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2021-01-20 李愛琴營養師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

認識腸道菌群:

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同時,也寄居在人體的體表和體腔內,在正常的情況下,這些細菌一般對人體的無害的,而且有些細菌還是有益的,它們與人體和外界環境之間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微生態系統。這些菌群在人體中的組成和數量屬於動態平衡狀態,所以被稱之為正常菌群。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比如:嬰幼兒餵養不當、營養不良、年老體弱、或是腸道與其他系統的急慢性疾病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導致腸道菌群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出現某種或某些菌種過多或者過少,這個時候,外來的致病菌或過路菌的定植(釋:就是在一定的部位定居或不斷生長)或增殖,其中有一部分腸道菌就會向腸道外其他部分轉移,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腸道菌群失調,即大家常說的腸道菌群紊亂。

在我們的身體上,微生物從皮膚到腸道,幾乎無一處沒有它們的存在,人體體表和體內分布著超過1000多種的共生微生物,其中80%都在消化道內,細胞總數超過100萬億,約為人體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也就是說人體微生物群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微生態系統。

腸道菌群是發生在人體腸道內的菌群,所以腸道功能的失調會引起很多疾病,人們在很早以前就已意識到了腸道對於健康的重要性,比如:古代中醫中提到的「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說過:「所有疾病,始於腸道」,現代的醫學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腸道健康對人整體健康的決定作用。而且有關人類腸道的研究也在不斷前進,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腸道菌群有哪些生理功能?

腸道菌群參與調控人體多種生理功能,對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一、通過黏膜防禦屏障,來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腸道是重要的防禦屏障,首先通過競爭性提取各營養物質,其次就是分泌抗菌素,其實就是產生黏液,細胞激素,刺激淋巴細胞發育成熟和產生產生免疫球蛋白,阻止潛在有害的致病菌進入人體在腸道內定植。

二、幫助消化食物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合成一些重要的維生素,維持正常的腸道運動

這個大家都知道,胃兼有消化、吸收和內分泌功能,胃的消化功能是藉助於胃液的化學作用和胃運動的機械作用,經過咀嚼和吞咽,在受胃液的水解作用和胃運動的研磨,變成食糜,逐漸進入十二指腸,小腸是人體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黏膜能合成與分泌多種酶類、磷脂類物質,參與機體對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代謝活動的調節。也就是說,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99%是由胃腸道消化吸收的,而腸道菌群在消化吸收中起著將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酵解,生成短鏈脂肪酸。為腸道黏膜提供能量;通過激活受體來調節糖脂代謝,以及幫助合成和吸收多種維生素,比如維生素K、B族維生素等;還調節一些人體微量元素的吸收,比如:鐵、鋅等。

三、參與免疫系統的建立和免疫細胞的活化

腸道的黏膜免疫系統是人體中,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菌群在腸道黏膜免疫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在很多的學者中都主張在生命的初始階段,體內的菌群種類越豐富,免疫系統就越完善,越有利於增加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就是說,如果「過分乾淨」也許會導致免疫系統缺乏足夠的抗原刺激,容易出現過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四、調節神經內分泌和信息交換

腸道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這主要是因為腸道與大腦有著非常複雜的聯繫,且在胃腸道中有著數以萬計的神經元,其數量完全可以與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相媲美。而且很多研究已證實與人的情緒、行為方式密切相關的激素都和腸道有著密切的關係。

五、對糞便組成的調節

糞便的重量和稠度,排便頻率和腸道總通過時間的特徵,都可能是整個結腸功能的可靠標誌。腸道菌群是比較複雜的微生物群體,其功能都是各種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結果。胃腸道菌群組成的變化會導致腸道感染、便秘以及腸癌等。

腸道菌群建立

腸道菌群的組成、種類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年齡、壓力、飲食、用藥等。如果你經常出現大便幹或溏洩、說明你的腸道健康可能出現了問題。建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科學補充益生菌來給予調理。試試江中利活益生菌#國民益生菌#(所有菌株均來自中國內蒙古大草原,更適合於中國人的腸道,專屬於江中的植物乳桿菌P9,可以有效降解腸道內農藥殘留,內袋500億活菌,每一粒活菌受微包膜技術保護,90%以上有效到達腸道。)

總之腸道健康是我們身體健康的基礎,腸道健康在於平衡的腸道菌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腸道微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增加雙歧桿菌、乳桿菌等有益菌的繁殖,是保證和維護腸道健康的基礎。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與疾病
    而小腸是個過渡區,雖然pH值稍偏鹼,但含有消化酶,蠕動強烈,腸液流量大,足以將細菌在繁殖前衝洗到遠端迴腸和結腸,所以.小腸菌量在胃和結腸之間逐漸增多;空腸菌數105個,仍以需氧菌為主:迴腸菌較多,總菌數103-107個。以厭氧菌為主,如擬桿菌、雙歧桿菌等;結腸內菌量最多達1011~1012個,厭氧菌佔絕對優勢,佔98%以上,菌種也達300多種。幹大便的重量近1/3是由細菌組成[2-5]。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數量如此龐大的腸道微生物與宿主經過長期協同進化,已經成為宿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維持機體健康平衡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於人體胃腸道內的生理狀態不同,菌群的種類、分布存在一定差異。橫向來說,上消化道內細菌數量約為102-104 CFU/mL;迴腸內細菌數量約為106-1012 CFU/mL;遠端結腸內細菌數量最多,約為1010-1012 CFU/mL。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內臟痛產生的環境中即存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腸道菌群可以看作是一種代謝的「器官」,其能很好地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能維護胃腸蠕動、保護腸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原體侵入並啟動免疫應答等;相反,許多胃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乳糜瀉和食物過敏等)與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失衡有關。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腸道的菌群大致可分為三大類:①與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細菌,為專性厭氧菌,是腸道的優勢菌群,分別是類桿菌屬、雙歧桿菌屬、乳酸桿菌屬、C11ep tum菌屬、C1coccoides菌屬和腸桿菌屬,具有營養及免疫調節作用; ②與宿主共棲的條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為主,為腸道非優勢菌群(腸球菌與腸桿菌) ,當腸道菌群紊亂或不平衡時,對人體有害; ③病原菌,大多為過路菌 ,
  • 想不到的身體主宰:腸道菌群失衡可以致癌?
    今年 4 月,《自然》雜誌報導一項新研究:腸道細菌可以導致癌症。這是怎麼回事?別驚,今天就來聊一聊腸道菌群和癌症。01.腸道菌群:人體真正的 " 主宰者 "?此前,通過糞便體外培養,科學家已陸陸續續發現幾百種寄生在人體腸道內的細菌。
  • 天冷了,腸道菌群幫你禦寒—新聞—科學網
    但一種只有巴掌大的小型齧齒動物——布氏田鼠,不僅不肯冬眠,還發展出了一系列對抗低溫的生理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課題組,多年間一直探究布氏田鼠的生理適應調節機制。近來他們發現,這種小動物不僅依靠穴居抱團、屯糧養膘來對抗嚴寒,就連肚子裡的腸道微生物,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人體內有數以百萬億的微生物,它們大多數居於腸道,參與人體各系統重要的生理功能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腸道和其他組織內微生物的微妙平衡被打破,與多種疾病狀態有關,如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甚至癌症。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了解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但是,由於病徵類型多樣,抑鬱症的病理學成因至今仍沒有定論。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 腸道菌群失調,仔細了解後才知道原因
    正常生理景象下,腸道內的各類細菌按必定的比例進行組合和散布,分歧菌種之間彼此制約,彼此依存,彼此獨霸,使得腸道菌群在數目上和活性上組成一種動態平衡,這類生態平衡聯結著人體消化系統的正常心理功效。當人體內外景象產生轉變時,腸道各菌群之間的平衡被攻破,導致有益菌、有害菌和條件致病菌的質與量產生轉變,這類景象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由腸道菌群失調所激發的響應臨床症狀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症,重要的臨床默示為腹瀉、便秘、噁心、吐逆、消化不良等。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仲夏來了,天氣愈加炎熱,很多人選擇喝點兒冷飲來降暑,沒想到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拉起了肚子。人和細菌是共生體。腸道菌群就是腸道裡的各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個,約為人類體細胞的10倍。人體腸道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 關於飲食對調節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你了解多少?
    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取決於多種原因,其中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飲食可以對腸道微生物產生重大影響,新的飲食習慣可以重塑腸道微生物群落,而且這些變化是協調的和可逆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調節腸道菌群,以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目的。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腸道菌群作為胃腸道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機體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機體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營養攝取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系統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發酵食品對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帶來機體糖分解有關的菌群、產SCFAs(短鏈脂肪酸)的菌群的豐度減小以及蛋白質分解的菌群增多等變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酵素可能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構成有關。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結腸和迴腸中,菌群依賴性轉錄本包括神經-免疫互作相關的神經肽,如Nmu;EAN生理功能基因,如Sst和Cartpt(編碼蛋白CART);腸道外功能基因,如Agrp。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楊澤冉,辛毅,侯潔,曹雪姣,吳大暢( 大連醫科大學,遼寧大連 116044)摘要:腸道正常菌群參與機體的物質代謝,營養物質的吸收合成,並能夠促進生長發育,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其對胃腸道消化和免疫作用的發揮與腸桿菌、腸球菌、類桿菌和乳桿菌的關係密不可分
  • 腸道菌群有助於結腸癌篩查?
    ‍患有腺瘤或結腸癌的患者會大量消耗腸道正常菌群,細菌學試驗利用這一點將他們從正常結腸黏膜中區別開來,他們補充道。最近,大家對腸道菌群(自然存在的細菌)在結直腸癌中的作用非常感興趣。動物模型研究提示,腸道菌群通過與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生成癌症相關的代謝產物和因子(能夠改變外環境)來實現致癌作用。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對於自然出生的嬰兒,最初的腸道菌群建立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剖腹產的嬰兒至少需要6個月。出生後第一年嬰兒體內細菌數量相當不穩定,但仍來源於母體內和直接環境中的細菌。其後多數嬰兒每克糞便細菌可達到109-1010[5,6]。當嬰兒開始吃固體食物的時候,他們就朝著成人腸道菌群的方向發展,到2歲左右,糞便菌群和成人菌群相似。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人們對腸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腸道菌群是指生活在腸道的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病毒、古細菌和原生生物的總稱。這些微生物與宿主互惠共生,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菌群紊亂和特定細菌物種豐度的改變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比如炎症性腸病、胃癌和結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