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果然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研究提供新證據

2020-10-26 財新健康

導讀

論文責任作者稱,新的發現將會指導未來孤獨症醫學治療的策略,並有可能產生更有針對性的產品或方法

一般認為,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孤獨症發病的重要誘因,後者不斷為學界研究重視,被視為觸發孤獨症發病的「扳機」。圖/人民視覺

文丨記者 劉登輝

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最新研究可能提供了一種路徑。《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近日刊發研究稱,由於孤獨症兒童腸道微生物組失衡,出現微生物解毒功能受損,進而導致孤獨症個體中毒素蓄積及線粒體功能受損,可能構成微生物參與孤獨症發病的重要機制。

該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完成,題為「類配對分析策略揭示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的解毒功能受損」。研究稱,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孤獨症兒童為何對環境毒素暴露更為敏感,並表明腸道菌群解毒功能受損可能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有關。

文章責任作者、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娟告訴財新記者,新的發現將會指導未來孤獨症醫學治療的策略,並有可能產生更有針對性的產品或方法。

孤獨症也稱自閉症,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是一組起病於兒童發育早期、伴隨終生的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性疾病。其發病率一路攀升,在美國,8歲兒童的孤獨症患病率高達1/54,但迄今為止,其發病機制尚不明晰。

一般認為,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孤獨症發病的重要誘因,後者不斷為學界研究重視,被視為觸發孤獨症發病的「扳機」。多項國內外研究提示,孤獨症發病或與毒素暴露、重金屬、空氣汙染等環境因素相關。比如,一項2019年3月刊發在《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的研究稱,孕期母親在居住的2000米內暴露於環境中的農藥,後代患孤獨症風險增加。參見:(記者手記|空氣汙染觸發了自閉症發病的扳機?)

包括孤獨症在內,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與多種中樞系統疾病的關聯近年來不斷被提及。腸道菌群是存在於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群,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早在1998年,美國學者Bolte就曾提出腸道菌群可能參與孤獨症發病。他認為腸道內破傷風梭菌產生的神經毒素能夠通過迷走神經上升至中樞神經系統,引發孤獨症相關的行為學表現。

王娟說,以往已有大量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在孤獨症患者與健康兒童之間存在差異。由於孤獨症兒童大量合併胃腸道疾病共患病,推測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但之前大部分研究以描述現象為主,較少結合多組學手段揭示發病機制層面的原因,因此腸道菌群具體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依然未知。

生物標誌物測序、宏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的興起提供了技術突破。此次研究中,研究者採用新型的宏基因組分析策略,即類配對分析法。將具有相似代謝背景的孤獨症兒童和健康兒童一一配對,再進行差異分析。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網站「財新網」,點擊文末閱讀全文,關注財新網服務號即可閱讀全篇文章,閱讀更多精彩文章可直接訂閱。)

不明原因肺炎忽現

新冠病毒何以至此

搶救新冠病人

保衛湖北

新冠解毒

美國戰疫如何打響

韓國做對了什麼

防守無症狀感染

新冠阻隔留學路

瑞德西韋臨床試驗為何戛然而止

新冠檢測挑戰

新冠防控常態化之路

記者手記|空氣汙染觸發了自閉症發病的扳機? [2020-01-24]

環境因素究竟多大程度上影響著自閉症的發病?這個問題困擾著所有人。但不可否認的是,環境因素作為孤獨症的潛在誘因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

「如果在兒童在0到3歲期間長期接觸大氣顆粒物PM2.5,其患自閉症的風險將顯著提升。」來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的幾位研究人員,透過對中國上海地區部分兒童暴露於空氣顆粒物汙染的程度與自閉症發病關聯的研究,得出了上述結論。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組發病於兒童發育早期、伴隨終生的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性疾病,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極少與他人溝通,常常自顧自玩耍。

孤獨症發病率上升 環境毒素增加胎兒患病風險?[2018-10-24]

「很多信息表明,孤獨症的發病與環境的變化有關,甚至是包括氣候的變化」,美國孤獨症協會、美國孤獨症研究所聯合創始人David Humphrey說。他進一步指出,孕婦在孕期接觸過多環境毒素可能增添嬰兒孤獨症患病風險。

近日舉辦的2018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上,多名權威專家指出,除了遺傳因素之外,環境風險正在成為誘發孤獨症的一大病因。但對於環境風險影響孤獨症程度如何,尚未有統一共識。此次論壇主題為孤獨症臨床治療與預防,由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北京神經科學學會主辦,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承辦。

孤獨症也稱自閉症,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是一組起病於兒童發育早期、伴隨終生的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性疾病。

專家:大量3歲以下孤獨症患兒未被診斷 [2018-10-25]

上千萬孤獨症患者在中國過得怎麼樣?近日舉辦的2018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上,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門診主任醫師賈美香講到,中國各年齡段孤獨症群體生活狀況堪憂,尤其是很多3歲以前的孤獨症孩子在早期沒有得到診斷。

此次論壇主題為孤獨症臨床治療與預防,由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北京神經科學學會主辦,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承辦。論壇上多位權威專家指出,專業診斷隊伍不足、社會及家長知曉度、疾病羞恥感等因素導致孤獨症早期診斷難以推進。

孤獨症也稱自閉症,統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是一組起病於兒童發育早期、伴隨終生的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性疾病。

責編|任波

版面|劉登輝 王伯文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denghuiliu@caixin.com

恰詢:caixinhealth@caixin.com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發現,孤獨症或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健康究竟有多重要!
    孤獨症,可能和腸道菌群有關係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是在探究孤獨症的發病機制與腸道菌群存在的關聯。理由在於,多數孤獨症患兒都存在消化道疾病的情況,並且很多研究也發現了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失調,比如雙歧桿菌豐度降低,梭菌屬豐度上升。但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尚並未被闡明。最近,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娟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康禹團隊給出了答案。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腸道黏膜免疫反應主要依靠腸腔內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sIgA 為主) 和淋巴細胞為主體的免疫活性細胞,共同完成腸道局部免疫。抗生素的使用可誘導腸道菌群失調,腦-腸軸參與了腸道菌群失調,其不僅可引起全身免疫疾病,還能導致肥胖、2 型糖尿病及腸癌。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研究發現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
    新華社雪梨9月6日電(陳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新發現,患有亨廷頓舞蹈病實驗鼠的腸道微生物組成與健康鼠顯著不同。這一研究為證明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提供了初步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大腦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目前關於腸道菌群–腸–腦軸方面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未來仍需深入研究闡明腸道菌群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新型病理機制,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提供潛在的診斷標誌物和幹預策略,形成針對腸道菌群失調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治療方法。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過去的十多年裡,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腸道菌群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不只是局限在胃腸道,也影響胃腸道以外的許多器官和系統。 我們知道,肥胖、遺傳多態性、種族、飲食和長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與乳腺癌的不良預後有關,而所有這些因素也都與腸道菌群平衡的破壞有關。腸道菌群是系統性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功能的宿主內在調節因素。菌群多樣性的改變,即所謂的菌群失調,會影響系統性免疫環境,導致炎症介質的增加,這些炎症介質與多種疾病的不良預後有關,包括癌症。
  • 腸道菌群失調,仔細了解後才知道原因
    當人體內外景象產生轉變時,腸道各菌群之間的平衡被攻破,導致有益菌、有害菌和條件致病菌的質與量產生轉變,這類景象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由腸道菌群失調所激發的響應臨床症狀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症,重要的臨床默示為腹瀉、便秘、噁心、吐逆、消化不良等。
  • 腸道菌群與疾病
    2.4應激狀態與腸道菌群失調機體在創傷(如嚴重燙傷[15,16]),手術麻醉,低血壓狀態,缺血再灌注損傷。嚴重感染;長時間禁食等情況時,進入應激狀態。很多研究證明,腸道是機體應激反應的中心器官,應激狀態使腸黏膜損傷。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人體內有數以百萬億的微生物,它們大多數居於腸道,參與人體各系統重要的生理功能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腸道和其他組織內微生物的微妙平衡被打破,與多種疾病狀態有關,如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甚至癌症。
  • 【學術前沿】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CRC作為腸道上皮的異質性疾病,其特徵在於突變的累積和免疫反應的失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達90%的疾病風險是由飲食等環境因素所致,這與近些年來提出CRC相關「致癌菌群」的文獻報導相一致。然而,與眾所周知的幽門螺桿菌在胃癌中的因果作用不同,目前尚未鑑定觸發CRC的特定微生物。這種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CRC的直接原因還是僅僅代表「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尚不清楚。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研究人員發現糞便、血液和肝活檢中的致病菌(如腸桿菌科和大腸桿菌)的相對豐度增加。隨著病原菌數量的增加和厚壁菌門數量的減少,菌群失調。尤其是,膽汁酸通過下調FXR受體來改變腸道屏障功能,這為臨床FXR激動劑已經可用提供了新的治療機會。間接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會影響肝硬化的預後。
  • 『珍藏版』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CRC作為腸道上皮的異質性疾病,其特徵在於突變的累積和免疫反應的失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達90%的疾病風險是由飲食等環境因素所致,這與近些年來提出CRC相關「致癌菌群」的文獻報導相一致。然而,與眾所周知的幽門螺桿菌在胃癌中的因果作用不同,目前尚未鑑定觸發CRC的特定微生物。這種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CRC的直接原因還是僅僅代表「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尚不清楚。
  •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0 21:40:18 比利時魯汶大學Jeroen Raes、法國索邦大學Karine Clément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 ...微生物群|腸道菌群|過敏性|益生菌|細胞|丁酸|嬰兒|-健康界
    來自人類和動物研究的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腸道微生態失調在FA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基於16S rRNA測序的研究發現,與沒有FA的兒童相比,患有FA的兒童具有獨特的腸道微生物組結構。表. 在有和沒有FA的小兒患者之間主要的腸道微生物組差異(基於16S-rRNA測序的研究)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仲夏來了,天氣愈加炎熱,很多人選擇喝點兒冷飲來降暑,沒想到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拉起了肚子。人和細菌是共生體。腸道菌群就是腸道裡的各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個,約為人類體細胞的10倍。人體腸道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菌群常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可以保護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促進宿主的消化吸收、藥物代謝和致癌物、影響脂肪的吸收和分布、調節能量代謝、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等[1,2]。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和比例,與人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的這種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也會造成各種胃腸道及全身性疾病。
  • 腸道菌群若失調,可以這樣調理
    其實,筆者認為,健康人的腸胃內部,不應該出現腸道菌群失調。人是一個超級生物體,用腸道舉例,人體內的共生微生物,約95%生存在人體腸道中,其細胞數量甚至是人哺乳細胞數量的10倍之上!人體內養著一堆腸道菌落,那他們是幹什麼的?
  • 中美學者證實,腸道菌群通過circRNA/miRNA網絡,調控腫瘤轉移
    腸道菌群與癌症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可調控宿主對癌症治療的反應,例如對化療或免疫療法的抵抗。此外,在癌症治療期間由廣譜抗生素(ABX)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會干擾導致癌症進展的腫瘤微環境。然而,關於腸道菌群是否能調控腫瘤轉移目前還知之甚少。腫瘤轉移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腫瘤細胞與腫瘤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腸道菌群的紊亂與免疫細胞活性受損有關,而諸如益生菌之類的微生物可以重塑腫瘤微環境。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生物谷前不久在世界腸道健康日之際,圍繞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常見疾病及菌群檢測服務等問題專訪了金唯智(GENEWIZ,Inc.) 副總裁胡光輝博士,以讓讀者更好地了解腸道健康知識及提高腸道健康意識。以下為本次專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