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篩查專家共識,搶「鮮」看!

2020-11-24 騰訊網

肺癌到底怎麼篩,這個共識講全了!

一項關於癌症篩查的最新研究表明,1930-2015年間,美國癌症總死亡率下降了26%。其中,肺癌總死亡率下降了23%。這一方面是由於吸菸人數的減少,另一方面,肺癌的早期篩查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為了提高中國肺癌的診治效果,減少發病率和死亡率,中華醫學會特意編寫了《肺癌篩查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為肺癌的防控體制提供借鑑與指導。

王琪教授

在2019年國際呼吸病暨美國胸科學會聯合會議(ISRD-ATS)上,來自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王琪教授為大家帶來了關於《肺癌篩查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的解讀。

首先,我們得知道篩查誰?

共識中給出了對高危人群的界定:年齡在40歲及以上,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險因素的患者都需要進行篩查

吸菸≥400年支(或20包年),或曾經吸菸≥400年支(或20包年),戒菸時間≤15年;

有環境或高危職業暴露史(如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

合併慢阻肺、瀰漫性肺纖維化或既往有肺結核病史者;

既往罹患惡性腫瘤或有腫瘤家族史者,尤其一級親屬家族史。

此外,還需要考慮被動吸菸、烹飪油煙以及空氣汙染等因素。

其次,我們得知道怎麼篩查?

☆ 影像學檢查

X線胸片具有簡便易行、放射損傷少的優點,常用於術後複查。但該技術很難發現直徑小於5-6 mm的病變。因此,共識並不推薦使用X線用於肺癌的篩查

胸部CT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篩查技術,也是共識推薦的篩查手段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年度低劑量CT(LDCT)篩查可以發現85% I期腫瘤。而篩查後進行手術切除的I期患者,其10年生存率可高達92%。此外,LDCT篩查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20%。我國推薦高危人群每年進行LDCT篩查

王教授強調,未來LDCT篩查將與AI技術更廣泛地結合,進一步提高篩查的精準度。而對於胸部CT常見的顧慮,王教授也為我們做了分析:

「首先,輻射並不會誘發癌變。NLST的試驗表明,LDCT組與胸片組的總死亡率均顯著下降,這說明一年一度的LDCT篩查並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其次,胸部CT不會產生較高的假陽性結果。為了避免過度診斷,我們可以在篩查後使用常規CT或HRCT進行鑑別性診斷;第三,胸部CT不會增加醫療費用。」

PET-CT檢查在肺癌的診斷、分期、治療評價中都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已經有小型臨床試驗表明,PET-CT檢查對惡性結節的特異性高達91%,陽性預測值90%,陰性預測值為71%。對於早期中央型肺癌,PET-CT檢查的特異性也較高——85%,陽性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80%和79%。

共識指出,當LDCT篩查發現了可疑外周肺結節病灶後,可使用PET-CT檢查作為補充,幫助患者避免接受不必要的有創檢查;此外,對於直徑小於8 mm的肺癌結節,PET-CT檢查的陽性率並不高,因此需要密切隨訪,避免漏診;而對於無法進行EGFR突變檢查的患者,則需要結合SUVmax值和臨床病例特徵,更精準地預測突變情況。

總結一下,PET-CT使用有以下三個要點

1. 對胸部LDCT提示直徑≤8 mm的純毛玻璃結節,一般不推薦使用;

2. 對直徑>8 mm的實性肺結節,推薦PET-CT掃描,區分良惡性;

3. 對直徑>8 mm,不能定性的半實性肺結節,除常規掃描外,建議加做延遲掃描,提高陽性率。

彌散加權磁共振成像(DW-MRI)在肺癌的篩查和診斷領域起步較晚,但它具有無放射汙染和核素汙染的優勢。因此,共識指出對於肺結節直徑>5 mm的實性結節,且難以接受放射檢查的患者,可以將DW-MRI作為替代檢測手段使用

☆ 腫瘤標誌物篩查

由於LDCT篩查手段存在假陽性的問題,腫瘤標誌物技術也就應運而生了。共識指出,對於隨訪單一,或全部腫瘤標誌物進行性增高的患者,需要警惕肺癌發生或術後復發及轉移

但是王教授也強調:「常規的腫瘤標誌物對I期肺癌診斷的陽性率低於10%,所以需要斟酌使用。」

除了常規的腫瘤標記物,王教授還為我們介紹了兩類新型腫瘤標記物。

第一個標記物是ctDNA及其他血液成分。該液體活檢技術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腫瘤基因組的綜合信息,找到體細胞突變,評估藥物的敏感性或耐藥性。目前,NCCN指南已經批准使用ctDNA檢測EGFR等基因突變,指導NSCLC臨床用藥。但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和美國病理醫師學會則認為,推廣該技術仍需要更多有效證據。

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共識認為ctDNA可以為影像學難以診斷的早期腫瘤提供參考

第二個標記物是基因組印跡。基因組印跡是表觀遺傳學中基因調控的一種方式。印跡基因不僅可以用於肺癌的早期診斷,還可以對其進行分型、判斷預後和指導治療。由於印跡基因在腫瘤生長過程中會出現變化,高風險的患者在篩查時要注意動態觀察該類基因的表達水平。

☆ 支氣管鏡篩查

支氣管鏡篩查包括自螢光纖支鏡(AFB)和螢光共聚焦顯微鏡支氣管鏡(FCFM)。

AFB適用於痰液發現惡性細胞,但白光纖支鏡檢查沒有看到病變的患者。

FCFM的使用應在AFB檢查之後,對可疑病變部位有選擇性地檢查,即「光學活檢」,以提高支氣管鏡活檢的陽性率。

☆ 痰液篩查

痰液篩查是肺癌診斷中較為經濟便捷的方法,包括直接塗片、液基薄層細胞學製片技術和痰沉渣瓊脂石蠟雙包埋切片技術。其中,痰沉渣瓊脂石蠟雙包埋切片技術不僅可以對免疫細胞進行化學染色,明確HE染色無法分型的病例,還可以反覆、間斷切片,幫助我們更加清楚地觀察各種轉移性肺癌細胞。

此外,將痰液細胞學檢查與分子生物標誌物相結合,可以提高痰液篩查的準確率;痰液中的甲基化基因可以用於肺癌的早期篩查和輔助檢測;三維流式細胞儀(LuCED)技術則可以生成三維細胞圖像。通過特徵提取和分類檢查,實現高精度識別痰中的異常細胞。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共識指出,痰液不能作為主要篩查手段,建議與其他方法聯合使用,提高陽性診斷率

最後,我們來看一看篩查推薦流程!

點擊可查看大圖

我們希望該共識的發布能夠推動中國肺癌的篩查工作,為降低中國肺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帶來積極的指導和借鑑意義。

專家簡介

王琪 教授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副院長、呼吸內科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遼寧省特聘教授、遼寧省教學名師、遼寧省肺癌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醫學會呼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肺癌學組委員、中國抗癌學會腫瘤轉移專委會委員,《中華結核與呼吸雜誌》、《中國肺癌雜誌》等雜誌編委。

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微流控晶片技術的肺癌基礎與臨床研究」 。近年來,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各1項、「面上項目」3項;獲得教育部、中華醫學會及遼寧省科技進步獎3項;主編及參編著作4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收錄36篇。

參考資料:

1. Siegel, Rebecca L., et al. 「An Assessment of Progress in Cancer Control.」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vol. 68, no. 5, 2018, pp. 329–339., doi:10.3322/caac.21460.

本文來源:醫學界呼吸頻道

講課專家: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王琪教授

內容整理:ISRD-ATS報導組(何彥蓉)

責任編輯:陳小敏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喜歡,就給我一個「好看」

相關焦點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
    14日,上海)在2020年CSCO即將到來之際,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血管靶向治療專家委員會及非小細胞肺癌專家委員會主導撰寫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以下簡稱《共識》)在上海正式發布。
  • 【專家述評與論著】|非高危人群的肺癌篩查策略
    現任復旦大學胸部腫瘤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腫瘤多學科診治組首席專家、肺癌防治中心主任。曾任上海市胸科醫院院長。以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和特邀專家綜述180餘篇。截至2019年共有16篇、20篇次論文的創新成果被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歐洲臨床腫瘤學會(ESMO)、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等10項國際肺癌診治、分子檢測指南引用。2篇論文被循證醫學資料庫UpToDate收錄。
  • [中國專家共識]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
    [中國專家共識]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
  • 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第一,肺癌如何預防和篩查?專家建議來了
    新華網重慶11月17日電(陳雨)11月是國際肺癌關注月,11月17日是「國際肺癌日」。在中國,肺癌佔據發病率及死亡率首位,是我國「名副其實」的癌症第一殺手。肺癌的發病原因是什麼,哪些是高危人群,如何遠離肺癌,一起來聽聽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部腫瘤中心主任江躍全怎麼說。
  • 7月盤點:一文速覽腫瘤領域指南共識
    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專家組在循證醫學證據基礎上,經過多次討論,形成《婦科惡性腫瘤聚乙二醇化脂質體多柔比星臨床應用專家共識》。 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1160 機器人輔助肺癌手術中國臨床專家共識 機器人手術系統已經廣泛應用於各種類型的肺切除手術,在中國胸外科醫師的不懈努力下,中國機器人肺切除手術的數量以及質量均達到令人矚目的水平
  • 低劑量螺旋CT在肺癌篩查時尚需解決的問題探討
    但仍有許多問題未解答,後續各項臨床試驗將不斷對其進行完善,包括荷蘭-比利時隨機對照肺癌篩查試驗(NELSON)、英國肺癌篩查試驗(UKLCST)、義大利LDCT肺癌篩查隨機對照研究項目(ITALUNG)等,國內也正在積極實施一些項目和計劃來論證LDCT對肺癌篩查的可行性。
  • 關於肺癌低劑量CT篩查的7件事
    圖片源自網絡2 肺癌低劑量篩查的價值肺癌是全球癌症發病和死亡的首位原因,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NLST)結果表明,在高危人群中,與X線胸片比較,低劑量螺旋CT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對於此類人群,指南推薦進行低劑量CT篩查,且即使首次檢查為陰性或者結節大小未達到進一步檢查標準,仍然推薦每年進行低劑量CT篩查。需要注意的是:胸部X光不推薦用於肺癌篩查。所有目前吸菸的人都應該被勸告戒菸,既往吸菸者應該被勸告保持戒菸(參見:)。肺癌篩查不應被認為是戒菸的替代品。
  • 肺結節就是肺癌嗎?看胸外科專家怎麼說
    株洲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心胸血管外科專家李文燦組織專家進行病例討論,認為年輕女性患者,結節小,位於尖後段內部,行肺段切除邊緣距離足夠,即使惡性腫瘤行解剖性肺段切除亦可以達到根治目的。在與王女士及家屬商量後決定行解剖性左上肺尖後段切除+淋巴結活檢手術。
  • 《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發布!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大多數NSCLC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發展迅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在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NSCLC治療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患者帶來了生存獲益。
  • 中國專家13大共識要點,理清二代測序技術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如何應用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在肺癌病例中佔比超過80%。在NSCLC領域,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和一系列新藥臨床研究的突破,近10年間新發現的腫瘤驅動基因不斷增多,推動了NSCLC靶向治療藥物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全面的腫瘤相關基因檢測方法成為提升NSCLC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後的有效手段。
  • 低劑量螺旋CT是篩查肺癌的重要手段,輻射量低,可發現大部分肺癌
    低劑量螺旋CT是篩查肺癌的重要手段,輻射量低,可發現大部分肺癌 2020-07-11 0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自然流產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20年版)
    2016中國專家共識推薦TPOAb和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的檢查。但是,抗精子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抗卵巢抗體與RSA的關係,目前仍缺乏循證醫學證據,不建議常規篩查。專家觀點和建議:對於RSA患者建議通過篩查有關免疫指標來排除RSA是否與自身免疫因素相關。
  • AI驗血,有望篩查早期肺癌|肺癌|驗血|AI|ctDNA...
    他們開發出一種機器學習模型,通過分析血液中的DNA突變,可以識別出早期肺癌患者。肺癌是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有200多萬人死於肺癌。雖然隨著臨床診治技術的提高,肺癌的生存率有所提升。但還有不少患者確診時就是中晚期,大大降低了生存機會。
  • 對· 話 | 精準檢測在肺癌診治中的應用進展
    現階段,在指南專家共識之後,我們仍認為組織活檢是金標準,但NGS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補充手段。我相信隨著NGS技術的不斷發展,其靈敏度也會不斷提高,將來有可能替代傳統手段進行檢測。 此外,NGS在早期篩查、指導用藥及療效預測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特別是血液的活檢能夠從ctDNA水平上對腫瘤復發進行預測,為臨床醫生提供幫助。
  • 女子車禍入院,篩查新冠肺炎竟意外發現早期肺癌
    肺癌已成為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且有年輕化趨勢,每年11月是「全球肺癌防治關注月」,彭光明主任特別提醒,早期肺癌通常無明顯症狀,X光胸片也很難明確,被發現時往往已到中晚期,甚至失去手術機會,建議45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1次胸部CT篩查。
  • 北京抗癌協會發布《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1月15日北京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早癌篩查需要規範化,需要科學的指南和嚴格的管理。」北京抗癌協會理事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在1月15日於線上舉辦的北京抗癌協會2021年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暨《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新聞發布會上說。
  • Nature:機器學習再立功,斯坦福大牛團隊實現無創早期肺癌篩查
    根據 Nature 雜誌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方法,能夠實現早期肺癌患者的鑑別篩查。這一方法基於檢測血樣中的腫瘤源性 DNA(即液體活檢),也就意味著對肺癌高危人群的篩查,做到了早期且無創。傳統的肺癌篩查,一般推薦高危群體做 CT 掃描,這種模式已被證明能減少肺癌相關死亡。
  • 深度解讀丨我國肺癌的發病與死亡現狀,及篩查、診斷、治療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腫瘤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肺癌是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綜合研究,系統介紹我國肺癌的總體情況,以及肺癌篩查、診斷與治療的指導標準。
  • 現實很骨感,LDCT肺癌篩查後有創診斷所致的併發症增高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近幾年發表的幾項研究發現,在現實世界中,低劑量計算機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查後的有創診斷可能不像NLST肺癌篩查試驗中那麼順利。LDCT肺癌篩查的一個挑戰是高假陽性率,胸部影像學呈現異常的患者,需要進行侵入性診斷,有創診斷會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 國內首個NSCLC二代測序技術臨床應用專家共識出爐!
    我國近年來也發表了多個NGS專家共識,包括《臨床分子病理實驗室二代基因測序檢測專家共識》、《臨床基因檢測報告規範與基因檢測行業共識探討》、《二代測序技術在腫瘤精準醫學診斷中的應用專家共識》、《二代測序技術在血液腫瘤中的應用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版)》等。然而,現有指南通常側重檢驗科室的技術參數標準,尚缺乏可指導NGS檢測在實體瘤臨床診療路徑中應用的指南或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