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Cell丨洪明奇組在腫瘤中發現核糖核酸酶非酶活依賴的新功能

2021-01-16 BioArt

責編丨迦 漵


胰核糖核酸酶(pancreatic ribonuclease),顧名思義其主要功能是降解核酸RNA,對宿主的主動防禦具有重要作用【1】。實驗室常用的RNase是牛胰RNase A,人源中與之對應的是RNase 5 (又被稱為「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2】。儘管過去有少量報導表明血清中ANG的水平與胰腺癌的侵襲有關【3】,但是相關的分子機制長期以來並不清楚,特別是關於ANG的非酶活功能也沒有被報導過。


近日,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UT MDAndersonCancerCenter)洪明奇(Mien-Chie Hung)教授課題組在Cancer 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Angiogenin/Ribonuclease 5 Is an EGFR Ligand and a Serum Biomarker for Erlotinib Sensitivity in Pancreatic Cancer 的研究論文,發現血管生成素/胰核糖核酸酶可以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促進受體磷酸化,並透過胞飲作用進入細胞內傳遞訊息,進而導致致癌性轉化,揭示了核糖核酸酶酶活非依賴功能的另一嶄新面貌,同時也為將來臨床癌症病人在治療上提供了潛在可靠的血清生物標記而具有深遠的重要意義



據文中正文顯示,研究人員原本為了探索細胞外是否存有任何RNA可調節細胞內的訊息傳導與致癌的生物功能,使用了研究領域廣為人知的牛類核糖核酸酶來進行初步研究,意外發現了牛類的核糖核酸酶可以激活多種人類癌細胞中的致癌訊息傳導途徑,但這個激活過程卻不需要核糖核酸酶的酶活性參與,揭示了核糖核酸酶蛋白質本身具有另一未知且嶄新的生物功能。為了探討牛類核糖核酸酶如何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進行了一個無偏好性的磷酸化受體酪氨酸激酶抗體陣列,發現牛類核糖核酸酶可以促進表皮生長因子受體(RGFR)的磷酸化。


本文開頭部分已經提到,實驗室常用的RNase是牛胰RNase A,人源中與之對應的是被稱為「血管生成素」的核糖核酸酶5(RNase 5)。既然上述實驗表明牛胰RNase A能夠促進EGFR的磷酸化,那麼同樣地,研究人員也發現了人源的血管生成素(RNase 5)也可以直接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結合,促進受體磷酸化,並透過胞飲作用進入細胞內傳遞訊息,進而導致致癌性轉化。


隨後,研究人員在患有胰腺癌的患者腫瘤和小鼠模型中,與非癌症個體相比,血液中的血管生成素均呈現高表達。將血管生成素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過表達時,結果顯示腫瘤對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厄洛替尼治療變得敏感且明顯縮小。相反地,通過消除胰腺癌細胞和胰腺癌小鼠模型中的血管生成素,腫瘤對厄洛替尼治療變得相對不敏感。


最後,在一組胰腺癌患者中,血液中血管生成素的水平與厄洛替尼的療效呈正向關係,也就是說,高表現量的血管生成素對厄洛替尼的敏感度更高。因此,血管生成素有潛力作為血清生物標記,藉以預測胰腺癌患者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厄洛替尼的有效性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是受體酪氨酸激酶家族的成員之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已廣泛用於各種癌症類型的有效標靶治療。腫瘤中特定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例如肺癌)可預測患者對這些抑制劑治療的反應。另一方面,在不攜帶頻繁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的其他癌症類型(例如胰腺癌)中,鑑定出用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治療的可靠生物標記物在臨床治療應用上是廣為需要卻懸而未決的難題


這項研究首次表明血管生成素是一種新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配體,這為可能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治療有反應的胰腺癌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血清生物標記。此外,在胰腺癌以外的其它癌症中,血管生成素是否同樣可以扮演決定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有效性的血清生物標記,十分值得進一步研究以期能通過精準醫療的手段讓更多癌症患者受益。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中揭示了核糖核酸酶的另一嶄新面貌,除了開啟了核糖核酸酶家族作為配體而調節特定細胞膜蛋白的基礎科學研究外,也為將來臨床癌症病人在治療上提供了潛在可靠的血清生物標記而具有更深遠的重要意義。


圖片來源於:http://wxms.jiangnan.edu.cn/info/1033/3092.htm


洪明奇教授簡介:洪明奇是臺灣高雄市人,現任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基礎研究副院長,細胞腫瘤學系主任及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洪明奇教授在酪氨酸激酶生長因子受體如EGFR 和HER-2 與腫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等研究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目前已發表SCI論文四百多篇,總H-index高達105。1973年獲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學位,1977年獲臺大生化研究所碩士學位,1983年獲美國麻省BRANDIES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1984-198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後在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腫瘤生物學系歷任助教授(1986-1991)、副教授(1991-1994)、教授(1994年至今)。1996年起任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乳癌基礎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起任分子細胞腫瘤學系主任。2002年獲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參考文獻:

1、Cho, S., Beintema, J.J., and Zhang, J. (2005). The ribonuclease A superfamily of mammals and birds: identifying new members and tracing evolutionary histories. Genomics 85, 208–220.

2、Gao, X., and Xu, Z. (2008).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ngiogenin.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Shanghai) 40, 619–624.

3、Shimoyama, S., Gansauge, F., Gansauge, S., Negri, G., Oohara, T., and Beger, H.G. (1996). Increased angiogenin express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is related to cancer aggressiveness. Cancer Res. 56, 2703–2706.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 或郵箱:sinobioart@bioart.com.cn

相關焦點

  • 綜述|呂志民團隊總結代謝酶在癌症等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非經典功能
    責編 | 兮代謝異常是腫瘤和其他疾病的重要特徵之一。腫瘤細胞不僅可以調節代謝酶的經典功能來滿足自身快速增殖的需要;同時還能通過代謝酶非經典/非代謝(Moonlighting)功能調控多種複雜的細胞活動和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
  • Cell | 吳鵬團隊發明酶化學方法捕捉腫瘤抗原特異T細胞
    進一步的轉錄組測序發現,CD8+ TSA反應性T細胞(PD-1+Bio+)和CD8+旁觀者T細胞中的PD-1+Bio-亞群雖然表型相近但仍有差別FucoID在腫瘤中篩選TSA反應性T細胞的流程最後,為了分析CD4+ TSA反應性T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調節作用,作者在Pan02小鼠胰腺導管腺癌模型中進行FucoID實驗捕獲CD4+ TSA反應性T細胞,發現在腫瘤微環境中存在抗原抑制性和抗原反應性
  • 可酶激活的工程DNA酶傳感器實現金屬離子的細胞選擇性成像
    他們開發了一種可酶激活的工程DNA酶傳感器,用於金屬離子的細胞選擇成像。該研究於2021年1月03日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該課題組研究人員首次報告了一種可酶激活的DNA酶傳感器技術的設計,該技術可以在體外和體內將腫瘤細胞中的金屬離子信號與正常細胞中的區分。
  • 核糖核酸酶MRP加工rRNA前體機制獲解析
    核糖核酸酶MRP加工rRNA前體機制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4:40:43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雷鳴、武健等研究人員合作解析出核糖核酸酶MRP加工rRNA前體的機制
  • Cancer Res:順鉑耐藥腫瘤細胞對PARP抑制劑敏感
    Kroemer和他的同事們想確定順鉑耐藥的癌細胞中所發生的生化改變,希望能提供線索便於找到潛在的新療法。他們的研究集中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細胞中,因為非小細胞肺癌在世界各地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並且患者經常用順鉑治療。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耐順鉑的非小細胞肺癌細胞株有較高水平的蛋白質--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轉移酶-1(PARP1)和PAR。
  • Nature:AMPK酶在癌症中的雙重作用
    近日,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既能抑制細胞增殖,同時又能幫助腫瘤起始階段的腫瘤細胞以及腫瘤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階段中細胞存活的蛋白分子。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5月31日的Nature雜誌上。這項新的研究結果似乎違背先前的研究結論,這項新研究發現AMP活化的蛋白激酶或AMPK的激活酶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 Cancer Res.:阻斷異位表達ATP合成酶抑制肺腺癌增殖
    7月20日,Cancer Research雜誌在線報導,抑制異位表達在肺腺癌細胞膜上的ATP合成酶可誘導未摺疊蛋白反應,從而觸發細胞生長抑制。科學家早已發現癌症細胞膜上存在線粒體F1F0-ATP合酶的異位表達,但它是否在此情況下發揮功能性作用仍不清楚。
  • Mol Cell :酶SRPK1過多或過少都可促進癌症
    2014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加州大學醫學院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太少或太多的SRPK1酶,通過破壞對於許多基細胞過程包括細胞增殖非常關鍵的一種調控機制,促進癌症。該研究結果發表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
  • 《細胞》:科學家發現了可增強腫瘤侵襲性,抑制免疫的色氨酸代謝酶...
    他們分析了來自TCGA資料庫的32種不同類型的腫瘤,大部分腫瘤中,IDO1或TDO2高表達的,芳烴受體也處於高水平。通過WGCNA分析(加權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可以將具有相似共表達模式的基因分類到不同模塊中),32種腫瘤中有23種,IDO1和TDO2與芳烴受體存在於同一模塊,而另外9種則不存在,說明有其他色氨酸代謝酶激活了芳烴受體。
  • ...Biology:Rho GTP酶新功能--抑制乳腺腫瘤生成以及皮-間質細胞轉化
    2015年1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研究者們發現基底樣和三陰性乳腺癌中Rho GTP酶Rnd1是一個潛在的腫瘤轉移抑制因子。敲除Rnd1蛋白破壞了上皮細胞的粘連和極性,導致上皮-間質細胞轉化的發生,同時胞內的c-Myc表達發生紊亂、腫瘤抑制因子p53受到抑制,也導致了細胞產生腫瘤化轉變。
  • Molecular cell:去甲基化酶也能促進泛素化,到底怎麼回事?
    2015年3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醫學院的徐彥輝研究小組在著名國際期刊molecular cell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組蛋白去甲基化酶
  • 研究揭示DNA修覆核酸酶MER11A新功能
    研究揭示DNA修覆核酸酶MER11A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4 16:24:29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ornelia M.
  • Nature:DNA聚合酶θ抑制同源重組,促進腫瘤發生
    2015年2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在線刊登了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Agnel Sfeir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研究發現非同源末端連接過程能夠利用聚合酶
  • Cell子刊發現DNA修復酶可能是腦癌治療潛在靶點
    2016年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快速分裂的細胞依賴於一種叫做Dicer的酶幫助它們修復因基因複製錯誤造成的DNA損傷。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Lineberger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基於Dicer在DNA修複方面發揮的作用找到了殺死腦部快速分裂的癌細胞的一種新潛在方法。
  • 【科技前沿】基於人工金屬酶的原位動態觀測腫瘤治療效果的分析方法
    metalloenzyme for catalytic cancer-specific DNA cleavage and operando imaging」 的文章。天然金屬酶多以金屬團簇作為輔因子,為精準設計適用於成像分析的人工金屬酶探針提供了重要啟發。該研究團隊以腫瘤靶向肽修飾血清白蛋白,利用一步仿生策略,在其內部空腔精確構築了活性中心為銅團簇的人工金屬酶探針分子。研究發現,該探針分子具有與底物匹配的能級和恰當的幾何構型,可長期、穩定、選擇性催化腫瘤微環境中過表達的過氧化氫並高效將其轉化為羥基自由基和氧氣。
  • 【學術前沿】改變教科書的發現:Pol II在核仁中的新功能
    有趣的是,有研究表明在出芽酵母中RNA聚合酶II在rDNA序列中大的基因間隔區域 (Intergenic spacers, IGSs)高度富集,此現象被發現對酵母有害,因為這種富集會在不影響rRNA表達的情況下會驅動衰老的發生【3-5】。但是目前對於細胞核表達的Pol II 是否存在於更高等的生物中以及對核糖體的生物合成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還不得而知。
  • Cancer Cell|胰腺癌中p53突變對Ras信號持續激活的機制
    撰文 | 伊凱責編 | 兮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是一種惡性程度高、預後差、診斷及治療均十分困難的消化道腫瘤,被稱為「癌中之王」。大規模基因組測序研究揭示了PDAC發生與發展的驅動因子,主要包括癌基因KRAS和抑癌基因TP53的突變。
  • 《蛋白酶K\核糖核酸酶活力》等六項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
    各有關單位及專家:   根據2015年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歸口的《蛋白酶K》(計劃編號:20154062-T-424)、《蛋白酶K酶活力及雜質檢測方法》(計劃編號:20154061-T-424)、《核糖核酸酶和脫氧核糖核酸酶純度檢測方法》(計劃編號:20154060-T-424)、《核糖核酸酶活力檢測方法》(計劃編號:20154059-T-424)、《脫氧核糖核酸酶酶活力檢測方法》(計劃編號:20154057-T-424)、《生物產品中功能性微生物的檢測》(計劃編號:20154063-T-424)6項國家標準於近日形成了徵求意見稿。
  • 研究揭示E3泛素連接酶CUL7促進腫瘤細胞生存新機制
    隨著腫瘤發病率和致死率的升高,它幾乎已經成為「人類第一殺手」。人們在對其擔憂的同時,更多的是展開思考和研究,探索為什麼腫瘤會發生和進展。其實,機體組織器官的發育以及正常生理活動的維持不但依賴於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也依賴於細胞的凋亡。研究證明,腫瘤的無限增殖是腫瘤細胞凋亡受到抑制的結果,因而細胞凋亡受到抑制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腫瘤的抗凋亡是目前臨床治療的主要障礙之一。
  • Cancer Research:microRNA-155促進腫瘤發生 或為聯繫炎症和癌症橋梁
    microRNA-155是一種多功能的microRNA,它調控造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發育分化,在炎症、抗體合成等多種免疫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microR-155在淋巴癌、乳腺癌、肺癌、結腸癌等多種癌組織或細胞系中高表達,但目前對它在癌症尤其是乳腺癌中的功能機制還很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