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看病科普: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2020-12-02 市場信息報

出國看病科普: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市場信息網   2020-12-02 16:46:55   來源:    評論:

  面對癌症等重疾,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選擇出國看病,尋求更好的治療。據了解,出國看病諮詢與服務機構盛諾一家與歐美的頂級醫院合作多年,為中國患者開通了出國看病綠色轉診通道,還為出國看病的患者及家屬科普癌症相關知識。下面詳細講解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一種針對促進腫瘤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基因、蛋白質或組織環境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式可以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限制對健康細胞的損害。

  針對ROS1基因變化的藥物。ROS1基因的罕見突變會導致細胞生長和分化(細胞從一種類型變為另一種類型的過程)出現問題。針對ROS1基因改變的藥物包括:

  1)Crizotinib

  2)Entrectinib

  靶向NTRK融合的藥物。這種類型的基因改變在包括肺癌在內的一系列癌症中被發現,並導致癌細胞生長。Larotrectinib (Vitrakvi)用於治療NTRK融合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針對BRAF V600E突變的藥物。BRAF基因產生一種參與細胞生長的蛋白質,可以導致癌細胞生長和擴散。結合dabrafenib (Tafinlar)和tremetinib (Mekinist)可靶向BRAF V600E突變。

  藥物靶向滿足14外顯子跳躍。MET外顯子14跳躍是超過3%的非小細胞肺癌中發現的一種基因突變。Capmatinib (Tabrecta)已被批准針對這種基因變化。

  靶向RET融合的藥物。在所有非小細胞肺癌病例中,RET融合陽性的比例高達2%。Selpercatinib (LOXO-292)被批准用於治療這些涉及RET的基因改變,這些改變會導致不可控的細胞生長。

  抗血管生成療法。抗血管生成療法的重點是阻止血管生成,這是產生新血管的過程。因為腫瘤需要血管輸送的營養物質來生長和擴散,抗血管生成療法的目標就是「餓死」腫瘤。以下抗血管生成藥物可能是治療肺癌的選擇:

  1)貝伐珠單抗(阿瓦斯汀,Mvasi)是一種抗血管生成藥物,與肺癌化療一起給予。它也可能與化療和免疫治療藥物阿特唑珠單抗(Tecentriq)用於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

  服用貝伐珠單抗的患者發生嚴重出血的風險約為2%。然而,它在鱗狀細胞癌患者中更為常見,因此不推薦貝伐珠單抗用於這類NSCLC。

  2)西蘭扎(Cyramza)與化療藥物多西他賽(docetaxel)一起被批准用於非小細胞肺癌。

  3)Ramucirumab也被批准與靶向治療藥物 erlotinib聯合作為EGFR突變人群的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

  靶向治療的副作用取決於你開的藥。與你的醫生討論特定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以及如何控制這些副作用。

責任編輯:yifang一方

相關焦點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
  • 靶向還是免疫?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目前需要檢測PD-L1的PD-1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為:目前獲批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主要有:派姆單抗:對晚期肺癌患者來說,使用派姆單抗作為一線或者後線藥物,能使23.2%和15.5%的患者活過5年,尤其是對於PD-L1表達大於50%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的29.6%和25%,而使用傳統治療手段,四期肺癌患者的
  • 非小細胞肺癌的四代EGFR-TKI靶向藥
    EGFR-TKI靶向作用機制二、非小細胞肺癌的著名靶點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已經進入了「個體化」治療階段,效果更好且副作用更小的靶向藥物正在逐漸取代傳統化療藥物成為一線藥物。現在肺癌患者或多或少都會做基因檢測,來看看是否有適用的靶向藥。
  • 出國看病科普:三陰性乳腺癌
    因此,三陰性乳腺癌對激素治療藥物或靶向HER2蛋白受體的藥物無反應。儘管如此,一些藥物仍可成功治療三陰性乳腺癌。出國看病機構盛諾一家一直關注著乳腺癌,曾經多次做過關愛女性健康的活動。經盛諾一家轉診出國的數名病人,因為選擇了出國看病,從而避免了乳腺全切。國外大醫院會根據病人病情來確定是否全切,所以有很多病人是可以選擇保乳手術的。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賽道分析
    早在11月9日根據國家藥監局的公示,貝達藥業自主研發的ALK抑制劑鹽酸恩沙替尼膠囊(貝美納)正式在中國獲批上市,適應症為用於此前接受過克唑替尼治療後進展的或者對克唑替尼不耐受的ALK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非小細胞癌)患者,即二線治療。
  • 非小細胞肺癌,MET陽性靶向治療最新進展匯總
    2020ASCO系列小細胞肺癌,免疫靶向治療最新進展匯總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最新進展匯總非小細胞肺癌,MET陽性靶向治療最新進展匯總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最新進展匯總全文概要1.
  • [專家解析]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聯合治療
    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腫瘤藥物資訊:非小細胞肺癌的一二三四代EGFR-TKI靶向藥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癌種,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約80%為NSCLC。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但由於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
  • 關小倩:EGFR-TKI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核心提示:肺癌可以大致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兩種類型,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全部肺癌的85%。僅有一小部分的NSCLC患者可以通過積極的治療得以治癒。約75%的患者在就診時已是局部晚期或有遠處轉移,如果不治療,其中位生存時間只有4~5個月,1年生存率不到10%。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關小倩表示,如何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是處在醫療界的一個難題。
  • 從1970至2021,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如何升級換代?
    50年後的今天,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少患者靠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將肺癌慢性病化,甚至有了長期生存和臨床治癒的可能性,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尤其近期又有PD-1單抗被納入新版醫保目錄,更是打開了免疫治療能夠普惠更多肺癌患者的新局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細數下人類與非小細胞肺癌的抗爭小歷史,看看醫學的智慧是怎樣與病魔做鬥爭的。希望以此能夠鼓勵患者,勇敢抗癌。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治療相關基因檢測的規範建議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率在亞洲人群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的發生率高達50% ,然而,研究表明除EGFR 外,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和ROS1 融合基因也分別各自代表了一類具有特定臨床與病理特徵的NSCLC 分子亞群,從而為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點。而c-MET、RET 和BRAF 在NSCLC 中的基因改變以及相應的靶向藥物的治療效果等也正在開展積極的研究和評估當中
  • 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檢測和靶向藥物
    主要從事胸部惡性腫瘤(包括肺癌、食管癌、胸腺惡性腫瘤、胸膜間皮瘤等惡性腫瘤)的診療,尤其擅長於肺癌的內科綜合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具有豐富的肺癌內科治療經驗,參與多項肺癌及食管癌國內及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及臨床轉化性研究。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一位,其中80%-85%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相關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分期標題NCT02642042Ⅱ期Trametinib 和多西紫杉醇治療復發或 IV 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NCT02152631Ⅲ期一項研究 Abemaciclib (LY2835219
  • 非小細胞肺癌11種罕見致癌驅動基因靶向治療的最新進展
    文章來源:基因Talks近十年來,隨著精準醫療的快速發展,非小細胞肺癌(NSCLC)發現了許多致癌驅動基因,並在晚期NSCLC患者的診斷和治療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EGFR和ALK突變的靶向治療已經成為臨床的標準治療方法,針對其他不太常見的致癌驅動基因的新療法,其臨床試驗結果卻喜憂參半。
  • 醫藥生物行業: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EGFR-TKI前景廣闊
    2018年肺癌為我國發病人數和發病率最高的癌種,分別為86.8萬人(接近第二名胃癌的2倍)和0.062%,發病人數佔比全球的41.4%。  ◆靶向藥物能夠抑制癌症特定基因、蛋白質、或利於癌症生長或生存的微環境等,從而抑制或阻斷腫瘤進展。
  • Nature盤點:非小細胞肺癌的生物學機理和治療方法
    其中85%的患者根據組織學特徵被歸類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其中最常見的亞型為肺腺癌(lungadenocarcinoma,LUAD)和肺鱗狀細胞癌(lungsquamouscellcarcinoma,LUSC)。肺癌最常見的病因是吸菸,NSCLC與吸菸的關聯尤其緊密,因此在全球範圍內減少菸草產品的使用是防治肺癌的重要一環。
  • 70%非小細胞肺癌將有靶向藥可用,這10個靶向藥你一定要記住!
    其實這兩類致病基因患者加起來只有全部非小細胞肺癌的20%多一點,如果它們是陰性的,我們還有別的靶向藥可用嗎?或者說,除了這兩個常見的腫瘤驅動基因靶向藥,還有哪些新出現的藥物值得關注?小覓蜂這就幫你盤點一下。
  • ADAURA中國研究亮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治療...
    (央廣網記者 周羽攝)央廣網廣州9月21日消息(記者周羽)據《2019全國癌症報告》顯示,在我國肺癌年度發病人數高達78.4萬,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分別佔全部惡性腫瘤的20.03% 及26.99%,居惡性腫瘤之首。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85%,手術是早期NSCLC的主要方式,但治癒率低,復發率高,且易進展為晚期肺癌。
  • 首個PD-1抑制劑在國內上市 另外4種藥卻成了出國看病誘因
    6月15日,國家食藥監總局正式批准國內首個免疫療法藥物——PD-1抑制劑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Nivolumabinjection)的上市申請,用於治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陰性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陰性、既往接受過含鉑方案化療後疾病進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 陳海泉教授: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檢測和治療
    肺癌術後行基因檢測的意義陳海泉教授:對於很早期的肺癌患者,如浸潤前病變、Ⅰ期病變等術後無需行輔助治療的患者,術後基因檢測對於後續治療的指導意義不明確。而需要行術後輔助治療的II~III期患者,即使採用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其術後的基因檢測仍是有意義的,因為一旦患者出現術後的復發轉移,有可能病灶會非常小、難以獲取標本,而大多數術後的標本對於術後復發轉移的治療仍有指導作用。我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肺癌患者術後復發的預測模型,去年9月份也在CHEST 雜誌上發表了肺癌術後復發動態預測模型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