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檢測和靶向藥物

2020-11-25 健康界

文章轉載自: 何志勇教授團隊

專家簡介:何志勇,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美國希望之城(city of hope )國家癌症中心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胸部惡性腫瘤(包括肺癌、食管癌、胸腺惡性腫瘤、胸膜間皮瘤等惡性腫瘤)的診療,尤其擅長於肺癌的內科綜合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具有豐富的肺癌內科治療經驗,參與多項肺癌及食管癌國內及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及臨床轉化性研究。

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一位,其中80%-85%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為15%,約70%的NSCLC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基於分子靶點的個體化分子靶向治療成為NSCLC的研究熱點,尤其是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和間變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 ALK)為靶藥物的發現,在NSCLC個體化治療的發展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有基因突變的患者相應的靶向藥物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近年來,隨著NGS(二代測序)的技術發展,肺腺癌基因突變,除了常見的EGFR,還有ALK、ROS1、MET、RET、HER2、Braf等,隨著檢測手段的提高,還在發現更多的基因突變,同時,也在發現著更多相應的靶向藥物給予檢測目標人群:推薦所有病理診斷為肺腺癌、含有腺癌成分和具有腺癌分化的NSCLC患者進行EGFR基因突變檢測,建議對於小活檢標本診斷的或不吸菸的鱗癌患者也進行檢測。

EGFR   EGFR突變主要包括4種類型:外顯子19缺失突變、外顯子21點突變、外顯子18點突變和外顯子20插入突變。

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敏感突變陽性率在我國為50%左右。最常見的EGFR敏感突變為外顯子19DEL缺失和外顯子21L858R突變,此外還有幾個少見敏感突變。外顯子20的T790M突變與EGFR-TKI獲得性耐藥有關。

在NSCLC患者中,EML4-ALK融合基因陽性的NSCLC患者發生率約為5%。中國NSCLC患者ALK的陽性率約為3%-11%。

已有多項臨床研究證明,EGFR-TKI和ALK抑制劑能分別使EGFR基因敏感突變和ALK融合基因陽性的NSCLC患者顯著獲益。

目前已有的藥物如下:

第一代EGFR-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

第二代EGFR-TKI:阿法替尼。第三代:奧希替尼。

第一代ALK抑制劑;克唑替尼。

第二代ALK抑制劑:色瑞替尼,艾樂替尼、AP26113。

相關焦點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治療相關基因檢測的規範建議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率在亞洲人群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的發生率高達50% ,然而,研究表明除EGFR 外,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和ROS1 融合基因也分別各自代表了一類具有特定臨床與病理特徵的NSCLC 分子亞群,從而為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點。而c-MET、RET 和BRAF 在NSCLC 中的基因改變以及相應的靶向藥物的治療效果等也正在開展積極的研究和評估當中
  • 腫瘤藥物資訊:非小細胞肺癌的一二三四代EGFR-TKI靶向藥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癌種,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約80%為NSCLC。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但由於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從目前靶向藥物研究現狀來看,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比較多,KRAS基因抑制劑還處於「孵化」階段,目前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基本均處於Ⅱ、Ⅲ臨床研究階段。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
  • 非小細胞肺癌的四代EGFR-TKI靶向藥
    一、肺癌的現狀肺癌(Lung Cancer)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癌種,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約80%為NSCLC。
  • 2018年非小細胞肺癌市場分析和趨勢走向—靶向藥物篇
    這個疾病領域有很多精準治療方式,誕生了無數的傳奇藥物,如奧希替尼——史上最快審批上市的腫瘤藥;見證了新舊治療方法的交替,靶向時代的興起、免疫時代的新潮;目睹了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一二三代激酶抑制劑,不斷推陳出新,克服耐藥的問題。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兩大類型,其中,非小細胞癌(NSCLC)佔85%以上。
  • 非小細胞肺癌的驅動基因
    其對初治和克唑替尼治療失敗的患者的ORR分別為66%和55%。最近,美國藥品食品管理局(FDA)批准色瑞替尼用於ALK陽性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和克唑替尼治療失敗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另一項臨床試驗裡,alectinib治療ALK陽性的初治患者,ORR可達驚人的93.5%。
  • 出國看病科普: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下面詳細講解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一種針對促進腫瘤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基因、蛋白質或組織環境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式可以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限制對健康細胞的損害。  針對ROS1基因變化的藥物。ROS1基因的罕見突變會導致細胞生長和分化(細胞從一種類型變為另一種類型的過程)出現問題。
  • 肺癌患者的福音:非小細胞靶向藥物前景如何?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
    據商業情報供應商 GBI Research稱,全球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市場規模將從2014年的69億美元增長到 2021年的109億美元。而中國抗肺癌藥物市場規模早已超過200億元。 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兩大類型,其中,非小細胞癌(NSCLC)佔85%以上。
  • [中國專家共識]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
    [中國專家共識]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
  • 靶向還是免疫?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目前需要檢測PD-L1的PD-1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為:目前獲批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主要有:派姆單抗:對晚期肺癌患者來說,使用派姆單抗作為一線或者後線藥物,能使23.2%和15.5%的患者活過5年,尤其是對於PD-L1表達大於50%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的29.6%和25%,而使用傳統治療手段,四期肺癌患者的
  • 非小細胞肺癌11種罕見致癌驅動基因靶向治療的最新進展
    文章來源:基因Talks近十年來,隨著精準醫療的快速發展,非小細胞肺癌(NSCLC)發現了許多致癌驅動基因,並在晚期NSCLC患者的診斷和治療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EGFR和ALK突變的靶向治療已經成為臨床的標準治療方法,針對其他不太常見的致癌驅動基因的新療法,其臨床試驗結果卻喜憂參半。
  • 陳海泉教授:非小細胞肺癌術後檢測和治療
    肺癌術後行基因檢測的意義陳海泉教授:對於很早期的肺癌患者,如浸潤前病變、Ⅰ期病變等術後無需行輔助治療的患者,術後基因檢測對於後續治療的指導意義不明確。而需要行術後輔助治療的II~III期患者,即使採用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其術後的基因檢測仍是有意義的,因為一旦患者出現術後的復發轉移,有可能病灶會非常小、難以獲取標本,而大多數術後的標本對於術後復發轉移的治療仍有指導作用。我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肺癌患者術後復發的預測模型,去年9月份也在CHEST 雜誌上發表了肺癌術後復發動態預測模型的研究文章。
  • 關於ALK基因突變型肺癌近年獲批的靶向藥物整理
    靶向藥物應用於抗腫瘤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基因突變,再尋找針對該突變的藥物。肺癌是對人群生命與健康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ALK融合基因突變是肺癌基因突變的類型之一,那麼針對肺癌ALK靶點的靶向藥物有哪些呢?下面,整理了關於ALK基因突變型肺癌近年來最新的靶向藥物。
  • 【衡道丨RET】精準聚焦——非小細胞肺癌融合基因的診斷|非小細胞...
    浙江省胸部腫瘤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最常見的肺癌亞型,約佔肺癌的85%,目前NSCLC的驅動基因較為明確,其驅動基因的變異形式主要包括基因突變、拷貝數變異、基因融合等[1]。ALK基因融合在我國非小細胞肺癌中的發生 率 約 5.6%,其 中 腺 癌 的 發 生 率 為 6.6%~9.6%,並與KRAS和EGFR突變相排斥。
  • 70%非小細胞肺癌將有靶向藥可用,這10個靶向藥你一定要記住!
    其實這兩類致病基因患者加起來只有全部非小細胞肺癌的20%多一點,如果它們是陰性的,我們還有別的靶向藥可用嗎?或者說,除了這兩個常見的腫瘤驅動基因靶向藥,還有哪些新出現的藥物值得關注?小覓蜂這就幫你盤點一下。
  • 肺癌患者必修課:核心基因靶點和靶向治療—抗癌管家
    對於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靶向藥物相較於傳統化療、放療,可以更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生命,並且治療副作用較小,已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但是現在報導的肺癌突變基因很多,且有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上市。面對如此多的「基因靶點」和各種靶向藥物,患者常常無所適從,甚至盲目用藥,耽誤最佳治療時機。肺癌患者在使用靶向藥物之前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做對基因檢測才是能有的放矢,精準治療。
  • 肺癌靶向基因檢測:為何測?給誰測?如何測?
    本文就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靶向治療為例,與大家一起討論基因檢測的三個核心問題:為何測?給誰測?如何測?01為何測?截至NCCN NSCLC指南2020年第3版,除免疫治療需要檢測的PD-L1之外,屬於傳統意義上的靶向治療的有藥可用的靶點已有五個,可用靶向藥及聯合治療方案十餘個[2]。
  • RET基因融合非小細胞肺癌迎來春天,兩大新藥震撼上市
    靶向治療使驅動基因型肺癌逐漸成為臨床可控慢性疾病,其中獲益最大的是EGFR和ALK這兩大突變頻率高的患者。而RET基因由於僅佔非小細胞肺癌的1%-2%,屬於罕見靶點,因此研發進展緩慢,一直沒有獲批的靶向藥,臨床中大多使用凡德他尼、卡博替尼(XL184)和侖伐替尼(E7080)這些活性較低,毒性高的多用途多激酶抑制劑。
  • 基因突變檢測指導非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治療—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肺癌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