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Res.:受體酪氨酸激酶EphB3在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

2021-01-10 生物谷

肺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全世界目前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的主要類型,五年生存率僅為15%。因此,研究肺癌的意義十分重大。Eph激酶作為最大的受體酪氨酸激酶家族,在早期發育和成年期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Eph家族成員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人們發現Eph受體在多種類型的腫瘤中都有異常表達,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經膠質瘤等,其具體作用與腫瘤的類型有關。然而目前關於Eph家族在肺癌中的報導還很少,其成員之一EphB3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2月1日,國際學術期刊Cancer Research發表了上海生科院營養所謝東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發現受體酪氨酸激酶EphB3在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其相關機制。這項工作主要由博士生季小丹和李果等完成的。他們研究發現 EphB3 在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樣本和腫瘤細胞株中都呈現高表達的趨勢,並且其表達水平和臨床病理參數密切相關,包括腫瘤大小,分化程度以及轉移。 在非小細胞肺癌細胞系 H520中過表達 EphB3能夠促進細胞的生長和遷移,並且顯著增強細胞在裸鼠體內的成瘤能力,而由 RNA幹擾介導的對EphB3的沉默則顯著抑制了腫瘤細胞的生長,遷移以及在體內的成瘤和轉移能力。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幹擾 EphB3 引起的生長抑制是由於DNA 合成降低和caspase-8介導的凋亡途徑所共同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幹擾 EphB3 引起 FAK(pY397)和Paxillin(pY118)水平的上升、粘著斑(Focal adhesion)數目的增加以及周轉速度的減慢,導致細胞遷移能力的下降。總之,這些工作揭示了EphB3作為非小細胞肺癌中的一個生存因子, 通過刺激細胞的增殖和遷移以及提高細胞的存活能力,促進了腫瘤的生長和轉移,為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潛在的藥物靶點。

該研究課題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委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Cancer Research  doi: 10.1158/0008-5472.CAN-10-0717

EphB3 Is Overexpressed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nd Promotes Tumor Metastasis by Enhancing Cell Survival and Migration

Xiao-Dan Ji1, Guo Li1, Yu-Xiong Feng1, Jiang-Sha Zhao1, Jing-Jing Li1, Zhi-Jian Sun1, Shuo Shi1, Yue-Zhen Deng1, Jun-Feng Xu1, Yin-Qiu Zhu1, H. Phillip Koeffler3,4, Xiang-Jun Tong2, and Dong Xie1

Abstract

Eph receptors, the largest subfamily of transmembrane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implicated in various physiologic and pathologic processes, and the roles of the Eph family members during tumorigenesis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growing attention. Until now, research on EphB3 function in cancer is limited to focusing on tumor suppression by EphB receptors in colorectal cancer. However, its function in other types of cancer remains poor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function of EphB3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We foun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EphB3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clinical samples and cell lines,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correlated with the patient 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umor size, differentiation, and metastasis. Overexpression of EphB3 in NSCLC cell lines accelerated cell growth and migration and promoted tumorigenicity in xenografts in a kinase-independent manner. In contrast, downregulation of EphB3 inhibite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and suppressed in vivo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Furthermore, we showed that silencing of EphB3 inhibited cell growth by reducing DNA synthesis and caspase-8–mediated apoptosis and suppressed cell migration by increasing accumulation of focal adhesion formation. Taken togeth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EphB3 provides critical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SCLC by stimulating cell growth, migration, and survival, thereby implicating EphB3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in NSCLC.

第三屆中英癌症生物學前沿研討會暨MRC-中國上海研討會

「細胞死亡,幹細胞與癌症」國際研討會 2011.5.18-5.20

相關焦點

  • 非小細胞肺癌的驅動基因
    最近,美國藥品食品管理局(FDA)批准色瑞替尼用於ALK陽性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和克唑替尼治療失敗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另一項臨床試驗裡,alectinib治療ALK陽性的初治患者,ORR可達驚人的93.5%。3、ROS1染色體易位ROS1全稱c-ros原癌基因,是一種跨膜的受體酪氨酸激酶基因。
  • Nature盤點:非小細胞肺癌的生物學機理和治療方法
    其中85%的患者根據組織學特徵被歸類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其中最常見的亞型為肺腺癌(lungadenocarcinoma,LUAD)和肺鱗狀細胞癌(lungsquamouscellcarcinoma,LUSC)。肺癌最常見的病因是吸菸,NSCLC與吸菸的關聯尤其緊密,因此在全球範圍內減少菸草產品的使用是防治肺癌的重要一環。
  • 非小細胞肺癌11種罕見致癌驅動基因靶向治療的最新進展
    文章來源:基因Talks近十年來,隨著精準醫療的快速發展,非小細胞肺癌(NSCLC)發現了許多致癌驅動基因,並在晚期NSCLC患者的診斷和治療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EGFR和ALK突變的靶向治療已經成為臨床的標準治療方法,針對其他不太常見的致癌驅動基因的新療法,其臨床試驗結果卻喜憂參半。
  • 一文讀懂2020非小細胞肺癌新療法
    EGFR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縮寫,是一種表皮生長因子的細胞外蛋白配體,屬於細胞表面受體。這類受體表達於細胞膜外,在細胞的各個生理活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一旦發生病變,可能導致細胞生理活動發生異常,最終癌變。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吉非替尼也適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化學治療(鉑類和多西紫杉醇)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厄洛替尼:適用於腫瘤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19號外顯子缺失或21號外顯子突變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線治療。
  • 安斯泰來終止第三代TKI naquotinib非小細胞肺癌臨床項目
    2017年5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藥企安斯泰來(Astellas)近日宣布,將終止抗癌藥naquotinib(ASP8273)非小細胞肺癌III期臨床研究SOLAR中naquotinib治療組的治療。
  • LncRNA CASC9:吉非替尼用於非小細胞肺癌導致耐藥性的誘因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儘管關於該疾病的外科手術、放療和藥物療法(包括化療、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等治療策略正不斷地發展,但晚期NSCLC患者的預後仍然很差。
  • Bruton酪氨酸激酶在B細胞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Btk在B細胞受體(BCR)信號通路中起重要作用,BCR信號通路的活化在B細胞腫瘤的發生和維持中起重要。同時還可激活Src家族激酶如Lyn等,Lyn可以引起CD79a及CD79b免疫受體酪氨酸相關的激活基序(ITAM)的酪氨酸殘基磷酸化,繼而促進Syk激酶與這些ITAM的結合,引發細胞內一系列連鎖的蛋白磷酸化反應網,從而促使Syk激酶通過其SH2結構域向Ig鏈募集,引起BLNK/SLP-65結合到磷酸化的CD79a上,被Syk進一步磷酸化,為Btk和PLC-γ提供結合位點
  • 肺癌患者的福音:非小細胞靶向藥物前景如何?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
    (2) ALK重排 EML4-ALK融合基因發生於接近5%的肺腺癌患者中,導致被EML4編碼的蛋白的N端和被ALK編碼的受體酪氨酸激酶的跨膜信號部分融合。ALK的激活導致細胞增殖、存活、遷移和細胞骨架重組的改變。
  • 非小細胞肺癌的四代EGFR-TKI靶向藥
    早期的NSCLC主要依靠手術治療,但多數NSCLC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SCLC主要依靠聯合化療或者結合放療。針對肺癌的治療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小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的肺癌治療模式也越來越普遍。
  • 胡卓偉組發現TRIB3-EGFR相互作用促進肺癌進展,並可作為治療靶點
    肺癌在我國各類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中均居於榜首。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全部肺癌病例的85%。而在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是最常見的突變類型,EGFR的突變可以增強酪氨酸激酶(TK)活性,導致對抗EGFR抑制劑更加敏感。
  • Cancer Cell丨洪明奇組在腫瘤中發現核糖核酸酶非酶活依賴的新功能
    為了探討牛類核糖核酸酶如何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進行了一個無偏好性的磷酸化受體酪氨酸激酶抗體陣列,發現牛類核糖核酸酶可以促進表皮生長因子受體(RGFR)的磷酸化。本文開頭部分已經提到,實驗室常用的RNase是牛胰RNase A,人源中與之對應的是被稱為「血管生成素」的核糖核酸酶5(RNase 5)。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從目前靶向藥物研究現狀來看,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比較多,KRAS基因抑制劑還處於「孵化」階段,目前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基本均處於Ⅱ、Ⅲ臨床研究階段。
  • [專家解析]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聯合治療
    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貝達藥業:阿美替尼適用於既往經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酪氨酸激酶...
    公司回答表示,阿美替尼適用於既往經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時或治療後出現疾病進展,並且經檢測確認存在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的治療。上市以來埃克替尼開展了一系列的臨床研究,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充分的循證醫學證據。
  • 2018年非小細胞肺癌市場分析和趨勢走向—靶向藥物篇
    這個疾病領域有很多精準治療方式,誕生了無數的傳奇藥物,如奧希替尼——史上最快審批上市的腫瘤藥;見證了新舊治療方法的交替,靶向時代的興起、免疫時代的新潮;目睹了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一二三代激酶抑制劑,不斷推陳出新,克服耐藥的問題。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兩大類型,其中,非小細胞癌(NSCLC)佔85%以上。
  • 克唑替尼可有效抑制ROS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進展
    來自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在《新英格蘭醫學》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報導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口服克唑替尼可以有效抑制ROS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進展。這一歷史性的突破標誌著口服藥物在抑制肺癌的臨床診療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同時,也為肺癌治療臨床管理規範化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該研究中,克唑替尼在ROS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總體緩解率達到72%,其中3例完全緩解,33例部分緩解。
  • 【衡道丨RET】精準聚焦——非小細胞肺癌融合基因的診斷|非小細胞...
    基因融合是腫瘤發生發展的常見機制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多達17%的實體瘤中鑑定出至少一種基因融合體,基因融合會導致激酶持續性激活從而引發癌症,此外,ALK基因融合在我國非小細胞肺癌中的發生 率 約 5.6%,其 中 腺 癌 的 發 生 率 為 6.6%~9.6%,並與KRAS和EGFR突變相排斥。
  • 關小倩:EGFR-TKI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核心提示:肺癌可以大致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兩種類型,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全部肺癌的85%。僅有一小部分的NSCLC患者可以通過積極的治療得以治癒。約75%的患者在就診時已是局部晚期或有遠處轉移,如果不治療,其中位生存時間只有4~5個月,1年生存率不到10%。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關小倩表示,如何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是處在醫療界的一個難題。
  • 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一字之差很重要
    一、小細胞肺癌1. 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包括燕麥細胞型、中間細胞型、複合燕麥細胞型。2.細胞漿內含有神經內分泌顆粒,具有內分泌和化學受體功能,能分泌5-羥色胺、兒茶酚胺、組胺、激肽等肽類物質,可引起類癌症候群(carcinoid syndrome)。5. 其惡性程度更高,發展迅速,轉移早、快、廣泛,在其發生發展的早期多已轉移到肺門和縱隔淋巴結,並由於其易侵犯血管,在診斷時大多已有肺外轉移,確診時60%~70%的患者已經到了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