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意TA?其實是腸道菌群做的決定

2020-09-05 優翔生命院

茫茫人海,走進生命裡的人很多,走進內心的卻很少;芸芸眾生,相伴一程的不計其數,相守一生的屈指可數。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對某個人情有獨鍾?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擁有同樣想法的人容易聚在一起,但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僅體現在人的認知和行為上,在腸道菌群上也是一樣的,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組成也可能更為接近。

腸道菌群影響配偶選擇

有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以引起宿主食物偏好和覓食行為的微妙變化。不同的微生物引起的變化不一樣。眾所周知,生命存在的原始使命是生存和繁衍後代。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前者,對於繁衍後代,似乎也參與其中。

2013年,《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科研工作者們用精妙的實驗向人們展示了腸道菌群和交配行為直接的微妙關係。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先給黑腹果蠅吃不同的食物,一組果蠅吃含有糖蜜的食物,我們把它們稱作「西瓜蠅」,另一組吃含有澱粉的食物,我們把它們稱作「土豆蠅」。一段時間後,把這兩組果蠅放在一起飼養,來看看兩組果蠅之間的交配偏好。

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西瓜蠅」優選與其他「西瓜蠅」交配,而「土豆蠅」 優選與其他「土豆蠅」交配!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前面提到的一幕不僅出現在這一代,兩組果蠅產生的後代同樣也會保留這種交配偏好,即使是傳了37代之後也依然存在。

腸道微生物消失,擇偶偏好也會消失

動物選擇配偶是受信息素控制的。有兩種器官參與了這個過程,一種是散發信息素的器官,負責發送信息素,另一種是靈敏的信息素探測器官,分布大量氣味受體來接收信息素。果蠅的氣味受體位於觸角和上頜觸鬚中,這些受體能感受其他個體發出的信息素。

研究發現,在果蠅體內有5種物質在交配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當用抗生素殺死這些果蠅的腸道微生物後,果蠅的交配偏好消失了。失去了腸道微生物的「西瓜蠅」不再優選與其他「西瓜蠅」交配,而失去了腸道微生物的「土豆蠅」也不再優選與其他「土豆蠅」交配,它們之間的交配變得更加隨機了!即使讓這些無菌的果蠅傳遞三代,交配偏好也不會恢復。

這個結果說明,腸道微生物參與了交配偏好的過程,參與機制可能是不同細菌誘導的交配信號不一樣,這就導致了交配行為的不同。

脫單秘訣:沒事就一起吃飯吧!

回到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南方人結婚時會更喜歡找南方人,北方人結婚時更喜歡找北方人,跨國婚姻的比例更是低於同一民族之內的婚姻。人類的這種婚姻偏好也已經傳遞了不知道多少代了,至今依然存在,以後也將繼續存在。不過,這其中可能不僅僅是飲食習慣導致的腸道菌群差異,還有文化和地域的因素在內。

現代社會,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無論生活在哪裡,飲食種類和習慣都在逐漸變得一直,婚姻的融合變得越來越普遍了。

當然,人類選擇配偶絕對是所有動物中最困難的,選擇配偶的過程早就不再是單純地為了繁衍後代,人類對配偶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生育,還會要求對方的脾氣、長相、家庭背景、工作單位、收入水平、有無房產和汽車。不過在追求真愛的過程中,當這些外在的非生物學條件不滿足時,實際上也可以考慮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突破。

基於這樣的事實,「單身狗」們脫單秘訣可能是讓你喜歡的人跟你吃一樣的食物,沒事就約TA出來一起吃飯。簡單一點,就是一起吃飯,其他的可以少談,時間久了,吃飯的次數多了,你們倆自然就會彼此欣賞,說不定就能走到一塊兒去了。即使沒能結婚,也許能夠成為說得來的好朋友。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本文對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關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許多原因和疾病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從而更加促進菌群失調,形成惡性循環。致使腸道疾病和許多疾病有關係[4]。
  • 想要遠離亞健康,先要學會和腸道菌群做朋友
    腸道菌群決定人體免疫力 多數疾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 長期失調甚至會引發腸癌 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真的怎麼強調都不算為過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guez等在21例健康新生兒的胎糞中檢測到細菌,推測胎兒在子宮時可以接受母體腸道菌群的定植,並在小鼠身上做了驗證。2011年,日本的學者Makino等證實雙歧桿菌長型亞種能夠從母體轉移到新生兒腸道。2012年,日本的科學家Mikami等同樣證明新生兒腸道的雙歧桿菌來自於母體。所以,子宮內是否有細菌仍不確定,需要嚴格的實驗設計確證。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腸道菌群 | Science專刊:決定你健康狀況的"第二基因組"
    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目前研究的熱點。隨著研究者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對人體微生物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它們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以及我們如何改變它們?腸道中必不可少的共生微生物 人類其實並不孤單,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例如人與龐大微生物群形成寄生和共生關係。少數種類的微生物(主要是各種病原菌)對人類危害很大,但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健康來說是有益的,有些甚至必不可少。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通過調控體內菌群來促進健康、消除疾病,也成為了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總結了目前來看富有治療前景的三種腸道微生物調控策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要點。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仲夏來了,天氣愈加炎熱,很多人選擇喝點兒冷飲來降暑,沒想到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拉起了肚子。人和細菌是共生體。腸道菌群就是腸道裡的各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個,約為人類體細胞的10倍。人體腸道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 想不到的身體主宰:腸道菌群失衡可以致癌?
    科學家利用人工培育的 " 迷你腸道 ",發現腸道細菌與結直腸癌的關聯。維護腸道菌群平衡,或是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手段。" 迷你腸道 ":揭秘癌症新機制為了找出條件致病菌中的重頭 " 投機分子 ",研究人員不斷搜索新證據。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模擬腸道環境,觀察條件致病菌的行為。通常,醫學研究中使用分散的細胞,或者小白鼠等動物來做模擬試驗。但這兩者在物理結構和生理反應上,均和真正的人體組織相差甚遠。
  • 科學網—飲食和演化歷史塑造鯨魚腸道菌群
    本報訊 《自然—通訊》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鬚鯨的腸道菌群和陸地上食草動物較為相似。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受我們腸道和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為人體70%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我們免疫系統的幾乎所有方面的呢? > 腸道菌群的這些重要作用將腸道與健康的各個方面聯繫在一起。
  • 腸道菌群失調,仔細了解後才知道原因
    當人體內外景象產生轉變時,腸道各菌群之間的平衡被攻破,導致有益菌、有害菌和條件致病菌的質與量產生轉變,這類景象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由腸道菌群失調所激發的響應臨床症狀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症,重要的臨床默示為腹瀉、便秘、噁心、吐逆、消化不良等。
  • 腸道菌群有助於結腸癌篩查?
    ‍患有腺瘤或結腸癌的患者會大量消耗腸道正常菌群,細菌學試驗利用這一點將他們從正常結腸黏膜中區別開來,他們補充道。最近,大家對腸道菌群(自然存在的細菌)在結直腸癌中的作用非常感興趣。動物模型研究提示,腸道菌群通過與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生成癌症相關的代謝產物和因子(能夠改變外環境)來實現致癌作用。
  • 腸道菌群資料庫——gutMEGA分享
    不知從何時起,「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難尋,腸道菌群」這句話開始廣為流傳,根據近十年的研究文章結果來看,一直被人類忽視的腸道菌群的功能逐漸被大家認識到
  • 維生素+腸道菌群:新型助眠佳品?
    睡眠、維生素以及腸道菌群,看上去毫無關聯的詞語,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奇妙關係。到底如何做才能讓我們擁有良好的睡眠質量呢?今天我們特別編譯了神經學家 Stasha Gominak 博士關於維生素、腸道菌群和睡眠三者關係的訪談錄,並結合了當前市場的助眠產品進行了相關分析。希望該文能給大家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發。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人們對腸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腸道菌群是指生活在腸道的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病毒、古細菌和原生生物的總稱。這些微生物與宿主互惠共生,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菌群紊亂和特定細菌物種豐度的改變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比如炎症性腸病、胃癌和結腸癌。
  • 結腸內壁釋放的過氧化氫,在保護腸道菌群
    但一項新研究告訴我們,我們的體內也在自產「消毒液」來維護腸道健康。近日,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結腸內壁的一種酶會釋放出過氧化氫,以保護腸道菌群。該研究改寫了對腸道工作原理的認識,並闡明了微生物在結腸中的空間組織方式。同時,作者還呼籲需要一種新方法來治療腸道炎症。
  • 25 有菌更健康:腸道菌群影響物種進化2020.08.05
    早在1989年的時候,細菌和宿主進化關係,Richard Jefferson提出來一個觀點——全基因組的概念,他認為與動物共生的菌群應該跟宿主是一個整體,它們一起受到自然選擇的作用。當時能夠檢測出的腸道菌群基因組還不多,以為腸道菌群無論從細胞個數和基因數上,都不多;以為動物體基因佔主導地位;近幾年研究證明:動物體細胞基因只有腸道內菌群基因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