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走進生命裡的人很多,走進內心的卻很少;芸芸眾生,相伴一程的不計其數,相守一生的屈指可數。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對某個人情有獨鍾?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擁有同樣想法的人容易聚在一起,但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僅體現在人的認知和行為上,在腸道菌群上也是一樣的,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組成也可能更為接近。
有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以引起宿主食物偏好和覓食行為的微妙變化。不同的微生物引起的變化不一樣。眾所周知,生命存在的原始使命是生存和繁衍後代。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前者,對於繁衍後代,似乎也參與其中。
2013年,《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科研工作者們用精妙的實驗向人們展示了腸道菌群和交配行為直接的微妙關係。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先給黑腹果蠅吃不同的食物,一組果蠅吃含有糖蜜的食物,我們把它們稱作「西瓜蠅」,另一組吃含有澱粉的食物,我們把它們稱作「土豆蠅」。一段時間後,把這兩組果蠅放在一起飼養,來看看兩組果蠅之間的交配偏好。
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西瓜蠅」優選與其他「西瓜蠅」交配,而「土豆蠅」 優選與其他「土豆蠅」交配!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前面提到的一幕不僅出現在這一代,兩組果蠅產生的後代同樣也會保留這種交配偏好,即使是傳了37代之後也依然存在。
動物選擇配偶是受信息素控制的。有兩種器官參與了這個過程,一種是散發信息素的器官,負責發送信息素,另一種是靈敏的信息素探測器官,分布大量氣味受體來接收信息素。果蠅的氣味受體位於觸角和上頜觸鬚中,這些受體能感受其他個體發出的信息素。
研究發現,在果蠅體內有5種物質在交配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當用抗生素殺死這些果蠅的腸道微生物後,果蠅的交配偏好消失了。失去了腸道微生物的「西瓜蠅」不再優選與其他「西瓜蠅」交配,而失去了腸道微生物的「土豆蠅」也不再優選與其他「土豆蠅」交配,它們之間的交配變得更加隨機了!即使讓這些無菌的果蠅傳遞三代,交配偏好也不會恢復。
這個結果說明,腸道微生物參與了交配偏好的過程,參與機制可能是不同細菌誘導的交配信號不一樣,這就導致了交配行為的不同。
回到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南方人結婚時會更喜歡找南方人,北方人結婚時更喜歡找北方人,跨國婚姻的比例更是低於同一民族之內的婚姻。人類的這種婚姻偏好也已經傳遞了不知道多少代了,至今依然存在,以後也將繼續存在。不過,這其中可能不僅僅是飲食習慣導致的腸道菌群差異,還有文化和地域的因素在內。
現代社會,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無論生活在哪裡,飲食種類和習慣都在逐漸變得一直,婚姻的融合變得越來越普遍了。
當然,人類選擇配偶絕對是所有動物中最困難的,選擇配偶的過程早就不再是單純地為了繁衍後代,人類對配偶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生育,還會要求對方的脾氣、長相、家庭背景、工作單位、收入水平、有無房產和汽車。不過在追求真愛的過程中,當這些外在的非生物學條件不滿足時,實際上也可以考慮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突破。
基於這樣的事實,「單身狗」們脫單秘訣可能是讓你喜歡的人跟你吃一樣的食物,沒事就約TA出來一起吃飯。簡單一點,就是一起吃飯,其他的可以少談,時間久了,吃飯的次數多了,你們倆自然就會彼此欣賞,說不定就能走到一塊兒去了。即使沒能結婚,也許能夠成為說得來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