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2020-12-04 醫脈通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2019-08-19 來源: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

作者:寧夏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神經外科(唐瑞天、趙尊強、劉建雄)

 

帕金森病目前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後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殺手,亦是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經變性疾病。帕金森病發病率形勢在我國日益嚴峻,隨著帕金森病病人起病隱蔽且逐漸年輕化,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提高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率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間的雙向功能交流

 

新的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神經通路和神經內分泌途徑共同參與胃腸道和中樞神經之間的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傳遞被稱為腦-腸軸,其在調控腸道功能和影響宿主健康狀況方面發揮特殊作用。腦-腸軸的神經通路主要包含以下3個層次:第1層是腸神經軸對腦的調控;第2層是消化道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對於椎前神經節的調控;第3層是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接受各種內外環境改變的傳入信息,經分析整合之後再由自主神經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傳至消化道神經細胞或直接作用於胃腸道的效應細胞。迷走神經是走行最長、分布範圍最廣的腦神經,是腦-腸軸的重要神經組成。迷走神經與大腦的信息傳遞主要通過其與腸肌神經叢、節後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繫進行。

 

近十幾年來,科學家圍繞腸道微生物群對腦功能的影響進行大量的研究,認為腸道微生物群、消化道和神經中樞這三者間存在廣泛的信息交流,這使科學家對行為和情緒調控方式的認識邁上新的臺階,並將腦-腸軸的概念擴展為腦-腸-微生物群軸。大腦通過改變消化道蠕動功能、分泌物以及黏膜滲透性來間接影響腸道菌群,或通過消化道固有層細胞釋放信號分子直接影響腸道微生物群。

 

BRANISTE等發現母鼠的腸道菌群可影響胚胎小鼠血-腦屏障的發育,無菌環境下母鼠所孕育的子鼠的血-腦屏障會出現「滲漏」,這種血-腦屏障滲透性增加會持續到成年期。他們還用正常鼠糞便或短鏈脂肪酸餵養成年無菌鼠,發現其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降低,由此推斷細菌代謝物可能參與保持血-腦屏障完整性的機制。

 

2.迷走神經的作用

 

現有的解剖學研究提示:腸道神經系統中的感覺神經元、腸道菌群及腸道的運動神經元三者之間聯繫密切,共同參與腸道的生理和病理活動。由於從腦到腸的迷走神經系統與胃腸道神經系統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突觸連接,從而形成腸道微生物-腸道神經系統-迷走神經-腦這一信息傳遞途徑。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在神經元內異常聚積形成的路易氏體(lewy body,LB)是帕金森病病理診斷的重要特徵。

 

近年來病理學研究發現在胃腸道神經系統也存在異常沉積的α-SYN。BRAAK等通過觀察110例α-SYN陽性病人的臨床表現,提出帕金森病病理進展的「Braak理論」,位於腦幹的迷走神經背核是帕金森病病人病變的起始部位,然後向上蔓延到中腦,最後使大腦皮質易感區域受累,隨著病變由腦幹向上進展,病人的臨床表現加重。

 

隨後BRAAK等又根據研究提出「dual-hit假說」,認為某種未知環境因素(毒素或病原)導致腸道神經系統損傷,並且由腸道的迷走神經向上累及腦幹然後再向上發展。這表明:α-SYN的聚集可能首先存在於腸道神經系統,然而路易氏體在腸道細胞中的形成並沒有得到進一步證實,因此無法得出腸道出現路易氏體與黑質退變的明確關係,病變腸道是否是病理學的最初來源仍然存在爭議。

 

2015年SVENSSON等的一項研究再次驗證「Braak理論」,他們分析15000例接受過胃部迷走神經切斷術病人的資料,發現接受迷走神經全部切斷術的病人在術後5年都未發生帕金森病,即使在術後20年裡,帕金森病的發病風險也降低了一半,而對於部分離斷迷走神經的病人並沒有觀察到相同現象。因此,進一步提出「帕金森病的發生可能始於胃腸道,並通過迷走神經影響大腦」的假說。

 

3.早期症狀胃腸道功能障礙

 

雖然帕金森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運動性障礙,但也會伴發其他症狀如認知障礙、睡眠紊亂、精神症狀和最常見的胃腸功能紊亂。已有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帕金森病病人在確診之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功能障礙。臨床觀察提示:帕金森病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胃排空延遲、便秘等消化道症狀,且發生時間比運動症狀提前,並呈逐漸加重趨勢。大多數帕金森病病人存在胃腸動力異常,胃固體食物排空延遲;1/3的帕金森病病人腸道通透性增加,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也是帕金森病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

 

已有的研究提示經魚藤酮誘導的帕金森病大鼠有明顯胃排空延遲,存在暫時性的排便減少現象。而張闓藝等也強調百草枯、魚藤酮類有機毒物可使帕金森病的發病風險增加2~3倍。以上證據均表明神經性病變與胃腸道病變存在密切關聯,這對進一步明確帕金森病發病機制並指導帕金森病診斷和治療方法的改進具有重要的意義。

 

4.腸道菌群紊亂與帕金森病致病的相關性

 

更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紊亂早於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之同時發生。已有報導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生與胃腸道感染等所致的腸道菌群改變具有相關性。NIELSEN等認為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更易發生帕金森病。DEVOS等發現大多數帕金森病病人存在結腸炎症,可增強外周炎症反應,從而促進帕金森病的發生、發展。現有研究提示帕金森病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腸運動障礙,這可能提示腸道局部炎症存在,結腸細菌近端遷移引起小腸細菌密度增加,促使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而抑制過度生長的細菌可加重帕金森病病人的運動震顫症狀。

 

臨床觀察和試驗發現帕金森病病人乳酸菌增多可能是由於病人頻繁便秘所致,研究證明在便秘型腸易激症候群病人中乳酸菌增多,在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病人中乳酸菌減少。有研究提示增加腸道乳酸菌科豐度,減少普雷沃氏菌,可以降低胃促生長素濃度。胃促生長素是一種腸道激素,可能有助於維持和保護正常黑質-紋狀體多巴胺功能系統。未來的研究應調查乳酸菌是否具有便秘相關的連續作用,此外,這些研究還可以確定哪些乳酸菌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這種區分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已有針對帕金森病的益生菌治療建議,其中包括乳酸菌菌株。另一方面,與胃促生長素分泌減少的潛在有害聯繫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5.腸道的重要作用

 

CHIKKA等研究發現位於小腸的免疫細胞通過對線粒體的監控啟動免疫應答,從而保護神經元並對抗與帕金森病有關的損傷,並提出「腸道正在保護神經元」。SCHEPERJANS等研究發現普雷沃氏菌科含量高的人不太可能發生帕金森病,並且普雷沃氏菌科的高糞便豐度可能是排除帕金森病的有用生物標誌物。普雷沃氏菌科是結腸中的共生微生物,可以降解黏膜層中廣譜的植物多糖和黏蛋白糖蛋白;普雷沃氏菌水平低可能表明黏蛋白合成減少,這與腸道通透性增加有關;黏膜通透性增加可能導致局部和全身暴露接觸細菌內毒素,這被認為是帕金森病的環境觸發因素,可導致結腸中α-SYN的表達增加。

 

FRIEDLAND認為,神經退行性疾病均涉及蛋白平衡的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引發蛋白錯誤摺疊的外部原因並不清楚。腸道細菌澱粉樣蛋白的獨特結構可以誘導特定的錯誤摺疊模式,其可能是神經變性疾病表型多樣性的原因,從而觸發或促進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變性疾病的發展。

 

SUI等證實α-SYN可以穿過血-腦屏障在腦-血和血-腦方向上進行雙向傳輸,並且炎症可能通過破壞血-腦屏障來增強α-SYN的血-腦攝取,導致神經毒性增強。α-SYN誘導的病理學潛在機制是,由腸道細菌誘導小神經膠質細胞的炎症途徑的成熟和活化,小神經膠質細胞激活後產生促炎細胞因子導致帕金森病模型和其他神經障礙中的神經元死亡。此外,炎症誘導α-SYN聚集,同樣促進小神經膠質細胞的激活和神經變性疾病的進展。

 

6.展望

 

探討腦-腸道-微生物群軸來闡述帕金森病發生、發展過程,為帕金森病的研究開創新的思路,儘管腸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與疾病間的因果關係有待進一步確認。最近,為驗證腸道菌群是否影響神經炎症並且促進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病變,SAMPSON等評估高表達α-SYN的帕金森病模型鼠腸道微生物的作用,發現與正常菌群的帕金森病模型鼠比較,無菌的帕金森病模型鼠運動功能障礙症狀更輕;如將帕金森病病人的特有菌群轉移至無菌的帕金森病模型鼠中,其運動功能障礙症狀進一步加重。

 

他們進一步假定:部分腸道細菌產生短鏈脂肪酸,其能提高小膠質細胞的活性,進而促進帕金森病的神經炎症反應及病情惡化,無菌的帕金森病模型鼠口服短鏈脂肪酸後,其運動功能障礙症狀加重,從而證實腸道菌群影響帕金森病模型鼠的運動能力。這一發現對理解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開闢一個新的領域。而且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會影響帕金森病模型鼠的運動能力,並且腸道菌群的改變有可能是誘發帕金森病的因素之一。但何種特殊的腸道菌群或菌株促進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的風險是否由保護性腸道菌株的耗竭所致仍不清楚,需要進一步大樣本、多中心的深入研究。

 

來源:唐瑞天,趙尊強,劉建雄.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誌,2019(04):186-188.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帕金森病患者的微生物群組成發生了變化。然而還需謹慎,因為這些數據主要來自於小群體,不能提供縱向視角。本研究提示短鏈脂肪酸是帕金森病動物模型神經炎症過程的驅動因素。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結果來自於小規模的研究,需要在更大的隊列中進行縱向研究,以評估微生物群參與阿爾茨海默病的進展及其因果關係。對無菌小鼠的精液研究表明,當微生物不存在時,澱粉樣斑塊的形成和神經炎症明顯消失。
  • 腸道微生物群在腦健康和自閉症疾病中的作用的最新進展
    腸道微生物群在腦健康和自閉症疾病中的作用的最新進展 事實上,細菌共生體在各種精神和神經疾病,如抑鬱症、自閉症、中風、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正在顯現。在所有這些條件或其動物模型中已經記錄了微生物群失調。此外,腸道微生物群的消耗或調節可能影響在各種腦部疾病中觀察到的中樞病理學或行為缺陷的嚴重程度。然而,這種影響的機制只是緩慢地被揭示出來。
  • Nature新進展:帕金森源於腸道又添新證,帕金森病患者腸道中有過量...
    早在2003年,德國科學家海科·布拉克(Heiko Braak)博士及其同事就提出,帕金森病可能開始於腸道,由病原體觸發,然後傳播到大腦。最近,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關於帕金森病與腸道的關係研究有了新的發現。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進行性的、使人衰弱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還無法預防或治癒。
  • 腸道微生物群紊亂會導致大腦的損傷?有研究有真相
    腸道微生物群紊亂會導致大腦的損傷?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的失衡會導致大腦的損傷。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患有一種罕見的導致大腦出血的遺傳疾病的的人與沒有患病的人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此外,正是這種細菌失衡所產生的分子導致了這些病人大腦的損傷。這些結論在人類神經血管疾病中尚屬首次,它們對治療疾病和監測其他可能受人腸道微生物群影響的神經血管疾病都有意義。
  • 分別起源於大腦和腸道,帕金森病竟然有兩種?病例對照研究新洞見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四肢震顫、僵硬、運動功能受損等,與此同時,一些患者也會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的表現。
  • 研究速遞 | 食品添加劑E171可能通過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而致癌
    雖然二氧化鈦通過引起細菌代謝產物(醋酸鹽和TMA)的變化以及通過促進共生細菌形成生物膜來影響細菌功能,但二氧化鈦對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影響微乎其微。二氧化鈦破壞了宿主和腸道細菌物理分離的主要機制之一,正如在結腸上皮細胞中所示:muc2表達降低和defb3表達增加。我們還觀察到小鼠的結腸內巨噬細胞、CD8+T細胞和TH17 T細胞增多,炎症細胞因子增多。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呼吸道和腸道可以通過包括微抽吸和吸入在內的生物學過程相互交流。人類呼吸道和胃腸道中微生物群的早期形成和免疫環境可能源自皮膚和外部環境。腸道菌群已被證實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進展以及急性肺損傷的惡化。腸道和肺中特定微生物代謝產物通過循環的聯繫和調節作用。
  • 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是潛在微生物調節治療劑
    ,著手調查腸道微生物群在心臟代謝疾病發展中的潛在作用。雖然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此前已被證明與苗條的人不同,但Raes實驗室在定量微生物組分析方面的獨特經驗,讓研究人員對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群改變有了全新的認識。 Jeroen Raes教授說:「最近,我們的實驗室發現,在患有腸道炎症(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和抑鬱症的患者中,腸道微生物群結構(腸型)有所增加。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通過研究比較了傳統定植小鼠(也稱為特定的無病原體小鼠)與完全沒有微生物接觸(無菌小鼠)的小鼠,腸道微生物群影響大腦發育和功能的證據開始出現。例如,在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症,酒精依賴和自閉症的人和小鼠模型研究中已觀察到細菌相關膽汁酸水平的改變,已知膽汁酸會影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通過研究比較了傳統定植小鼠(也稱為特定的無病原體小鼠)與完全沒有微生物接觸(無菌小鼠)的小鼠,腸道微生物群影響大腦發育和功能的證據開始出現。例如,在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症,酒精依賴和自閉症的人和小鼠模型研究中已觀察到細菌相關膽汁酸水平的改變,已知膽汁酸會影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 近期帕金森病相關研究進展
    2019年5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症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Cell Res:意外發現!維生素B12或許可以治療遺傳性帕金森!
  • 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儘早改善更健康
    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會顯著增加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需要好好改善。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儘早改善更健康一、腸道菌群紊亂增加患阿爾茨海默氏病的風險瑞士、義大利等多個國家的聯合專家團隊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衡與大腦澱粉樣斑塊的發展之間存在相關性,這是阿爾茨海默氏病特徵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起源,患者血液中鑑定出的某些腸道細菌產生的蛋白質確實可以改變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並觸發疾病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有關,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其代謝產物參與介導膽固醇代謝、尿酸代謝、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等基本代謝過程,可誘導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幹擾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補充益生菌和糞便捐贈是潛在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的熱門研究領域。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的相關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的,可通過哪些方式調節腸道菌群?飲食和營養在塑造腸道菌群中起哪些作用?目前關於腸道菌群–腸–腦軸方面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未來仍需深入研究闡明腸道菌群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新型病理機制,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提供潛在的診斷標誌物和幹預策略,形成針對腸道菌群失調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治療方法。
  • 腦血管病、老年痴呆是腸道疾病誘發的?腸道和大腦有什麼聯繫?
    但你不知道是,腸道也有著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甚至某些功能可以和大腦媲美,並且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和腸道有關。腸道是怎樣影響大腦的?最新研究發現,人的腸壁布滿了一種特殊的神經元,靠近脊椎,並且直達大腦。腸道就是通過這些神經元和大腦進行交流的。並且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很多腦部疾病都是先從腸道開始的,比如帕金森病。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微生物群|健康狀況|腸道菌群|虛弱者|...
    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變化、年齡相關性炎症或免疫衰老、飲食、藥物或慢性健康狀況引起的。
  • 研究人員研究了人類和嚙齒類動物腸道微生物群和大腦之間的聯繫
    Schmidt科學學院和海港海洋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與康奈爾大學合作,研究了圈養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的認知和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關係。鳴禽提供了一個測試微生物-腸-腦軸的機會,因為最近對鳥類認知的研究取得了進展。研究人員以38隻斑胸草雀為研究對象,量化了它們在認知任務中的學習和記憶表現。
  •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腸道「第二個大腦」密切相關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病與腸道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理論,他們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細胞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該病早期階段可能存在的跡象。
  • 消化資訊 | 腸道微生物群可能影響著你的健康
    導語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腸道微生物群在人體健康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了解腸道微生物影響宿主健康的機制為開發更好、更個性化的診斷方案和療法打開了大門。腸道微生物群與器質性疾病的關聯由博士生Courtney Armour領導的OSU研究不僅著眼於腸道微生物群的種類,而且著眼於它們可能發揮的功能。該項研究結果被發表在mSystems上。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
    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變化、年齡相關性炎症或免疫衰老、飲食、藥物或慢性健康狀況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