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鑑定SNCA基因增強子單點突變增加帕金森病風險

2020-11-30 生物谷

2016年4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海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新方法確定了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中鑑定出的一種非編碼突變如何能夠增加散發性帕金森病(sporadic Parkinson's disease)發病風險。這種方法可能也能夠用於分析其他的散發性遺傳病的GWAS結果。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4月2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arkinson-associated risk variant in distal enhancer of α-synuclein modulates target gene expression」。

論文通信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Rudolf Jaenisch說,「這真正是我們首次基於GWAS研究中鑑定出的風險基因突變,在機制上和分子水平上理解一種突變如何能夠提高患病風險。」

大約90%的帕金森病病例是散發性的,是由環境風險因素和常見的遺傳風險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導致的。鑑於科學家們很難分析這些相互作用,之前的大多數研究著重關注罕見的家族性帕金森病。用於鑑定增加一種特定疾病發生風險的常見突變的GWAS研究也被用於研究散發性帕金森病,但是只取得有限的成功。

利用GWAS研究能夠標記出作為一種給定疾病的風險因素的突變在基因組上發生的大概位置。然而,GWAS研究並不能揭示出潛在的致病性突變的具體位置,更不能表明一種突變是否導致一種疾病發生(如果真發生的話)。比如,在散發性帕金森病中,多項GWAS研究指出α-突觸核蛋白基因(alpha-synuclein, SNCA)是病人基因組中風險最強的位點之一,但是GWAS研究很少含有關於這種基因在散發性帕金森病中如何受到異常調節的機制方面的信息。

為了觀察攜帶SNCA基因的同一條染色體上相隔較遠的基因調節元件是否能夠影響α-突觸核蛋白(SNCA)在細胞中的水平,研究人員研究了在GWAS研究中鑑定出的兩種位於公認的SNCA增強子上的風險突變。

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方法將這兩種突變引入同基因的人多能性幹細胞中,而且只是改變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另一條染色體仍然保持不變,起著內控的作用。這種方法就可以非常高可信度地測量非常微小的影響,同時消除任何遺傳或表觀遺傳修飾的影響和實驗期間能夠發生的細胞培養相關變化。

論文第一作者、Jaenisch實驗室高級研究員Frank Soldner說,「我們的方法解決了GWAS研究的一個重大缺點:利用GWAS研究產生的關聯性,不能夠區分基因組中靠得比較近的兩種突變之間的影響。這種物理位置上的接近意味著它們將總是在遺傳期間一起分離,這就是我們為何必須做的事情---對每種突變進行獨立地修飾和分析,同時讓基因組剩餘部分完全保持不變。」

在讓這些人多能性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之後,研究人員注意到SNCA表達發生變化。儘管這兩種突變中的一種沒有影響,但是另外一種突變(從鹼基A變成鹼基G)稍加地但不可忽略地提高SNCA表達水平。根據Soldner的說法,當與家族性帕金森病中提高的SNCA表達相比,A→G突變帶來的輕度影響在一生當中足以增加患上散發性帕金森病的風險。

為了觀察這種突變如何影響SNCA表達,研究人員研究了他們鑑定出的兩種轉錄因子EMX2和NKX6-1是否能夠結合到攜帶這種突變的SNCA增強子上。當這種增強子未發生突變時,這兩種轉錄因子能夠結合到增強子上,抑制SNCA表達。如果這種增強子發生A→G突變,那麼這兩種轉錄因子不能夠結合到增強子上,因而SNCA處於激活狀態。

Jaenisch說,這種鑑定SNCA增強子單點突變的方法可能能夠用來準確找到散發性帕金森病的其他致病基因,並且篩查對其他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癌症、糖尿病和多發性硬化症)進行GWAS研究時發現的風險基因。(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Parkinson-associated risk variant in distal enhancer of α-synuclein modulates target gene expression

doi:10.1038/nature17939

Frank Soldner, Yonatan Stelzer, Chikdu S. Shivalila, Brian J. Abraham, Jeanne C. Latourelle, M. Inmaculada Barrasa, Johanna Goldmann, Richard H. Myers, Richard A. Young & Rudolf Jaenisch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 have identified numerous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diseases, but mechanistic insights are impeded by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how specific risk variants functionally contribute to the underlying pathogenesis1.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cis-acting effects of non-coding risk variants on gene expression are a major factor for phenotypic variation of complex traits an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Recent genome-scale epigenetic studies have highlighted the enrichment of GWAS-identified variants in regulatory DNA elements of disease-relevant cell types2, 3, 4, 5, 6. Furthermor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pecific changes in 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are correlated with heritable alterations in chromatin state and considered a major mediator of sequenc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7, 8, 9, 10. Here we describe a novel strategy to functionally dissect the cis-acting effect of genetic risk variants in regulatory elements on gene expression by combining genome-wide epigenetic information with 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in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generating a genetically precisely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system, we identify a common Parkinson’s disease associated risk variant in a non-coding distal enhancer element that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α-synuclein (SNCA), a key gene implic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transcriptional deregulation of SNCA is associated with sequence-dependent binding of the brain-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s EMX2 and NKX6-1. This work establishes an experimental paradigm to functionally connect genetic variation with disease-relevant phenotypes.

相關焦點

  • 我國帕金森病基因突變圖譜繪出
    該研究從帕金森病(PD)相關基因的角度,首次針對中國大陸家族性帕金森病及早髮型帕金森病人群進行大樣本遺傳學研究,繪製了中國大陸帕金森病相關基因突變圖譜,系統地提出中國大陸人群帕金森病相關基因發病年齡譜,對帕金森病分子診斷與分型、精準治療具有指導性意義。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多認為是老齡化、遺傳和環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以及隨之而來的多巴胺水平的降低,是引起帕金森病典型運動症狀的原因。目前尚無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目前的治療目標是通過多巴胺替代療法和手術來緩解運動症狀。帕金森病的最大危險因素是衰老,但是一些環境因素,如毒素和殺蟲劑,也會增加帕金森病的風險。儘管大多數帕金森病病例是晚期發病和散發性疾病,但大約3-5%是單基因帕金森病。
  • 帕金森病致病基因之PRKN
    賽業生物專欄《Gene of the Week》每周會根據熱點研究領域介紹一個基因,詳細為您介紹基因基本信息、研究概況和應用背景等,助您保持學術研究敏銳度,提高科學研究效率,期待您的持續關注哦。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是和帕金森病相關的PRKN基因。
  • 帕金森病新發現:兩種基因的協同作用啟發帕金森病機理研究
    之前的研究顯示,SJ1在Sac肌醇磷酸酶結構域中的失活突變(R258Q)可導致早發性帕金森氏病。有趣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 Sac2/INPP5F基因(另一種包含Sac結構域的蛋白質,主要起PI4P 4-磷酸酶的作用)被認為是PD的危險基因。同時,Sac2通過與Rab5的相互作用參與了內吞途徑,並且像SJ1一樣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以及隨之而來的多巴胺水平的降低,是引起帕金森病典型運動症狀的原因。目前尚無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目前的治療目標是通過多巴胺替代療法和手術來緩解運動症狀。帕金森病的最大危險因素是衰老,但是一些環境因素,如毒素和殺蟲劑,也會增加帕金森病的風險。儘管大多數帕金森病病例是晚期發病和散發性疾病,但大約3-5%是單基因帕金森病。
  •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大腦細胞類型的遺傳鑑定揭示帕金森氏病產生原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9 10:27:0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Patrick F.
  • PNAS|兩種基因的協同作用啟發帕金森病機理研究
    之前的研究顯示,SJ1在Sac肌醇磷酸酶結構域中的失活突變(R258Q)可導致早發性帕金森氏病。有趣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 Sac2/INPP5F基因(另一種包含Sac結構域的蛋白質,主要起PI4P 4-磷酸酶的作用)被認為是PD的危險基因。同時,Sac2通過與Rab5的相互作用參與了內吞途徑,並且像SJ1一樣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
  • Frontiers最新綜述: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
    Aging Neurosci.上討論了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並為PD的潛在治療策略提供了更深層次的見解。而當PINK1、Parkin和其他線粒體自噬相關基因發生突變時,就會導致線粒體自噬功能障礙,進一步導致受損線粒體的積累、氧化應激以及神經元死亡。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2020年2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ATP13A2基因缺陷通過破壞多胺的細胞運輸導致細胞死亡。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帕金森是最常見的慢性神經退行性運動障礙,影響著全球1%的70歲以上的人群。目前為止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種疾病,而現有的治療方法僅僅在於處理其症狀,但是不能延緩其進展。雖然帕金森病的大多數病例是散發性的,但這種疾病的遺傳變異主要與編碼LRRK2酶的基因突變有關。2004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這個酶的一種突變和病人患這種疾病之間的關係。
  • 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
    猴子也會患上帕金森病嗎?人類以外的動物身上觀察到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案例。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患者多為老年人。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患病率為1%,5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約有200多萬帕金森病患者,目前帕金森病的發病已經開始呈現低齡化。猴的10歲相當於人類30~40歲。
  • 新基因!帕金森新基因座、因果關係及遺傳風險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痺(paralysis agitans /shaking palsy),是一種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之一。僅在美國就有大約100萬人患有PD【1】。PD的臨床特徵可以概況為運動症狀和非運動症狀。
  • 帕金森病到底會不會遺傳呢?
    如果您的家人不幸得了帕金森病,相信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我的家人有帕金森,我會不會以後也會患上帕金森病,或者是「我得了帕金森病,這個病會不會遺傳給我的孩子?」帕金森病到底會不會遺傳呢?今天就來聊一聊~~~目前研究表明,原發性帕金森病與基因突變明顯相關,科學家們目前已經發現至少7種基因突變與帕金森病的發病相關。
  • 新療法層出不窮 治癒帕金森病未來可期
    「在過去的20年中,人們已經意識到遺傳學及其與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帕金森病的風險。」Michael J. Fox帕金森研究基金會(MJFF)總裁兼執行長Todd Sherer博士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帕金森病。」
  • 不可不知:帕金森病認知障礙的五大進展
    本文將對帕金森病認知障礙的病理生理學、遺傳學和管理的最新進展進行概述。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帕金森病痴呆的患病率和自然病史帕金森病(PD)中認知障礙的臨床特徵涉及了廣泛的認知領域,包括執行功能、視覺空間推理、記憶和語言功能,並且還可能包括視覺幻覺,偏執和注意力的波動。與阿爾茨海默病(AD)相反,PD的認知障礙中記憶損傷佔主要地位。
  • 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與帕金森病的關係
    軸突 圖源:圖蟲創意1997年,Livesey等人報導了這一情況:軸突引導通路的遺傳變異可能導致高加索人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PD)發生發展的一個可能因素。SEMA5A可能通過引起突觸活性障礙和炎症而增加PD的風險。認為SLIT3, SLIT/robo通路可以啟動和加速PD的過程和進展。因此,一些軸突導向通路基因和蛋白被認為是多巴胺軸突維持、再生和目標識別的重要分子。然而,包括對其他基因的分析在內的一些後續研究表明,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與帕金森病無相關性或相關性非常弱。
  • 未來5年 帕金森病療法將有重大研究突破
    事實上,MJFF在研究帕金森病的療法方面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Sherer博士說,帕金森病的病因被認為是遺傳傾向和環境觸發因素的綜合作用,研究揭示了該病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聯繫。他補充說:「我們還發現帕金森和非腦部疾病(如戈謝病和克羅恩病)之間的基因相似性,這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治療各種疾病。」
  • 帕金森病的希望:對α-突觸核蛋白聚集抑制劑的研究突破
    對於這個「老大難」,各大藥廠使出渾身解數,近幾年,上市了幾款帕金森新藥,像奧匹卡朋(Opicapone)、GOCOVRI (緩釋金剛烷胺)等,但對於這個漸進性的疑難病來說,仍未突破既往的作用靶點。迫於研發難度和資金壓力,全球最大製藥公司輝瑞在2018年年初宣布,將放棄研發治療阿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的新藥,裁撤時間科學研究和早期發展項目約300個相關職位,足可見研發帕金森類藥物的困難程度。帕金森病是神經系統的一種漸進性疾病,約佔所有痴呆症的15%。
  • J Cell Biol:基因突變如何誘發諸如帕金森等神經性疾病的發生?
    2019年1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個基因的突變與帕金森疾病直接相關,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基因突變是如何影響個體患上帕金森疾病的;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重點對一種誘發家族性帕金森疾病的基因突變進行研究,他們發現,該基因能夠編碼一種特殊蛋白
  • 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
    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時間:2020-04-11 16: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11日被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     原標題: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