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4097字,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所有疾病都始於腸道。」
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它不僅是人重要的消化系統,還關乎健康的方方面面。
在腸道裡面,有數以億計的微生物生活在那裡,一旦腸道菌群的穩態被打破,就很容易引發腸道疾病,比如,結腸炎。
傳統的理念認為,吃肉會引發結腸炎,或者吃脂肪會引發結腸炎,增加腸癌的風險。
但是,我們人類吃了幾百萬年的肉,這種飲食習慣,不應該和一種現代疾病扯上關係啊,還有,那些只吃肉的民族,比如說愛摩基斯人、馬賽人,基本是沒有這些現代疾病。
實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糖攝入量的大幅度增加,結腸炎的發病率也逐漸升高。
於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懷疑,結腸炎是不是糖在作怪,也得出了越來越多糖與結腸炎相關的確鑿證據。
最新研究:糖破壞腸道屏障
最新猶他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飲食中的糖分,尤其是葡萄糖,會破壞腸道屏障,可能誘髮結腸炎。
(飲食中的簡單糖類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群落,引發小鼠得結腸炎)
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含糖(葡萄糖、果糖和蔗糖)10%的食物。
7天後,他們發現,那些遺傳上易患結腸炎的小鼠中,在飲食中攝入10%葡萄糖的小鼠,比不吃糖的對照組,表現出更嚴重的症狀。
同時,用硫酸葡聚糖鈉(DSS,能誘髮結腸炎)餵養小鼠時,吃糖的小鼠比不吃糖的小鼠,症狀也更嚴重。
小鼠攝入糖後,對DSS極為敏感,它們掉了近20%的體重,而對照組小鼠保持健康,體重穩定。
2.5%DDS+10%葡萄糖處理3天後,小鼠的結腸明顯短於對照組
隨後,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檢測技術,來鑑定這些小鼠大腸中的細菌類型和數量。
結果發現,那些攝入糖(尤其是葡萄糖)的老鼠,腸道內微生物數量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比如,在腸道內能降解粘液的細菌——阿克曼氏菌(下圖標黃),數量明顯增多。
而一些腸道中的「好細菌」,如乳酸桿菌(下圖標藍),則變得不那麼豐富了。
葡萄糖處理後,腸道細菌發生明顯變化
(黑色:處理前 紅色:處理後)
一般來說,大腸內壁有個黏液層,它是腸道的第一道防線,能保護腸黏膜組織,阻止微生物和毒素滲透到腸道以外,防止炎症的發生。
研究人員發現,攝入葡萄糖的小鼠,體內出現大量的粘液降解細菌,它們的存在,可能使大腸黏液層變薄,破壞腸道粘液屏障。
腸道細菌一旦突破上皮屏障後,就會引發腸道炎症。
攝入葡萄糖的小鼠患結腸炎的百分比明顯更高
(紅色:葡萄糖處理 黑色:對照組)
最後,研究人員又將攝入糖的小鼠的糞便餵給其他小鼠,結果發現,這些小鼠患上了嚴重的結腸炎。
這表明,由葡萄糖誘發的結腸炎,可通過腸道微生物進行傳播。
「研究結果明確說明,我們真的要留意自己吃進去的食物了。」研究人員Zaki提醒到。
果糖也會破壞腸道屏障
除了葡萄糖以外,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存在於水果中的天然果糖,如果攝入過多,也會損害腸道健康。
今年9月份,來自加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攝入大量的果糖,可能會通過破壞腸道屏障,引起脂肪肝。
研究中,攝入大量果糖的老鼠,腸道屏障出現滲漏,血液中也出現了更多內毒素(細菌死亡時,在體內釋放的)。相關閱讀——Nature:吃太多水果、果汁,得脂肪肝的原因被發現了……
2008年,也有研究發現,攝入大量果糖,不僅可能導致肝損傷,還可能增加腸道滲透性,使血液內毒素的增加,導致炎症。
Conclusions
These data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high fructose consumption may not only lead to liver damage through overfeeding but also may be directly pro-inflammatory by increasing intestinal translocation of endotoxin.
所以,不管是葡萄糖還是果糖,不管是天然糖還是加工糖,如果吃多了,都對腸道不好。
蛋糕、餅乾、麵條、果汁,奶茶,這些高碳水食物雖然好吃,也要少吃點,偶爾解解饞就好。
說到這裡,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如果這些常吃的食物都不能吃,那還能吃啥?
少吃米麵糖,生酮飲食和腸道健康
小到減肥,大到預防治療各種慢性疾病,低碳水、高脂肪的生酮飲食慢慢被更多人知道,很多人從中獲益。
高糖飲食與結腸炎的相關性,基本上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但是,『脂肪』的爭議非常大。
如果去資料庫裡搜一下,你可能會發現,很多研究得出結論,高脂飲食會增加腸道滲透性,引起炎症。
但是,你仔細看一下研究方法,你就會發現,大部分研究中所用的高脂肪飲食,其實是含大量不健康的草本植物油的油脂,比如玉米油。
這些精製草本植物油中富含Omega-6多不飽和脂肪酸,這種成分很不穩定,容易被氧化,引起炎症。
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也不足為奇。
如果吃健康脂肪,進行科學的低碳水、高脂肪的生酮飲食,結果會怎麼樣呢?
生酮飲食引起腸道微生物改變,能改善多發性硬化症
2017年發表在《微生物前沿》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探究了生酮飲食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糞便微生物群的長期影響。
(多發性硬化患者結腸微生物數量和種類的減少,以及生酮飲食對他們的改變)
多發性硬化症(MS)是一種與神經系統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機制與腸道病變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與健康人相比,MS患者腸道內一些菌群(如擬桿菌)數量減少了。
MS患者進行6個月的生酮飲食後:
短期內,他們腸道內細菌種類和數量進一步減少,但從第12周開始恢復,並在生酮飲食23-24周後,出現明顯的改善。
研究結論:多發性硬化患者結腸明顯受損,生酮飲食6個月後,結腸微生物濃度出現正常化趨勢。
生酮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減少促炎性Th17細胞
最近,來自加州大學的一項發現,為生酮飲食如何影響腸道健康,提供了強有力的新見解。
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它表明,低碳水、高脂肪的生酮飲食,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組成,並降低腸道促炎性Th17細胞的水平。
(生酮飲食改變腸道菌群,導致腸道Th17細胞減少)
為深入了解生酮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的影響,研究人員招募了17名肥胖受試者(非糖尿病人),將他們隨機分為2組,進行了2個月的住院研究。
所有受試者的入住環境得到嚴格控制,前4周中,兩組受試者分別進行生酮飲食和標準飲食,其中,
生酮飲食:5%碳水+80%脂肪+15%蛋白質;
標準飲食:50%碳水+35%脂肪+15%蛋白質;
4周後,兩組受試者交換飲食方式,又進行4周的飲食幹預,以確認不同飲食方式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研究人員對大便進行取樣後發現,2種飲食方式下,微生物數量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研究人員接下來在小鼠身上進行了後續研究,他們發現,生酮飲食誘導的腸道微生物變化,與小腸中Th17細胞減少有關。
Th17細胞是T細胞的一種輔助性細胞,它能釋放促炎因子,參與一部分免疫反應。
但是,它也與很多炎症反應和自身免疫疾病都有關,包括風溼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和很多皮膚病。
研究人員後來又將飲食逐漸從低脂——高脂——低碳高脂生酮切換。
他們發現,當從標準飲食轉換到嚴格的生酮飲食時,腸道微生物也開始改變,這與酮體的增加有關。
為了弄清酮體是不是可以單獨引起腸道微生物的改變,研究人員給小鼠直接餵食了酮體。
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變化與酮體水平直接相關。
即使在飲食中正常攝入碳水化合物,僅僅通過補充酮體,就可以引起與生酮飲食相似的特定的微生物變化。
這就說明,酮體在不同飲食方式下微生物的改變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作者在研究論文裡還寫道:「雖然缺乏可發酵碳水化合物,但生酮飲食仍能保持一個強健的粘液層。」
這個發現很重要,它說明,低碳高脂的生酮飲食,不僅不會破壞腸道黏液層,還有利於腸道健康。
關鍵的瘦龍說
人吃進去的食物,會對腸道菌群產生直接的影響,食物可以在24小時內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
研究發現,高糖飲食會誘發腸道產生更多的「壞細菌」,破壞腸道的粘液保護層,提高結腸炎的風險。
而低糖高脂肪的生酮飲食,能在不破壞腸道粘液保護層的前提下,改變微生物群的組成,降低腸道促炎性Th17細胞的水平。
生酮飲食中,很關鍵的一點是,要吃健康的脂肪,而不是含大量反式脂肪酸的加工植物油。
如果吃錯了脂肪,就算少吃糖,可能也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引發一些炎症,甚至慢性疾病。
有關怎麼用生酮飲食改善腸道健康,在這裡,我想給大家一些建議:
多吃好的脂肪,比如蛋黃、牛油果、豬油、魚油、草飼黃油、橄欖油、椰子油等。
儘量少吃精製草本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以及絕大部分的加工食品。
少吃米麵糖,澱粉會很快分解成糖,這些食物,最傷害你的腸道。
少吃水果,適當多吃一些低碳水的漿果,如樹莓、黑莓、藍莓,這些漿果中不僅碳水低,還富含益生元,有利於促進腸道裡「好細菌」的生長。
從食物裡適當補充益生菌,這些食物有酸奶(無糖)、泡菜、酸菜、納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