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2021-01-09 生物谷

2007年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布將投入1億1500萬美元正式啟動醞釀了兩年之久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經過10年的發展,人類有關微生物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13年12月,「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關係的研究」被列入Science雜誌報導的十大科學進展,腸道菌群已經成為近年來研究的最熱門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

糖尿病

、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

抑鬱症

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

代謝性疾病

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1腸道菌群的形成與分布


有關腸道菌群的初始定植有兩種觀點:觀點一,大家普遍認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腸道處於無菌狀態,分娩時胎兒經過母體產道,接觸母體糞便、醫院環境,形成了人類腸道菌群的初期定植。觀點二,胎兒在子宮內可以接受母體的菌群。2008年,西班牙的科學家Rodr ??guez等在21例健康新生兒的胎糞中檢測到細菌,推測胎兒在子宮時可以接受母體腸道菌群的定植,並在小鼠身上做了驗證。2011年,日本的學者Makino等證實雙歧桿菌長型亞種能夠從母體轉移到新生兒腸道。2012年,日本的科學家Mikami等同樣證明新生兒腸道的雙歧桿菌來自於母體。所以,子宮內是否有細菌仍不確定,需要嚴格的實驗設計確證。正常分娩的新生兒腸道菌群幾乎完全來自於母體,刨宮產的新生兒腸道內會定植一部分醫院環境中的

細菌

。新生兒出生2小時後,腸道菌群迅速增殖,4-6個月時達到成年人的水平。腸道菌群隨著人年齡的增長、飲食結構的豐富,其多樣性不斷增加。1歲以後腸道菌群的種類趨於穩定,健康人整個成年期都保持穩定,進入老年後,雙歧桿菌的數量顯著下降,梭桿菌、擬桿菌數量增多。


微生物主要分布在機體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內,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體表,形成了四個微生態系統。其中胃腸道細菌的種類繁多、數目巨大,佔機體微生物總量的78%。健康成人腸道內的微生物總量大約1-1.5kg,有1000多種,數量高達1014個,相比於正常人體自身細胞數量1013個,腸道微生物的數量是人類細胞數的10倍,而且編碼基因數目超過人體自身基因數目的100倍,是控制人類健康的「第二基因組」。人體每天排出糞便乾重的1/3由細菌組成,大多數為腸道細菌。數量如此龐大的腸道微生物與宿主經過長期協同進化,已經成為宿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維持機體健康平衡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於人體胃腸道內的生理狀態不同,菌群的種類、分布存在一定差異。橫向來說,上消化道內細菌數量約為102-104 CFU/mL;迴腸內細菌數量約為106-1012 CFU/mL;遠端結腸內

細菌

數量最多,約為1010-1012 CFU/mL。縱向來說,菌群形成三個生物層:最深層是膜菌群,菌群緊貼黏膜表面並與黏膜上皮細胞粘連,主要為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為腸道共生菌,對身體有益無害;中層為消化鏈球菌、糞桿菌、韋榮球菌和優桿菌等厭氧菌;表層為腔菌群,可在腸腔內遊動,主要為大腸桿菌、腸球菌等需氧和兼性需氧菌。


2腸道菌群的分類


人類的腸道菌群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①依據自然屬性分類。腸道菌群已經鑑定出

細菌

的9個門,包括:厚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放線菌門、疣微球菌門、梭桿菌門、藍藻菌門、螺旋體門、VadinBE97門。其中98%的腸道菌可以歸屬為前四類,厚壁菌門(64%)、擬桿菌門(28%)、變形菌門(8%)和放線菌門(3%)。


②依據與宿主的關係分類。腸道菌群可分為共生菌、條件致病菌和致病菌。共生菌是長期寄居在腸道內組成相對穩定的微生物,佔據腸道細菌數量的99%,在進化過程中通過個體適應和自然選擇形成,與宿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是機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機體有益無害。條件致病菌,顧名思義,是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導致疾病的細菌。這類

細菌

在腸道內比較少,通常由於大量共生菌的存在,條件致病菌並不容易大量繁殖以致對人體造成危害,常見的條件致病菌是腸球菌和腸桿菌。致病菌對人體有害無益,可以誘發疾病。致病菌一般不常駐在腸道內,從外界攝入後可以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導致疾病的發生。常見的致病菌有沙門菌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


③依據對氧氣的需求。腸道菌群可以分為專性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需氧菌。腸道菌群以厭氧菌居多,共生菌一般都是專性厭氧菌。


3腸道菌群的功能


腸道菌群作為機體不可分割的「器官」,對宿主的生理活動有很大影響,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生物屏障作用


腸道內壁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接觸面積最大的區域,腸道菌群在腸道中形成重要的生物屏障,維護腸道生態平衡,抵禦外來致病菌的侵害。主要通過佔位性保護、營養競爭和產生抗菌物質來發揮生物屏障作用。腸道菌群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緊密結合,形成膜菌群,阻礙致病菌與腸黏膜的接觸,起到佔位性保護的作用;腸道菌群尤其是共生菌能夠競爭營養供給,與宿主共同消耗營養來源,防止不需要的營養物質過度產生;腸道菌群還可以產生抑菌物質來抑制有害菌的生長。同時,腸道微生物不斷刺激胃腸黏膜分泌粘液素,以保持腸道的潤滑。


3.2 促消化、營養吸收作用


腸道菌群可以分泌一系列的酶來協助人類消化植物中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類多糖,為機體提供能量。腸道菌群通過發酵作用還能產生短鏈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供機體利用,如維生素B族、K族、生物素、尼克酸和葉酸等。腸道菌群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利用蛋白質殘渣合成必需胺基酸,如天冬門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和蘇氨酸等,並參與糖類和蛋白質的代謝,同時還能促進鐵、鎂、鋅等礦物元素的吸收。腸道菌群可以促進亞油酸吸收、膽酸脫羥基和脫飽和、膽固醇向類固醇轉化等。


3.3 免疫作用


腸道黏膜淋巴組織是人類重要的免疫細胞群,其所含免疫活性細胞數量佔人體免疫細胞總數的70%左右,與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組織中的免疫細胞共同組成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主要功能是將外來有害菌的抗原經過處理後,呈遞給免疫活性細胞(T、B細胞),激發免疫應答,其中最重要的保護性應答產物是分泌性IgA。腸道菌群對宿主免疫系統的發育起到了關鍵作用,可刺激機體在腸道形成更多的淋巴組織,並提高免疫球蛋白在血漿和黏膜中的水平,使免疫系統處於一種適度的活躍狀態,對入侵體內的病原菌保持有效的免疫作用。


無菌動物的淋巴系統、抗體形成等發育不良,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都低於普通動物。無菌動物進行腸道菌群移植後,其免疫系統的發育明顯好轉。


3.4 生長、發育和老化


腸道菌群的組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健康嬰兒中,雙歧桿菌佔腸道菌群數量的98%,主要為嬰兒雙歧桿菌;健康成年中,雙歧桿菌數量減少,種類也轉變為青春雙歧桿菌;進入老年後,雙歧桿菌數量進一步減少,甚至檢測不到,而梭菌、芽孢桿菌類增多,生成硫化氫和吲哚,腸道腐敗過程加快,有害物質被吸收後又加速老化過程。



雙歧桿菌是腸道菌群中的主力軍,具有顯著的抗癌作用,能夠直接或間接清除致癌物質,使致癌物質失活;抑制腸道內腐敗菌產生的致癌酶;降低腸道pH值,促進腸道蠕動,縮短致癌物質與腸道接觸時間,促進致癌物質的排放。


4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


腸道菌群對於健康的意義已經毋庸贅述,近些年,Nature雜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的研究論文。2016年,Christoph A Thaiss等發現給予節食減重的小鼠高脂飲食後,促進了更快的體重反彈和代謝失常;將此類菌群移植到無菌小鼠並給予高脂飲食時,與移植正常菌群的小鼠相比體重增加更快。通過菌群特徵的研究發現,節食後菌群促進了黃銅類水平降低和能量消耗減少,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節食

減肥

為何容易引起更大的體重反彈。腸桿菌科屬於革蘭氏陰性菌,包括共生菌和條件致病菌,健康人中腸桿菌數量不超過1%,而在炎性腸道中增加。2016年,Martina Sassone-Crosi等研究發現有益菌EcN可以分泌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microcin,該蛋白可以抑制炎症腸道中腸桿菌的擴增,使炎症程度減輕。2016年,Helle KroghPedersen等研究了277個非

糖尿病

丹麥人的血清代謝組,發現胰島素抵抗個體中,支鏈胺基酸增加。copri普氏菌和普通擬桿菌是推動支鏈胺基酸生物合成和胰島素抵抗的主要細菌,提示該兩種

細菌

可以影響宿主的血清代謝組和胰島素敏感性,可以作為新藥研發的靶點。2016年,Kenya Honda等發表綜述闡釋腸道菌群和獲得性免疫的關係,黏膜的T、B細胞具有區位特異性的表型和功能,它們抑制對無害抗原的響應,加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維持免疫穩態,而腸道菌群的失衡會通過T細胞活化觸發多種免疫疾病;腸道菌群和與宿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依據其相互作用可以協助確定炎症性疾病的治療靶點,並促進

腫瘤

免疫療法的效率。2016年,Justin LSonnenburg等發表綜述闡釋腸道菌群是飲食影響宿主代謝狀態的調節因子,並通過建立相關因果關係以探索個體化營養等幹預療法的前景。2016年,ChristinaTobin Kahrstrom等發表綜述闡釋人類健康與腸道菌群的關係,概述基礎生物學的研究進展和臨床應用的發展。2016年,Kenn Gerdes等研究表明持留菌(

抗生素

敏感型

細菌

轉變為生長緩慢或休眠的狀態獲得

抗生素

耐受性)可能利用一種能量依賴型外排泵蛋白TolC將

抗生素

泵出,從而在

抗生素

的處理下存活率逐漸增加,提示持留菌可能與復發及慢性感染性疾病有關。2016年,Andreas JBaumler等發表綜述闡釋腸道菌群與致病菌的相互作用:致病菌能利用來源於菌群的碳和氮,能調節促進自身生長和毒性的信號。通過炎症反應,致病菌能改變腸道環境,利用特殊的呼吸系統和金屬利用機制推動病原體擴張。此外,抗生素對菌群有重要影響,可能改變人體營養結構或導致病原體擴張。2016年,MichaelEisenstein系統闡釋了腸易激症候群中,腸道菌群和大腦的關係。2016年,Hilary PBrowne等基於大規模的全基因組測序、表型分析和計算機模擬,實現目標表型培養新方法:從健康人腸道分離並純化培養137種菌,分屬於新的科屬種。揭示腸道菌群中50-60%的屬會生成孢子;該方法讓腸道菌群表型分析變成可能,從而打破了腸道菌群很難被培養的認識。2016年,SethRakoff-Nahoum 等闡釋了腸道菌群之間內部合作的進化,多型擬桿菌在食物多糖中生長時只有有限的合作,而腸道共生的卵形擬桿菌在多糖中生長時,存在著一種專業的交互共生酶系統,其胞外消化菊粉後的產物可供普通擬桿菌利用。2016年,Derrick MChu等綜述了營養不良兒童腸道菌群的研究,提示腸道菌群可以矯正兒童的營養不良。2016年,Erica DSonnenburg等發現低碳水化合物(MAC)的飲食可以降低小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高MAC飲食可以恢復菌群多樣性,但是低MAC飲食造成的小鼠後代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不能夠通過高MAC飲食恢復,可以通過高MAC飲食與糞便移植恢復。2016年,Peter等科學家呼籲要明智的使用抗生素,解決抗生素耐藥性的問題需要全球行動。抗生素應用於現代醫學已有70多年的歷史,其作用在逐漸減弱。新型抗菌藥物在短時間內不可能被廣泛普及,

細菌

、病毒等不斷的進化對新型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許多敏感性微生物由於抗生素的使用而消失。2015年,Dachuan Zhang等研究表明,腸道菌群通過TLR及MyD88信號通路介導中性粒細胞的衰老;清除腸道菌群導致循環中的衰老中性粒細胞顯著減少,並增加了炎症相關的器官損傷。2014年,Manon DSchulz等在K-ras小鼠身上證明,高脂飲食可以促進小腸

腫瘤

發生且與肥胖無關。2014年,Nan Qin等構建了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基因組,找到了66個代表細菌物種的MGS,其中28個在患者組中富集,38個在健康組中富集,並根據15各基因標記物定義了肝硬化病人區別指數。2012年,Junjie Qin等利用宏基因組相關研究的方法,對345個中國人的腸道菌群DNA進行了深度鳥槍測序,發現了60000個與二型

糖尿病

相關的標記物,作者根據標記物的豐度和分類對宏基因組模式進行歸納提煉,最終確定了可用於二型

糖尿病

分類的23個腸道生物標記物。2012年,CatherineLozupone等系統綜述了腸道菌群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恢復力,有助於靶向腸道菌群的療法設計。2011年,Andrew LKau等利用宏

基因組學

和無菌動物,闡釋了飲食、營養、腸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統之間的關係,說明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2011年,ManimozhiyanArumugan等通過來自4個國家22個糞菌養的宏基因組分析,發現了三個特徵集群,稱為腸型。腸型由菌種組決定,與宿主BMI、年齡、國家等因素無關。2011年,Zeneng Wang等通過小鼠實驗研究發現腸道菌群代謝卵磷脂(代謝物膽鹼、甜菜鹼和氧化三甲胺)可預測心血管疾病。2010年,Junjie Qin等利用lllumina測序儀,分析鑑定了124個歐洲人的糞便標本中的330萬個不重複的微生物基因,是人類基因數的150倍,包含了大多數人類的腸道菌群基因,並且在人類中共有,同時對腸道宏基因組和腸

細菌

基因組進行了功能性分析。


2016年5月,美國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與聯邦機構、私營基金管理機構一同宣布啟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計劃兩年內投入5.21億美元用於該項研究。隨著微生物組研究中裡程碑性事件的發生,全球範圍的參與浪潮不斷湧現,未來將是微生物組的時代。近年來,我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國際人類微生物組的各種合作研究,並在開展人類元基因組研究中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與優勢。改變一個人的基因是困難的,但是改變生活在人體內的微生物組是相對容易的。中藥一向以多成分多靶點的作用機理著稱,而腸道菌群是理想的中藥作用靶點。此外,中醫藥中許多中藥都很有可能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的結構和代謝來發揮作用的,中醫藥在人類微生物組研究中無疑將會扮演重要角色,並將在腸道菌群研究方面表現出更加廣闊的前景。(生物谷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7(第三屆)腸道微生物組與健康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7.3.24 - 3.25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7MicIntestinal/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本文對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關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2)間接作用 正常菌群一方面可促進免疫器官的發育成熟,如無菌雞小腸和迴腸部體淋巴結較普通雞小4/5,而暴露於普通條件下飼養2周後,免疫系統就與普通雞相近[7]。另一方面,刺激宿主產生免疫及清除功能,如加強抗體產生.刺激吞噬細胞功能和增加幹擾素產生等[4]。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有病例報導指出,糞便移植可以誘導腸道微生態重建、減少炎症反應,但其療效仍需進一步明確。01、背景膿毒症指的是感染誘發的異常免疫反應伴器官功能障礙,是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大病症,其死亡率大概是50%左右。膿毒症治療的基石是抗生素和器官支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膿毒症的病死率改善並不明顯。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最新研究發現,孤獨症或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健康究竟有多重要!
    孤獨症,可能和腸道菌群有關係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是在探究孤獨症的發病機制與腸道菌群存在的關聯。理由在於,多數孤獨症患兒都存在消化道疾病的情況,並且很多研究也發現了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失調,比如雙歧桿菌豐度降低,梭菌屬豐度上升。但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尚並未被闡明。最近,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娟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康禹團隊給出了答案。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本文帶你詳細了解肝病與腸道菌群: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其實是腸道菌群做的決定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擁有同樣想法的人容易聚在一起,但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僅體現在人的認知和行為上,在腸道菌群上也是一樣的,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組成也可能更為接近。腸道菌群影響配偶選擇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前者,對於繁衍後代,似乎也參與其中。2013年,《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科研工作者們用精妙的實驗向人們展示了腸道菌群和交配行為直接的微妙關係。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先給黑腹果蠅吃不同的食物,一組果蠅吃含有糖蜜的食物,我們把它們稱作「西瓜蠅」,另一組吃含有澱粉的食物,我們把它們稱作「土豆蠅」。
  • 想不到的身體主宰:腸道菌群失衡可以致癌?
    科學家利用人工培育的 " 迷你腸道 ",發現腸道細菌與結直腸癌的關聯。維護腸道菌群平衡,或是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手段。為此,幹細胞領域的著名科學家 Hans Clevers 教授發明了一種新方法:人工培養 " 迷你腸道 "(實際上,不光是腸道,其他器官也可以培養)。
  • 健康悅讀|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醫生》選登29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主審:王隴德 鍾南山 李蘭娟執行主編:汪光亮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是改善免疫力的重要舉措,已被學術界所認可腸道猶如身體裡的「母親河」,除了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外,也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和免疫器官,還擁有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我們首先來看看腸道中的共生微生物對免疫力的貢獻。腸道共生微生物一般被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利用膳食纖維,生成一些短鏈脂肪酸,包括乙酸、丁酸等小分子有機酸。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內臟痛產生的環境中即存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腸道菌群可以看作是一種代謝的「器官」,其能很好地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能維護胃腸蠕動、保護腸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原體侵入並啟動免疫應答等;相反,許多胃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乳糜瀉和食物過敏等)與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失衡有關。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人們對腸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腸道菌群是指生活在腸道的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病毒、古細菌和原生生物的總稱。這些微生物與宿主互惠共生,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菌群紊亂和特定細菌物種豐度的改變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比如炎症性腸病、胃癌和結腸癌。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菌群常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可以保護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促進宿主的消化吸收、藥物代謝和致癌物、影響脂肪的吸收和分布、調節能量代謝、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等[1,2]。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和比例,與人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的這種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也會造成各種胃腸道及全身性疾病。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腸道菌群作為胃腸道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機體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機體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營養攝取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系統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發酵食品對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帶來機體糖分解有關的菌群、產SCFAs(短鏈脂肪酸)的菌群的豐度減小以及蛋白質分解的菌群增多等變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酵素可能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構成有關。
  • 25 有菌更健康:腸道菌群影響物種進化2020.08.05
    前面說了益生菌的功效,介紹新發現器官—腸道菌群器官,以及腸道菌群器官對動物全身各項功能的影響。這已經有神化益生菌之嫌。但對益生菌的認知更新還遠遠沒有結束,被顛覆的認知會一個接著一個。早在1989年的時候,細菌和宿主進化關係,Richard Jefferson提出來一個觀點——全基因組的概念,他認為與動物共生的菌群應該跟宿主是一個整體,它們一起受到自然選擇的作用。當時能夠檢測出的腸道菌群基因組還不多,以為腸道菌群無論從細胞個數和基因數上,都不多;以為動物體基因佔主導地位;近幾年研究證明:動物體細胞基因只有腸道內菌群基因的1%。
  • 腸肺軸重大突破:腸道菌群更成熟,兒童哮喘就低發
    ,腸道類器官,腸道幹細胞。反過來,宿主也可通過氣體分子影響菌群。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詳細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了CO在宿主-菌群互作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宿主及環境產生的CO及其對腸道菌群的影響、腸道菌群產生的CO及其對宿主的影響、CO在菌群的自然選擇中扮演的角色。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1 腸道菌群與T2DM 隨著人們研究微生物的手段、技術不斷發展,人們逐漸發現腸道微生物作為人體不可缺少的「隱形器官」,其在多種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均與胃腸道微生物失調密切相關[10],其中以T2DM為代表。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以實驗動物小鼠為例,微塑料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腸道屏障受損並誘發代謝紊亂等疾病,提示微塑料對人類也可能產生類似作用。農膜(農用塑料薄膜)使用帶來大量微塑料汙染。圖源:圖蟲創意人體被忽視的器官——腸道菌群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數量最多,約為1014,是人體自身細胞數量的十倍。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高血壓患者與高血壓聯合抑鬱症患者機體腸道菌群存在一定差異。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Cell:揭示腸道菌群產生的咪唑丙酸導致2型糖尿病機制doi:10.1016/j.cell.2018.09.055近年來,腸道菌群(gut microbiota)與健康和幾種疾病的病情有關。然而,僅少數研究探究了發生變化的腸道菌群是否能夠直接影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