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2020-11-25 健康界

導言:帕金森氏病(PD)影響全球600多萬人,是世界範圍內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

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會表達更高水平的α-突觸核蛋白,而α-突觸核蛋白聚集會導致人體內鈣穩態的破壞,這是帕金森病的關鍵病理特徵之一。

該研究由東芬蘭大學的研究小組進行,並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雜誌,題為「Metabolic alterat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 astrocytes」。該研究強調了腦星形膠質細胞在帕金森病病理學中的作用以及iPSC衍生細胞在疾病建模和藥物研發中的潛力。

帕金森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是科學家在帕金森病病理學中已經確定了幾種分子機制,其中包括神經炎症、線粒體功能障礙、蛋白質降解功能障礙和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病理學。該疾病的主要特徵包括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以及路易小體和路易神經突起的出現。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以及隨之而來的多巴胺水平的降低,是引起帕金森病典型運動症狀的原因。目前尚無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目前的治療目標是通過多巴胺替代療法和手術來緩解運動症狀。

帕金森病的最大危險因素是衰老,但是一些環境因素,如毒素和殺蟲劑,也會增加帕金森病的風險。儘管大多數帕金森病病例是晚期發病和散發性疾病,但大約3-5%是單基因帕金森病。單基因帕金森病的最常見病因是亮氨酸重複激酶2(LRRK2)基因突變的積累。就發病年齡,疾病進展和運動症狀而言,與LRRK2相關的帕金森病在臨床上最接近於散發性疾病。此外,GBA(葡萄糖基神經醯胺酶β)基因突變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帕金森病最重要危險因素。GBA突變導致患病風險增加的分子機制是當前大量研究工作的重點。

患者的星形膠質細胞表現出帕金森氏病的幾個標誌

雖然專注於多巴胺能神經元的研究為帕金森病病理學帶來了新見解,但星形膠質細胞對帕金森病的影響卻鮮有研究。星形膠質細胞是神經膠質細胞,是人腦中最豐富的細胞類型。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星形膠質細胞僅作為神經元的支持細胞,但如今人們知道星形膠質細胞的作用要廣泛得多。迄今為止,只有少數研究使用了從帕金森病患者體內獲得的iPSC衍生星形膠質細胞。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來自兩名患有LRRK2基因突變的帕金森病患者的iPSC衍生星形膠質細胞,其中一名患者還伴有GBA突變,以進一步表徵帕金森病星形膠質細胞表型。

來自健康受試者和帕金森病患者的hiPSC衍生星形膠質細胞的分化和表徵

研究人員發現,帕金森病患者的星形膠質細胞產生的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水平顯著升高,這種蛋白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中積累。由α-突觸核蛋白積累引起的關鍵病理特徵之一是鈣穩態的破壞,並且該研究表明在帕金森病中,星形膠質細胞中鈣水平升高。

由於炎症是帕金森病病理的重要因素,因此該團隊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對炎症刺激的反應。研究發現,與對照組星形膠質細胞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的星形膠質細胞對炎症刺激高度敏感,並對炎症激活也更為敏感。此外,帕金森病星形膠質細胞線粒體功能改變,線粒體DNA拷貝數減少,而且帕金森病星形膠質細胞的多胺和多胺前體水平增加,而溶血磷脂醯乙醇胺水平降低,這兩種情況在關於帕金森病患者大腦的研究中均有報導。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Tuuli-Maria Sonninen表示:「研究結果表明LRRK2和GBA突變型星形膠質細胞可能會導致帕金森病的發展,並為了解星形膠質細胞在帕金森病發病機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見解。」

參考: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9-brain-astrocytes-metabolic-parkinson-disease.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71329-8


相關焦點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2020-09-09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基因療法治療帕金森氏症再添新研究:抑制PTB可促進神經元生成,替換損傷細胞
    ,這一發現可應用於帕金森氏病治療。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目前還未完全清楚病因。其中,帕金森氏症早期運動症狀主要是由於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患者相關腦區多巴胺不足造成的。據世界帕金森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 570 萬帕金森患者,其中中國患病人數約 270 萬,年增新發患者 10 萬。
  • 亦正亦邪,星形膠質細胞與老年痴呆的「愛恨情仇」
    但是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在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患者的腦組織中,存在大量狀態異常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這些細胞能破壞神經元,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罪魁禍首。但由於缺乏合適的實驗模型和精確的分子機制,其體內功能尚不清楚。
  • 《自然》子刊重磅發現!反應性星形膠質產生雙氧水促進老年痴呆
    Justin Lee、Hoon Ryu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通過產生H2O2來促進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病理特徵。2020年11月1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文章,共同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這些細胞聊天的埠被稱為突觸,在整個大腦中發現了數萬億個突觸,這讓我們能夠呈現新的知識。但是,科學家們仍在了解這些連接如何對新的經歷和信息作出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令人吃驚地發現了一種大腦免疫細胞幫助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在以毒素受體為基礎的動物模型中,研究團隊對體內的星形細胞反應進行了微調。他們發現,溫和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自然地逆轉其反應性,而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以在30天內導致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變、腦萎縮和認知缺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嚴重反應性星形細胞誘導的神經退行性變在注射病毒的APP/PS1小鼠中成功複製,而這類小鼠普遍缺乏神經退行性變。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研究成果
    神經膠質細胞廣泛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內,其是除了神經元以外的所有細胞,主要包括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等細胞,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的研究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比如有研究人員就發現,星型膠質細胞或可誘發脊髓側索硬化症和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生,那麼近年來還有哪些和神經膠質細胞相關的重要研究呢?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並且,小膠質細胞中的脂滴積累和年齡增長相關,那麼,老化的小膠質細胞中脂代謝的異常是否是AD和PD的易感性基礎呢?目前已發現的多種AD和PD危險因素,包括TREM2、載脂蛋白E (ApoE)、GBA1和硬脂醯輔酶a去飽和酶(SCD),被發現可以調節脂質代謝、溶酶體途徑和小膠質細胞代謝適應性,似乎進一步支持了這一假設。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並且,小膠質細胞中的脂滴積累和年齡增長相關,那麼,老化的小膠質細胞中脂代謝的異常是否是AD和PD的易感性基礎呢?目前已發現的多種AD和PD危險因素,包括TREM2、載脂蛋白E (ApoE)、GBA1和硬脂醯輔酶a去飽和酶(SCD),被發現可以調節脂質代謝、溶酶體途徑和小膠質細胞代謝適應性,似乎進一步支持了這一假設。
  • 科學家研發或能阻止帕金森病進展的藥物 人體臨床試驗從明年開始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一項新發表的研究詳細介紹了一種能夠阻止帕金森病進展的實驗性藥物。
  • 治療帕金森氏病的新進展
    帕金森氏病(PD)是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全球超過1000萬人。該病主要是由黑質緻密部大腦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選擇性變性引起的。它的主要臨床特徵包括僵硬,震顫和運動遲緩的運動症狀。但是,最近的發現已經證實該疾病還具有在運動症狀發作之前出現的非運動症狀的特徵,強烈表明帕金森氏病不是運動特異性的。
  • 【Nature合作刊】突破!科學家發現與帕金森病高度相關的蛋白結構...
    點擊查看 導言:帕金森氏病(PD)是影響人體運動,目前進展最迅速的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且尚無治癒方法。在疾病初期,有的患者可能只是一隻手表現出微弱的震顫,而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甚至難以走路和說話。
  • 診斷胼胝體發育不全有新方法!與星形膠質細胞有關
    科學家發現,隨著發育,主要負責支撐腦細胞的星形神經膠質,將自己左右編織,形成跨越大腦左右半葉的軸突橋。如果沒有這些星形膠質,胼胝體將無法正確排列,就會引發胼胝體發育不全和一系列發育失調。「人們對胼胝體發育不全根源的了解非常少,並且對其如何發生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
  • Nat Neurosci: 大腦星形細胞過度激活與阿爾茲海默症發生之間的聯繫
    2020年11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儘管阿爾茨海默氏病(AD)是一種常見且致命的神經退行性腦部疾病,但大多數AD治療在解決其原因方面並未取得太大進展。許多AD藥物的目標是消除β-澱粉樣蛋白(Aβ)或澱粉樣蛋白斑塊,它們會阻止突觸中的細胞間信號傳導。但是,即使去除了澱粉樣斑塊,一些AD患者仍然表現出神經變性和認知能力下降。
  • 目標再次瞄向星形膠質細胞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的科學家們正在探索這些沉積物是如何破壞大腦血管系統的。大腦血管系統負責血液循環,為負責感知、運動、思考和記憶的細胞提供氧氣和葡萄糖,同時清除代謝廢物。阿爾茨海默病中澱粉樣蛋白的存在加速了整個認知下降。」在健康的大腦中,毛細血管被特殊的平滑肌細胞包圍,這些細胞通過收縮或放鬆來收縮或擴張血管,以根據需要調節流向特定大腦區域的血流量。星形膠質細胞通過一種稱為「endfeet」的特殊過程與血管相互作用,這種過程幾乎覆蓋了整個血管表面。
  • Cell:cPLA2-MAVS通過代謝調控星形膠質細胞的致病性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Metabolic Control of Astrocyte Pathogenic Activity via cPLA2-MAVS」的文章,發現機體cPLA2-MAVS通過代謝調控星形膠質細胞的致病性
  • 生物谷2020年終巨獻|阿爾茲海默病研究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他們發現,輕度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自然逆轉其反應性,而重度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可引起不可逆的神經變性,腦萎縮和認知缺陷。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誘導的神經變性已在注射病毒的app / PS1小鼠中成功複製。這些結果表明嚴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足以神經變性。
  •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20:40 瑞士洛桑大學醫院(CHUV)和洛桑大學精神病學神經科學中心Nicolas Toni、Kevin Richetin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表達的多巴胺 D2受體通過調控aB-晶狀體蛋白...
    12月16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嘉偉研究員課題組的題為「星形膠質細胞表達的多巴胺 D2受體通過調控aB-晶狀體蛋白抑制神經炎症反應」的論文,展示了他們在神經炎症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