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兩種基因的協同作用啟發帕金森病機理研究

2020-12-05 腦科學君

Synaptojanin1(SJ1),也稱為PARK20,是一種磷酸肌醇磷酸酶,集中在與內吞膜運輸有關的突觸中。之前的研究顯示,SJ1在Sac肌醇磷酸酶結構域中的失活突變(R258Q)可導致早發性帕金森氏病。有趣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 Sac2/INPP5F基因(另一種包含Sac結構域的蛋白質,主要起PI4P 4-磷酸酶的作用)被認為是PD的危險基因。同時,Sac2通過與Rab5的相互作用參與了內吞途徑,並且像SJ1一樣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

因此,作者提出了如下假設:SJ1和Sac2的Sac結構域可能在突觸內吞途徑中具有一些重疊的功能。Sac2的缺失與SJ1的突變具有協同作用,引起突觸內吞流的減少,Sac2可以作為PD的潛在風險基因。

近日,Pietro De Camilli課題組在PNAS上發文發現SJ1和Sac2具有協同作用,其功能障礙導致帕金森病(PD),對假設進行了進一步闡明。

Pietro De Camilli教授現為耶魯大學講席教授,耶魯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主任,Kavli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De Camilli教授包攬了美國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和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三院院士。

Pietro De Camilli實驗室致力於研究神經元突觸的細胞生物學機制,對突觸囊泡動力學的研究為胞吐和內吞作用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發現並描述了磷脂醯肌醇代謝在控制細胞內吞中的作用,在磷脂信號傳導和膜運輸領域具有廣泛的意義。

1,SJ1和Sac2突變對小鼠存活的影響

儘管Sac2敲除(Sac2KO)小鼠沒有明顯的病理神經表型,同時SJ突變敲入(SJ1 RQKI)小鼠雖然有神經功能損傷,但仍然有約60%的小鼠可以成年。但是Sac2 KO和SJ1 RQ KI交配得到的子代大多數在出生後24小時內死亡,少數存活了幾天,其餘的則在3周內斷奶之前死亡。利用含有GFP-Sac2的慢病毒感染培養的野生型小鼠海馬神經元,發現GFP-Sac2在整個神經元(包括軸突和軸突末端)中具有彌散和廣泛的分布,這與SJ的表達分布相似。這些結果增加了作者對Sac2與SJ1可能具有某些重疊功能可能性的猜測。

2,缺失Sac2可增強SJRQ KI神經元軸突末端內吞因子的積累

作者之前的研究曾報導過SJ1RQ KI小鼠在大腦的各個區域中都出現了非常強的內吞因子過度積累的現象。因此培養了WT,Sac2 KO,SJ1RQKI和Sac2 KO/SJ1RQ KI小鼠的皮層神經元進行了類似的分析。但是在Sac2 KO神經元的突觸末端沒有觀察到這樣的積累或聚類。而在Sac2 KO/SJ1 RQKI神經元中,兩性纖維蛋白2,網格蛋白輕鏈(CLC),生長素和SJ1自身的積累比SJ1 RQ KI神經元明顯更強,從而證實了這兩個突變的協同效應(圖1)。通過分別對vGAT和vGlut1進行免疫螢光檢測,發現在雙突變小鼠皮層神經元中抑制性突觸比興奮性突觸在突觸前內吞因子的積累更為明顯

圖1 Sac2的缺失增強了SJ1RQ KI突觸中的內吞因子的異常積累

3,VC軸突末端內吞因子的積累與異常囊泡中間體的積累相關

接下來,作者進行了光學和電子顯微鏡(CLEM)檢測,以確定內吞蛋白的聚集是否對應於內吞囊泡中間體的積累。使用SNAP標記CLC,然後將SNAP-CLC陽性區域進行處理以進行epon包埋,切片和電子顯微鏡(EM)分析。EM觀察表明,Sac2 KO/SJ1RQ KI雙突變小鼠軸突末端的SNAP-CLC螢光所顯示的位置存在大量囊泡和突觸。但是,這些囊泡的積累明顯不同於野生型突觸的真正突觸小泡簇,這些囊泡之間的間隔較大,同時基質更為緻密(圖2)。

圖2. Sac2 KO/SJ1RQ KI雙突變突觸前末端的小囊泡異常積累

4,Sac2的缺乏會加速SJ1RQ KI神經元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發生

作者檢測SJ1RQ KI小鼠腦中與PD相關的E3泛素連接酶Parkin的表達,發現在3.5月齡時觀察到Parkin的表達的增加,而在2.5 月齡時卻沒有顯著的變化。但是,對2周齡的Sac2 KO/SJ1RQ KI雙突變小鼠相對於WT,SJ1RQ KI或Sac2 KO小鼠,Parkin的表達顯著增加。同時,在培養三周的Sac2 KO/SJ1RQ KI雙突變海馬神經元中也發現類似結果(圖3)。

作者之前的研究通過標記酪氨酸羥化酶(TH)和多巴胺質膜轉運蛋白(DAT)發現在1月齡的SJ1RQ KI小鼠的紋狀體神經元軸突末端出現了年齡依賴的營養障礙性病變。在本研究中,作者在出生後15和19天的兩隻Sac2 KO/SJ1RQKI小鼠的背側紋狀體中同樣檢測到TH和DAT陽性的稀疏營養障礙軸突末端,表明軸突營養障礙的早期發生(圖3)。

圖3. Sac2的缺失加速了SJ1RQ KI神經元中神經變性表型的發生

5,總結及展望

在本研究中作者揭示了兩種含Sac磷酸酶結構域蛋白SJ1Sac2的功能喪失或突變具有協同作用。雖然在SJ1的Sac結構域失活突變(SJRQKI)小鼠具有類PD的神經系統缺陷,但通常可以存活到成年,但是大多數具有SJ1和Sac2這兩種突變的小鼠都具有嚴重的神經系統缺陷並在圍產期死亡。缺失Sac2會增強SJRQ KI神經元的突觸前缺陷,加速了Parkin異常積聚並提前了背側紋狀體中營養缺陷性多巴胺能軸突出現的時間。這些結果表明兩種蛋白質的Sac磷酸酶結構域具有至少部分重疊的功能,同時Sac2的基因是PD的風險基因

此外,作者猜測也有其他機制將SJ1功能與PD聯繫起來。例如,內啡肽負責將SJ1募集到內吞位點並與Parkin結合,內啡肽的缺失會導致parkin水平升高。實際上,內啡肽和SJ1都被parkin泛素化,並且內啡肽A1基因本身已被確定為PD的風險基因。另一方面,PD相關蛋白LRRK2(PARK8)使SJ1,內啡肽和生長素磷酸化。因此,進一步闡明這些管家蛋白的突變如何影響PD相關神經元的功能將促進我們對PD機制的理解。

參考文獻:

Cao, M., et al. (2020). Absence of Sac2/INPP5F enhancesthe phenotype of a Parkinson's disease mutation of synaptojanin 1. Proc NatlAcad Sci U S A.

Cao, M., etal. (2017). Parkinson Sac Domain Mutation in Synaptojanin 1 Impairs ClathrinUncoating at Synapses and Triggers Dystrophic Changes in Dopaminergic Axons.Neuron 93, 882.

編譯作者:胖兔子可可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Victoria, 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帕金森病新發現:兩種基因的協同作用啟發帕金森病機理研究
    之前的研究顯示,SJ1在Sac肌醇磷酸酶結構域中的失活突變(R258Q)可導致早發性帕金森氏病。有趣的是,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 Sac2/INPP5F基因(另一種包含Sac結構域的蛋白質,主要起PI4P 4-磷酸酶的作用)被認為是PD的危險基因。同時,Sac2通過與Rab5的相互作用參與了內吞途徑,並且像SJ1一樣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J Par Dis:幹細胞療法有助於緩解帕金森症DOI: 10.3233/JPD-181488根據最近一項研究,細胞替代療法可能在將來減輕帕金森病(PD)的運動症狀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多個基因的突變與帕金森疾病直接相關,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基因突變是如何影響個體患上帕金森疾病的;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重點對一種誘發家族性帕金森疾病的基因突變進行研究,他們發現,該基因能夠編碼一種特殊蛋白,而該蛋白能控制脂質在細胞器膜之間的轉移。
  • PNAS:天然化合物角鯊胺有望用於帕金森病臨床治療
    2017年1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據科學家報導一種天然化合物能夠通過阻斷導致帕金森病的分子途徑從而抑制毒性物質的產生。這些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叫做角鯊胺的化合物有望得到多種途徑開發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角鯊胺發現於20世紀90年代,是一種存在於角鯊科動物體內的類固醇物質。科學家通過合成更安全的類似物,曾將這種化合物用於癌症和眼部疾病的臨床試驗,目前一項針對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試驗正在計劃當中。
  • 帕金森病致病基因之PRKN
    想調整研究方向,獲得學術研究突破口?想獲得論文選題思路,提高發文命中率?你需要了解學科發展態勢和未來走向!賽業生物專欄《Gene of the Week》每周會根據熱點研究領域介紹一個基因,詳細為您介紹基因基本信息、研究概況和應用背景等,助您保持學術研究敏銳度,提高科學研究效率,期待您的持續關注哦。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是和帕金森病相關的PRKN基因。
  • 我國帕金森病基因突變圖譜繪出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湘雅)唐北沙教授、郭紀鋒研究員、李津臣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腦科》上在線發表論文。該研究從帕金森病(PD)相關基因的角度,首次針對中國大陸家族性帕金森病及早髮型帕金森病人群進行大樣本遺傳學研究,繪製了中國大陸帕金森病相關基因突變圖譜,系統地提出中國大陸人群帕金森病相關基因發病年齡譜,對帕金森病分子診斷與分型、精準治療具有指導性意義。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多認為是老齡化、遺傳和環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 Nature:鑑定SNCA基因增強子單點突變增加帕金森病風險
    論文通信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Rudolf Jaenisch說,「這真正是我們首次基於GWAS研究中鑑定出的風險基因突變,在機制上和分子水平上理解一種突變如何能夠提高患病風險。」大約90%的帕金森病病例是散發性的,是由環境風險因素和常見的遺傳風險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導致的。鑑於科學家們很難分析這些相互作用,之前的大多數研究著重關注罕見的家族性帕金森病。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近年來,神經科學家一直在爭論朊病毒樣活性是否會損害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經過詳盡分析後,日本研究人員報導沒有證據表明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持續存在於帕金森病中。在帕金森病中,一些科學家已經提出朊病毒樣機制有助於驅動與這種疾病相關的神經退行性過程。但是,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在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員Katsuya Araki博士的領導下,來自日本多個研究中心的一個龐大的科學家團隊在來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屍檢人腦的微束X射線衍射分析後,發現不存在朊病毒樣活性的跡象。這一發現表明不支持針對帕金森病提出的朊病毒假說。
  • 研究揭示帕金森病和阿茨海默病共同的NRF2/MAFF調節機制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中兩個典型代表是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和阿爾茨海默綜合症(Alzheimer's diseasePD和AD分別為兩種不同類型的疾病,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PD和AD有許多相似的特徵。例如,PD和AD都是與年齡相關的疾病;(2) PD和AD都有5%-10%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3) PD和AD都有蛋白質聚合和包涵體形成的異常磷酸化的骨架;(4) PD和AD都顯示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氧化應激;(5)一些PD患者後期也患有有痴呆。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單基因帕金森病的最常見病因是亮氨酸重複激酶2(LRRK2)基因突變的積累。就發病年齡,疾病進展和運動症狀而言,與LRRK2相關的帕金森病在臨床上最接近於散發性疾病。此外,GBA(葡萄糖基神經醯胺酶β)基因突變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帕金森病最重要危險因素。GBA突變導致患病風險增加的分子機制是當前大量研究工作的重點。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單基因帕金森病的最常見病因是亮氨酸重複激酶2(LRRK2)基因突變的積累。就發病年齡,疾病進展和運動症狀而言,與LRRK2相關的帕金森病在臨床上最接近於散發性疾病。此外,GBA(葡萄糖基神經醯胺酶β)基因突變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帕金森病最重要危險因素。GBA突變導致患病風險增加的分子機制是當前大量研究工作的重點。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2020年2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ATP13A2基因缺陷通過破壞多胺的細胞運輸導致細胞死亡。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
  • 未來5年 帕金森病療法將有重大研究突破
    事實上,MJFF在研究帕金森病的療法方面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Sherer博士說,帕金森病的病因被認為是遺傳傾向和環境觸發因素的綜合作用,研究揭示了該病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聯繫。他補充說:「我們還發現帕金森和非腦部疾病(如戈謝病和克羅恩病)之間的基因相似性,這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治療各種疾病。」
  • 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與帕金森病的關係
    軸突 圖源:圖蟲創意1997年,Livesey等人報導了這一情況:軸突引導通路的遺傳變異可能導致高加索人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PD)發生發展的一個可能因素。因此,一些軸突導向通路基因和蛋白被認為是多巴胺軸突維持、再生和目標識別的重要分子。然而,包括對其他基因的分析在內的一些後續研究表明,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與帕金森病無相關性或相關性非常弱。
  • 最新綜述全面總結:去泛素化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線粒體功能障礙(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與帕金森病(PD)直接關聯,而線粒體自噬(mitophagy)更是與PD密切相關。線粒體自噬可以選擇性地降解線粒體,是線粒體質量控制(mitochondrialquality control)的主要途徑之一。
  • 帕金森病治療新發現!新國大蘇研院卞勁松團隊在《Science》子刊發表科研成果
    近年來,有研究發現NKA活性的逐漸下降會加劇衰老過程中的神經元退變。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NKA與帕金森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臨床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的紅細胞中NKA活性明顯降低,並且在ATP1A3基因突變患者中發現了快發病性肌張力障礙-帕金森症候群(RDP)的運動症狀和腦脊液中多巴胺代謝異常。這些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為「NKA可能在帕金森病的發病機理中起重要作用」提供了臨床證據。
  • 研究發現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10月24日,Movement Disorders在線發表了題為《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與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Frontiers最新綜述: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丟失並伴有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的下降。已有的研究顯示,PD 的發病機制可能是線粒體功能障礙。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機體通常通過線粒體自噬清除功能障礙的線粒體、降低氧化應激水平、防止細胞死亡。
  • PNAS:打破認知!脂質或在帕金森疾病發生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麥克林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類關鍵腦細胞的脂質改變或在炎症和帕金森疾病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
  • 新療法層出不窮 治癒帕金森病未來可期
    這些機理方面的進展加速了相關藥物的開發,專家們認為不久我們將有望看到預防或減緩此類疾病進展的新療法出現。「在過去的20年中,人們已經意識到遺傳學及其與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可能導致帕金森病的風險。」Michael J. Fox帕金森研究基金會(MJFF)總裁兼執行長Todd Sherer博士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帕金森病。」
  • 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相互作用研究為帕金森病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
    帕金森症的治療最近多集中在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上。多巴胺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信使,影響基於獎勵的行為、動機以及運動。近日,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多巴胺在這種疾病中唯一作用的假設。該研究於7月16日發表在Neuro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