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2021-01-12 中國生物技術網

模式識別受體(PPRs)在腸道上皮的各類細胞中廣泛表達,識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啟動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進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複製並清除被感染的細胞,修復受損的腸道上皮。鍾波團隊先前的研究結果表明USP25通過調控Toll樣受體(TLR)或RIG-I樣受體(RLR)信號通路,促進抗病毒天然免疫同時抑制TLR介導的炎症反應。PRR介導的信號通路在腸道感染免疫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2020年7月6日,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生命科學學院、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鍾波教授研究團隊在 Nature Cancer 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The deubiquitinase USP25 supports colonic inflammation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報導了去泛素化酶USP25調控腸道炎症與感染及腫瘤發生的重要功能與機制,為治療腸道疾病提供新靶點。這是該團隊在去泛素化酶調控炎症反應和腫瘤發生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該團隊首先發現USP25在消化道組織、結腸上皮細胞與固有層單核細胞、小腸和結腸隱窩細胞中廣泛表達,且敲除USP25小鼠小腸隱窩中Paneth細胞數目以及小腸絨毛上goblet細胞增多,而隱窩中的增殖細胞與幹細胞數量減少,暗示USP25調控腸道細胞的分化與增殖。隨後DSS結腸炎以及骨髓移植實驗結果表明,非骨髓來源的細胞中敲除USP25介導了對DSS結腸炎的抵抗,且這一過程依賴於USP25對腸道共生菌的調控而不依賴於I型幹擾素信號通路。

在鼠檸檬酸桿菌或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的模型中,USP25敲除小鼠血清以及腸道組織中炎性細胞因子以及抗菌肽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產生更強的免疫應答,並能更好地抑制腸道內感染細菌的複製。在具核梭桿菌感染的ApcMin/+小鼠結腸癌模型中,敲除USP25顯著抑制結腸腫瘤的發生以及具核梭桿菌在結腸腫瘤中的定植。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在具核梭桿菌陽性的人結腸癌標本中,USP25的表達水平與具核梭桿菌的定植呈正相關。在細菌感染與DSS誘導的結腸組織或結腸上皮細胞中USP25的表達水平顯著升高,表明腸道感染通過上調USP25的表達抑制宿主抗感染免疫反應。

隨後該團隊利用AOM/DSS、AOM/Vil-Cre;Trp53fl/fl以及ApcMin/+等腸道腫瘤模型研究了敲除USP25對小鼠腸道腫瘤發生發展的影響。結果顯示在上述三種腸道腫瘤模型中,腫瘤組織中的USP25表達水平升高,且敲除USP25顯著減少腸道腫瘤的數目、降低腫瘤發生率均、提高小鼠的生存期。

有趣的是,在上述三種腫瘤模型中,敲除USP25並不影響腫瘤組織中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表明USP25主調控腸道急性感染過程中相關細胞因子的表達。對DSS結腸炎組織轉錄組測序以及腸道類器官的研究結果表明,敲除USP25促進SOCS3的表達,而抑制Wnt信號通路相關基因的表達。

免疫組化與免疫印跡實驗結果表明,在USP25敲除的小鼠腫瘤組織中SOCS3水平升高,pSTAT3以及Wnt信號通路下遊蛋白SOX9等的水平降低。在人結腸癌組織中,USP25的水平與SOCS3呈負相關,而與pSTAT3以及β-catenin呈正相關,表明USP25通過調控Wnt信號通路以及SOCS3-pSTAT3軸進而促進小鼠腸道腫瘤的進展。

最後,該團隊研究了靶向USP25能否用來治療腸道感染炎症以及腫瘤發生。首先該團隊合成了USP25/USP28的抑制劑AZ1,發現在野生型結腸類器官中AZ1抑制Wnt信號通路而促進檸檬酸桿菌感染誘導的下遊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而在USP25敲除的類器官中則沒有此功能,表明AZ1在相關通路中選擇性調控USP25。其次,AZ1在體外並不影響細菌的複製,灌胃注射AZ1後小鼠的生長、脾臟與淋巴結沒有顯著的腫大或縮小,小鼠腸道菌群的組成也沒有顯著改變,表明AZ1並不直接調控細菌的生長。最後,通過灌胃注射AZ1抑制DSS誘導的結腸炎、抑制鼠檸檬酸桿菌的感染以及AOM/DSS與AOM/Vil-Cre;Trp53fl/fl小鼠腸道腫瘤的發生,表明靶向USP25可作為治療小鼠腸道感染相關的炎症以及腫瘤發生的藥物靶標。該研究為靶向去泛素化酶治療腸道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分子靶標。

鍾波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王筱蒙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清華大學董晨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房靜遠教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熊斌教授以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林丹丹副主任醫師對該論文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3018-020-0089-4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重要成果 2020-07-0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鍾波教授榮獲2019年度「顧孝誠講座獎」
    據吳瑞紀念基金會剛剛公布的消息,2020年顧孝誠講座獎(2020 GU XIAOCHENG LECTURE)授予武漢大學鍾波教授。鍾波博士2010年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於2010年前往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年回國加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擔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現為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兼職教授
  • 【學術前沿】 突破,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泛素化調節cGAS的穩定性...
    【學術前沿】 突破,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泛素化調節cGAS的穩定性並促進細胞抗病毒反應和自身免疫 2020-05-29 0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突破|武漢大學發現人體新的抗病毒免疫機制
    此外,宿主編碼的DNA酶如TREX1或DNase II發生突變或者在腫瘤放療或化療過程中導致細胞核DNA釋放至胞漿並在胞漿中累積,激活cGAS-STING信號通路,導致嚴重的炎症反應。因此,了解cGAS的活化與穩態調控機制對於理解抗病毒免疫應答以及炎症反應有著重要的意義。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  研究團隊首次證明去泛素化酶USP33定位於線粒體外膜,利用質譜分析和免疫共沉澱技術發現與E3泛素連接酶Parkin存在直接相互作用。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Nat Comm | 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調控的新機制
    趨化因子是誘導免疫細胞在組織中遷移、富集甚至增殖等過程的重要蛋白,廣泛參與發育、血管生成、細胞凋亡以及腫瘤發生、發展、轉移等生理病理過程【5-9】。/生命科學學院、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鍾波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腫瘤科
  • Cancer Res:北大鄭曉峰團隊揭示去泛素化酶調控DNA損傷修復新機制
    DNA損傷修復受到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嚴格而精細的調控,其中,去泛素化酶通過兩種主要方式參與到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直接作用到損傷位點或者調控DNA損傷應答關鍵的因子。鑑於DNA損傷應答調控的複雜性,鑑定新的參與到DNA損傷修復中的去泛素化酶,闡明其發揮作用的機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DDR修復的分子機制。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Nanog的穩定性的維持同時受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調控,如泛素連接酶FBXW8可以促進Nanog的泛素化降解進而誘導細胞分化。然而,Nanog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機制仍未見報導。  經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研究人員的共同證實,去泛素化酶USP21通過使乾性轉錄因子Nanog去泛素化而維持幹細胞的乾性。研究人員運用雙報告基因系統篩選了46個去泛素化酶,並最終找到了能夠通過去泛素化並穩定Nanog蛋白水平的去泛素化酶USP21。
  • 【學術前沿】鍾波組發現MAVS和MITA泛素化修飾的新機制
    研究表明,MAVS和MITA的活性與穩定性受到泛素化與去泛素化修飾的嚴格調控【2】。目前有多個E3泛素連接酶參與病毒感染後MAVS泛素化,進而激活或抑制RNA病毒感染誘導的信號轉導,但對於處於靜息狀態細胞中MAVS的調控及其生理意義尚未見報導。此外,DNA病毒感染誘導MITA發生K63連結的泛素化修飾,促進其寡聚化進而激活下遊信號級聯反應,但介導這一過程的E3泛素連接酶仍然不清楚【3-8】。
  • 研究發現特異地切割宿主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機制
    其中泛素化及其「逆過程」去泛素化就是重要的調控機制,它們在體內形成動態平衡,並幾乎參與了所有的生命活動。由於這兩個過程與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免疫與發病機制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成為研究熱點與重要藥物的新靶標。病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相互「鬥爭」中,會分泌一些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壞蛋分子」,幹擾宿主泛素化過程,降低宿主免疫能力並促進病原菌的「侵襲」。
  • ...武漢大學等多單位合作!鍾波/林丹丹/褚倩揭示非小細胞肺癌新的...
    【學術前沿】武漢大學等多單位合作!免疫檢查點療法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療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腫瘤微環境(TME)。2020年11月30日,武漢大學鍾波,林丹丹及華中科技大學褚倩共同通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題為「CCL7 recruits cDC1 to promote antitumor immunity and facilitate checkpoint immunotherapy to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論文
  • 中山大學崔雋/黃軍就聯合團隊揭示USP19通過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抑制...
    作為天然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巨噬細胞的功能多樣,且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巨噬細胞在宿主防禦、炎症清除以及傷口癒合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應對不同的組織微環境時,巨噬細胞通過極化為不同的表型(M1和M2型巨噬細胞)發揮功能:M1型巨噬細胞參與促炎症因子的表達,在宿主防禦細菌和病毒感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M2型巨噬細胞主要參與抗炎反應,促進組織重構和傷口癒合。過度激活的M1型巨噬細胞促進炎症因子風暴,加劇病理損傷;而紊亂的M2型巨噬細胞則會促進腫瘤的發生和轉移。因此,精確調控巨噬細胞的極化對保持機體的健康具有重大意義。
  • Science|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即使有患者從ICB治療獲益,但是患者對於ICB治療敏感性存在明顯異質性,許多其他類型的腫瘤對於ICB治療具有抵抗性。因此,患者治療抵抗的機制亟待研究。最近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影響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可以預測ICB的治療效果。特定微生物組成調控ICB療效,用促ICB菌群輔助抗腫瘤免疫治療或將有助於克服ICB治療耐藥性。
  • 科學家發現去泛素化酶ATXN3L通過穩定KLF5促進乳腺癌細胞增殖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腫瘤生物學課題組研究員陳策實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秦君英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任國勝指導的博士研究生葛菲等合作,篩選發現MJD(Machado-Joseph disease related enzymes)家族成員ATXN3L是一個能夠增加KLF5穩定性的去泛素化酶。
  • 中美學者證實,腸道菌群通過circRNA/miRNA網絡,調控腫瘤轉移
    然而,關於腸道菌群是否能調控腫瘤轉移目前還知之甚少。腫瘤轉移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腫瘤細胞與腫瘤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腸道菌群的紊亂與免疫細胞活性受損有關,而諸如益生菌之類的微生物可以重塑腫瘤微環境。該研究發現,廣譜抗生素(ABX)能夠增加癌症轉移,通過深度測序,結合動物模型和糞便移植對腸道菌群進行分析,發現腸道菌群通過IL-11/circRNA/miRNA/SOX9軸,在調控癌症進展和轉移中起著關鍵作用。
  • 腫瘤和免疫,逃離和調控,如何發生去往何處?
    傳統的癌症治療主要是手術、放療和化療,但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介入、射頻等治療方式不斷湧現,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腫瘤的免疫治療作為一種創新治療方式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而腫瘤微環境對免疫的調控和腫瘤進展對全身免疫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的發現。
  • Science | 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 ) 的抗腫瘤作用發揮了免疫系統的腫瘤治療潛力。即使有患者從ICB治療獲益,但是患者對於ICB治療敏感性存在明顯異質性,許多其他類型的腫瘤對於ICB治療具有抵抗性。因此,患者治療抵抗的機制亟待研究。  最近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影響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可以預測ICB的治療效果。特定微生物組成調控ICB療效,用促ICB菌群輔助抗腫瘤免疫治療或將有助於克服ICB治療耐藥性。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導讀微生物群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人類健康和疾病之間的平衡可以通過腸道菌群來調節。腸道菌群可以局部和系統地調控宿主的免疫系統。腫瘤免疫治療已經成為治療腫瘤患者的一種有效方法。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微生物群影響癌症免疫治療的療效,特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阻斷PD-1或PD-L1和CTLA-4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