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2021-01-09 科學網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Sullivan、Jens Hjerling-Leffler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了帕金森氏病產生的原因。該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4月2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

研究人員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結果與來自整個小鼠神經系統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進行整合,從而系統地識別了大腦複雜性狀背後的細胞類型。研究人員表明,精神疾病主要與投射的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有關。神經系統疾病與不同的細胞類型有關,這與其他證據相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帕金森氏病不僅與膽鹼能和單胺能神經元(包括多巴胺能神經元)遺傳相關,而且與腸道神經元和少突膠質細胞遺傳相關。使用死後腦轉錄組數據,即使在疾病進展的最早階段,研究人員也證實了這些細胞的改變。

這項研究為理解複雜腦部疾病的細胞基礎提供了重要框架,並揭示了少突膠質細胞在帕金森氏病中的未知作用。

據悉,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發現了數百個與複雜的腦部疾病相關的基因座,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基因座在哪種細胞類型中活躍。

附:英文原文

Title: 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cell types underlying brain complex traits yields insights into the et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Author: Julien Bryois, Nathan G. Skene, Thomas Folkmann Hansen, Lisette J. A. Kogelman, Hunna J. Watson, Zijing Liu, Leo Brueggeman, Gerome Breen, Cynthia M. Bulik, Ernest Arenas, Jens Hjerling-Leffler, Patrick F. Sullivan

Issue&Volume: 2020-04-27

Abstrac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have discovered hundreds of loci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brain disorders, but it remains unclear in which cell types these loci are active. Here we integrat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results with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data from the entire mouse nervous system to systematically identify cell types underlying brain complex traits. We show that psychiatric disorders are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projecting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neurons. Neurological diseases wer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cell typ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lines of evidence. Notably, Parkinson’s disease was genetically associated not only with cholinergic and monoaminergic neurons (which include dopaminergic neurons) but also with enteric neurons and oligodendrocytes. Using post-mortem brain transcriptomic data, we confirmed alterations in these cells, even at the earliest stage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Our study provides an important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ellular basis of complex brain maladies, and reveals an unexpected role of oligodendrocyt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DOI: 10.1038/s41588-020-0610-9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610-9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2020年2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ATP13A2基因缺陷通過破壞多胺的細胞運輸導致細胞死亡。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
  • 直擊帕金森氏病大腦手術
    這兩個控制運動神經的細胞核團在左右腦中對稱分布,如果過度活躍就會帶給人體震顫和僵硬,這些表現正是典型的帕金森氏病症狀。吳耀恆在6年前被宣告患有這種疾病,但病情並未因確診而有所好轉,反而從右側肢體擴展到全身。     這個瘦小的湖南男人無法看見控制自己身體的敵人,因為它們隱藏在「大腦的最深處」,眼睛的正後方。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導言:帕金森氏病(PD)影響全球600多萬人,是世界範圍內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
  • 日本iPS 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日本 iPS 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科技部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10-23   今日/總瀏覽:1/3084
  •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腸道「第二個大腦」密切相關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病與腸道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理論,他們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細胞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該病早期階段可能存在的跡象。
  • 帕金森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現代科學對於其詳細的病因並不充分確定,現階段已知的許多能夠造成帕金森病的因素如下:一、疾病或併發症產生帕金森病自身歸屬於多發疾病,其症狀表現能夠發病於全身。而許多病人經常會造成別的疾病而造成帕金森病的症狀。
  • 日本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突破性進展
    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公布,針對採用人體iPS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研究,已通過猴子實驗明確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電子版上。
  • 近期帕金森疾病研究的最新成果
    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帕金森氏病關鍵蛋白「α-突觸核蛋白」如何隨時間變化,並能夠對蛋白質聚集的初始階段加以鑑定。 眾所周知,導致震顫等症狀發作的神經元退化與大腦中的α-突觸核蛋白聚集物(也稱為澱粉樣細絲)有關。在形成這種細絲之前,α-突觸核蛋白要經歷一個被稱為「寡聚體」的中間階段,這一過程同樣存在於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腦中。然而,觸發寡聚體聚集以及神經元細胞丟失與變性的機制目前尚無共識。
  • 帕金森病或真的始於腸道!
    2020年5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繪製出各種腦部疾病背後的細胞類型。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為針對神經和精神疾病的新療法的開發提供了路線圖。一個有趣的發現是,來自腸道神經系統的細胞與帕金森病有關,這表明帕金森病可能從腸道開始。
  • 日本首次用iPS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新聞—科學網
    如進展順利有望2023年投入應用
  • 帕金森氏症機制之新見解
    帕金森病,以前也被稱為搖晃麻痺,是影響運動和神經系統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目前,全球約有410萬人患有帕金森氏症,僅在德國就有30多萬人受到影響。這種疾病的典型症狀是緩慢的運動,僵硬,頻繁的搖晃和逐漸駝背。其原因是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持續死亡,這些中樞神經細胞產生信使物質多巴胺。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究導致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損失的機制。
  • Nature:鑑定SNCA基因增強子單點突變增加帕金森病風險
    論文通信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Rudolf Jaenisch說,「這真正是我們首次基於GWAS研究中鑑定出的風險基因突變,在機制上和分子水平上理解一種突變如何能夠提高患病風險。」大約90%的帕金森病病例是散發性的,是由環境風險因素和常見的遺傳風險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導致的。鑑於科學家們很難分析這些相互作用,之前的大多數研究著重關注罕見的家族性帕金森病。
  • 移植人幹細胞產生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有望治療帕金森病
    在遭受創傷、中風或帕金森病等退行性疾病的損傷後,成熟的大腦在自我修複方面表現得非常糟糕。具有無限適應性的幹細胞為更好的神經修復提供了希望。但是,大腦精確調整的複雜性阻礙了臨床治療的開發。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神經科學家Su-Chun Zhang說,「我們的大腦由特定位置的非常專業的神經細胞以如此精確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因此我們可以從事所有複雜的行為。這一切都取決於由特定細胞類型連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神經迴路。神經損傷通常會影響特定的大腦區域或特定的細胞類型,從而破壞神經迴路。為了治療這些疾病,我們必須恢復這些神經迴路。」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近年來,神經科學家一直在爭論朊病毒樣活性是否會損害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經過詳盡分析後,日本研究人員報導沒有證據表明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持續存在於帕金森病中。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黑質(Substantia nigra)區域中,對α-突觸核蛋白的免疫組化分析顯示對神經內路易氏體的陽性染色(棕色),圖片來自Wikipedia。所有蛋白都摺疊成決定功能的複雜結構。
  •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仿生超小納米顆粒可靶向小膠質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4:28 蘇州大學Zhen Li研究團隊通過仿生超小納米顆粒靶向小膠質細胞來治療帕金森氏病。
  • 研究揭示帕金森氏病中LRRK2的結構和微管相互作用模型
    研究揭示帕金森氏病中LRRK2的結構和微管相互作用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21:17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A. E. Leschziner、S. L.
  • 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
    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帕金森症候群是指排除帕金森病之外,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臨床症狀和體徵,類似於帕金森病的一組疾病。臨床上可以分為繼發性帕金森症候群、帕金森疊加症候群和遺傳變性性帕金森症候群。帕金森症候群是什麼病?
  • 新療法層出不窮 治癒帕金森病未來可期
    根據報告,「神經系統疾病現正成為世界上致殘的主要原因。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帕金森病,速度已經超過了阿茲海默病。」與此同時,報告稱,到2040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人數預計將翻一番,從2015年的近700萬增加到1400多萬。
  • 帕金森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帕金森病能治好嗎?
    帕金森是中老年人比較高發的疾病,多數患者在發病期間,會伴隨不同程度的手抖、肌肉強直以及活動能力受限等情況,從而讓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下降。除此之外,疾病長期存在還會讓患者產生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增加結腸類疾病的發生率,還容易讓患者的嗅覺能力減弱,情緒以及智力發生明顯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