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所以很多上班族都選擇吃快餐、外賣。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患有炎症性腸病的人約半數會存在貧血和營養不良的問題,病人表現為慢性腹瀉、下腹痙攣性絞痛、腹部腫塊,部分患者可有發熱、便血、消瘦、營養不良。由於該組疾病與人們精神壓力、日常飲食有密切關聯,發病率較高,所以需要加強對炎症性腸病的醫學認識,保護胃腸健康。
第一、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
先天和後天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引發炎症性腸病,包括遺傳、病菌感染、吸菸、精神刺激、用藥不當和飲食失調等多個方面。其中後天因素中的感染是最常見的致病原因。當病毒、細菌、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後引起腸道黏膜的炎症反應,同時感染引發血管和腸黏膜損傷,導致黏膜屏障受到破壞,腸道內菌群紊亂,免疫調節失衡,腸道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進一步造成組織損傷,從而出現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等臨床表現。
第二、如何預防和治療炎症性腸病
無論是環境因素還是繼發感染,腸道內環境改變引起的菌群失調是炎症性腸病的主要發病機制。所以在防治方面要調節腸道菌群、恢復胃腸的正常規律蠕動,同時糾正營養不良,預防復發。
1、藥物治療
目前臨床治療炎症性腸病的常用三類藥物為氨基水楊酸類、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其中水楊酸類藥物(比如美沙拉嗪)適用於輕度和中度患者、類固醇激素藥物(比如強的松龍)適用於中度和重度的活動期患者、免疫抑制劑(比如硫唑嘌呤片)適用於激素治療無效的活動期患者。這些藥物都能夠有效地抑制腸道過度的免疫反應,發揮抗炎效果,能較好得緩解症狀。
2、飲食調整
由於炎症性腸病患者的腸道吸收障礙,慢性腹瀉非常容易出現貧血和營養不良的情況,所以飲食調整是防治該病的重要一步。建議患者飲食上要保證營養的全面充足,肉、蛋、奶、蔬菜水果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都應合理均衡,適當補充葉酸和鐵劑能有效預防和緩解貧血、營養缺乏症的出現,並可以降低糖皮質激素的用藥量、利於腸道恢復。
3、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群
臨床普遍使用短期抗生素來緩解腸道炎症,但這種方法並不能讓腸道菌群恢復平衡。所以選擇一些含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的腸道益生菌能夠改善胃腸道環境,阻止致病菌的過度繁殖,保護腸黏膜屏障,調整腸道的酸鹼度,從而起到改善腹瀉、腹痛,恢復腸道菌群平衡的效果。
此外,預防和治療炎症性腸病也不能忽略精神心理幹預。因為過度焦慮、緊張的精神壓力能夠導致腸道運動功能失調,誘發或加重腸道症狀,所以需要積極進行心理幹預,調整好心態,做些瑜伽、遊泳、慢跑等鍛鍊來舒緩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