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臨床研究熱點

2020-11-29 醫脈通

       帕金森病(PD)從1817年James Parkinson首先描述至今已近200年,上個世紀60年代左旋多巴(L-dopa)應用於PD的治療後,一直是治療帕金森病的「金標準」,但臨床過程中發現,經過3-5年左右「蜜月期」後,50-75%的患者就會出現異動和症狀波動等運動併發症。近年來一些新的理論和藥物的出現推動了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進步,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特別是Braak等提出PD病理發生發展過程的6個階段,非運動症狀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早期診斷和神經保護治療受到重視,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矛盾與困惑,需要我們去研究解決。


非運動症狀

       近年來對非運動症狀的認識有所加深,嗅覺喪失、快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BD)、便秘等症狀常常出現在PD的早期階段。如嗅覺缺失常出現在PD運動症狀前,是PD的一個早期特徵。雖然在原發性震顫患者也有嗅覺減退,但PD患者明顯更嚴重,大多為嗅覺缺失。嗅覺檢測簡單易行,作為一種可能的生物學標記物,有助於將來PD高危人群的識別。我們的研究發現PD患者的嗅覺損害程度明顯超過原發性震顫患者。RBD可見於30%的PD患者,20-38%的RBD患者會發展成PD,與正常人相比,RBD患者存在明顯的嗅覺障礙、顏色辨別能力及運動速度受損,功能影像學結果顯示特發性RBD患者紋狀體內存在多巴胺轉運體減少。RBD同樣可能是PD的早期標誌物,其確切的病理基礎尚不清楚,可能與藍斑下核及橋腳核等下位腦幹病變有關。便秘是PD患者的常見症狀,Ueki A等觀察了94例PD患者的大便習慣及營養狀況,結果發現67例便秘,其中有33例(44.6%)便秘出現在運動症狀之前。Abbott RD等[5]在一組無痴呆、無PD老年人群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結果發現,男性便秘者日後PD發病風險是大便習慣>1次/天男性組的2.7倍,是大便習慣>2次/天男性組的4.1倍;這項研究中未診斷為PD或痴呆的老年人接受了死後屍檢,結果發現30例(12.2%)黑質內發現有路易小體,且其基線每日大便次數明顯少於屍檢無陽性發現的個體。


早期診斷

       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隨著影像學、神經化學的進展,已對診斷標準提出了修改,很多患者得以早期診斷並進行幹預。而PD的診斷至今仍以四大主症為基礎的臨床診斷,往往確立診斷時患者已經處於病理較晚階段,即使如此與最終的診斷仍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進行深入的臨床研究,適時修改診斷標準非常有必要。


       顱腦超聲顯示的中腦黑質(SN)強回聲是PD患者特徵性的表現,這種回聲信號改變見於超過90%的PD病例,我們的一組病例也達到85%。多項研究表明經顱超聲對於診斷PD的敏感性、特異性都很高,同樣紋狀體DAT減少的影像學檢測對PD也有一定的特異性。Sommer等評價了30例有嗅覺減退的病人經顱超聲檢查發現11存在黑質高回聲,10例進行了123I-FP-CIT SPECT檢查,5例存在紋狀體攝取異常,其中1例患者入組時就存在明顯的帕金森樣症狀,4年後2例患者出現明顯的帕金森樣症狀,2例臨床診斷為PD,提示聯合嗅覺、經顱超聲及SPECT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臨床前PD。因此結合上述的非運動症狀和影像學檢查的結果,PD早期診斷是可行的,只有更早期的確立診斷,才能為神經保護治療以及其他根治性方法提供可能。


神經保護治療

       所謂的保護性治療並非直接針對病因,而是對發病機制中的某些中間環節進行幹預,希望以此延緩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由於多種機制參與PD的發病過程,包括氧化應激、神經毒的易患性、興奮性胺基酸毒性作用、免疫因素及細胞凋亡等,鐵及左旋多巴可能加劇上述機制的損傷效應。線粒體呼吸鏈及多巴胺轉運系統缺陷可能是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功能異常的潛在位點。設想中的帕金森病的保護性治療措施包括抗氧化製劑、神經營養因子、興奮性胺基酸受體拮抗劑等。目前臨床上按照PD治療的目的,可以分為保護性治療藥物和症狀性治療藥物。前者主要包括MAO-B抑制劑,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和金剛烷胺,以及輔酶Q10和維生素E等;後者則幾乎包括所有的抗PD藥物,通常以左旋多巴為核心,其他類型的藥物為輔。除COMT抑制劑之外,幾乎所有抗PD藥物都可以用於針對早期PD患者的單藥治療,但獲得循證醫學明確推薦的僅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和MAO-B抑制劑。而目前有循證醫學證據的主要集中在MAO-B抑制劑(雷沙吉蘭),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普拉克索、羅匹尼羅)等。雷沙吉蘭已獲得歐盟批准,用於早期PD患者的神經保護治療及早期症狀性治療的藥物之一。神經保護治療的目的是延緩疾病的發展,改善患者的症狀,個人認為一旦懷疑PD,即使運動症狀不明顯,有多個早期表現及客觀證據(嗅覺、超聲、SPECT、RBD等)也應該進行保護性治療。


運動併發症

       對於帕金森病,目前的治療能改善運動症狀,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部分患者會出現運動及非運動併發症,包括運動波動、異動、步態異常,姿勢不穩,以及認知損害。運動併發症由於L-Dopa使用而眾所周知,目前對患者中期運動併發症發生率的研究較多,而對患者長期運動併發症的研究較少。


       人們希望通過持續多巴胺受體刺激(CDS)理論來回答和解決運動併發症的難題,其中包括多巴胺遞質自身的濃度穩定,也包括對黑質細胞上多巴胺受體的刺激恆定,從而達到一個穩態的血藥濃度,避免出現過度的峰谷效應以及治療窗的過度狹窄。CDS的理論提出以來,人們在尋找更接近於生理狀態的給藥方式,因此,無論是劑量、劑型和給藥方式的變換,還是藥物種類的添加,其核心內容都是圍繞CDS,提供一個持久穩定的血藥濃度。

       但一些研究結果並未帶來好消息。最近的一項有關起始用藥中比較在L-Dopa/卡比多巴增加和不增加COMT抑制劑(恩他卡朋)對運動併發症影響的研究,期望能通過早期穩定的多巴胺能刺激來減少運動併發症,但結果令人失望,在L-Dopa總量增加的情況下,添加COMT抑制劑(恩他卡朋)雖然對運動評分和劑末現象有好的傾向,但尚未達到統計學意義,而預期的異動症減少並未達到反而增加。同樣1999年有關L-Dopa/卡比多巴控釋製劑可能會減少運動併發症的研究中,來自36個中心618例帕金森病患者經過5年的隨訪研究,並未發現控釋製劑能減少異動症的發生。近年來長半衰期的多巴胺受體激動劑普遍應用於臨床,一些研究提示除了不僅改善運動症狀以外,還對非運動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睡眠障礙、抑鬱等。還有研究表明受體激動劑可以減少運動併發症,影像學檢查發現可以延緩疾病的進展。但大多不超過5年。最近的一項10年前瞻性研究,分析早期PD患者運動及非運動併發症,以及早期治療是否會影響中期及晚期的併發症。結果顯示無論起始是否L-Dopa治療50%的患者在5年時出現惡化,10年時80%的患者出現惡化,兩組患者疾病進展相似。但最初使用左旋多巴治療的患者5年運動波動及異動症發生率較高,但是10年異動症的發生率左旋多巴組高,運動波動兩組無差別。這個結果提示長期的運動併發症(姿勢反射消失及凍結)和一些非運動症狀和最初的L-Dopa治療無關。

       雖然一系列研究結果沒有給出一致的建議,但並未推翻目前的結論,因此對於如何通過早期的更科學的用藥來解決運動併發症問題還需要繼續研究


       由於帕金森病臨床表現的異質性,現有臨床試驗的設計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大多在西方人群中進行。針對有關起始治療藥物的選擇,CDS理論與運動併發症,非運動症狀、影像學檢查與早期診斷的標準以及神經保護治療等這些尚未清晰的臨床問題,有必要在國內開展更多更深入的臨床研究。


作者: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劉春風

      劉春風,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蘇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委員,江蘇省神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多年來從事帕金森病、腦血管病、睡眠障礙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在國內外神經科學核心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100餘篇,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及省、市級課題,並多次獲國防科技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歡迎進入圈子討論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在神經元內異常聚積形成的路易氏體(lewy body,LB)是帕金森病病理診斷的重要特徵。 近年來病理學研究發現在胃腸道神經系統也存在異常沉積的α-SYN。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J Par Dis:幹細胞療法有助於緩解帕金森症DOI: 10.3233/JPD-181488根據最近一項研究,細胞替代療法可能在將來減輕帕金森病(PD)的運動症狀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作者分析了新開發的幹細胞技術如何用於治療PD,以及臨床研究人員如何迅速將這項技術轉化為早期臨床試驗。在過去,PD中的大多數移植研究使用來自流產胚胎的人類細胞。雖然這種方式植入的細胞可以存活並保持活性長達多年,但存在科學和倫理問題:胎兒細胞供應有限、個體差異很大,難以控制質量。只有一些患者受益,一些患者則會出現副作用。
  • PNAS:天然化合物角鯊胺有望用於帕金森病臨床治療
    2017年1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據科學家報導一種天然化合物能夠通過阻斷導致帕金森病的分子途徑從而抑制毒性物質的產生。這些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叫做角鯊胺的化合物有望得到多種途徑開發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角鯊胺發現於20世紀90年代,是一種存在於角鯊科動物體內的類固醇物質。科學家通過合成更安全的類似物,曾將這種化合物用於癌症和眼部疾病的臨床試驗,目前一項針對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試驗正在計劃當中。
  • 前沿 | 腦起搏器之父將啟動近紅外光照射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研究
    神外前沿訊,據公開報導,在近期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上,神經外科專家、「腦起搏器」之父Alim Louis Benabid教授,介紹了帕金森病最新療法其臨床試驗研究已經在今年年初得到批准,即將開展。
  • TAND:多篇帕金森病研究進展彙編(IF=5)
    結論: 這是第一項使用完全標準化的治療算法對BoNT-A注射模式進行個性化的研究,以在一系列治療中消除帕金森病引起的震顫。震顫嚴重程度的持續緩解以及手臂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滿足了帕金森病震顫治療中重要且未完成的需求。本研究表明BoNT-A可作為震顫主導型帕金森病的單一療法或難治性帕金森病震顫的附加療法。
  • 未來5年 帕金森病療法將有重大研究突破
    事實上,MJFF在研究帕金森病的療法方面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Sherer博士說,帕金森病的病因被認為是遺傳傾向和環境觸發因素的綜合作用,研究揭示了該病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聯繫。他補充說:「我們還發現帕金森和非腦部疾病(如戈謝病和克羅恩病)之間的基因相似性,這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治療各種疾病。」
  • 帕金森病藥物治療的啟動:When?Why?How?丨臨床「藥」點
    本文圍繞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藥物選擇進行了歸納分析,回顧了左旋多巴以及其他多巴胺能藥物改善疾病的能力以及反對左旋多巴治療策略的證據,並闡述了多巴胺激動劑的特殊副作用,就何時、為什麼以及如何開始藥物治療得出結論,快來了解一下吧。
  • 中國開展全球首個人類受精胚胎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臨床試驗
    這一場景起源4月11日,適逢第二十一個世界帕金森日,中國宣布國內正式備案的首批兩個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在河南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式啟動。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的研究團隊參與兩個項目。
  • 運動神經元病的併發症是帕金森病
    在臨床上運動神經元的症狀主要以動作不協調、鷹爪手、動作僵硬為表現,這些表現跟帕金森的症狀很相同,所以在治療時這兩種病可以採取定顫散風湯的治療方法。 在運動神經元病中,主要的臨床症狀表現是:四肢無力、僵直、行走困難,震顫,構音不清,聲音嘶啞,鼻音重,甚而無力說話,失語,飲水返嗆,吞咽困難,甚而無力吞咽,不會飲食,飲食由鼻飼,有的出現流涎,可出現苦笑面容、強哭、強笑等。所以,在運動神經元病中,有許多臨床症狀具有與帕金森病相同的臨床症狀和表現,而帕金森病成為運動神經元病的併發症就不足為奇了。
  • 帕金森病有最新療法
    帕金森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長期引發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的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
  • 世界帕金森病日|距離治癒帕金森病 我們還有多遠
    凡此種種,讓我們再次發問:距離治癒帕金森病還有多遠?4月11日是第24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抗疫抗帕 你我同行」。我們就來聊一聊帕金森病。對帕金森病患者來說,目前的醫療手段只能緩解症狀,不能阻止病情發展,也無法治癒疾病。但對科學家們來說,始終沒有放棄尋找早期發現和最終治癒的方法。本報梳理了近年來針對帕金森病診治的部分研究成果,並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解析。
  • 科學家研發或能阻止帕金森病進展的藥物 人體臨床試驗從明年開始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一項新發表的研究詳細介紹了一種能夠阻止帕金森病進展的實驗性藥物。
  • 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
    猴子也會患上帕金森病嗎?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對其圈養的實驗猴大群體進行了篩選,在對篩選出的60隻食蟹猴和恆河猴進行對比實驗後,他們發現,其中一隻10歲的雄性食蟹猴自發地表現出典型並且嚴重的帕金森病症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
  • 阿爾茨海默病與帕金森病的影像組學研究進展
    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額顳葉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等,以AD和PD最常見。
  • 崔麗英教授:2019年神經病學領域臨床研究熱點及進展回顧丨年終盤點
    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露出一線曙光2019年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領域凸顯絕處逢生之勢。2019年MISSIONADⅢ期臨床研究被終止,BACE抑制劑全軍覆沒。正當人們對「澱粉樣蛋白假說」疑惑越來越重時,已被終止的單抗類藥物aducanumab研究數據重新分析後得到了陽性結果,並將提交FDA上市申請。
  • 「腦起搏器」之父:近紅外光照射治帕金森 將啟動臨床前研究
    原標題:「腦起搏器」之父:近紅外光照射治帕金森,將啟動臨床前研究   包括帕金森病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已成為全球性醫學難題和健康負擔。
  • 「腦起搏器」之父:近紅外光照射治帕金森,將啟動臨床前研究
    「腦起搏器」之父:近紅外光照射治帕金森,將啟動臨床前研究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0-31 19:39 來源
  • 研究發現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發病機制與人類患者相似
    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患病率為1%,5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約有200多萬帕金森病患者,目前帕金森病的發病已經開始呈現低齡化。科研團隊通過檢測典型的帕金森病臨床症狀
  • 帕金森病真的要被治癒了?這項重磅研究被NEJM公布
    首次用新型腦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近期,一項秘密實驗被公布:神經外科醫生將新型神經細胞移植到帕金森病患者腦內,這種新型神經細胞是由該男子自己的皮膚細胞在實驗室中誘導成幹細胞,幹細胞分化形成的,這些移植的新型神經細胞可以分泌出多巴胺,來改善帕金森病症狀。
  • DBS發展史:帕金森病神經外科手術重要的選擇
    在過去的30年裡,隨著神經外科、電生理學和神經影像學的進步,逐漸出現了帕金森病的新療法。 由於技術的改進和對帕金森病病理生理學理解的不斷加深,針對帕金森病患者新的藥物和神經外科治療方法不斷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