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帕金森病和阿茨海默病共同的NRF2/MAFF調節機制

2021-01-10 生物谷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中兩個典型代表是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和阿爾茨海默綜合症(Alzheimer's disease (AD)。PD和AD分別為兩種不同類型的疾病,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PD和AD有許多相似的特徵。例如,PD和AD都是與年齡相關的疾病;(2) PD和AD都有5%-10% 常染色體顯性

遺傳

;(3) PD和AD都有蛋白質聚合和包涵體形成的異常磷酸化的骨架;(4) PD和AD都顯示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氧化應激;(5)一些PD患者後期也患有有痴呆。


為進一步探究PD和AD這些共同的特徵背後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黃京飛課題組在NCBI-GEO和ArrayExpress資料庫中篩選了9組PD相關的人類的

基因晶片

表達數據集和7組AD相關的數據集進行薈萃分析。分析結果表明PD和AD都在突出囊泡循環(synaptic vesicle cycle)、氨基丁酸能相關的突觸(GABAergic synapses), 吞噬體(phagosomes),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和三羧酸循環(TCA cycle)代謝通路上有損傷,但是AD在每個通路上富集的基因更多。進一步研究發現AD和PD中共有54個相同的差異基因,其中31個下調基因上遊序列都含有NRF2結合併調控的抗氧化應激區域(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 (ARE))。NRF2是一個轉錄調控因子,在細胞處於氧化應激狀態下,NRF2通過識別並結合到包含ARE序列基因的啟動子上,調控這些抗氧化應激的基因表達,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傷。NRF2的轉錄調控作用與小MAFs的表達量相關,過量表達的小MAFs能夠抑制NRF2的轉錄調控作用。我們的研究發現,在AD和PD中儘管NRF2表達上調,31個包含ARE區域並由NRF2調控的靶基因卻是下調的。進一步研究發現MAFF表達量幾乎是NRF2的2倍而且MAFF和31個基因呈負相關。因此,我們結果表明MAFF在PD和AD疾病中與NRF2的轉錄調控作用失調密切相關。


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黃京飛課題組的博士生王倩、研究生李文興是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功華副研究員和黃京飛研究員是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3CB835100) 的基金資助。(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7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學術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7.5.19 -5.2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hy.bioon.com/2017brai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郭穎)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為開發帕金森病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又稱腦起搏器,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可以直接調控大腦不同的功能網絡,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
  • Nature和Cell共同揭示:與帕金森病相關的蛋白LRRK2作用機制
    一種難以捉摸的蛋白被許多人認為是全面了解遺傳性帕金森病病因的關鍵,而且如今卻更加清晰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帕金森病影響著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它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會逐漸攻擊運動功能,導致運動和協調等方面的持久損害。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2020年2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ATP13A2基因缺陷通過破壞多胺的細胞運輸導致細胞死亡。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雖然大多數研究者證實MSC的分化以多巴胺能神經元為主,但是僅通過標記神經元的方法尚不能證明分化後的細胞是有功能的,也沒有進一步探討其與周圍細胞及微環境的信息傳遞機制。關於MSC的細胞替代機制,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 清華和哈佛兩個團隊在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機制研究上取得...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了響應丘腦底核電刺激的兩條包含小腦的神經通路,並闡明了它們各自在頻率敏感性與可塑性方面的特點,以及與帕金森病不同症狀的關係,從而深入揭示了丘腦底核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腦功能機制,對開發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 研究發現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
    在衰老過程中,前額葉和後頂葉皮層出現過度激活,皮層之間的功能連接減弱,但皮層與紋狀體之間的功能連接增強,網絡的補償機制使健康老年人也能夠有效地保持序列工作記憶的能力。然而,在帕金森病早期,患者的序列工作記憶顯著減退,這種減退與運動症狀同時發生又相互獨立。
  • 分子醫學研究所周專課題組揭示parkin相關帕金森病的分子機制
    日前,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生物膜國家重點實驗室、麥戈文(北大)腦科學研究所周專實驗室發表論文「Synaptotagmin-11 is a critical mediator of parkin-linked neurotoxicity and Parkinson’s disease-like pathology」,揭示了20年未解的parkin失活導致帕金森病
  • 揭示帕金森病中的腦細胞死亡機制
    2018年11月3日/生物谷BIOON/---根據帕金森病基金會(Parkinson's Foundation)的數據,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進行性疾病,影響美國大約100萬人。早期症狀包括震顫、睡眠困難、便秘和移動或行走困難,最終過渡到更嚴重的症狀,如運動功能喪失和說話能力喪失,以及痴呆症。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帕金森病發病率形勢在我國日益嚴峻,隨著帕金森病病人起病隱蔽且逐漸年輕化,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提高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率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已有的研究提示經魚藤酮誘導的帕金森病大鼠有明顯胃排空延遲,存在暫時性的排便減少現象。而張闓藝等也強調百草枯、魚藤酮類有機毒物可使帕金森病的發病風險增加2~3倍。以上證據均表明神經性病變與胃腸道病變存在密切關聯,這對進一步明確帕金森病發病機制並指導帕金森病診斷和治療方法的改進具有重要的意義。
  • 研究揭示帕金森氏病中LRRK2的結構和微管相互作用模型
    研究揭示帕金森氏病中LRRK2的結構和微管相互作用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21:17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A. E. Leschziner、S. L.
  • 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原標題:為什麼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既往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ApoE和小膠質細胞突觸修剪之間可能存在聯繫:星形膠質細胞吞噬突觸的速率受ApoE等位基因調節,並且與正常突觸可塑性相關。這一速率在衰老過程中逐漸降低,使得突觸對補體介導的小膠質細胞吞噬產生易感性。值得注意的是,ApoEe4可以增加人類AD大腦突觸中的病理性Aβ。最近研究發現,ApoE能結合C1q並調節經典補體級聯的激活。
  • 研究發現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發病機制與人類患者相似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對其圈養的實驗猴大群體進行了篩選,在對篩選出的60隻食蟹猴和恆河猴進行對比實驗後,他們發現,其中一隻10歲的雄性食蟹猴自發地表現出典型並且嚴重的帕金森病症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
  • 帕金森病,時刻威脅著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需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01你了解帕金森病嗎?時刻威脅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需要引起重視1、帕金森病的概述帕金森病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可存在嗅覺障礙、抑鬱、認知障礙等非運動症狀其發病機制仍不能明確,可能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及神經系統老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既往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ApoE和小膠質細胞突觸修剪之間可能存在聯繫:星形膠質細胞吞噬突觸的速率受ApoE等位基因調節,並且與正常突觸可塑性相關。這一速率在衰老過程中逐漸降低,使得突觸對補體介導的小膠質細胞吞噬產生易感性。值得注意的是,ApoEe4可以增加人類AD大腦突觸中的病理性Aβ。最近研究發現,ApoE能結合C1q並調節經典補體級聯的激活。
  • 帕金森病具體有哪些症狀?
    故又把帕金森綜合症稱為「繼發性帕金森病」。 病因 帕金森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老化、氧化應激等均可能參與PD多巴胺能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 年齡老化 PD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加。
  • 帕金森病臨床研究熱點
    首先描述至今已近200年,上個世紀60年代左旋多巴(L-dopa)應用於PD的治療後,一直是治療帕金森病的「金標準」,但臨床過程中發現,經過3-5年左右「蜜月期」後,50-75%的患者就會出現異動和症狀波動等運動併發症。
  • 昆明動物所發現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食蟹猴
    目前,缺乏有效治癒帕金森病的手段。非人靈長類動物,尤其是舊大陸猴,因其大腦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類高度相似性,被認為是模擬人類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猴子是否能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這一重要問題未能得到解決,而且它直接關係到如何利用猴子研究帕金森病的策略問題。
  • Frontiers最新綜述:帕金森病中的線粒體穩態和信號轉導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丟失並伴有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的下降。已有的研究顯示,PD 的發病機制可能是線粒體功能障礙。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機體通常通過線粒體自噬清除功能障礙的線粒體、降低氧化應激水平、防止細胞死亡。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帕金森是最常見的慢性神經退行性運動障礙,影響著全球1%的70歲以上的人群。目前為止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種疾病,而現有的治療方法僅僅在於處理其症狀,但是不能延緩其進展。雖然帕金森病的大多數病例是散發性的,但這種疾病的遺傳變異主要與編碼LRRK2酶的基因突變有關。2004年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這個酶的一種突變和病人患這種疾病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