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2020-12-05 科學網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0 21:40:18

比利時魯汶大學Jeroen Raes、法國索邦大學Karine Clément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相關論文於2020年5月6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據研究人員介紹,微生物組分類研究最近確定了擬桿菌2(Bact2)腸型,這是一種與系統性炎症相關的腸道菌群結構,在人的稀便中有很高的患病率。Bact2的特徵是高比例的擬桿菌、低比例的費氏桿菌和低微生物細胞密度,其患病率從一般人群中的13%到炎症性腸病患者中的78%不等。據報導,在肥胖和代謝合併症的發展過程中,糞便稠度和炎症狀態的變化使研究人員提出,這些發展可能與不良微生物Bact2腸型存在相關性。

 

通過隊列(n=888)定量糞便代謝組中的肥胖相關微生物群改變,研究人員將他汀類藥物確定為微生物組多樣化的關鍵協變量。通過關注未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人群,研究人員發現Bact2的患病率與體重指數相關,從瘦或超重參與者的3.90%增加到肥胖參與者的17.73%。Bact2型個體的系統性炎症水平高於根據其肥胖狀況預測的水平,這表明Bact2是不良微生物群。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群失調與他汀類藥物治療呈負相關,從而導致他汀類藥物治療的肥胖參與者的Bact2患病率較低,為5.88%。MetaCardis心血管疾病數據集(n=282)和獨立的Flemish腸道菌群項目人群(n=2345)均證實了這一發現。在這種情況下,他汀類藥物的潛在益處將需要在一項前瞻性臨床試驗中進行進一步評估,以確定這種作用是否可在隨機人群中重現,以及是否可將其用作微生物群調節治療劑。

 

附:英文原文

Title: Statin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prevalence of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Author: Sara Vieira-Silva, Gwen Falony, Eugeni Belda, Trine Nielsen, Judith Aron-Wisnewsky, Rima Chakaroun, Sofia K. Forslund, Karen Assmann, Mireia Valles-Colomer, Thi Thuy Duyen Nguyen, Sebastian Proost, Edi Prifti, Valentina Tremaroli, Nicolas Pons, Emmanuelle Le Chatelier, Fabrizio Andreelli, Jean-Phillippe Bastard, Luis Pedro Coelho, Nathalie Galleron, Tue H. Hansen, Jean-Sbastien Hulot, Christian Lewinter, Helle K. Pedersen, Benoit Quinquis, Christine Rouault, Hugo Roume, Joe-Elie Salem, Nadja B. Sndertoft, Sothea Touch, Marc-Emmanuel Dumas, Stanislav Dusko Ehrlich, Pilar Galan, Jens P. Gtze, Torben Hansen, Jens J. Holst, Lars Kber, Ivica Letunic, Jens Nielsen, Jean-Michel Oppert, Michael Stumvoll, Henrik Vestergaard, Jean-Daniel Zucker, Peer Bork, Oluf Pedersen, Fredrik Bckhed, Karine Clment, Jeroen Raes

Issue&Volume: 2020-05-06

Abstract: Microbiome community typing analyses have recently identified the Bacteroides2 (Bact2) enterotype, an intestinal microbiota configuration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has a high prevalence in loose stools in humans1,2. Bact2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proportion of Bacteroides, a low proportion of Faecalibacterium and low microbial cell densities1,2, and its prevalence varies from 13%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cohort to as high as 78%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2. Reported changes in stool consistency3 and inflammation status4 during the progression towards obesity and metabolic comorbidities led us to propose that these developments might similarly correlate with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the potentially dysbiotic Bact2 enterotype. Here, by exploring obesity-associated microbiota alterations in the quantitative faecal metagenomes of the cross-sectional MetaCardis Body Mass Index Spectrum cohort (n = 888), we identify statin therapy as a key covariate of microbiome diversification. By focusing on a subcohort of participants that are not medicated with statins, we find that the prevalence of Bact2 correlates with body mass index, increasing from 3.90% in lean or overweight participants to 17.73% in obese participants. Systemic inflammation levels in Bact2-enterotyped individuals are higher than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obesity status, indicative of Bact2 as a dysbiotic microbiome constellation. We also observe that obesity-associated microbiota dysbiosis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statin treatment, resulting in a lower Bact2 prevalence of 5.88% in statin-medicated obese participants. This finding is validated in both the accompanying MetaCard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ataset (n = 282) and the independent  Gut Flora Project population cohort (n = 2,345).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statins in this context will require further evaluation in 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 effect is reproducible in a randomized population and before considering their application as microbiota-modulating therapeutics.

DOI: 10.1038/s41586-020-2269-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69-x

相關焦點

  • 《Nature》最新發布「他汀類藥物或是腸道菌群調節劑」
    自從宏基因組學研究以來,腸道菌微生物的失調就認為與肥胖症的發生有關[1]。他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競爭性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還原酶,阻斷細胞內羥甲戊酸代謝途徑,使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減少,使血清膽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臨床上主要用於降低膽固醇,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現已成為冠心病預防和治療的最有效藥物。
  • 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是潛在微生物調節治療劑
    在題為「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的低患病率相關」的論文中,Jeroen Raes (VIB-KU Leuven)和他的同事在Metacardis的一個隊列群中對腸道細菌進行了研究,這個隊列群由來自三個國家(法國、丹麥和德國)的近900人組成,體重指數在18到73公斤之間。
  • 預防治療血管疾病的他汀類藥物的另一功效:可減少肥胖人群的腸道菌...
    在此基礎上,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結合宏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和臨床方法開展了一項關於腸道微生物的大規模觀察性隊列研究。結果發現,Bact2腸型是與系統性炎症相關的潛在菌群失調腸型,在肥胖人群中更普遍,而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治療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經典藥物)可以降低腸道菌群失調的發生率。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腸道菌群失調,仔細了解後才知道原因
    其中,乳酸桿菌和類桿菌為有益細菌,能夠增進腸道蠕動;梭狀芽孢桿菌為有害細菌,能夠激起腸道炎症;大腸桿菌是條件致病菌,即所謂「中立細菌」,正常景象形象形象形象下在腸道內闡揚「正能量」,一旦失控則會影響健康。什麼是腸道菌群失調?
  • 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這樣飲食雖然簡單方便了許多,但是也容易引發胃腸問題,導致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出現腹痛、腹瀉、噁心、食慾減退等身體不適。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腸道黏膜免疫反應主要依靠腸腔內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sIgA 為主) 和淋巴細胞為主體的免疫活性細胞,共同完成腸道局部免疫。抗生素的使用可誘導腸道菌群失調,腦-腸軸參與了腸道菌群失調,其不僅可引起全身免疫疾病,還能導致肥胖、2 型糖尿病及腸癌。
  • 腸道菌群與疾病
    2.2急慢性腹患者與菌群失調 慢性腹瀉和腸道菌群失調互為因果.慢性腹瀉病人腸道常住菌大量排出,而過路菌(外襲菌)比例異常增加,且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或過快影響腸道菌群比例,總的來說是類桿菌、雙歧桿菌、腸桿菌數值顯著減少,有潛在致病性的梭菌,酵母菌量增多[12],這導致腸道脂肪酸代謝紊亂和膽鹽代謝障礙引起腹瀉
  • 「老藥」新用途: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肝病|專家視角
    儘管有上述實驗證明其療效,在他汀類藥物被推薦用於肝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之前,還需要對大量具有嚴格臨床終點的患者進行進一步的隨機對照試驗。 他汀類藥物簡介 他汀類藥物是在研究新的抗菌藥物時發現的副產物,主要作用是抑制HMG-CoA還原酶(合成膽固醇的關鍵酶)。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仲夏來了,天氣愈加炎熱,很多人選擇喝點兒冷飲來降暑,沒想到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拉起了肚子。人和細菌是共生體。腸道菌群就是腸道裡的各種細菌,數量有10萬億個,約為人類體細胞的10倍。人體腸道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 對小細胞肺癌治療而言,添加他汀類藥物有益嗎?
    過去40年,雖然SCLC的治療進展很少,但是在其生物學方面取得了不錯的進步,包括TP53和RB1基因突變,和靶向治療——例如,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劑以及免疫治療,一些相關試驗正在進行中。他汀類藥物除具有調節血脂作用外,還廣泛用於冠心病的治療和預防。近來有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也能抑制細胞增殖,降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病死率及復發率。
  • 糖皮質激素治療與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的相關性
    腸道菌群是一類與IBD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表明,腸道菌群在UC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與非IBD人群相比,UC患者的腸道菌群生物多樣性減少,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並隨病變程度的不同而發生顯著變化。有研究發現,藥物治療會改變UC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而相同治療方案對具有不同腸道菌群患者的療效也不盡相同。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會增加腸道感染和肥胖的風險。校正多元因素後,七種藥物類別仍與46種腸道類群和途徑的變化顯著相關。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此外,許多關於克服免疫治療的耐藥的相關研究也正在進行中。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導腸道菌群在腫瘤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成分對外周免疫系統有深刻的影響,包括在腫瘤相關的免疫。最近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影響ICIS對腫瘤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腸道菌群的破壞(被稱為「腸道菌群失調」)一直在流行病學上與各種慢性炎症疾病有關。
  • 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導讀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癌密切相關。在結直腸癌(CRC)患者中,可以觀察到產生丁酸的細菌顯著減少。但是,產生丁酸的細菌影響癌症發展的機制並不明確。本文章中,通過用丁酸梭菌幹預高脂飲食誘導的Apcmin/+小鼠,以及結直腸癌細胞,研究丁酸梭菌對腸道腫瘤的影響。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生物谷前不久在世界腸道健康日之際,圍繞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常見疾病及菌群檢測服務等問題專訪了金唯智(GENEWIZ,Inc.) 副總裁胡光輝博士,以讓讀者更好地了解腸道健康知識及提高腸道健康意識。以下為本次專訪記錄。
  • 他汀類藥物在肝病防治中的應用
    首先,HCV病毒顆粒經由LDL-C受體進入肝細胞部分複製,其中有一步依賴於香葉醯香葉醯化,這個過程需要膽固醇合成途徑中的一種產物,羥甲基戊二酸單醯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可幹擾此過程,故目前認為他汀類藥物可能具有部分抗病毒作用。近年的一項隊列研究發現HCV感染與LDL-C水平有關,並且HCV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降低LDL-C水平。HCV與脂代謝間的種種關聯提示了他汀類藥物在C型肝炎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最近這幾個月來的主要進展包括,連續多篇Nature文章報導的腸道菌膽汁酸代謝物調控宿主免疫功能【1-3】,以及報導腸道菌代謝產物影響他汀類藥物療效【4】(詳見BioArt報導:特別關注Nature | 他汀類藥物治療或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或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5】。
  • 如何飲食可保持腸胃健康?腸道菌群若失調,可以這樣調理
    其實,筆者認為,健康人的腸胃內部,不應該出現腸道菌群失調。人是一個超級生物體,用腸道舉例,人體內的共生微生物,約95%生存在人體腸道中,其細胞數量甚至是人哺乳細胞數量的10倍之上!人體內養著一堆腸道菌落,那他們是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