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揭示環境對人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影響—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劉雅紅教授團隊與中外合作者,發現人體和環境間存在廣泛的菌株和基因交換,而且環境對人腸道菌群的影響可能會持續4~6個月。相關研究3月18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種類眾多,其分布無處不在。同樣,人類也擁有複雜的微生物群落。人體胃腸道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人體能夠從外部環境中獲取微生物。反之,人體也不斷釋放自身的微生物進入外部環境。但是,環境與人類腸道菌群之間微生物交換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仍未得到很好的理解。

研究人員通過整合16s rRNA測序、宏基因組、培養組等技術,發現職業暴露會影響人的腸道微生物組,從而導致潛在動物病原菌和抗生素耐藥基因在腸道內的富集。比較實習生與工人及豬場環境的宏基因組樣本,發現在實習生、工人和環境間普遍存在菌株和耐藥基因交換。通過動態貝葉斯網絡建模預測,觀察到實習生腸道菌群會在返回學校後4~6個月的時間逆轉回實習前狀態,但是部分耐藥基因仍然會殘留在人體腸道。

「養殖環境中富集大量的微生物,往往成為菌群和耐藥基因交換的熱點地區。」劉雅紅表示,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可以持續塑造人體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隨著下一代測序技術的突飛猛進,通過與傳統技術相結合,在解析未知的科學問題上迸發出巨大的生命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222-y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天冷了,腸道菌群幫你禦寒—新聞—科學網
    近來他們發現,這種小動物不僅依靠穴居抱團、屯糧養膘來對抗嚴寒,就連肚子裡的腸道微生物,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日前,他們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揭示了腸道菌群在布氏田鼠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喬傑(中)研究團隊部分成員 7月22日,記者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獲悉,該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團隊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研究員姜長濤團隊合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醫學》上。其以高雄激素、排卵異常和卵巢多囊樣改變為特徵,常伴發胰島素抵抗。但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對其發病機制仍不清楚,缺乏病因學治療手段。而此項研究成果是從臨床問題出發,揭示了腸道菌群紊亂作為重要危險因素,促發PCOS的新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PCOS患者腸道普通擬桿菌(B. vulgatus)豐度的顯著升高,是導致其腸道菌群異常的首要因素。
  • 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 其腸道菌群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記者11月30日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和平教授團隊...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動物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了動物的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呢?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Zhang et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不難想像,它們與其代謝產物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諸多影響。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正常分娩的新生兒腸道菌群幾乎完全來自於母體,刨宮產的新生兒腸道內會定植一部分醫院環境中的細菌。新生兒出生2小時後,腸道菌群迅速增殖,4-6個月時達到成年人的水平。腸道菌群隨著人年齡的增長、飲食結構的豐富,其多樣性不斷增加。1歲以後腸道菌群的種類趨於穩定,健康人整個成年期都保持穩定,進入老年後,雙歧桿菌的數量顯著下降,梭桿菌、擬桿菌數量增多。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腸道菌群作為胃腸道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機體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機體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營養攝取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系統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發酵食品對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帶來機體糖分解有關的菌群、產SCFAs(短鏈脂肪酸)的菌群的豐度減小以及蛋白質分解的菌群增多等變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酵素可能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構成有關。
  • 孤獨症果然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研究提供新證據
    該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完成,題為「類配對分析策略揭示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的解毒功能受損」。研究稱,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孤獨症兒童為何對環境毒素暴露更為敏感,並表明腸道菌群解毒功能受損可能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有關。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其中最主要的是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佔據著超過98%的絕對優勢。個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在門水平是相當穩定和保守的,然而,但在種水平上具有很大的差異。胎兒在母體子宮中是處於無菌的環境,嬰兒的腸道從出生起就以一種複雜的方式開始定植細菌,這種方式一部分依賴於宿主的基因型,另一部分依賴於嬰兒生活環境中的細菌。
  • 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新疾病檢測方法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微生物組具有服務疾病診治與生態監控的巨大潛力,但是其影響因素錯綜複雜。因此,如何用菌群來判斷和識別人體或環境的健康狀態,一直是精準醫學和大健康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但是,作為一種疾病診斷手段,菌群面臨著三個關鍵挑戰。 首先是「漏診」問題,現有的檢測手段通常只針對特定疾病,並依賴於該疾病已知的標識微生物來構建檢測模型。然而很多疾病尚無明確標識物,而且同一種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生物標識物種經常不盡一致,因此難以普適性地判斷待檢樣本是否健康。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腸道菌群與疾病
    細菌迅速從口及肛門侵入,2 h左右,其腸道內很快有腸球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後隨著飲食,腸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進駐,3 d後細菌數量接近高峰[1]。而一個健康成人胃腸道細菌大約有1014個,由30屬、500種組成,包括需氧、兼性厭氧菌和厭氧菌。從來源上看,有常住菌和過路菌兩種,前者是並非由El攝入,在腸道內保持穩定的群體:而後者則由口攝人並經胃腸道。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Rothschild等[5]研究顯示,飲食和生活方式是塑造微生物組組成的最主要因素,宿主遺傳因素僅導致人與人之間微生物組差異的2%。而腸道的深度測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學揭示了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126個外源性和內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種疾病,31個內在因素,19個藥物組,60個飲食因素,4個吸菸類別[6]。而早在腸道菌群作為疾病相關性因素走進人們視線之前,T2DM就因發病率逐年增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會增加腸道感染和肥胖的風險。校正多元因素後,七種藥物類別仍與46種腸道類群和途徑的變化顯著相關。例如,PPI(胃藥如奧美拉唑)使用者的腸道菌群顯示出大量的上消化道鏈球菌和增加的脂肪酸生物合成,而二甲雙胍使用者則具有潛在的更高水平感染性大腸桿菌。
  • 中美學者證實,腸道菌群通過circRNA/miRNA網絡,調控腫瘤轉移
    腸道菌群與癌症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可調控宿主對癌症治療的反應,例如對化療或免疫療法的抵抗。此外,在癌症治療期間由廣譜抗生素(ABX)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會干擾導致癌症進展的腫瘤微環境。關於腸道菌群是否通過影響循環非編碼RNA(如導致癌症轉移的circRNA/miRNA)改變腫瘤微環境,目前知之甚少,其中的潛在機制還有待確定。
  • Nature等多篇論文揭示生命早期的TLR5表達會影響長期的腸道菌群組成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Marcus Fulde等人報導腸道受體蛋白TLR5參與積極地塑造新生小鼠腸道微生物群落(也稱作腸道菌群)的長期組成[1]。腸道中的細菌定植通常始於產道[2]。隨後,在腸道菌群變化期間,微生物物種的增加和減少連續地發生,其中在人類中,這一變化持續大約18個月的時間[3]。生命早期的營養狀況和免疫系統發育都會影響腸道定植,這將對隨後的生長和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 想不到的身體主宰:腸道菌群失衡可以致癌?
    腸道菌(左)與癌細胞(右) | 作者供圖作者 | 徐斯佳 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院編輯 | 龍浩 高佩雯這些年,提起 " 腸道菌群 ",人們想到的不再僅僅是酸奶廣告了。它們許多出人意料的功能正被不斷發現,例如,可以影響人的生老病死,甚至情緒性格。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說話晚、讀書讀不進、每天不開心不全是我們的錯,還可能是腸道菌群有問題。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