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非小細胞肺癌市場分析和趨勢走向—靶向藥物篇

2020-12-03 健康一線視頻網

文丨司鐵

作為發病率和死亡數目最多的惡性腫瘤之一——肺癌,成為無數患者的夢魘,醫藥研發的焦點,市場上的必爭之地。

這個疾病領域有很多精準治療方式,誕生了無數的傳奇藥物,如奧希替尼——史上最快審批上市的腫瘤藥;見證了新舊治療方法的交替,靶向時代的興起、免疫時代的新潮;目睹了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一二三代激酶抑制劑,不斷推陳出新,克服耐藥的問題。

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兩大類型,其中,非小細胞癌(NSCLC)佔85%以上。從組織學分類來看,非小細胞肺癌包含:腺瘤,非鱗狀上皮癌,大細胞上皮癌,肉瘤樣上皮癌以及腺鱗狀上皮癌等。早期的NSCLC主要依靠手術治療,但多數NSCLC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

隨著分子生物學和腫瘤免疫學的發展,NSCLC的治療也朝向更加精準的治療方式。從最開始的放療化療手術到靶向給藥再到今天的免疫時代,臨床治療上多種不同理念協同作用。根據藥物治療方式的不同,一共分為靶向藥物、免疫藥物和化療藥物三個板塊,進行藥物市場和未來治療趨勢分析。

靶向藥物

目前,多種基因突變與表達異常等分子機制也被證實與NSCLC發病相關,根據驅動基因突變而設計的藥物就是目前所說的靶向藥物。

圖1:NSCLC驅動基因突變頻率和治療藥物

註:NSCLC驅動基因抑制劑目前只有EGFR、ALK、ROS1三個有藥物上市,其中ROS1小分子抑制劑克唑替尼是屬於ALK、ROS1多靶點抑制劑,屬於ALK抑制劑範疇。其他目前都有藥物進入臨床試驗,不過大多集中於臨床II期。

根據驅動基因和作用方式的不同,靶向藥物一般又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s、間變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劑、抗血管生成單抗藥物。

1、EGFR-TKIs

EGFR突變是NSCLC最常見的驅動基因,大約17%的NSCLC患者發生EGFR突變,中國等亞洲國家突變概率高達30%以上。

EGFR-TKIs通過內源性配體競爭性結合EGFR,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化,進而阻斷EGFR信號通路,最終產生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並促進腫瘤細胞發生凋亡等一系列生物學效應。

多項大型III期臨床試驗證實EGFR-TKIs治療EGFR突變陽性NSCLC的效果優於化療,因此幾乎所有的指南都推薦EGFR-TKIs(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作為EGFR突變陽性NSCLC的一線治療方案。

根據作用靶點、結合位點、抑制機制以及臨床耐藥性表現,主要將EGFR-TKIs分為三代。

EGFR突變主要發生在18~21號外顯子,其中19號外顯子的缺失突變和21號外顯子的L858R點突變是最常見的EGFR突變亞型,佔所有突變類型的90%,稱為EGFR基因的敏感突變。

第一代EGFR-TKIs,適用於EGFR具有敏感基因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主要採用與ATP競爭性結合的方式,對於在19號外顯子的缺失突變和21號外顯子的點突變的EGFR進行抑制。然而,一代EGFR-TKIs除競爭性抑制突變的EGFR蛋白外,也能抑制正常細胞的EGFR功能,導致皮疹,腹瀉和無食慾等副作用。

對於基因測序篩選出具有EGFR突變的患者,EGFR-TKIs不管是中位無進展生存期(是患者生存期質量最重要的指標),還是在客觀緩解率、副作用上都優於傳統的化療藥物。

這也是精準醫療較好的詮釋,把最有用的藥物用在最需要的病人上,只有EGFR突變的患者服用了才能產生療效,要不然效果還不如化療藥物。龐大的腫瘤患者人群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價值。

隨著第一代EGFR-TKIs眾多藥企的介入,和耐藥性問題等諸多因素的存在,市場出現疲態,開始走向下滑。

要知道NSCLC整個領域的增長速度高達16%左右,在這個浪潮下,第一代EGFR-TKIs或許也只能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不過這對於中國的患者卻是一個福音,高達30%的EGFR突變,龐大的患者基數,這些人就像嗷嗷待哺的嬰兒一樣等待藥物來救命了。

第一靶向藥物雖然療效顯著,但2/3的患者都會在使用藥物1-2年出現抗藥性。

耐藥機制:

① 一代EGFR-TKIs結合的胺基酸片段發生了T790M突變,導致耐藥,佔比為50%。

② 腫瘤細胞可以其他代謝通路來彌補EGFR突變被抑制,可以通過c-Met、HER2、KRAS等通路,佔比為20%。

③ 目前還沒有佔到準確的耐藥機制,佔比30%。

因此根據一代藥物導致E790M突變的情況,又開發了二、三代EGFR-TKIs,不過只有第三代EGFR-TKIs能夠對E790M突變的患者有響應。

第二代開發的邏輯是:如果藥效更好,或許耐藥性會出現更晚,甚至是沒有。

第二代EGFR-TKIs阿法替尼採用共價鍵結合的方式對EGFR進行不可逆的抑制,同時對HER2有部分的抑制作用。由於阿法替尼與EGFR酪氨酸激酶區的結合是不可逆性的,因此阿法替尼的作用強度更大,不過也導致它和正常細胞的EGFR作用更強,副作用也更為劇烈。因此阿法替尼在臨床使用遠沒有達到大家的期望,市場表現上也算中規中矩,現在處於一個緩慢爬坡增長階段。而18年7月份17號剛上市的達克替尼或許可以為其二代EGFR-TKIs證明,在一線EGFR陽性的NSCLC有所作為。

三代EGFR-TKIs就在巨大的需求和矚目下應運而生,進一步開闢了「精準醫療」的時代。

一代EGFR用藥產生耐藥後,一線的用藥是化療藥物,基本上又回到了最開始「無藥可救」的地步了。

AZD9291(奧希替尼)是一種口服的小分子第三代EGFR-TKI,是首個針對EGFR T790M突變的肺癌藥物,能靶向非小細胞肺癌的EGFR基因突變(包括18,19,21突變)和EGFR-TKI獲得性耐藥(T790M)。奧希替尼能夠扮演者第一、二代EGFR-TK,靶向EGFR基因突變(包括18,19,21突變),作用稍弱;又能夠靶向T790M突變,扮演三代EGFR-TKI的角色;同時奧希替尼具有更好的選擇性,對野生型的EGFR蛋白作用弱;而最為關鍵的是,它還對於腦轉移有效。50%的NSCLC患者都會發生腫瘤的腦轉移,而之前的EGFR抑制劑都不能有效通過血腦屏障,達到殺傷腫瘤的作用。

簡單來說:副作用小、療效好、目標人群精準、還有附加作用,獨此一家沒有對手。

圖2:奧希替尼臨床試驗

在T790M耐藥的患者中,奧希替尼對照之前的標準療法-化療也呈現出碾壓式的勝利,創造了腫瘤史上兩個記錄。

➤從臨床試驗到上市許可僅歷時兩年半,打破了格列衛塵封已久的三年記錄!

➤從受理上市批准僅僅用了7個月!截止至2018年6月,成為了中國獲批最快的新藥!

絕佳的療效,自帶光環的推銷,讓奧希替尼成為了EGFR-TKI最好的代言者,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未來可期。不過奧希替尼最大的缺陷就是它的價格,每年高達20萬元,而亞洲患者具有眾多的患者群體,沒有美國強大的醫療體系支撐,如何消化這麼大的一個市場也是一個難題。

不過可喜的是,目前中國首個原創的第三代EGFR靶向抑制劑艾維替尼已被CDE納入第三十一批優先審評程序,艾維替尼的上市將為我國廣大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緩解患者沉重的醫療負擔。

2、ALK抑制劑

EML4-ALK基因融合是繼EGFR基因突變後又一大的致癌突變。EML4-ALK基因融合在白種和中國NSCLC患者中的表達陽性率分別為5%和3.3%-6.1%。

目前已有四款藥物上市,一代ALK抑制劑克唑替尼、二代ALK抑制劑3個。

克唑替尼是首個口服的ALK抑制劑,同時也是c-Met和ROS1抑制劑。用於治療通過FDA批准的檢測方法診斷為ALK陽性和ROS1陽性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和EGFR抑制劑類似:

① ALK抑制劑相比之前的標準療法,整體療效更好。

②患者通常在一年使用後會出現耐藥突變,其中最主要的耐藥機制是ALK的繼發突變,需要更新的靶向藥物。

③不容易透過血腦屏障,對於腦轉移的效果不佳。

第二代ALK抑制劑活性更好,同時在正常人體組織裡ALK蛋白沒有EGFR蛋白表達那麼多,所以二代ALK抑制劑在臨床使用中更加廣泛。

其中羅氏公司的艾樂替尼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用於治療ALK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2017年ASCO會議上,艾樂替尼與克唑替尼一線治療的頭對頭的比較研究中,《NCCN非小細胞肺癌臨床實踐指南》正式確立艾樂替尼為ALK陽性的NSCLC患者一線治療的地位。

市場表現上來看,羅氏公司的艾樂替尼憑藉療效上的優勢,呈現出飛速增長的趨勢,有望在18年超越輝瑞,成為ALK+ NSCLC的王者。

輝瑞公司推出的第三代ALK抑制劑,主要靶向ALK和ROS1,可抑制克唑替尼耐藥的9種突變,幾乎可克服所有耐藥突變,具有較強的血腦屏障透過能力,入腦效果較強,特別適合對其他ALK耐藥的晚期NSCLC患者。目前已經進入了Ⅲ期臨床試驗,有望接替克唑替尼的輝煌。

3、抗血管生成的單抗

血管生成是NSCLC發生、生長和轉移的必經過程,VEGF是血管生成的主要調節分子,VEGF表達增加往往提示預後不佳。VEGF受體拮抗劑憑藉其臨床中良好的療效,已經斬獲了多個腫瘤適應症。

目前已經上市了兩個單抗:羅氏的貝伐珠單抗(VEGFR單抗)、諾華公司的雷莫蘆單抗、(VEGFR2單抗)。

貝伐珠單抗通過結合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以阻斷其與內皮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從而發揮作用,是全球首個可廣泛用於多種腫瘤的抗血管生成藥物。除了非小細胞肺癌這個適應症外,還包括了轉移性結直腸癌、宮頸癌、卵巢癌、轉移性乳腺癌和惡性膠質瘤。

不過貝伐珠單抗也開始面臨專利的危機,歐洲專利2018年到期,美國到2019年,已經受到了多家公司的覬覦,出現了下滑的跡象。

雷莫蘆單抗和貝伐珠單抗作用方式類似,靶向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2),可通過抑制配體刺激的VEGFR2活化,阻止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和遷移。該藥用於治療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和EGFR或ALK基因突變腫瘤。

隨著適應症的不斷擴大,同時沒有專利到期的危機,市場份額有望得到進一步的攀升。

禮來研發的Necitumumab(EGFR單抗)帶有黑框警告,存在嚴重的風險,除了低鎂血症外,還包括心臟驟停和猝死。加上市場已經存在三代小分子EGFR-TKIs,競爭異常激烈,Necitumumab市場表現慘澹。

由於篇幅問題,部分抑制劑沒有摘選,詳情可參考藥渡資料庫。

相關焦點

  • 18年非小細胞肺癌市場分析和趨勢走向—免疫藥物與化療藥物篇
    18年非小細胞肺癌市場分析和趨勢走向(下)——免疫單抗和市場總結文丨司鐵本篇為大家介紹免疫藥物與化療藥物篇。免疫藥物正常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腫瘤要想形成發展,首先要躲避免疫系統的殺傷。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
  • 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檢測和靶向藥物
    主要從事胸部惡性腫瘤(包括肺癌、食管癌、胸腺惡性腫瘤、胸膜間皮瘤等惡性腫瘤)的診療,尤其擅長於肺癌的內科綜合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具有豐富的肺癌內科治療經驗,參與多項肺癌及食管癌國內及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及臨床轉化性研究。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一位,其中80%-85%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醫藥生物行業: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EGFR-TKI前景廣闊
    2018年肺癌為我國發病人數和發病率最高的癌種,分別為86.8萬人(接近第二名胃癌的2倍)和0.062%,發病人數佔比全球的41.4%。  ◆靶向藥物能夠抑制癌症特定基因、蛋白質、或利於癌症生長或生存的微環境等,從而抑制或阻斷腫瘤進展。
  • 腫瘤藥物資訊:非小細胞肺癌的一二三四代EGFR-TKI靶向藥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癌種,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約80%為NSCLC。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但由於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
  • 出國看病科普: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出國看病科普: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市場信息網   2020-12-02 16:46:55   來源:    評論:   面對癌症等重疾,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選擇出國看病,尋求更好的治療。下面詳細講解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一種針對促進腫瘤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基因、蛋白質或組織環境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式可以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限制對健康細胞的損害。  針對ROS1基因變化的藥物。ROS1基因的罕見突變會導致細胞生長和分化(細胞從一種類型變為另一種類型的過程)出現問題。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賽道分析
    早在11月9日根據國家藥監局的公示,貝達藥業自主研發的ALK抑制劑鹽酸恩沙替尼膠囊(貝美納)正式在中國獲批上市,適應症為用於此前接受過克唑替尼治療後進展的或者對克唑替尼不耐受的ALK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非小細胞癌)患者,即二線治療。
  • 肺癌患者的福音:非小細胞靶向藥物前景如何?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
    據商業情報供應商 GBI Research稱,全球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市場規模將從2014年的69億美元增長到 2021年的109億美元。而中國抗肺癌藥物市場規模早已超過200億元。 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兩大類型,其中,非小細胞癌(NSCLC)佔85%以上。
  • 非小細胞肺癌的四代EGFR-TKI靶向藥
    一、肺癌的現狀肺癌(Lung Cancer)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癌種,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約80%為NSCLC。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從目前靶向藥物研究現狀來看,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比較多,KRAS基因抑制劑還處於「孵化」階段,目前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基本均處於Ⅱ、Ⅲ臨床研究階段。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
    (2020年9月14日,上海)在2020年CSCO即將到來之際,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血管靶向治療專家委員會及非小細胞肺癌專家委員會主導撰寫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以下簡稱《共識》)在上海正式發布。
  • 靶向還是免疫?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在上個世界,全球肺癌治療上主要是化療,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化療藥物開始用於肺癌治療;九十年代時出現了第三代化療藥物,含鉑雙藥化療地位逐漸確立;在經歷了多年的放化療時代後,2005年中國的肺癌治療正式進入精準靶向治療時代,隨後的十多年內多款肺癌靶向藥物也相繼問世;2018,中國又上市了首個肺癌免疫療法藥物,給廣大肺癌患者又帶來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 得益於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晚期肺癌5年生存期不再奢談
    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肺鱗癌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比例呈下降趨勢但仍然佔非小細胞肺癌的25%-30%,每年新發晚期肺鱗癌仍然高達20餘萬人,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對於驅動基因陰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聯合化療是目前臨床使用最廣泛的治療方案。而且免疫治療越早使用,患者獲益越大。一線免疫聯合化療可將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升到20%以上,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去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2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於43.3%,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免疫治療的加入。
  • 從1970至2021,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如何升級換代?
    50年後的今天,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少患者靠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將肺癌慢性病化,甚至有了長期生存和臨床治癒的可能性,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尤其近期又有PD-1單抗被納入新版醫保目錄,更是打開了免疫治療能夠普惠更多肺癌患者的新局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細數下人類與非小細胞肺癌的抗爭小歷史,看看醫學的智慧是怎樣與病魔做鬥爭的。希望以此能夠鼓勵患者,勇敢抗癌。
  • 全面解析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群像
    肺癌的發病率無論是海外還是中國,肺癌都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治療藥物也是各大藥企的研發重點。根據WHO統計,2018年全球預計有1810萬腫瘤新發患者,其中肺癌約209.4萬,佔比11.6%。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2015年中國新發肺癌患者73.3萬,且以2%-3%的年增長率增加,其中85%是非小細胞肺癌,其中EGFR基因突變比例為28.20%,KRAS突變比例為6.00%,ALK為5.60%,ROS1為1.90%。以此類推,2019年ALK抑制劑的目標人群約5萬人。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治療相關基因檢測的規範建議
    肺癌是世界範圍內發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於首位的惡性腫瘤 ,其中NSCLC 約佔85%左右。隨著對其分子途徑探索的逐步深入和相對應的靶向藥物的不斷出現
  • 肺癌專題報告之靶向治療篇
    根據組織形態學肺癌初步分為兩種類型: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非小細胞肺癌約佔80%-85%。TNM分期是醫生治療肺癌的常用分期方法,不同分期的肺癌患者對應不同的治療方案。上述靶點主要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是一種非常難治的亞型,暫無專門的靶向藥可用,近幾年PD-1的上市則為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曙光。 驅動基因指導下的靶向治療。
  • 70%非小細胞肺癌將有靶向藥可用,這10個靶向藥你一定要記住!
    其實這兩類致病基因患者加起來只有全部非小細胞肺癌的20%多一點,如果它們是陰性的,我們還有別的靶向藥可用嗎?或者說,除了這兩個常見的腫瘤驅動基因靶向藥,還有哪些新出現的藥物值得關注?小覓蜂這就幫你盤點一下。
  • 陳海泉教授: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檢測和治療
    而需要行術後輔助治療的II~III期患者,即使採用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其術後的基因檢測仍是有意義的,因為一旦患者出現術後的復發轉移,有可能病灶會非常小、難以獲取標本,而大多數術後的標本對於術後復發轉移的治療仍有指導作用。我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肺癌患者術後復發的預測模型,去年9月份也在CHEST 雜誌上發表了肺癌術後復發動態預測模型的研究文章。
  • [專家解析]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聯合治療
    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