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期刊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曉峰研究組的題為「Deubiquitinating enzyme OTUB1 promotes cancer cell immunosuppression via preventing ER-associated degradation of immune checkpoint protein PD-L1」 的長篇研究文章。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

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腫瘤細胞表面高表達的PD-L1分子與T細胞膜表面的PD-1特異性結合後抑制T細胞的活性和功能,進而促進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系統的監視。因此,靶向PD-L1與PD-1兩者相互作用的抗體具有阻礙腫瘤細胞免疫逃逸的作用。目前這種策略在部分癌症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但大多數患者對PD-1/PD-L1抗體阻斷療法僅顯示15%-25%的有效率。所以,系統地揭示調控PD-L1表達水平的分子機制有助於進一步尋找提高臨床療效的策略。

該研究鑑定了一個新的PD-L1的正向調控因子去泛素化酶OTUB1,揭示了OTUB1 通過維持PD-L1蛋白的穩定性來調控腫瘤免疫的分子機制。OTUB1與PD-L1的胞內區段(ICD)特異性結合,依賴於其去泛素化酶的活性直接去除PD-L1 Lys-48連接的多聚泛素鏈,阻礙PD-L1蛋白在內質網的降解(ERAD)。OTUB1的缺失導致PD-L1蛋白的減少使得其與腫瘤表面的PD-1結合減少,並明顯增強了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PBMCs)殺傷作用的敏感性。在4T1乳腺癌小鼠模型中,進一步證明OTUB1能夠正向調控PD-L1的蛋白水平,敲低OTUB1顯著增強小鼠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生物信息學分析以及人類乳腺癌(BRCA)臨床病例的免疫組化分析結果顯示,OTUB1與PD-L1的豐度呈正相關,OTUB1的高表達與乳腺癌患者預後差呈現顯著相關性,表明OTUB1在未來乳腺癌患者的預後診斷中可作為分子標誌之一。

OTUB1通過阻礙PD-L1內質網降解調控腫瘤免疫抑制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去泛素化酶如何在內質網中調控PD-L1蛋白的豐度。內質網相關降解途徑不僅能通過降解錯誤修飾或錯誤摺疊的蛋白來調控內質網蛋白的質量,還可以參與對PD-L1等蛋白豐度的調節。本研究進一步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的生理作用,證明OTUB1在PD-L1糖基化之前保護其不被降解,參與ERAD對膜相關蛋白的數量調控,為深入了解PD-L1翻譯後修飾與免疫逃逸的調控機理以及闡明PD-L1的功能提供有用信息。

OTUB1調控腫瘤免疫逃逸模式圖

北京大學鄭曉峰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朱丹為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文章第一作者,鄭曉峰教授為文章的通訊作者。北大生科院博士後徐瑞丹和博士生黃新平也在該課題中做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儀器中心以及鳳凰平臺的大力支持。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18-020-00700-z

來源:北大生科院

相關焦點

  • Cancer Res:北大鄭曉峰團隊揭示去泛素化酶調控DNA損傷修復新機制
    DNA損傷修復受到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嚴格而精細的調控,其中,去泛素化酶通過兩種主要方式參與到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直接作用到損傷位點或者調控DNA損傷應答關鍵的因子。鑑於DNA損傷應答調控的複雜性,鑑定新的參與到DNA損傷修復中的去泛素化酶,闡明其發揮作用的機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DDR修復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USP21在幹細胞命運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對於進一步研究維持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及分化的分子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指導意義,而且為篩選幹細胞命運調控的小分子藥物及腫瘤幹細胞抑制劑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3在調控線粒體自噬方面的新機制,解析了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動態平衡對線粒體自穩態維持的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為闡明線粒體自噬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相關神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
  •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重要成果 2020-07-0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2015-10-09 昆明動物研究所 該研究團隊前期研究發現E3泛素連接酶WWP1和SCFFbw7促進KLF5泛素化降解,而能夠特異性去除KLF5蛋白的多聚泛素化修飾、維持KLF5蛋白穩定性的去泛素化酶分子還知之甚少,研究團隊最近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ATXN3L
  • 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鍾波團隊先前的研究結果表明USP25通過調控Toll樣受體(TLR)或RIG-I樣受體(RLR)信號通路,促進抗病毒天然免疫同時抑制TLR介導的炎症反應。PRR介導的信號通路在腸道感染免疫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 腫瘤內在PD-L1調節機制的臨床研究意義
    這些來自不同腫瘤實體的數據支持炎症和致癌信號之間的協調和維持腫瘤的免疫逃避。有很多與腫瘤細胞增殖相關的轉錄因子都被證明影響PD-L1的表達,包括MYC、NF-κB、c-Jun、STATs、(圖 2)。此外,在典型的癌症相關事件中轉錄因子HIF激活、P53缺失、PTEN缺失都能使細胞能夠應對腫瘤微環境中的氧氣供應減少,有助於降低基因組穩定性。另外的研究表明抑制CDK4可以通過減少泛素化和蛋白酶體的降解來增加PD-L1的表達。
  • 研究發現特異地切割宿主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機制
    其中泛素化及其「逆過程」去泛素化就是重要的調控機制,它們在體內形成動態平衡,並幾乎參與了所有的生命活動。由於這兩個過程與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免疫與發病機制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成為研究熱點與重要藥物的新靶標。病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相互「鬥爭」中,會分泌一些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壞蛋分子」,幹擾宿主泛素化過程,降低宿主免疫能力並促進病原菌的「侵襲」。
  • 陳翔/韓冷/劉洪/葉幼瓊等揭示MMP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
    因此,探究導致PD-1單抗治療無應答的免疫逃逸分子機制、研發提高患者應答率的新治療方法迫在眉睫。  MMPs(基質金屬蛋白酶)是一類鋅依賴的肽鏈內切酶,具有重要的生物調節功能,如降解細胞粘附分子,調節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的相互作用等【6】。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該研究從天然免疫角度揭示了CypA如何通過調節天然免疫反應來影響病毒的複製,首次闡明了CypA在RIG-I介導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靶點及其泛素化調控機制,更深入地了解了Cyp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功能。CypA是一種肽基脯氨醯順反異構酶,在各種組織中廣泛存在,高度保守。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那麼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是如何被精確調控的呢?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陳翔等合作揭示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
    研究顯示腫瘤PD-L1水平是評估抗PD -1/PD-L1臨床治療響應的一個預測生物標誌物【3】。因此,闡明腫瘤PD-L1的調控機制並篩選現有臨床藥物與ICBs療法聯合使用是目前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的重要研究方向【4】。
  • 水生所在魚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然而,水生病毒往往給水產養殖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其中鯉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魚類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一直以來,關於魚類病毒是如何躲避魚體免疫系統的逃逸機制尚不清楚。
  • 繼PD1/PD-L1之後 誰能成為下一個腫瘤逃逸的經典通路?
    腫瘤免疫(Immuno-Oncology,IO)治療藥物的研發熱潮近年來如火如荼地進行,主導著藥物研發領域的輿論制高點。繼PD1/PD-L1之後,誰能成為下一個腫瘤逃逸的經典通路?一、腫瘤免疫(IO)治療概況IO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的又一新型治療方法。
  • 繼PD1/PD-L1之後,誰能成為下一個腫瘤逃逸的經典通路?
    腫瘤免疫(Immuno-Oncology,IO)治療藥物的研發熱潮近年來如火如荼地進行,主導著藥物研發領域的輿論制高點。繼PD1/PD-L1之後,誰能成為下一個腫瘤逃逸的經典通路?一、腫瘤免疫(IO)治療概況IO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的又一新型治療方法。
  •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6:31:26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馬瑜婷和Guido Kroem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壓力-糖皮質激素
  • Sci Adv | 結核菌誘導焦亡免疫調控機制
    至今結核分枝桿菌導致慢性感染機制不明,細菌進化出多種機制既可以逃逸宿主免疫攻擊又可以啟動抗結核免疫反應以維持細菌慢性感染。因而目前急需深入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與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和慢性感染機制,從而為研製新型疫苗和發掘新型抗結核藥物靶標奠定基礎。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