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 何志勇教授團隊
專家簡介:何志勇,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美國希望之城(city of hope )國家癌症中心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胸部惡性腫瘤(包括肺癌、食管癌、胸腺惡性腫瘤、胸膜間皮瘤等惡性腫瘤)的診療,尤其擅長於肺癌的內科綜合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具有豐富的肺癌內科治療經驗,參與多項肺癌及食管癌國內及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及臨床轉化性研究。
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一位,其中80%-85%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為15%,約70%的NSCLC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基於分子靶點的個體化分子靶向治療成為NSCLC的研究熱點,尤其是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和間變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 ALK)為靶藥物的發現,在NSCLC個體化治療的發展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有基因突變的患者相應的靶向藥物治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近年來,隨著NGS(二代測序)的技術發展,肺腺癌基因突變,除了常見的EGFR,還有ALK、ROS1、MET、RET、HER2、Braf等,隨著檢測手段的提高,還在發現更多的基因突變,同時,也在發現著更多相應的靶向藥物給予檢測目標人群:推薦所有病理診斷為肺腺癌、含有腺癌成分和具有腺癌分化的NSCLC患者進行EGFR基因突變檢測,建議對於小活檢標本診斷的或不吸菸的鱗癌患者也進行檢測。
EGFR EGFR突變主要包括4種類型:外顯子19缺失突變、外顯子21點突變、外顯子18點突變和外顯子20插入突變。
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敏感突變陽性率在我國為50%左右。最常見的EGFR敏感突變為外顯子19DEL缺失和外顯子21L858R突變,此外還有幾個少見敏感突變。外顯子20的T790M突變與EGFR-TKI獲得性耐藥有關。
在NSCLC患者中,EML4-ALK融合基因陽性的NSCLC患者發生率約為5%。中國NSCLC患者ALK的陽性率約為3%-11%。
已有多項臨床研究證明,EGFR-TKI和ALK抑制劑能分別使EGFR基因敏感突變和ALK融合基因陽性的NSCLC患者顯著獲益。
目前已有的藥物如下:
第一代EGFR-TKI: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
第二代EGFR-TKI:阿法替尼。第三代:奧希替尼。
第一代ALK抑制劑;克唑替尼。
第二代ALK抑制劑:色瑞替尼,艾樂替尼、AP2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