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孤獨症或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健康究竟有多重要!

2020-11-22 網易新聞

提到孤獨症,很多人都覺得很陌生。孤獨症兒童被稱為「來自遙遠星球的孩子」,很多人對他們的印象要麼是電影《雨人》中有超能力的樣子,要麼就是「低能兒」的代稱。

實際上,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組複雜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以受損的社交功能,重複刻板行為,狹窄興趣為主要特徵。

實際上,孤獨症發病率逐年攀升,2020年美國8歲兒童的孤獨症患病率為1/54,超過了之前的1/59。在我國,有學者今年報導的國內部分地區孤獨症發病率為0.7%。

孤獨症,可能和腸道菌群有關係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是在探究孤獨症的發病機制與腸道菌群存在的關聯。理由在於,多數孤獨症患兒都存在消化道疾病的情況,並且很多研究也發現了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失調,比如雙歧桿菌豐度降低,梭菌屬豐度上升。但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尚並未被闡明。

最近,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娟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康禹團隊給出了答案。他們研究發現,由於孤獨症兒童微生物組的失衡,出現了微生物解毒功能受損,進而導致孤獨症個體中毒素蓄積以及線粒體功能受損,這可能是微生物參與孤獨症發病的重要新機制。

腸道菌群,為何如此重要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人體約99%的營養和90%的毒素,要在此進行吸收和排除。腸道還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附著和集結了人體70%以上的免疫因子,產生約80%的抵抗力。

腸道由上皮細胞、腸粘液、腸道菌群、分泌性免疫球蛋白屏障組成,防止內毒素穿過腸黏膜進入體內組織和器官。腸道菌群平衡穩態,則身體健康;反之,後果不堪設想。

人其實是由人體細胞+共生微生物細胞構成的一個超級生物體。如果說,人體本身是第一自我;腸道細菌就是第二自我。人類與細菌攜手支撐起腸道健康、維持腸道菌群平衡,讓有益菌佔優勢地位。

如何維護孩子的腸道菌群

適當長期補充益生菌,對於人體的健康有很大的好處,首先是能夠長期有效提高寶寶的免疫力。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益生菌對於增加兒童免疫力有很大的幫助!

益生菌有助於調節腸道菌群,抑制有害菌的生長,保持腸道這個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的健康,以此來增強孩子的免疫力,抵禦各種病毒的侵襲。

在平時面對兒童腹瀉、預防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寶寶乳糖不耐受的治療、兒童功能性便秘、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治療、新生兒黃疸、兒童過敏性治療、兒童呼吸道預防感染以及早產兒餵養不耐受時,很多時候都會推薦家長們給孩子服用益生菌。

秋冬,正是流感季和各類疾病侵襲的時候。

是時候給孩子補充一些益生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了!

畢芙丹益生菌免疫系列

提升機體免疫力

選擇具有免疫功能的益生菌

+

調節免疫功能的維生素D3

循證醫學證據充分,療效確切

腸道定植技術,

保障益生菌定製腸道

註:益生菌為粉劑型,建議3歲以上兒童服用哦!

最後,祝所有家長和孩子,

秋冬來臨,免疫力十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孤獨症果然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研究提供新證據
    一般認為,遺傳和環境因素是孤獨症發病的重要誘因,後者不斷為學界研究重視,被視為觸發孤獨症發病的「扳機」。圖/人民視覺文丨記者 劉登輝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最新研究可能提供了一種路徑。該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完成,題為「類配對分析策略揭示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的解毒功能受損」。研究稱,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孤獨症兒童為何對環境毒素暴露更為敏感,並表明腸道菌群解毒功能受損可能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有關。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有害菌,數量一旦失控、大量繁殖,就會引發多種疾病。中性菌具有雙重作用,如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在正常情況下對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從腸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許多問題。說到腸道菌群,要說下腸道微生態的概念,就是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離開了腸道微生物的作用,人體無法單獨生成。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人們在邁向健康長壽的過程中處於不同的階段和水平。若干年後,也許有相當多的人進入百歲人生。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們就來聊聊腸道菌群和長壽的故事。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篇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魔性的圖: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那麼究竟腸道健康和精神健康有什麼關係,腸道能影響哪些情緒呢?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細菌似乎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僅僅關注飲食是不夠的,患有糖尿病和/或肥胖的孕婦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可能生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因此,在懷孕期間,儘量減少壓力,儘可能健康地生活,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和腸道菌群是很重要的。
  • 研究發現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
    新華社雪梨9月6日電(陳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新發現,患有亨廷頓舞蹈病實驗鼠的腸道微生物組成與健康鼠顯著不同。這一研究為證明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提供了初步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大腦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人們對腸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腸道菌群是指生活在腸道的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病毒、古細菌和原生生物的總稱。這些微生物與宿主互惠共生,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菌群紊亂和特定細菌物種豐度的改變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比如炎症性腸病、胃癌和結腸癌。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荷蘭研究人員報告說,在41種常見藥物類別中,幾乎有一半與人類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微生物群|健康狀況|腸道菌群|虛弱者|...
    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變化、年齡相關性炎症或免疫衰老、飲食、藥物或慢性健康狀況引起的。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機體中的微生物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腸道菌群更是與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以及與人體互作的關係,最終為研究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發生機制,以及如何調節人體健康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
  • 最新研究:糖會破壞腸道屏障,而生酮飲食會使腸道更健康
    在腸道裡面,有數以億計的微生物生活在那裡,一旦腸道菌群的穩態被打破,就很容易引發腸道疾病,比如,結腸炎。 傳統的理念認為,吃肉會引發結腸炎,或者吃脂肪會引發結腸炎,增加腸癌的風險。
  • 研究表明,保持健康的腸道菌群可以減緩與年齡有關的肌肉流失
    實際上,研究表明,一些運動強度較高的舉重運動員的肌肉成分與二十歲的年輕人一致。鍛鍊肌肉力量在保持肌肉質量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但其他因素也起著作用。吃什麼是影響身體成分的因素。如果你沒有攝入足夠的總卡路裡並獲取足夠的蛋白質,則身體會進入分解代謝狀態,並分解肌肉組織。並且動物研究表明,個體腸道菌群的組成也可能在與年齡有關的肌肉流失中起著作用。
  • 腸道菌群與疾病
    細菌迅速從口及肛門侵入,2 h左右,其腸道內很快有腸球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後隨著飲食,腸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進駐,3 d後細菌數量接近高峰[1]。而一個健康成人胃腸道細菌大約有1014個,由30屬、500種組成,包括需氧、兼性厭氧菌和厭氧菌。從來源上看,有常住菌和過路菌兩種,前者是並非由El攝入,在腸道內保持穩定的群體:而後者則由口攝人並經胃腸道。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經過10年的發展,人類有關微生物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3年12月,「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關係的研究」被列入Science雜誌報導的十大科學進展,腸道菌群已經成為近年來研究的最熱門領域之一。1腸道菌群的形成與分布有關腸道菌群的初始定植有兩種觀點:觀點一,大家普遍認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腸道處於無菌狀態,分娩時胎兒經過母體產道,接觸母體糞便、醫院環境,形成了人類腸道菌群的初期定植。觀點二,胎兒在子宮內可以接受母體的菌群。2008年,西班牙的科學家Rodr ??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當時已經有人懷疑,還有大量與人類有關的微生物種類沒有被發現,一項研究估計在一個健康的結腸中同時存在大約400種微生物。然而,發現它們也有很多障礙,比如某些微生物的培養要求嚴格,以及培養所需的勞動密集型性質等。此外,並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可以通過在選擇性培養基上單獨培養而被很好地區分為物種或菌株。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腸道菌群的組成目前尚未明確 ,主要原因是取樣及培養困難 ,糞便標本中大約50%的可通過顯微鏡檢出的細菌不能通過培養獲得。有研究表明[1],腸道黏膜層的細菌與腸腔內和存在於腸道細胞表面的細菌有很大不同。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人體內有數以百萬億的微生物,它們大多數居於腸道,參與人體各系統重要的生理功能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腸道和其他組織內微生物的微妙平衡被打破,與多種疾病狀態有關,如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甚至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