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是潛在微生物調節治療劑

2020-11-26 騰訊網

2012年,European Union MetaCardis由來自6個歐洲國家的14個具有多學科專業知識的研究小組組成,著手調查腸道微生物群在心臟代謝疾病發展中的潛在作用。該項目由法國INSERM的Karine Clement教授協調,研究了2000多名歐洲人的健康和不同階段的心臟代謝疾病(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5月6日,由Jeroen Raes (VIB-KU Leuven)和Clement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Metacardis聯合在權威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他們的首次研究成果,確定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他汀類藥物是一種潛在的微生物調節治療藥物。

在題為「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的低患病率相關」的論文中,Jeroen Raes (VIB-KU Leuven)和他的同事在Metacardis的一個隊列群中對腸道細菌進行了研究,這個隊列群由來自三個國家(法國、丹麥和德國)的近900人組成,體重指數在18到73公斤之間。雖然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此前已被證明與苗條的人不同,但Raes實驗室在定量微生物組分析方面的獨特經驗,讓研究人員對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群改變有了全新的認識。

Jeroen Raes教授說:「最近,我們的實驗室發現,在患有腸道炎症(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和抑鬱症的患者中,腸道微生物群結構(腸型)有所增加。我們觀察到這種紊亂的腸型的特點是低細菌豐度和生物多樣性,明顯缺乏一些抗炎細菌,如糞便細菌。事實上,即使在健康人當中,我們也發現了稱之為類桿菌(Bact2)腸型攜帶者的炎症水平略高。由於已知肥胖會導致全身炎症水平升高,我們推測Bact2在肥胖研究參與者中也更普遍。」

MetaCardis的研究人員探索了苗條和肥胖志願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結構,發現Bact2的患病率隨著BMI的增加而增加。雖然只有4%的苗條的人和超重的人被認為是Bact2攜帶者,但在肥胖志願者中這一比例急劇上升至19%。同樣的趨勢在2350名VIB-KU Leuven Flemish腸道菌群項目人群隊列中被觀察到。

主要作者Sara Vieira-Silva說:「我們發現攜帶Bact2腸型的志願者的全身炎症高於基於他們BMI的預期。儘管這項研究設計不允許推斷因果關係,但我們的分析確實表明,腸道細菌在通過持續炎症發展肥胖相關共病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雖然這些關鍵發現證實了我們的研究假設,但我們在比較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和未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志願者時得到的結果完全出乎意料。」

他汀類藥物通常被用來降低罹患心臟代謝性疾病的風險。除了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外,他汀類藥物還能緩解患者的全身炎症。現在,Vieira-Silva和他的同事已經發現了他汀類藥物對腸道菌群的潛在益處。在肥胖個體中,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群(6%)腸道菌群Bact2的患病率明顯低於未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群(19%),與未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群(4%)的患病率相當。這些引人注目的觀察結果不僅在獨立的佛蘭德斯腸道菌群數據集(Flemish Gut Flora Project)中得到了驗證,而且在另外一個由280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組成的MetaCardis子集中也得到了驗證。

Sara Vieira-Silva說:「這些結果表明,他汀類藥物可能調節有害的腸道微生物群變化,從而維持肥胖患者的炎症反應。對這一結果有幾種解釋:一方面,通過緩解腸道炎症,他汀類藥物可能有助於改善腸道環境,促進健康微生物群的形成;另一方面,他汀類藥物對細菌生長的直接影響已經被證實,這可能有利於非炎症細菌,也可能是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抗炎作用的基礎。」

多年來,微生物群調節策略一直圍繞著飲食幹預,(新一代)益生菌和益生元,引入或促進有益菌的生長。直到最近,人們對小分子和藥物對結腸生態系統的影響重新產生了興趣。這項研究將進一步推動這一勢頭。

Jeroen Raes教授說:「他汀類藥物對腸道菌群的潛在有益影響為疾病治療開闢了新的前景,特別是考慮到我們已經將Bact2腸型與幾種病理聯繫起來,在這些病理中腸道菌群的作用已經被假定。我們的研究結果為新型腸道微生物群調節藥物開發提供了一系列可能性。」

與此同時,MetaCardis團隊堅持對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仔細的解釋。

雖然有希望,但報告的結果是基於橫斷面分析,而不是遵循治療時間表。這意味著因果關係不能基於這些觀察得出,研究人員也不能排除無法解釋的因素可能起了作用。例如,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志願者在被診斷出罹患心臟代謝疾病的風險增加後,可能會採取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可能會對他們的腸道生態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因此,研究人員警告說,「雖然我們的結果肯定是有希望的,但在考慮將他汀類藥物作為微生物調節療法之前,還需要在一項前瞻性臨床試驗中進行進一步評估,以確定這種效果是否可在隨機人群中重現。」

臨床Metacardis隊列的首席研究員Karine Clément教授說:「作為心臟病的一個關鍵風險因素,聯盟的部分研究工作致力於勾畫出與肥胖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群改變的全面藍圖。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發現:MetaCardis還在探索,除了肥胖之外,微生物群紊亂是否會進一步導致心臟代謝疾病的進展。我們研究的最終目標是闡明腸道細菌在心臟病發展中的作用,並從長遠來看,能夠提出創新的診斷、預防甚至治療工具,這些工具基於對微生物群的全新認識。」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5-obesity-linked-gut-microbiota-disturbance.html

相關焦點

  •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0 21:40:18 比利時魯汶大學Jeroen Raes、法國索邦大學Karine Clément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 《Nature》最新發布「他汀類藥物或是腸道菌群調節劑」
    那麼,他汀類藥物的使用會對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產生怎樣的影響?此類藥物是否有可能通過腸道菌群發揮療效?BMI指數與腸道微生物組群落分布的潛在聯繫,作者在「屬」水平上檢測腸道菌群OUT分布差異。研究結果:他汀類藥物可調節腸道菌群分布,從而影響相關疾病的患病率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了他汀類藥物治療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 預防治療血管疾病的他汀類藥物的另一功效:可減少肥胖人群的腸道菌...
    人體內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它們幫助人類消化吸收營養、合成維生素、參與調節代謝和免疫機能,甚至影響著情緒和認知行為,當然也會致使人們生病。保守估計,人體內微生物與細胞的數量比約為1.3:1,在腸道內,細菌基因的數量是人體宿主基因的100多倍。因而,正常的腸道菌群對人類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潛在影響。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編者按人體胃腸道系統寄居著上萬億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在調節宿主免疫和代謝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失調會帶來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如肥胖、2型糖尿病等。文章指出,調節腸道菌群失衡是幹預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策略,基於目前對腸-腦軸的認識,分析和評估了以腸道菌群失調為靶點的神經系統疾病幹預策略,如使用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以及飲食和營養等。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因此,該隊列中的腸道微生物組可用於定義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長壽者腸道菌群多樣性水平高一般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時,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通常會降低。可能是由於生理,飲食,藥物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所致。是不是所有老人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都會降低?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荷蘭研究人員報告說,在41種常見藥物類別中,幾乎有一半與人類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
  • 胡柚黃酮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並可能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減輕體質量。研究表明,FLS能夠利用其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在超重胰島素抵抗大鼠中發揮潛在的肥胖治療作用,並降低血漿脂質濃度,改善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飲食誘導的大鼠心血管功能障礙和肥胖。在FLS發揮作用的機制中,腸道菌群被認為起到核心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一些FLS具有抑菌作用,而且也特異性地促進了部分細菌的增殖。然而,胡柚黃酮與肥胖宿主腸道菌群間的相互作用並不清楚。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其中包括如何篩選與腸道菌群平衡相關的感染性疾病或功能障礙,以及如何應用可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的藥物(如抗生素和質子泵抑制劑)。有一些臨床試驗正在把這種調節腸道菌群的策略應用於癌症免疫療法。使用的活性生物製品也從簡單(單克隆微生物)到複雜(涉及50個及以上的細菌類群和菌株的聯合體)。 不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關注微生物的功能或比單純關注類別更重要。因此具有廣泛功能屬性的轉基因微生物成為新的研發方向 。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Ley等[15]通過對動物模型及肥胖人群腸道菌群的分析發現,肥胖者與非肥胖者腸道中菌群構成存在很大差異,肥胖人群腸道擬桿菌門豐度降低,而硬壁菌門豐度升高,且肥胖者減輕體重1年後腸道菌群構成與非肥胖者相似;同時發現相較於接受瘦型小鼠腸道菌群的無菌小鼠,接受肥胖小鼠腸道菌群的無菌小鼠體重明顯增加,糞便內殘留能量較少。該研究充分說明了腸道菌群與肥胖的形成是互為因果的密切關係。
  • 人類腸道菌群有何巨大機會?
    雖然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對微生物在人體腸道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不僅僅局限於經典的傳染病。例如,許多研究報告了腸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和肝病期間的變化,還有癌症甚至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體腸道微生物群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新型療法來源。從2013年到2017年,關注腸道菌群的出版物數量顯著為12900份,佔過去40年調查腸道菌群的出版物總數的五分之四。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腸道菌群作為胃腸道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機體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機體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營養攝取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系統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發酵食品對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帶來機體糖分解有關的菌群、產SCFAs(短鏈脂肪酸)的菌群的豐度減小以及蛋白質分解的菌群增多等變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酵素可能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構成有關。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此外,許多關於克服免疫治療的耐藥的相關研究也正在進行中。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導腸道菌群在腫瘤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成分對外周免疫系統有深刻的影響,包括在腫瘤相關的免疫。最近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影響ICIS對腫瘤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腸道菌群的破壞(被稱為「腸道菌群失調」)一直在流行病學上與各種慢性炎症疾病有關。
  • 調節腸道菌群也能減肥?這是不是又一個智商稅
    目前治療肥胖主要是通過節食和減肥手術來限制卡路裡的攝入,通過體育鍛鍊和藥物治療來調節食慾和促進能量消耗,然而這些方法往往帶來一些不良後果。而且,很多人只是暫時的體重減輕,比如節食減肥的人,最終恢復到正常飲食後,體重又會馬上反彈回來,甚至比以前更重。最近經常有文章說腸道菌群和肥胖有關係,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減肥流派:調節腸道菌群減肥。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微生態環境破壞與多種疾病發病有關; 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腎病、愛滋病、溼疹、腫瘤、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
  • 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 腸道菌群與疾病
    2.2急慢性腹患者與菌群失調 慢性腹瀉和腸道菌群失調互為因果.慢性腹瀉病人腸道常住菌大量排出,而過路菌(外襲菌)比例異常增加,且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或過快影響腸道菌群比例,總的來說是類桿菌、雙歧桿菌、腸桿菌數值顯著減少,有潛在致病性的梭菌,酵母菌量增多[12],這導致腸道脂肪酸代謝紊亂和膽鹽代謝障礙引起腹瀉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腸道菌群已被證實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進展以及急性肺損傷的惡化。腸道和肺中特定微生物代謝產物通過循環的聯繫和調節作用。特殊亞群CD4+ Th17細胞在微生物相互作用、黏膜免疫功能和宿主對腸道、肺和皮膚炎症性疾病的反應中起重要作用。腸道菌群可以刺激Th17反應並調節IL-17的產生,這與某些病原體的消除有關。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有關,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其代謝產物參與介導膽固醇代謝、尿酸代謝、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等基本代謝過程,可誘導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幹擾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補充益生菌和糞便捐贈是潛在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的熱門研究領域。
  • 「老藥」新用途: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肝病|專家視角
    除了降低膽固醇水平,他汀類藥物還有抗炎、抗血管生成和抗纖維化等多效作用,這可能對某些慢性炎症有益。不過,由於他汀類藥物對肝功能受損患者的安全性仍有爭議,直到近幾年,一些研究才將其作為一種治療慢性肝病的潛在選擇。 多項肝臟疾病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改善肝臟炎症、纖維形成和門靜脈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