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齊鈺
9月25日,由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院士領銜的肺癌診療多學科團隊,在國際頂級肺癌雜誌《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胸部腫瘤學》影響因子13.357),發表題為「Lung Cancer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論文。
文章對我國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的全國登記數據進行展示,並對我國肺癌篩查防控現狀、規範化診斷流程策略,以及手術治療、全身系統性治療、放射治療等治療方式進行詳盡描述,對標國際水平,分享中國經驗。從而使中國肺癌工作者的創新、改革和相關成就展現於世界舞臺,促進肺癌防診治領域國際合作的廣泛開展。
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供圖
文章報導,肺癌居中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首位,而大多數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可歸因於吸菸。原衛生部於2008年啟動了國家癌症登記和跟蹤計劃,癌症登記數量從2008年的95個增加到2019年的574個。根據國家癌症登記中心來自368個符合規定的癌症登記處的數據,中國肺癌按世界標準人口計算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為35.92/100000,死亡率估計為28.02/100000。40歲以下肺癌發病率相對較低,此後急劇上升,在80歲~84歲達到頂峰。2015年約有630500名肺癌患者死亡,相當於平均每天有1700餘人死於肺癌。
主動吸菸是導致男性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一項針對我國成人菸草使用情況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成人吸菸率約為26.6%(約50.5%的男性和2.1%的女性吸菸),相較於2010年的28.1%,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僅有16.1%的吸菸者計劃或正在考慮在未來12個月內戒菸。菸草控制,仍是我國肺癌防治工作的最重要問題之一。
論文截圖
及時發現早期肺癌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可靠策略。中國在國家癌症篩查項目的背景下,開展了兩項大規模的、以人群為基礎、有組織的肺癌篩查項目: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CanSPUC)和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RuraCSP)。結果顯示,篩查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國肺癌高危人群的早診早治比例。由是提出,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
在肺癌診斷方面,近年來湧現的高解析度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支氣管內超聲引導下經支氣管穿刺針吸術以及視頻輔助縱隔鏡下淋巴結切除術等技術,提高了肺癌的精準診斷和分期的準確性。
在肺癌手術治療方式上,中國新術式、新理念和新研究有了原創性的突破。胸腔鏡微創手術在國內廣泛應用、機器人輔助胸腔手術(RATS)也已逐步在開展;中國學者原創的「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的新概念被全球胸外科學界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在術前應用的研究獲得成功,取得了40%的病理緩解率,表明在肺癌圍手術期免疫治療的研究中,我國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在肺癌放射治療方面,我國已建立起1413個放射治療中心。86.2%和67.4%的中心可以提供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和調強放射治療(IMRT)。包括四維CT或PET-CT模擬、IMRT/容積調強的弧形放射治療、影像引導的放射治療和運動管理等先進技術,在全國範圍內被廣泛應用於肺癌治療。放療需求的增加和設備不足等,仍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文章第一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高樹庚教授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中國肺癌的系統性篩查、診斷及治療規範而精準,並具有中國特色。作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高發肺癌的國家,靶向治療如EGFR及ALK抑制劑等的廣泛應用為患者帶來了極大獲益,免疫治療PD-1抑制劑的應用更是延長了部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中國醫生在全球肺癌診治研究的過程中,做出了大量原創性的貢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肺癌患者大多集中在一級城市的大醫院,因為醫生專業化程度高,治療效果好,這是我國的一大特色,需要合理配置醫療資源,開展遠程會診,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遍布全國。」相信在預防、篩查、診斷、治療、新策略研究等各個環節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面臨的這些挑戰,在不久的將來不會是挑戰。「我們終將戰勝肺癌。」赫捷院士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