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劉雅紅教授團隊與中外合作者,發現人體和環境間存在廣泛的菌株和基因交換,而且環境對人腸道菌群的影響可能會持續4~6個月。相關研究3月18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種類眾多,其分布無處不在。同樣,人類也擁有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人體胃腸道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人體能夠從外部環境中獲取微生物。反之,人體也不斷釋放自身的微生物進入外部環境。但是,環境與人類腸道菌群之間微生物交換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仍未得到很好的理解。
研究人員通過整合16s rRNA測序、宏基因組、培養組等技術,發現職業暴露會影響人的腸道微生物組,從而導致潛在動物病原菌和抗生素耐藥基因在腸道內的富集。比較實習生與工人及豬場環境的宏基因組樣本,發現在實習生、工人和環境間普遍存在菌株和耐藥基因交換。通過動態貝葉斯網絡建模預測,觀察到實習生腸道菌群會在返回學校後4~6個月的時間逆轉回實習前狀態,但是部分耐藥基因仍然會殘留在人體腸道。
「養殖環境中富集大量的微生物,往往成為菌群和耐藥基因交換的熱點地區。」劉雅紅表示,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可以持續塑造人體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隨著下一代測序技術的突飛猛進,通過與傳統技術相結合,在解析未知的科學問題上迸發出巨大的生命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222-y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