGs未被定義為疾病相關的膠質基因(Fig4D)。此外作者發現人MIC1標記基因(Fig4E-F)的小鼠同源物在Aβ暴露中的基因表達發生改變。對小鼠的分析表明,人腦中的MIC1反應是對澱粉樣斑塊的多細胞協調反應的一部分,這種反應隨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會表達更高水平的α-突觸核蛋白,而α-突觸核蛋白聚集會導致人體內鈣穩態的破壞,這是帕金森病的關鍵病理特徵之一。
  • 星形膠質細胞首次轉為功能性神經元
    科技日報北京6月28日電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一項再生醫學領域的突破:研究人員首次在分離的人類細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種單步方法將大腦的非神經元細胞成功轉化成了功能性神經元。這項技術被證實可以逆轉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狀,為人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帶來巨大希望。
  • IL-10可預防有害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
    IL-10可預防有害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3 16:56:2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Steffen Jung取得最新進展。
  • 亦正亦邪,星形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的「愛恨情仇」
    星形膠質細胞,作為膠質細胞的一種,在哺乳動物的腦內普遍存在,其分布在神經細胞的胞體和樹突軸突之間,起著支持、引導和分隔神經細胞的作用。同時,星形膠質細胞也可以分泌許多細胞因子和神經營養因子,增強神經元的存活,發揮調節和保護神經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