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學者證實,腸道菌群通過circRNA/miRNA網絡,調控腫瘤轉移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腸道菌群癌症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可調控宿主對癌症治療的反應,例如對化療或免疫療法的抵抗。此外,在癌症治療期間由廣譜抗生素(ABX)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會干擾導致癌症進展的腫瘤微環境。

然而,關於腸道菌群是否能調控腫瘤轉移目前還知之甚少。

腫瘤轉移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腫瘤細胞與腫瘤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腸道菌群的紊亂與免疫細胞活性受損有關,而諸如益生菌之類的微生物可以重塑腫瘤微環境

關於腸道菌群是否通過影響循環非編碼RNA(如導致癌症轉移的circRNA/miRNA)改變腫瘤微環境,目前知之甚少,其中的潛在機制還有待確定。

近日,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張子強聯合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在Gut Micriobes雜誌發表了題為:Gut microbiota regulate tumor metastasis via circRNA/miRNA networks(腸道菌群通過circRNA/miRNA網絡調控腫瘤轉移)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廣譜抗生素(ABX)能夠增加癌症轉移,通過深度測序,結合動物模型和糞便移植對腸道菌群進行分析,發現腸道菌群通過IL-11/circRNA/miRNA/SOX9軸,在調控癌症進展和轉移中起著關鍵作用。

這表明微生物群與癌症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腸道菌群可以以circRNA/miRNA依賴的方式調控癌症轉移,這為將來使用腸道菌群進行臨床治療鋪平了道路。

腸道菌群不僅會在腸道黏膜水平局部影響炎症和免疫,還會全身性地影響炎症和免疫力,這引發了一個疑問,即腸道菌群是否通過調節循環非編碼RNA(包括circRNA和miRNA)來改變腫瘤的微環境,從而影響癌症轉移和治療效果。

circRNA是一類新型內源非編碼RNA),通常由外顯子經過特殊選擇性剪接形成。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ircRNA在維持細胞穩態、調控腫瘤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不同類型的癌症中均發現有circRNA參與,它們可以通過與miRNA相互作用來調控mRNA翻譯,也可通過與RNA相關蛋白結合或通過調控基因剪接或mRNA水平來影響基因表達。

但是,尚不清楚腸道菌群是否通過調控非編碼RNA來改變腫瘤微環境,從而影響癌症轉移。

為了確定廣譜抗生素(ABX)介導的腸道菌群消耗在癌症轉移中的作用,研究團隊使用了同基因動物模型。使用廣譜抗生素(ABX)治療的無特定病原體(SPF)小鼠比未經ABX治療的SPF小鼠表現出增強的腫瘤肺轉移能力。

為了確定腸道菌群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研究團隊採取了兩種方法:1)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MT),2)益生菌雙歧桿菌接種

實驗結果表明,這兩種移植均可以減少小鼠的轉移性結節數量,移植癌症轉移。

之前的研究表明,包括miRNA和circRNA在內的非編碼RNA在調節腫瘤微環境中起著重要作用。考慮到腸道菌群可能參與了癌症轉移,研究團隊把目光聚焦在了腸道菌群是否可以調控腫瘤組織中的miRNA。

進一步研究表明,IL-11的釋放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調後的第一步,腸道菌群通過IL-11/circRNA/miRNA/SOX9軸,調控腫瘤轉移。

腸道微生物可能會影響對抗癌治療的反應。該研究突出了腸道菌群在介導腫瘤對化療及PD-L1或CTLA-4等免疫療法的反應中的關鍵作用。因此,保持健康的腸道菌群可以幫助患者抵抗癌症,因此,也可以通過調控微生物組來改善對癌症的治療反應

在這項研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ABX)的顯示出更高的癌症轉移率和更低的存活率。相比之下,通過胃內施用糞便菌群移植(FMT)或益生菌雙歧桿菌移植,可以顯著減輕癌症肺轉移。因此,這些結果表明,腸道菌群在癌症轉移的調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之,這些結果對理解新型的腸道菌群介導的癌症轉移調控系統具有重要意義。這表明微生物群與癌症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腸道菌群可以以circRNA/miRNA依賴的方式調控癌症轉移,這為將來使用腸道菌群進行臨床治療鋪平了道路。

論文連結: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9490976.2020.1788891

來源:吉滿生物

相關焦點

  • 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導讀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癌密切相關。在結直腸癌(CRC)患者中,可以觀察到產生丁酸的細菌顯著減少。但是,產生丁酸的細菌影響癌症發展的機制並不明確。本文章中,通過用丁酸梭菌幹預高脂飲食誘導的Apcmin/+小鼠,以及結直腸癌細胞,研究丁酸梭菌對腸道腫瘤的影響。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腸道菌群的破壞可以影響乳腺癌的發生風險,那麼,腸道菌群失調是否也會促進乳腺癌的轉移擴散呢?確實,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的一個重要參與者。 在停用抗生素4天後,研究人員通過將腫瘤細胞注射到小鼠乳腺脂肪墊中構建了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小鼠模型。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導讀微生物群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人類健康和疾病之間的平衡可以通過腸道菌群來調節。腸道菌群可以局部和系統地調控宿主的免疫系統。腫瘤免疫治療已經成為治療腫瘤患者的一種有效方法。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微生物群影響癌症免疫治療的療效,特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阻斷PD-1或PD-L1和CTLA-4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
  • Science|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即使有患者從ICB治療獲益,但是患者對於ICB治療敏感性存在明顯異質性,許多其他類型的腫瘤對於ICB治療具有抵抗性。因此,患者治療抵抗的機制亟待研究。最近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影響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可以預測ICB的治療效果。特定微生物組成調控ICB療效,用促ICB菌群輔助抗腫瘤免疫治療或將有助於克服ICB治療耐藥性。
  • Science | 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即使有患者從ICB治療獲益,但是患者對於ICB治療敏感性存在明顯異質性,許多其他類型的腫瘤對於ICB治療具有抵抗性。因此,患者治療抵抗的機制亟待研究。  最近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影響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可以預測ICB的治療效果。特定微生物組成調控ICB療效,用促ICB菌群輔助抗腫瘤免疫治療或將有助於克服ICB治療耐藥性。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多項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和腦腸軸存在著密不可分的交互調控關係,進而導致了腦-腸-菌軸( BGMA) 概念的提出,BGMA各部分相互作用,通過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調控構成複雜的反饋性網絡,整合與協同多項生理功能和病理過程,如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神經發育和傳遞以及免疫等活動。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如果因為各種原因比如:嬰幼兒餵養不當、營養不良、年老體弱、或是腸道與其他系統的急慢性疾病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導致腸道菌群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出現某種或某些菌種過多或者過少,這個時候,外來的致病菌或過路菌的定植(釋:就是在一定的部位定居或不斷生長)或增殖,其中有一部分腸道菌就會向腸道外其他部分轉移,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腸道菌群失調,即大家常說的腸道菌群紊亂。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通過調控體內菌群來促進健康、消除疾病,也成為了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總結了目前來看富有治療前景的三種腸道微生物調控策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要點。
  • 【封面文章】暨南大學李宏業:猴頭菌蛋白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輔助抗腫瘤作用研究
    致癌細菌、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和慢性炎症反應已被確定為促進癌症發生和發展的因素之一。腸道微生物群可調節化學和免疫治療藥物的功效和/或毒性來影響其抗癌效果。而抗癌藥物本身同樣顯著影響微生物群組成,從而破壞體內平衡並加劇患者的不適。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最近這幾個月來的主要進展包括,連續多篇Nature文章報導的腸道菌膽汁酸代謝物調控宿主免疫功能【1-3】,以及報導腸道菌代謝產物影響他汀類藥物療效【4】(詳見BioArt報導:特別關注Nature | 他汀類藥物治療或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或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5】。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guez等在21例健康新生兒的胎糞中檢測到細菌,推測胎兒在子宮時可以接受母體腸道菌群的定植,並在小鼠身上做了驗證。2011年,日本的學者Makino等證實雙歧桿菌長型亞種能夠從母體轉移到新生兒腸道。2012年,日本的科學家Mikami等同樣證明新生兒腸道的雙歧桿菌來自於母體。所以,子宮內是否有細菌仍不確定,需要嚴格的實驗設計確證。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強大的腸道菌群已被成為公認的人體另一大「器官」,它的功能也被挖掘出來。 腸道菌群失調是如何導致腫瘤的? 如何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腫瘤? 今天康小橙就來為大家揭示腸道菌群和腫瘤的那些事兒。
  • 腸道菌群組成影響腎細胞癌患者腫瘤免疫治療的應答
    通過WGS-MG測序分析識別其微生物群組成。研究發現,近期抗生素使用可改變腸道菌群組成,並降低患者的客觀緩解率,促進了不同優勢物種類群的形成,如Clostridium hathewayi菌在腎細胞癌患者的糞便中較為富集。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在接受nivolumab藥物前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能夠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
  •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
    鍾波團隊先前的研究結果表明USP25通過調控Toll樣受體(TLR)或RIG-I樣受體(RLR)信號通路,促進抗病毒天然免疫同時抑制TLR介導的炎症反應。PRR介導的信號通路在腸道感染免疫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 腫瘤治療「全能黑馬」登場!腸道菌群竟然能夠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因此,腸道菌群已成為提高癌症治療的功效並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應的新靶標。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療法會干擾宿主的免疫反應,並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異常,進而影響療法的效率。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調節藥物療效,消除抗癌作用並介導毒性作用在癌症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通過解除身體免疫系統的剎車機制」來發動有效的腫瘤攻擊 - 是癌症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
  • 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模式識別受體(PPRs)在腸道上皮的各類細胞中廣泛表達,識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啟動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進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複製並清除被感染的細胞,修復受損的腸道上皮。鍾波團隊先前的研究結果表明USP25通過調控Toll樣受體(TLR)或RIG-I樣受體(RLR)信號通路,促進抗病毒天然免疫同時抑制TLR介導的炎症反應。PRR介導的信號通路在腸道感染免疫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 【學術前沿】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如果微生物或其產物破壞了上皮屏障防線,那麼免疫細胞和間充質細胞將通過啟動一系列支持上皮完整性的信號網絡來充當第二道防禦線。例如,NF-κB和STAT3通過的激活可以觸發支持體內穩態組織修復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的產生。儘管間充質細胞是動態的,並且對於維持體內平衡至關重要,但是需要進一步的工作來確認它們是否與微生物群存在直接相互作用。
  • 腸道菌群與疾病
    本文對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疾病的關係以及調整腸道菌群失調的措施作了簡單的介紹。1.5有一定抑瘤作用有人發現雙歧桿菌的增加有抗癌作用,主要機制是通過降低腸腔pH值。萎縮,屏障功能下降,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導致腸道內細菌、細菌內毒素可通過受損傷的腸黏膜屏障侵入腸外組織,造成腸源性菌血症、內毒素血症。而且損傷的存在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如好氧的腸桿菌過度生長,有利於細菌易位,造成腸腔內更多的細菌內毒素入血循環而損害肝、腎、腸等多器官功能,甚至發生全面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細菌易位已被認為是多系統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誘因[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