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 通訊員 祈福)根據防疫規定,疫情期間患者需檢查胸部CT排除新冠肺炎後才能住院,據祈福醫院影像科彭光明主任透露,不少病人沒查出新冠肺炎,卻意外發現了早期肺癌。肺癌已成為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且有年輕化趨勢,每年11月是「全球肺癌防治關注月」,彭光明主任特別提醒,早期肺癌通常無明顯症狀,X光胸片也很難明確,被發現時往往已到中晚期,甚至失去手術機會,建議45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1次胸部CT篩查。
意外
沒查出新冠肺炎,卻查出肺癌
「每個月都有意外發現早期肺癌的患者,疫情以來尤其多,其中不乏20-40歲的年輕人。」祈福醫院影像科彭光明主任介紹。
今年4月,37歲的宣女士意外遭遇車禍,傷及腿部被路人緊急送往祈福醫院。按防疫規定需做胸部CT排除新冠肺炎後才能住院,沒想到,檢查沒發現新冠肺炎,卻查出了左肺尖病灶。彭光明主任仔細觀察病灶的形態特徵後,考慮肺癌,為進一步確診,建議進行肺部疾病「金標準」檢查:CT引導下經皮肺結節穿刺活檢術,結果提示:早期肺癌。
「我才37歲這麼年輕,也沒有不舒服,怎麼會得肺癌?」宣女士和家屬都覺得很意外,好在發現得及時,病灶很小,僅需要進行胸腔鏡下肺結節切除的微創手術,無需放化療,後續定期複查有無復發、轉移徵象。
若不是因為車禍住院,宣女士不會做胸部CT的檢查,更不會發現這個早期肺癌。她感到非常慶幸:「真是因禍得福了。」
警惕
肺癌早期可能沒症狀
彭光明主任透露,像宣女士這樣意外發現肺癌的患者不是個例。很多患者來醫院是因為外傷、腰痛或其他毛病,有人甚至剛在其他醫院做過體檢胸片也沒發現肺部問題,卻都在胸部CT檢查時發現肺癌。
55歲的戚先生,5月份因頭部受傷到祈福醫院急診,此前無任何咳嗽、胸痛症狀,行新冠肺炎篩查時,胸部CT卻提示:右肺上葉兩處磨玻璃樣混雜密度病灶,病理提示兩處病灶均為肺部浸潤性腺癌。
76歲的霍女士3月份因為眼疾住院,同樣無任何肺部相關的不適症狀,家中也無肺癌病史,行CT篩查新冠肺炎卻意外發現右肺尖有條索影,CT引導下的穿刺活檢病理結果為右上肺微浸潤腺癌。
彭光明主任強調,大部分早期肺癌都沒有症狀,即使有不典型的咳嗽、氣喘、胸痛,也以為是感冒或咽喉炎,於是就「放任」癌細胞瘋狂增長。等到身體進一步出現不適時,通過X光胸片能發現的肺癌通常已惡化為中晚期,甚至失去手術機會。
知多D
肺癌篩查,選胸部CT
那麼,到底應該用什麼方法篩查?X光胸片雖然簡單便宜,但由於肺部小結節(尤其是小於1cm的)很容易被肋骨、心臟、食管等器官遮擋,在胸片上基本不顯影,因此無法發現早期腫瘤。血清腫瘤標記物則特異性和敏感性不高,用於篩查的時候假陰性(有癌症沒查出來)和假陽性(沒有癌症被查出有)都很顯著,效果不佳。
彭光明主任解釋道,以上2種檢查只能作為常規體檢,篩查早期肺癌應首選胸部CT。以256層Revolution CT為例,被譽為「革命型CT」和「CT界的超級航母」,掃描速度快,輻射劑量低(比普通CT減少82%以上),並且能更好地實現對肺部微小肺癌的早期捕捉,結合影像科醫生專業細緻的判斷,可為患者提供精準的早期診斷。
早診斷、早發現、早治療,建議高危人群即有肺部腫瘤家族史、長期吸入有害氣體、患有慢性肺部疾病、有長期吸菸史的,40歲以上開始每年做一次胸部CT篩查;普通人群則可45歲以上每年或隔年一次。
此外,隨著低劑量CT在體檢中的普及,肺部微小結節性病變的發現率明顯提高。但其病因複雜,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良惡性診斷有一定難度。對此,彭光明主任也提醒,發現肺部小結節時不必過度恐慌,並非一定就是肺癌,很多良性疾病也可以表現為小結節,比如感染性疾病、血管瘤、肉芽腫病變等。
提醒
「肺」常關注,科學防治肺癌
彭光明主任提醒,想要「肺」常好,做好以下6點:
1.控制吸菸
吸菸是肺癌的首要發作因素。
2. 減少職業性暴露
如氡、砷及石棉等,可戴口罩減少粉塵吸入。
3.預防大氣汙染
霧霾天氣戴好口罩,儘可能減少外出,避免戶外運動。
4.「隱形殺手」廚房油煙
炒菜時控制油溫,多用無煙電器,注意廚房通風。
5.避免裝修汙染
新居入夥前必須充分通風及做好空氣檢測。
6.調整不良生活習慣
少吃煎炸食物,多運動,少熬夜,降低情緒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