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丨我國肺癌的發病與死亡現狀,及篩查、診斷、治療

2020-11-23 騰訊網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腫瘤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肺癌是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綜合研究,系統介紹我國肺癌的總體情況,以及肺癌篩查、診斷與治療的指導標準。

跳躍的曲線,我國肺癌發病和死亡現狀

2015年,我國新確診的肺癌患者總數為78.7萬,相當於每天有2100人被確診為肺癌。在性別上,男性患肺癌的風險顯著高於女性,總體肺癌患者中約有52萬男性和26.67萬女性。

圖1 2014年中國肺癌發病情況

從居住環境來看,城市的肺癌發病率低於農村。其中比較顯著的特徵是40歲以下的肺癌很少,在40歲之後,肺癌的發病率呈現一個快速跳躍的曲線。男性和女性分別在80歲和84歲達到發病率的峰值,然後出現下降。

圖2 2014年中國肺癌死亡情況

2015年,我國約有63萬人因肺癌而死亡,相當於每天有1700人因肺癌而去世。其中男性肺癌死亡人數為43.3萬,女性肺癌死亡人數約19.73萬。農村地區的男性肺癌死亡率相對較高,這可能與相對較差的醫療和經濟條件有關。

圖3 中國吸菸男女性別情況

肺癌發病率陡然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與環境汙染、吸菸、室內煤煙汙染有關。煤炭與生物質燃料烹飪都容易導致肺癌。

但要遏制肺癌的發病最有效的措施是控煙,根據《全球成人菸草調查》,我國成年人吸菸率為26.6%,其中男性吸菸率為50.5%,約一半的男性吸菸,女性的吸菸率很低,僅為2.1%。大約16.1%的人信誓旦旦地決心要戒菸,但90%的人未曾使用任何幫助來戒菸,成功戒掉的概率也比較低。

菸草問題是我國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當然菸草也是掙錢的一個壟斷行當。

總體而言,我國肺癌的發病情況很嚴峻,任重而道遠。

早期肺癌的篩查

在肺癌發生轉移的時候確診並進行手術切除,是治癒肺癌和降低因肺癌而導致死亡的最佳舉措。發達國家已經證實,通過低劑量螺旋CT對肺癌高危人群進行篩查是有效

醫科院腫瘤醫院開展的項目表明:40歲以上無症狀的高危人群篩查,在4690人中發現了0.6%的肺癌,其中早期肺癌佔比76%。這個比例數字算是很高了,相當於檢查1000個高危人士,可以挽救五六個人的生命。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對於肺癌高危人群進行低劑量螺旋CT篩查,可以有效發現早期肺癌。並可挽救這些早期肺癌患者的生命。這提示吸菸、年齡大於40歲的男性,或居住環境有較多煤煙的人應該進行早期肺癌的篩查。

對於肺癌,需要這張路線圖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傳統體檢的X射線不能有效確診肺癌。診斷肺癌需要高解析度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對於早期肺癌或「毛玻璃樣」結節,可以將掃描切片之間的間隔做到很小(0.5-1毫米),獲得一系列清晰的掃描圖像。

PET-CT的使用目前也在逐漸增加,這種影像學檢查技術不僅可以評估整個身體的患病情況,還可以判斷是否有遠端的轉移灶。這對於傳統胸部CT難以發現的轉移灶來說,使用PET-CT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骨掃描可以用來進行評估患者是否有骨轉移灶超聲檢查則是用來評估鎖骨上的淋巴結是否有轉移。胸部X光片現在不怎麼常用,這個技術只能顯示較大的腫瘤病灶。

除非是在某些浸潤胸膜或縱膈的特殊情形,一般比較少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對腦部轉移病灶的情況,一般使用增強核磁。

進行了影像學檢查之後,下一步就是進行術前病理檢查,這對於後面的治療很重要。

支氣管鏡病理活檢與細胞學刷片檢查對中央型肺癌非常適用,CT引導的經皮腫瘤穿刺術適用於周圍型肺癌,以及不能耐受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

約95%的肺癌可以通過病理檢查確診。確診後的手術多數是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的出現,使得手術創口越來越小,效果也越來越好。

圖4 疑似肺癌的診斷與治療流程圖

如果在體檢的時候發現毛玻璃結節或亞實性結節,那麼就需要進行隨訪,如果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就需要每3個月進行一次隨訪。

如果病灶達到1釐米以上,則可能需要考慮穿刺。進行綜合評估之後,患者需要進行手術。但是目前沒有針對疑似肺癌的通用治療方案。在癌度APP的胸部社群,有很多關於肺部小結節的討論,切除不切除,有時候意見並不一致。

晚期肺癌,具體治療因「病」而不同

晚期肺癌一般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包含部分三期肺癌,以及幾乎所有的四期肺癌。

對於晚期肺癌,如果存在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聯合治療的效果優於單一治療方案,但這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試驗證據。

一旦患者病情進展,建議進行穿刺活檢,並再次檢查基因突變情況,以判斷可適用奧希替尼的情況。有T790M突變則使用奧希替尼。沒有T790M則使用鉑類聯合貝伐單抗。

圖5 晚期肺癌的系統治療

對於ALK突變的患者而言,克唑替尼、艾樂替尼、賽瑞替尼是主要的一線治療措施。ROS1突變的患者一線可考慮克唑替尼。由於經濟條件的原因,克唑替尼在一線使用的比例最高,克唑替尼治療失敗後,可考慮賽瑞替尼或艾樂替尼、布格替尼。當然還有第三代藥物蘿拉替尼。

如果沒有檢測到驅動基因突變,或者是肺鱗癌患者,往往考慮一線使用鉑類聯合PD-1,考慮到中國患者仍有肺鱗癌存在EGFR突變,因此對於非吸菸的鱗癌患者,也建議進行基因檢測。

對於小細胞肺癌,依託泊苷聯合順鉑依然是數十年來最受歡迎的方案,目前有免疫治療藥物獲批聯合化療用於小細胞肺癌的一線。具體治療抉擇上,患者可與主治醫生溝通。

總之,晚期肺癌的治療應該以具體的肺癌亞型,基因突變、PD-L1表達等而有所區別。治療方案有時候也面臨諸多選擇,大家可在癌度APP的肺癌群組進行交流探討。

對於肺癌,我們的辦法

提倡肺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點手術是最為關鍵的。儘管機器人微創手術技術發展很快,但部分毛玻璃結節是良性的,所以應避免過度的手術治療。

對於所有肺癌患者來說,長期生存是主要的目的。所以應該強調標準化的隨訪、治癒後積極監控。以便於可以早期發現復發。

得益於醫保對很多靶向藥物的覆蓋,很多抗癌名藥進入了醫保,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艾樂替尼、奧希替尼、克唑替尼、艾樂替尼、西妥昔單抗等。

此外為進一步提高可及性,中國腫瘤藥物批准速度越來越快。但需要警惕的是跨適應症用藥,以及不規範用藥。

對於肺癌,說戰勝了它還為時尚早,但是對於未來,我們一定有越來越多的手段和措施。

參考文獻

Shugeng Gao.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Vol. 15 No. 10: 1567–76

相關焦點

  • 原發性肺癌診療規範,詳述篩查、診斷、分期分型、治療、預後
    肺癌是我國30年來發生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展的我國第一次死因回顧調查資料表明,當時我國肺癌死亡率為5.47/10萬,在癌症死因中,排在胃癌、食管癌、肝癌和宮頸癌之後,居第5位,佔全部癌死亡的7.43%。我國第二次死因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世紀90年代肺癌死亡率已居癌症死因第3位,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
  • 每年死亡約63.1萬人! 我國肺癌發病、死亡人數最高
    原標題:每年死亡約63.1萬人! 我國肺癌發病、死亡人數最高   本周是第25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我國每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392.9萬例,肺癌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已連續10年位居惡性腫瘤之首;而口腔癌雖不為大眾熟知,但危害不可忽視。
  • 結直腸癌篩查:過度診斷有危害
    在我國,結直腸癌(CRC)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結直腸癌發病數為37.0萬例,居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第3位。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我國結直腸的發病率將會逐年提高。  開展結直腸癌篩查工作對結直腸癌前病變及早期結直腸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 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第一,肺癌如何預防和篩查?專家建議來了
    新華網重慶11月17日電(陳雨)11月是國際肺癌關注月,11月17日是「國際肺癌日」。在中國,肺癌佔據發病率及死亡率首位,是我國「名副其實」的癌症第一殺手。肺癌的發病原因是什麼,哪些是高危人群,如何遠離肺癌,一起來聽聽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部腫瘤中心主任江躍全怎麼說。
  •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人工智慧|肺結節|特異度|分類器|...
    正文肺癌是目前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癌症性死亡的主要病因,每年近 180 多萬人因肺癌死亡。隨著我國人口規模和人口老齡化的增加,肺癌的患病率將不斷上升[1-2]。雖然各種各樣新的肺癌診治方式不斷應用於臨床,但是目前肺癌患者的生存結果仍不樂觀。
  • 中國最新肺癌報告:每分鐘都有人死於肺癌!與美國差距大
    日前,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國際肺癌研究聯合會旗下期刊《胸部腫瘤學雜誌(JTO)》發布了最新中國肺癌報告。該報告公布了我國肺癌發病及死亡的最新數據,並對我國肺癌篩查防控、規範化診斷及手術、放療、全身治療等治療手段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系統介紹。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駕馬車」是抗擊肺癌的關鍵。
  • 【專家述評與論著】|非高危人群的肺癌篩查策略
    國內情況大致相同,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肺癌居中國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的第1位和女性的第2位;2015年新發患者數為78.7萬例;其中,男性新發病例約52.0萬例,女性約26.7萬例;2015年肺癌死亡人數約為63.1萬例,死亡率約為45.87/10萬[2]。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死亡率如此之高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有數據表明,57%的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3]。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在此次盛會中,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任建功教授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精彩授課,現對其演講進行整理,以饗讀者。因此,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PN)早期篩查和診斷治療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減少死亡具有重要意義。
  • 總結呈現中國肺癌防診治特色及成就,我國專家論文登上國際期刊
    文章對我國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的全國登記數據進行展示,並對我國肺癌篩查防控現狀、規範化診斷流程策略,以及手術治療、全身系統性治療、放射治療等治療方式進行詳盡描述,對標國際水平,分享中國經驗。從而使中國肺癌工作者的創新、改革和相關成就展現於世界舞臺,促進肺癌防診治領域國際合作的廣泛開展。
  • 低劑量螺旋CT在肺癌篩查時尚需解決的問題探討
    一方面,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確診時往往已經處於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國內肺癌的5年生存期僅為16.1%。另一方面,隨著居民對健康問題的重視以及醫療條件的改善,近年來對肺內小結節的發現增多,但除了穿刺活檢,仍然沒有一種高效無創的確診方式。肺癌的治療,特別是晚期肺癌的治療,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痛苦和巨大經濟負擔,需要一種相對高效的可以提高肺癌早期診斷率並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診斷方法。
  • 肺癌篩查專家共識,搶「鮮」看!
    》的解讀。我國推薦高危人群每年進行LDCT篩查。 王教授強調,未來LDCT篩查將與AI技術更廣泛地結合,進一步提高篩查的精準度。而對於胸部CT常見的顧慮,王教授也為我們做了分析: 「首先,輻射並不會誘發癌變。
  •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 版)》外科治療解讀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 版)》外科治療解讀.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11): 1267-1270. doi: 10.7507/1007-4848.202009027摘要隨著胸部螺旋 CT 體檢篩查的日益普及,我國肺癌的檢出率不斷增長。《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結合我國肺癌的特點以及國內外肺癌研究的進展,每年做一次更新。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記者 | 謝欣1作為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大癌種,每年全球約有170萬人死於肺癌,而在國內這一數字是62.6萬,每年肺癌新發病例達78.1萬例,相當於平均每10分鐘就有15人罹患疾病。預測到2020年,每年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將分別超過80萬和70萬。
  • Nature:機器學習再立功,斯坦福大牛團隊實現無創早期肺癌篩查
    根據 Nature 雜誌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方法,能夠實現早期肺癌患者的鑑別篩查。這一方法基於檢測血樣中的腫瘤源性 DNA(即液體活檢),也就意味著對肺癌高危人群的篩查,做到了早期且無創。傳統的肺癌篩查,一般推薦高危群體做 CT 掃描,這種模式已被證明能減少肺癌相關死亡。
  • 關於肺癌低劑量CT篩查的7件事
    圖片源自網絡2 肺癌低劑量篩查的價值肺癌是全球癌症發病和死亡的首位原因,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NLST)結果表明,在高危人群中,與X線胸片比較,低劑量螺旋CT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7 肺癌低劑量CT篩查的風險有哪些?無益:發現肺癌可能不會改善健康或幫助延長壽命。如果肺癌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篩查可能不會改善健康或幫助延長壽命。過度診斷:當篩選測試結果導致可能從未引起症狀或危及生命的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時,稱為過度診斷。
  • 肺癌的6個科普,建議收藏!|吸菸者|肺癌|CT|劑量|胸部|廚房|油煙|...
    肺癌是一個致死率極高的惡性疾病,是全球頭號的癌症殺手,而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肺癌總體治療效果的唯一途徑。專家指出,通過規範化治療和多學科聯合診治,晚期肺癌的總生存時間從過去的2-4個月延長到現在30個月左右。1.
  • 不同人群該如何進行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看這裡
    結直腸癌如何早期篩查關注健康預防直腸癌√ 早發現 √ 早診斷 √ 早治療 √多鍛鍊—— 國家數據統計 ——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
  • 【專家說】肺癌關注月特別策劃:肺癌如何做到早診早治?
    我國國家癌症中心登記辦公室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約78.7萬例,發病率為57.26/10萬;肺癌死亡病例約63.1萬例,死亡率為45.87/10萬。我國肺癌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已連續10年位居惡性腫瘤之首。
  • 中國癌症死亡曲線30年走高 肺癌死亡率上升最快
    就在進入大暑的前一周,他們來到同一所醫院——北京宣武醫院胸外科接受診治,找的是同一位主治醫生——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  診斷結果很快出來了,他們患的是同樣的病——肺癌。  得知結果後,三位平時菸癮很大的菸草局官員全都立馬戒了煙。  「只要知道是肺癌,再大的菸癮都能戒掉。」
  • AI驗血,有望篩查早期肺癌|肺癌|驗血|AI|ctDNA...
    要是能在癌症初期就能簡單快速地做出診斷就好了。這是很多患癌家庭的夢想。因為早一天發現和治療,就多一份治癒希望和生存機會。日前,《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藉助人工智慧為液體活檢領域帶來一項重要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機器學習模型,通過分析血液中的DNA突變,可以識別出早期肺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