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2020-10-24 消化醫生

荷蘭研究人員報告說,在41種常見藥物類別中,幾乎有一半與人類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
在使用41種常見藥物中的18種,人類糞便樣品中發現了生物分類結構,代謝活性和抗藥性(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廣泛變化,其中最常見的四個元兇是質子泵抑制劑(PPI,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託拉唑、雷貝拉唑等),二甲雙胍(糖尿病用藥),抗生素(如頭孢、左氧氟沙星等)和瀉藥。
研究人員對來自三個獨立隊列的1883個新鮮冷凍糞便樣本進行了宏基因組測序,這些樣本是基於普通人群的,患有炎症性腸病的患者和患有腸易激綜合症的患者以及健康對照。
用藥者與非用藥者之間的差異是通過觀察單一藥物使用的效果以及每個參與者使用多種藥物的因素來評估的。使用逆方差將隊列特定的結果合併到薈萃分析中。
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會增加腸道感染和肥胖的風險。

校正多元因素後,七種藥物類別仍與46種腸道類群和途徑的變化顯著相關。例如,PPI(胃藥如奧美拉唑)使用者的腸道菌群顯示出大量的上消化道鏈球菌和增加的脂肪酸生物合成,而二甲雙胍使用者則具有潛在的更高水平感染性大腸桿菌。
抗生素抗藥性機制的提高與八種不同的藥物類別相關:抗雄激素口服避孕藥,β擬交感神經吸入劑,瀉藥,二甲雙胍,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藥,PPI,非甾體抗炎藥和曲普坦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與大量的真菌(通常被認為是膳食類黃酮的有益降解劑)有關
口服激素與大量產甲烷菌有關,這與體重指數升高有關

已經知道某些藥物的效率和毒性受胃腸道細菌組成的影響,而且腸道菌群與多種健康狀況有關。因此,至關重要的是要了解腸道微生物組中使用藥物的後果。
研究人員指出,與肥胖,糖尿病,肝臟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癌症有關的腸道菌群變化的報導越來越多。眾所周知,藥物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多樣性,特別是改變胃液pH值的微生物(例如PPI) ),消滅細菌(抗生素)或改變運動性(瀉藥)。
基因組測序正在使腸道微生物組功能和藥物治療領域向前發展。使用微生物組的成分和功能來評估癌症免疫治療反應和毒性的免疫治療劑,以及使用益生元,益生菌,後生生物和糞便微生物群移植來調節免疫治療的免疫療法,已經看到了這一點。

這項研究有助於人們對腸道菌群可變性的理解不斷發展。當然,飲食和炎症會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但是以前沒有描述過對許多藥物療法影響的評估。
大多數治療方法確實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腸道菌群的發現,對這些藥物如何影響包括代謝在內的其他生物學功能有影響。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隨著時間變化的縱向變化,以及微生物組是恢復到其基線還是以其他方式進行補償。這是初步的,但為將來的工作提供了一些可檢驗的假設。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有些常住菌還會產生抗菌物質和殺菌素,可降低病原體毒素,殺死、抑制外襲菌,如乳酸桿菌能殺滅傷寒桿菌和痢疾桿菌[4]。因此正常菌群所起的生物拮抗作用,對防治疾病、特別是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實驗發現,以鼠傷寒桿菌攻擊小鼠,需10萬個活菌才能致死。若先給予口服鏈黴素抑制正常菌群,則10個活菌就可引起死亡[1]。
  • 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發表新發現 腸道菌群影響降糖藥效果
    原標題: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發表新發現 腸道菌群影響降糖藥效果  為什麼降糖藥對部分糖尿病患者有效,但對另一部分效果一般?腸道菌群在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記者昨天獲悉,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士寧光、內分泌代謝病學科主任王衛慶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Kristiansen Karsten教授的帶領下,瑞金內分泌科顧燕雲副研究員團隊和華大宏基因組研究所李俊樺博士團隊合作,通過多中心、隨機開放的臨床研究結合腸道宏基因組及血漿、糞便代謝組學發現:中國人常用的降糖藥物阿卡波糖可顯著改變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共生菌以及腸道共生菌膽汁酸代謝水平,腸道內富含擬桿菌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17世紀中後期,被譽為微生物學之父的Antoni van Leeuwenhoek首次在從不刷牙老人的牙垢裡發現了微生物,經過4個多世紀的研究發展,直至2008年全球啟動人類元基因組計劃,通過對人體內所有的微生物群落進行測序和功能分析,人們才漸漸揭開了微生物世界神秘的面紗[1]。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最近的研究表明宿主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結構的改變和一些複雜的疾病如行為失調、代謝性疾病等有關。比如自閉症、肝性腦病、過敏症、肥胖症、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及各種神經疾病等[3]。而多種因素對腸道菌群的組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對此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研究發現蛋白聚集效應或可改善腸道功能
    通常,細胞內外各類生理生化過程不僅需要特定的功能蛋白質,還需要這些蛋白分子形成相應的高級結構和形狀。因此,蛋白的狀態直接影響機體各類生理生化反應的進行。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蛋白的異常聚集會給細胞和生物體帶來負面影響。蛋白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鏈組成的,從新合成的肽鏈到具有特定三維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質,需要複雜精細的肽鏈摺疊和加工過程。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其中98%的腸道菌可以歸屬為前四類,厚壁菌門(64%)、擬桿菌門(28%)、變形菌門(8%)和放線菌門(3%)。②依據與宿主的關係分類。腸道菌群可分為共生菌、條件致病菌和致病菌。2016年,Christoph A Thaiss等發現給予節食減重的小鼠高脂飲食後,促進了更快的體重反彈和代謝失常;將此類菌群移植到無菌小鼠並給予高脂飲食時,與移植正常菌群的小鼠相比體重增加更快。通過菌群特徵的研究發現,節食後菌群促進了黃銅類水平降低和能量消耗減少,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節食減肥為何容易引起更大的體重反彈。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He 等[1]通過對新生兒出生後腸道菌群定植過程的研究發現: 出生後第 1 天腸內定植的優勢菌依次是腸桿菌、腸球菌、葡萄球菌和類桿菌; 出生後第 6 天雙歧桿菌數量逐漸增多成為優勢菌,其優勢狀態可持續1 ~ 3 個月。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的相關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的,可通過哪些方式調節腸道菌群?飲食和營養在塑造腸道菌群中起哪些作用?這些發現提示,共生腸道菌群可能會產生有益的健康作用,而腸道菌群失調可能與各種疾病有關。近年來,大量研究證明了腸道菌群與腦功能的相關性,腸道菌群失調可能與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關於腸-腦軸的深入研究不僅揭示了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潛在新病因,而且還為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策略。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iEAN可進行自主活動,主要任務是調節腸道運動和分泌功能。最近的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群影響EAN和免疫細胞等腸道相關細胞的活動和宿主代謝【2,3】。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免疫螢光分析證實了神經肽的蛋白質水平具有區域特異性分隔,並確定了腸內神經元數量的區域差異。腸道菌群的密度和多樣性從近端到遠端逐漸增加,是否不同區域的iEAN翻譯差異受到菌群的影響?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腸道菌群作為胃腸道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機體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機體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營養攝取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系統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發酵食品對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帶來機體糖分解有關的菌群、產SCFAs(短鏈脂肪酸)的菌群的豐度減小以及蛋白質分解的菌群增多等變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酵素可能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構成有關。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腸道的菌群大致可分為三大類:①與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細菌,為專性厭氧菌,是腸道的優勢菌群,分別是類桿菌屬、雙歧桿菌屬、乳酸桿菌屬、C11ep tum菌屬、C1coccoides菌屬和腸桿菌屬,具有營養及免疫調節作用; ②與宿主共棲的條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為主,為腸道非優勢菌群(腸球菌與腸桿菌) ,當腸道菌群紊亂或不平衡時,對人體有害; ③病原菌,大多為過路菌 ,
  • 《Nature》最新發布「他汀類藥物或是腸道菌群調節劑」
    近年來,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具有多方面非降脂作用,其中包括抑制動脈粥樣硬化與血栓形成,還具有緩解器官移植後的排異反應、抗腫瘤等多種作用。 他汀類藥物最主要的功能,是其明顯的調血脂作用,以降低LDL-C的作用最強。然而,現有用藥指南中,考慮使用他汀類藥物並未將肥胖相關因素納入用藥標準中。已有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變化與肥胖的發展息息相關。
  • 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導讀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癌密切相關。在結直腸癌(CRC)患者中,可以觀察到產生丁酸的細菌顯著減少。但是,產生丁酸的細菌影響癌症發展的機制並不明確。本文章中,通過用丁酸梭菌幹預高脂飲食誘導的Apcmin/+小鼠,以及結直腸癌細胞,研究丁酸梭菌對腸道腫瘤的影響。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腸道微生態在膿毒症發生之後會有所改變,成為膿毒症治療的新舉措、新方向。腸道微生態結構和功能改變和諸多疾病相關,比如:難辨梭菌感染、炎症性胃腸道疾病、肥胖。膿毒症的發生發展受到機體諸多因素影響,而且機理並不完全明確,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腸道微生態紊亂會加重膿毒症病情,影響預後。
  • 研究:黑水虻蟲粉對仔豬腸道功能的影響
    研究:黑水虻蟲粉對仔豬腸道功能的影響義大利科學家發現,黑水虻蟲粉具有多種積極作用,他們證實:黑水虻蟲粉適合作為年幼豬的飼料原料。由於其可持續發展的好處和顯著的營養價值,黑水虻蟲粉作為豬、家禽和水產養殖品種的飼料原料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最近這幾個月來的主要進展包括,連續多篇Nature文章報導的腸道菌膽汁酸代謝物調控宿主免疫功能【1-3】,以及報導腸道菌代謝產物影響他汀類藥物療效【4】(詳見BioArt報導:特別關注Nature | 他汀類藥物治療或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或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5】。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能通過免疫系統介導炎性因子信號通路調控神經系統功能。細菌上的一些分子可以激活機體免疫細胞釋放促炎因子,這些炎性因子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激活小膠質細胞,誘發免疫反應。還有一些促炎因子能夠加快5-HT的攝取,降低5-HT受體的表達,使5-HT信號逐漸減弱,從而影響宿主行為。腸道菌群介導的非炎性因子信號通路也會影響宿主神經功能,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保護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