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等合作揭示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

2020-12-05 網易新聞

近十年來,針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體程序性死亡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ligand 1, PD-1/PD-L1)相互作用為主的免疫檢查點阻斷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s,ICBs)在包括黑素瘤和非小細胞肺癌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中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1】,但臨床治療中總體響應率卻不足40%【2】。研究顯示腫瘤PD-L1水平是評估抗PD -1/PD-L1臨床治療響應的一個預測生物標誌物【3】。因此,闡明腫瘤PD-L1的調控機制並篩選現有臨床藥物與ICBs療法聯合使用是目前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的重要研究方向【4】

舒尼替尼(Sunitinib)是FDA於2006年批准的多靶點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5】,目前用於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和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標準治療【6】。然而,Sunitinib在腫瘤免疫監測中的作用以及是否參與PD-L1的調控尚不清楚。

2020年11月27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研究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休斯敦健康科學中心等研究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線發表題為The beneficial role of Sunitinib in tumor immune surveillance by regulating tumor PD-L1的原創性論著。

該研究首次報導Sunitinib的靶點與抑制性免疫檢查點及免疫抑制細胞呈正相關,揭示了Sunitinib通過p62介導的選擇性自噬調控腫瘤PD-L1的分子機制,並提出了Sunitinib聯合CTLA-4單抗有效治療黑素瘤與肺癌的新策略。

在本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生物信息學系統分析了TCGA資料庫中>10000例癌症患者的免疫學指標,發現Sunitinib的靶點與抑制性免疫檢查點及免疫抑制細胞顯著正相關。其中,PD-L1與Sunitinib大多數靶點在33種癌症類型中顯著正相關。進一步機制研究表明Sunitinib通過p62介導的選擇性自噬調節PD-L1的穩定性,p62可以作為受體結合PD-L1,然後促進其轉位到自噬溶酶體中進一步降解。在功能上,通過臨床前研究證明了Sunitinib可以增強CTLA-4單抗治療黑素瘤與肺癌等免疫健全小鼠模型的療效。此外,通過回顧性分析接受抗PD-1單抗治療肺癌患者的治療前腫瘤組織樣本,發現腫瘤組織中p62低、PD-L1高的患者PD-1響應率更高,預後更好。這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為腫瘤患者基於Sunitinib+CTAL-4單抗的腫瘤聯合免疫治療新策略提供了夯實的理論與實驗依據。

博士後荔輝匡欣薇梁龍,以及葉幼瓊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陳翔教授、劉靜教授、劉洪教授和韓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據悉,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腫瘤免疫團隊以通訊作者今年陸續在Cancer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Genome Medicine, 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發表系列原創性論文。課題組長期招聘研究員/副研究員/技術員/博士後,歡迎有志向感興趣的青年才俊加入,待遇從優,有意向請聯繫:28760300@qq.com724012635@qq.com.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1596

參考文獻

[1]M. Yarchoan, A. Hopkins, E. M. Jaffee,N Engl J Med2017, 377, 2500.

[2] V. L. Goodman, E. P. Rock, R. Dagher, R. P. Ramchandani, S. Abraham, J. V. Gobburu, B. P. Booth, S. L. Verbois, D. E. Morse, C. Y. Liang, N. Chidambaram, J. X. Jiang, S. Tang, K. Mahjoob, R. Justice, R. Pazdur,Clin Cancer Res2007, 13, 1367.

[3] Z. Xu, L. Yang, S. Xu, Z. Zhang, Y. Cao,Acta Biochim Biophys Sin(Shanghai) 2015, 47, 571.

[4] J. Levy, C. G. Towers, A. Thorburn,Nat Rev Cancer2017, 17, 528.

[5] V. L. Goodman, E. P. Rock, R. Dagher, R. P. Ramchandani, S. Abraham, J. V. Gobburu, B. P. Booth, S. L. Verbois, D. E. Morse, C. Y. Liang, N. Chidambaram, J. X. Jiang, S. Tang, K. Mahjoob, R. Justice, R. Pazdur,Clin Cancer Res2007, 13, 1367.

[6] B. Carlisle, N. Demko, G. Freeman, A. Hakala, N. MacKinnon, T. Ramsay, S. Hey, A. J. London, J. Kimmelman,J Natl Cancer Inst2016, 10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突破 | 中南大學合作揭示舒尼替尼調控腫瘤免疫的新機制
    舒尼替尼(Sunitinib)是FDA於2006年批准的多靶點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5】然而,Sunitinib在腫瘤免疫監測中的作用以及是否參與PD-L1的調控尚不清楚。,揭示了Sunitinib通過p62介導的選擇性自噬調控腫瘤PD-L1的分子機制,並提出了Sunitinib聯合CTLA-4單抗有效治療黑素瘤與肺癌的新策略。
  • 陳翔/韓冷/劉洪/葉幼瓊等揭示MMP調控腫瘤免疫新機制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腫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免疫治療正迅速廣泛應用於皮膚腫瘤、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多種實體瘤的臨床治療。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結果顯示該免疫療法總體響應率不到40%【5】,且有效篩選黑素瘤患者進行免疫治療的評估策略缺失是臨床上非常棘手的問題。
  • Bruton酪氨酸激酶在B細胞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Btk在B細胞受體(BCR)信號通路中起重要作用,BCR信號通路的活化在B細胞腫瘤的發生和維持中起重要。SH3結構域能特異性識別富含脯氨酸序列的蛋白質,還可通過其自身內部摺疊及與一系列調控蛋白的結合調節Btk激酶的活性ISH2結構域能識別具有特殊肽序磷酸化的酪氨酸殘基。SH1激酶區內有ATP,結合基序GTGQFG(409-414)和自身磷酸化位點(551)。這些結構域通過識別並結合多種信號分子,為Btk參與多種信號通路奠定基礎。
  • AB Science新型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該研究是一項開放標籤對照研究,在受體酪氨酸激酶c-Kit(CD117)近膜結構域(JMD)中存在一個突變的不可切除性或轉移性III期或IV期黑色素瘤患者中開展,評估了masitinib(7.5mg/kg/天)相對於達卡巴嗪(dacarbazine)的療效和安全性。主要終點是客觀緩解率(ORR)。
  • 清華/中山大學合作,揭示細胞免疫療法的新靶點
    責編 | 兮以T細胞為基礎的細胞療法是癌症過繼免疫治療方案中有前景的新方法(Waldman et al., 2020)。雖然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體(CARs)在血液惡性腫瘤中介導了有效的抗腫瘤應答。
  • mTOR激酶抑制劑聯合用藥研究取得進展
    mTOR信號通路是調控細胞生長與增殖的一個關鍵通路,並在多數人惡性腫瘤中高度激活,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究和開發的熱點。新一代mTOR激酶抑制劑由於它們能同時抑制mTORC1和mTORC2,在臨床前研究中具有優於雷帕黴素的抗腫瘤活性。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因此,靶向調控MDSC免疫抑制功能,探究具體分子機制,以此為基礎研發新型的腫瘤免疫療法可望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提供新策略。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RIPK3-PGE2環路在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中對MDSC的調控機制【2】。
  • 受體酪氨酸激酶(RTKs)通過PI3K-Akt,Ras-MAPK-RSK,以及mTOR-p70 S6...
    該文章探索受體酪氨酸激酶(RTKs)通過PI3K-Akt,Ras-MAPK-RSK,以及mTOR-p70 S6等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信號通路在控制細胞生長,增殖和生存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Akt,RSK,p70 S6家族的蛋白激酶通過磷酸化底物蛋白的RxRxxS/T基序傳遞信號。
  • 不同酪氨酸激酶級聯活化突變型和野生型檸檬酸脫氫酶1的機制
    腫瘤細胞一大特徵為細胞能量代謝的重編程,而這種重編程主要依賴於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和易變性賦予癌細胞基因改變,從而推動腫瘤的發展。腫瘤細胞基因組的高通量DNA測序分析揭示了某些人類腫瘤的體細胞突變,這些突變預示了通常由激活的生長因子受體觸發的信號通路的持續激活(如FLT3)。
  • J.Immunology:酪氨酸蛋白激酶Btk乙醯化調控研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酪氨酸蛋白激酶Btk轉錄調節的新機制:組蛋白乙醯轉移酶p300介導的組蛋白乙醯化正調,而組蛋白去乙醯化酶1介導的組蛋白去乙醯化負調Btk轉錄及表達。這些結果拓展了對Btk調節及其功能的認識,並有益於對相關疾病的研究。
  • FDA批准的62個小分子激酶抑制劑清單
    在人類的基因組中共有518個激酶編碼基因,編碼518個激酶。這些激酶能夠對三分之一左右的人類蛋白質進行磷酸化作用,在多個生理、病理過程發揮重要作用。 激酶異常激活(突變、過表達、融合表達等)被證實參與眾多疾病進程,已經成為腫瘤、炎症等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
  •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揭示精神壓力調控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0 16:31:26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馬瑜婷和Guido Kroem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壓力-糖皮質激素
  • 針對點突變的激酶抑制劑的開發策略
    前言蛋白質激酶是將ATP末端磷酸基轉移到蛋白質的酪氨酸、蘇氨酸或絲氨酸殘基上的酶。這種蛋白磷酸化驅動細胞信號轉導,調控細胞生長、分化、轉移、穩態和死亡等一系列生物過程。1.避免突變殘基的空間位阻(Abl T315I)伊馬替尼是第一個被批准用於治療CML的SMKI,開創了腫瘤靶向藥物治療的時代。然而,伊馬替尼獲得性耐藥的出現已成為臨床應用的主要挑戰。據報導,Abl激酶域點突變是伊馬替尼的主要耐藥機制。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研人員開發出檢測酪氨酸磷酸化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卿光焱與中藥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梁鑫淼合作,在蛋白質磷酸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一種智能聚合物功能化的仿生離子通道器件,實現了酪氨酸磷酸化的實時感知與測量,並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篩選中展現出較好的應用潛力。
  •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研究揭示CD8+T細胞代謝與腫瘤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7 16:00:38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鄒強/劉俊嶺/蘇冰課題組,發現了醯基甘油激酶(AGK)可維持CD8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激酶抑制劑sitravatinib聯合Opdivo治療透明細胞腎細胞癌...
    2020年02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百濟神州合作夥伴Mirati Therapeutics近日在在舊金山舉行的2020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泌尿生殖系統癌症研討會(ASCO-GU 2020)上公布了一項I/I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該試驗在先前接受過一種VEGF靶向藥物治療後病情進展的晚期透明細胞腎細胞癌
  • 一文讀懂: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機制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已經應用於臨床,在腫瘤內科治療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認可。但靶向治療目前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其臨床應用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深入了解腫瘤的靶向治療分子機制有助於加深靶向治療的認知並幫助臨床的決策和治療。
  • :受體酪氨酸激酶EphB3在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
    Eph激酶作為最大的受體酪氨酸激酶家族,在早期發育和成年期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Eph家族成員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人們發現Eph受體在多種類型的腫瘤中都有異常表達,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經膠質瘤等,其具體作用與腫瘤的類型有關。然而目前關於Eph家族在肺癌中的報導還很少,其成員之一EphB3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