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腸道菌群幫你禦寒—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冬天,乾旱、寒冷、多風,平均溫度可以達到零下20℃,極端低溫可達零下42℃。不少動物都會選擇用冬眠來度過這樣的冬天。但一種只有巴掌大的小型齧齒動物——布氏田鼠,不僅不肯冬眠,還發展出了一系列對抗低溫的生理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課題組,多年間一直探究布氏田鼠的生理適應調節機制。近來他們發現,這種小動物不僅依靠穴居抱團、屯糧養膘來對抗嚴寒,就連肚子裡的腸道微生物,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日前,他們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揭示了腸道菌群在布氏田鼠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腸道菌群介導低溫適應

研究人員發現,在4℃左右的空調房裡待過4周後,布氏田鼠除了出現體重下降、攝食量增加、產熱能力增強等常規反應外,它們腸道菌群的組成和比例也發生了改變。

「這是意料之中的。」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王德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很多科學家已經證實,低溫環境會改變小鼠的腸道菌群,同時這種改變與小鼠的能量代謝表型,如體重、攝食量、褐色脂肪組織線粒體解偶聯蛋白1的表達等,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顯然不滿足於此,接著,他們給一些田鼠飼餵抗生素,部分消除它們自身攜帶的腸道微生物。然後將這些「無菌田鼠」分組進行菌群移植,一部分植入住在溫暖環境中的田鼠腸道菌;另一部分植入居住在寒冷環境中的田鼠腸道菌。結果發現,儘管這些田鼠接下來都一樣生活在室溫環境下,但移植了低溫菌群的動物的產熱和攝食量都明顯高於移植常溫菌的動物。

結合藥理學實驗,他們確證來自低溫田鼠的菌群能通過激活去甲腎上腺素—PKA信號通路,促進褐色脂肪組織線粒體解偶聯蛋白1的表達,從而增強動物的產熱能力,幫助它們度過寒冷難關。

「我們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腸—腦』之間可以相互作用,來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能力。」論文第一作者之一、博士研究生薄亭貝說,「像布氏田鼠這樣的非冬眠小型哺乳動物,跟它們的腸道菌群之間存在這樣一種協同進化機制。」

有趣的是,由於恆溫動物的腸道內溫度環境也比較穩定,人們通常認為它們的腸道菌群不容易受到外界環境溫度影響。甚至有人提出,低溫下哺乳動物的腸道菌群發生改變,可能僅僅是因為「天冷吃得多」。而這一次,研究人員終於確認,在攝食量不變的情況下,低溫環境可以直接導致腸道菌群的改變。

動物腸道菌研究大有可為

近年來,腸道菌群的研究越來越熱。由於種種原因,對人類的腸道菌群研究要顯著多於對野生動物的研究。

「的確,人體腸道菌群的研究與醫學應用聯繫更為緊密,但動物研究由於實驗設計更靈活,機理挖掘更充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王德華說。

這是他們課題組第二項圍繞布氏田鼠及其腸道菌群的研究。在2018年發表於《微生物組》(Microbiome)上的一項研究中,他們指出,布氏田鼠「抱團取暖」的聚群行為不僅能夠減少熱量散失,還能降低體內核心溫度,從而降低個體的能量需求。

更有趣的是,「抱團」還能促進腸道中有益菌的增加,這些有益菌能產生更多短鏈脂肪酸,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

「僅僅是和同類擠成一團,就能降低能量需求,降低攝食量,似乎是一種很好的減肥途徑。」該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動物所副研究員張學英笑道,「聚群行為如何促進有益菌生長,如何降低能量需求,這是一個很迷人的問題。」

王德華表示,未來課題組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腸道菌群與宿主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對宿主生理功能的調節機制。

提供減肥新思路

在這幾項研究中,「褐色脂肪組織」扮演的角色非常引人注目。這是普遍存在於哺乳動物體內的一種高度特化的產熱組織。大家通常所說的脂肪——白色脂肪組織的主要作用是儲存過剩的能量;而褐色脂肪組織的主要功能則是產熱和調節體內營養平衡,能夠防止動物過度肥胖。

近年來的肥胖機理研究中,褐色脂肪組織是不折不扣的「明星」研究對象。那麼,這些有關腸道菌群和褐色脂肪組織的研究,是否能為現代人非常關注的「減肥」問題提供一些啟示呢?

本次研究證實,低溫暴露既能刺激褐色脂肪組織代謝,但也會導致過度攝食。如果能結合低溫環境和飲食控制,則有可能達到減肥功效。

此前還有研究表明,將寒冷環境下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到無菌小鼠中,無菌小鼠發生了白色脂肪組織的褐變,也就是一部分白色脂肪細胞轉化成了米色脂肪細胞(白色脂肪細胞與褐色脂肪細胞之間的過渡狀態),從而加快了脂肪燃燒。

「從人類的角度來講,沒有必要為了減肥而故意去承受寒冷。但是這些研究提示我們,或許可以模擬寒冷環境下腸道微生物的變化情況,通過植入某些特異的菌種來改善腸道菌群的功能,從而達到減肥的功效。」王德華說。

相關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396-019-0492-y

https://doi.org/10.1186/s40168-018-0473-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     喬傑(中)研究團隊部分成員 7月22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獲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醫學》上。其以高雄激素、排卵異常和卵巢多囊樣改變為特徵,常伴發胰島素抵抗。但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對其發病機制仍不清楚,缺乏病因學治療手段。而此項研究成果是從臨床問題出發,揭示了腸道菌群紊亂作為重要危險因素,促發PCOS的新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PCOS患者腸道普通擬桿菌(B. vulgatus)豐度的顯著升高,是導致其腸道菌群異常的首要因素。
  • 中外學者揭示環境對人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影響—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劉雅紅教授團隊與中外合作者,發現人體和環境間存在廣泛的菌株和基因交換,而且環境對人腸道菌群的影響可能會持續
  • 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新疾病檢測方法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如何通過菌群檢測實現快速精準的疾病診斷呢?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疾病檢測方法,為此共性問題提供了原創解決方案。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 微生物組與人體、環境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時,菌群檢測具有非侵入性、可量化、可預警等優勢。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本文對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關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關鍵詞 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失調 微生態製劑1 腸道菌群一般介紹剛出生的嬰兒由於在子宮內是處於無菌的環境,所以腸道內是無菌的,出生後。
  • 科學網—飲食和演化歷史塑造鯨魚腸道菌群
    本報訊 《自然—通訊》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鬚鯨的腸道菌群和陸地上食草動物較為相似。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1腸道菌群的形成與分布有關腸道菌群的初始定植有兩種觀點:觀點一,大家普遍認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腸道處於無菌狀態,分娩時胎兒經過母體產道,接觸母體糞便、醫院環境,形成了人類腸道菌群的初期定植。觀點二,胎兒在子宮內可以接受母體的菌群。2008年,西班牙的科學家Rodr ??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仲夏來了,天氣愈加炎熱,很多人選擇喝點兒冷飲來降暑,沒想到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拉起了肚子。人和細菌是共生體。腸道菌群就是腸道裡的各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個,約為人類體細胞的10倍。人體腸道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你知道剛剛過去的5月29日是什麼日子嗎?1958年,世界腸道健康組織(WGO)創始人Henry Cohen博士提出,5月29日這一天將永久的成為「世界腸道健康日。2005年5月29日,WGO的研究人員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胃腸道學者齊聚一堂,舉行了第一次腸道健康研討會。
  • 過敏竟和腸道菌群有關?抗過敏益生菌,幫你從根源緩解過敏
    腸道菌群失調會導致lgE過度分泌腸道是人體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消化器官,包含人體70%以上的免疫細胞,其中包含巨噬細胞,肥大細胞,漿細胞,腸上皮內淋巴細胞等等,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胞會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以此來共同維護人體健康。腸道當中的有益菌可通過自身或其他代謝產物,來控制人體腦發育影響機體生理活動。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本文帶你詳細了解肝病與腸道菌群: 不同部位菌群功能 腸道菌群:從門診病人的角度來看,腸道菌群可以證明是預測入院,MHE和晚期纖維化患者的有用工具。因此,需要開發一種更具針對性的腸道微生物群來改善肝臟健康。   牙周衛生   也許你不知道,牙周衛生也會與肝硬化有關。已發表的人類MWAS表明,在肝硬化期間,腸道微生物組向口腔微生物組轉變。減少胃部充當天然屏障的酸性環境可能促成口腔微生物群轉移到腸道,在腸道上皮屏障適應不同的微生物組分。
  • 維生素+腸道菌群:新型助眠佳品?
    睡眠、維生素以及腸道菌群,看上去毫無關聯的詞語,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奇妙關係。根據 Gominak 的說法,一旦你的維生素 B 和 D 水平恢復正常,你的大腦就能夠開始修復由多年睡眠不足所造成的損害。不過,Gominak 發現,當你睡得越多,你所需要的 B 族維生素就越多。於是,這又回到了腸道菌群的話題上了。
  • 關於飲食對調節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你了解多少?
    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取決於多種原因,其中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飲食可以對腸道微生物產生重大影響,新的飲食習慣可以重塑腸道微生物群落,而且這些變化是協調的和可逆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調節腸道菌群,以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目的。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通過調控體內菌群來促進健康、消除疾病,也成為了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總結了目前來看富有治療前景的三種腸道微生物調控策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要點。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人們對腸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腸道菌群是指生活在腸道的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病毒、古細菌和原生生物的總稱。這些微生物與宿主互惠共生,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菌群紊亂和特定細菌物種豐度的改變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比如炎症性腸病、胃癌和結腸癌。
  • 腸道菌群資料庫——gutMEGA分享
    不知從何時起,「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難尋,腸道菌群」這句話開始廣為流傳,根據近十年的研究文章結果來看,一直被人類忽視的腸道菌群的功能逐漸被大家認識到
  •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2021-01-08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