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共識]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

2020-11-25 醫脈通

[中國專家共識]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

2015-12-25

本文經《中華醫學雜誌》社有限責任公司授權,僅限於非商業應用


本文節選自《中華醫學雜誌》,作者:《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中國專家共識》制定專家組


近年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等靶向藥物已經成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在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系列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已證實EGFR 靶向治療能顯著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而在EGFR未發生突變的肺癌患者中,臨床研究證據提示不宜使用靶向藥物。這些臨床研究和系統分析均指出EGFR突變檢測是晚期肺癌患者使用EGFR-TKIs治療的先決條件。


鑑於多種原因,臨床實踐中EGFR突變的肺癌組織受檢率並不高,導致基於驅動基因變異靶點的個體化治療策略難以實施。多項回顧性和前瞻性研究表明,當腫瘤組織難以獲取時,血液循環遊離或腫瘤DNA(cf/ctDNA)檢測是突變分析合適的替代選擇。


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在2015年2月已批准吉非替尼說明書更新,在推薦所有NSCLC患者的腫瘤組織都應進行EGFR突變檢測基礎上,如果腫瘤標本不可評估,則可使用從血液(血漿)標本中獲得的ctDNA進行評估。目前我國尚無規範化的血液EGFR突變基因檢測的標準或指南。因此,為了規範中國肺癌患者血液EGFR基因突變的檢測,特組織全國肺癌和病理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共同制定本專家共識。


本指南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一、肺癌的流行病學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於2013年12月12日公布了2012年全球癌症流行病學最新數據(GLOBOCAN 2012):肺癌是世界範圍內發病率(新發肺癌患者182萬,佔所有新發腫瘤病例的13%)和死亡率(死亡肺癌患者160萬,佔所有死亡腫瘤病例的19.4%)最高的惡性腫瘤[1]。在中國,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所有惡性腫瘤的首位。2012年中國新發肺癌患者約65.3萬,死亡患者約59.7萬[2]。根據肺癌生物學特徵,NSCLC約佔所有肺癌的80%~85%,肺腺癌的發病率已超過肺鱗癌[3]。


二、EGFR基因突變和EGFR靶向治療


在過去十多年間,EGFR-TKIs已逐漸成為EGFR突變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一線標準治療。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隨機、對照、大樣本Ⅲ期IPASS臨床試驗首次顯示吉非替尼一線治療EGFR突變晚期NSCLC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時間、腫瘤緩解率和生活質量均優於標準化療,並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5]。隨後,基於EGFR突變陽性患者進行的前瞻性Ⅲ期臨床試驗(NEJ002、WJOG3405、OPTIMAL、EURTAC及LUX-Lung3 /LUX-Lung6),通過與標準化療比較,充分驗證了EGFR突變是一線EGFR-TKIs治療的重要靶點和關鍵性預測標誌物[3,5]。


三、EGFR組織檢測的指南推薦


內容包括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歐洲臨床腫瘤協會(ESMO)指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於2014年籤署的美國病理學家聯合學會(CAP)/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分子病理學協會(AMP)關於肺癌患者選擇治療靶點分子檢測的臨床實踐指南等多個指南建議及我國NSCLC患者EGFR基因突變檢測建議。


四、EGFR的組織檢測現狀


我國的EGFR檢測在肺癌患者中的受檢率相對偏低,張力等[13-14]報導2012年我國肺癌EGFR突變受檢率約為20%~30%,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受檢率。如何在我國提高EGFR等基因變異受檢率是提升我國肺癌精準診治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的肺癌EGFR基因受檢率低也是與臨床組織獲取受限、經濟原因、醫師與患者的精準診治意識、藥物昂貴及獲得不易等多因素相關。


五、EGFR血液檢測


與腫瘤組織相比,ctDNA中EGFR突變檢測具有高度特異性(IPASS、IFUM和IGNITE研究中的特異度分別為100%、99.8%和97.2%),但敏感度相對較低(分別為43.1%、65.7%和49.6%)。


歐洲藥品管理局2014年9月已批准當難以獲取腫瘤組織樣本時,可採用外周血ctDNA作為補充標本評估EGFR突變狀態,以明確最可能從吉非替尼治療中受益的NSCLC患者[25]。CFDA在2015年2月已批准吉非替尼說明書進行更新,在推薦所有NSCLC患者的腫瘤組織都應進行EGFR突變檢測基礎上,補充了如果腫瘤標本不可評估,則可使用從血液(血漿)標本中獲得的ctDNA進行評估。


1. 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的標本採集及處理


2. 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的外周血游離DNA提取


3. 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的方法


六、EGFR突變基因檢測報告及周期


突變檢測的報告內容應包括檢測結果(建議包括明確的病理診斷及專業的書寫)及對結果的詮釋,且能夠被腫瘤科醫師或其他非病理專業的醫師理解。其他內容應涵蓋患者及標本基本信息、DNA質量、檢測方法、檢測試劑及儀器、相關臨床意義以及在檢測過程中出現的狀況及不確定結果和因素,以供臨床醫師全面參考。檢測報告模板見附件。

    

所有專業化EGFR分子檢測實驗室,通過建立高效率的分子檢測平臺,優化流程,從接收標本到發出報告周期,建議不超過3~5個工作日,以及時滿足臨床的需求。


指南全文下載》》》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中國專家共識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發布!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大多數NSCLC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發展迅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在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NSCLC治療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患者帶來了生存獲益。
  • 中國專家13大共識要點,理清二代測序技術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如何應用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在肺癌病例中佔比超過80%。在NSCLC領域,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和一系列新藥臨床研究的突破,近10年間新發現的腫瘤驅動基因不斷增多,推動了NSCLC靶向治療藥物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全面的腫瘤相關基因檢測方法成為提升NSCLC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後的有效手段。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
    (2020年9月14日,上海)在2020年CSCO即將到來之際,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血管靶向治療專家委員會及非小細胞肺癌專家委員會主導撰寫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以下簡稱《共識》)在上海正式發布。
  • 【衡道丨RET】精準聚焦——非小細胞肺癌融合基因的診斷|非小細胞...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最常見的肺癌亞型,約佔肺癌的85%,目前NSCLC的驅動基因較為明確,其驅動基因的變異形式主要包括基因突變、拷貝數變異、基因融合等[1]。ALK 基因重排導致 ALK 融合基因的表達這一分子生物學基礎決定了檢測ALK 基因融合可以在多個分子水平上進行,2019年發布的《中國非小細胞肺癌ALK檢測臨床實踐專家共識》中提出已獲批的Ventana-D5F3 IHC、FISH、RT-PCR、NGS 檢測方法均可用於 ALK 基因融合診斷[14]。
  • 基因突變檢測指導非小細胞肺癌個體化治療—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肺癌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
  • 【衡道丨RET】精準聚焦——非小細胞肺癌融合基因的診斷
    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精準治療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浙江浙江省臨床病理質控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分子組副組長浙江省智能診斷和分子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浙江省胸部腫瘤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最常見的肺癌亞型,約佔肺癌的85%,目前NSCLC的驅動基因較為明確,其驅動基因的變異形式主要包括基因突變
  • 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檢測和靶向藥物
    文章轉載自: 何志勇教授團隊專家簡介:何志勇,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行政主任、主任醫師。美國希望之城(city of hope )國家癌症中心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胸部惡性腫瘤(包括肺癌、食管癌、胸腺惡性腫瘤、胸膜間皮瘤等惡性腫瘤)的診療,尤其擅長於肺癌的內科綜合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具有豐富的肺癌內科治療經驗,參與多項肺癌及食管癌國內及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及臨床轉化性研究。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一位,其中80%-85%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肺癌靶向基因檢測:為何測?給誰測?如何測?
    在3月底,國家藥監局批准阿美替尼上市,用於既往經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時或治療後出現疾病進展,並且經檢測確認存在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成人患者[1]。獲批適應證中明確納入了「EGFR T790M突變陽性」的基因檢測結果。
  • 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
    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NSCLC專家委員會牽頭,組織該領域的相關專家,在參考國內外文獻、系統評價中外臨床研究結果、結合專家經驗與體會的基礎上,達成統一意見並制定本共識,以期指導國內同行更好地應用ICIs治療NSCLC。
  • 非小細胞肺癌的四代EGFR-TKI靶向藥
    EGFR-TKI靶向作用機制二、非小細胞肺癌的著名靶點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已經進入了「個體化」治療階段,效果更好且副作用更小的靶向藥物正在逐漸取代傳統化療藥物成為一線藥物。現在肺癌患者或多或少都會做基因檢測,來看看是否有適用的靶向藥。
  • 非小細胞肺癌的驅動基因
    但在最新的指南中,阿法替尼已被推薦作為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方案。第三代EGFRTKI(CO-1686和AZD9291)對T790M的選擇性更高,臨床效果更佳且毒性更小。早期的研究表明,CO-1686和AZD9291對經一代EGFRTKI治療過,且T790M變異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ORR分別達到58%和64%。
  • 血液腫瘤相關突變基因都有哪些?最新中國專家共識告訴你
    血液腫瘤相關突變基因都有哪些?
  • 腫瘤藥物資訊:非小細胞肺癌的一二三四代EGFR-TKI靶向藥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的癌種,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其中約80%為NSCLC。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可以通過手術治療,但由於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多數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治療相關基因檢測的規範建議
    和ALK突變陰性的NSCLC 患者可嘗試進行ROS1、c-MET、RET、KRAS 及BRAF 的基因檢測。對於組織學已確診但已無組織標本可用或已無法獲取腫瘤組織或細胞學標本的NSCLC 患者,在實驗室條件和檢測技術允許的情況下可嘗試對其循環腫瘤細胞或血中游離DNA 進行上述基因的檢測。2.基因檢測的實施條件:
  • 肺腺癌EGFR突變新位點
    來源:知識城邦 多喝熱水 非小細胞肺癌 目標 編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基因突變是預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對EGFR靶向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誌物,統稱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 因此,EGFR基因分型為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信息。
  • 關小倩:EGFR-TKI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核心提示:肺癌可以大致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兩種類型,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全部肺癌的85%。僅有一小部分的NSCLC患者可以通過積極的治療得以治癒。約75%的患者在就診時已是局部晚期或有遠處轉移,如果不治療,其中位生存時間只有4~5個月,1年生存率不到10%。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關小倩表示,如何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是處在醫療界的一個難題。
  • 肺癌檢測基因突變,該如何用藥?
    ,測序發現有EGFR基因突變,易瑞沙是最好的藥物麼?最近收到好幾個類似的問題,於是決定寫這一篇也許有點枯燥的文章,但作者相信這對中國近20萬EGFR突變肺癌病人和家屬來說是有意義的。本文主要回答下面幾個問題:EGFR的突變有哪些?肺癌檢測出EGFR突變後有哪些藥可以選擇?國產的EGFR藥物更便宜,但和進口的效果有差別麼?如果出現了藥物抗性怎麼辦?
  • 肺癌篩查專家共識,搶「鮮」看!
    為了提高中國肺癌的診治效果,減少發病率和死亡率,中華醫學會特意編寫了《肺癌篩查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為肺癌的防控體制提供借鑑與指導。 王琪教授 在2019年國際呼吸病暨美國胸科學會聯合會議(ISRD-ATS)上,來自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王琪教授為大家帶來了關於《肺癌篩查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從目前靶向藥物研究現狀來看,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比較多,KRAS基因抑制劑還處於「孵化」階段,目前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基本均處於Ⅱ、Ⅲ臨床研究階段。
  • 肺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傳統病理分型 原發性肺癌從傳統病理角度,可以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on small celllung cancer,NSCLC)和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兩大類;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85%;根據生物學差異,非小細胞肺癌又細分為腺癌(Adenocarcinoma),鱗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腺鱗混合癌,大細胞癌(Large Cell Lung Cancer)和其他罕見的肺癌等;小細胞肺癌約佔15%左右,惡性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