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2020-11-29 騰訊網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有意思的是,面對這種不甚光彩的事情,有機構出面指責了斯普林格出版集團,認為出版集團和期刊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理應對此承擔責任」。對此該如何看待?

要點速讀

  1. 就「同行評審造假」這一技巧而言,部分中國「學者」不僅是小人,還是「老鼠屎」。
  2. 與其指責國際學術期刊「把關不嚴」,還是先想辦法讓國內學者別幹這種不光彩的事。

通常來說,國際期刊的同行評審制度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不妨先介紹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學術期刊撤稿這是科研領域的常見現象,原因大致有兩類,一類是「錯誤」,一類是就是「造假」。本次斯普林格從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大規模撤稿,原因就是造假,更具體點說是同行評審造假。

同行評審造假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同行評審(Peer Review)這個概念搞科研的人應該比較熟悉,即一篇學術文章投稿之後,出版單位會讓同一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來進行評審,以決定稿件是否能被錄用刊出。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確保作者的著作水平符合一般學術與該學科領域的標準,可以稱的上是現代科研大廈的「根基」。所謂同行評審造假,就是論文作者寫上了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虛構了評審人的電子郵箱,編輯把論文發到虛假的郵箱地址,從而收到「百分百認可」的同行評審,以致於讓不合格的論文得以發表。斯普林格這次發現,旗下的《腫瘤生物學》從2012年到2016年,有107篇來自中國機構的論文屬於這種情況,因此決定撤稿。

對中國論文進行大規模撤稿的斯普林格,是國際知名的學術出版巨頭

慢著,這裡存在明顯的漏洞呀!為什麼是論文作者來提交評審人的名字和郵箱?難道不應該是由學術編輯來決定把稿件交給哪位評審人嗎?難怪中國科協會指責出版集團和期刊「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並且,按照中國科協的說法,2015年大規模撤稿事件就發生了,斯普林格和《腫瘤生物學》還依然沒有採取有效措施,那不就得讓出版方「分一鍋」嗎?

看起來的確如此。然而事實是,由論文作者來推薦評審人,在學術界其實是通行做法。這個做法的理由是存在的,隨著科研領域越來越細分和深入,學術編輯往往已經不能找出該領域最適合的評審人,往往是論文作者自己更清楚哪些專家有資格進行評審。因此學術界是允許作者推薦若干評審人的,但通常情況下,由誰來評審還是由編輯來選擇,評審過程依然是匿名進行的,作者和評審人之間不會有聯繫乃至利益輸送。斯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在回應果殼網時,明確表示,「由作者建議同行評審人也是許多期刊認可的做法。」

現在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了,所謂的國際期刊同行評審漏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審核機制「防君子不防小人」,如果有人挖空心思利用審核機制的「漏洞」,那確實是很容易得逞的。前年同類事件出現後,科技日報採訪了斯普林格醫學及生物醫學出版執行副總裁威廉·柯蒂斯,專門問同行評審程序上是否有漏洞,柯蒂斯是如此回應的——「同行評議制度本身不存在漏洞。同行評議過程是以信任為基礎,只不過有時遺憾地被人操縱了。」這一說法值得玩味。

就「同行評審造假」這一技巧而言,部分中國「學者」不僅是小人,還是「老鼠屎」

為什麼出現大規模造假後,出版機構的一些人員還是堅持認為「同行評議制度本身不存在漏洞」呢?這是有原因的——雖然大規模造假行為會受到很多關注,但就國際期刊的整體情況而言,造假比例還是很有限的。前述的彼得·巴特勒就表示「我們發現並調查的文章與這一時間段內所發表文章相比,所佔比例極小。」2016年一篇關於同行評議造假的研究文章也指出,存在這種造假行為出版者和刊物,其數量還是比較少的。換言之,所謂的「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在整個國際學術界,總體上來說並未遭到濫用。只是被個別人鑽了空子,因此「作者建議同行評審人」這一通行做法在大方向上,也不太可能會進行調整。

各種「第三方語言潤色機構」在造假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另外,很多人還發現,中國學者之所以往往會出現同行評議造假行為,是與一個特定機制有關的——由於中國學者普遍英文水平不過關,往往需要把論文提交給所謂「提供語言編輯服務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潤色。這些機構不僅會負責把文章潤色成正規的學術英語,還能保證讓查重軟體識別不出來文章有抄襲現象——前幾次撤稿事件引發議論時,一些被撤稿者就辯解問題出在這裡。現在人們還知道了,這些機構為了保證文章能夠發表自己能賺到錢,還在同行評審上頭提供造假服務。而論文作者們甘之如飴地接受了。

所以,國際期刊上「同行評審造假」這一現象,很大程度上是部分的中國「學者」在已經鋪好的路上,選擇了去做「小人」,充當了一小撮「老鼠屎」。

不要拿各國都有來安慰自己,事實上「同行評審造假」已經打上了中國人的標籤

理論上來說,國際期刊同行評審的「漏洞」誰都可以鑽。彼得·巴特勒回應「107篇論文作者都是中國人」時還客氣地表示,「對同行評審及投稿過程做手腳的問題是全球性的。人們有發表文章的壓力,這不僅是在中國,全球範圍也如此」。事實上也的確有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彼得·巴特勒 這實際上是給中國人留面子。「同行評審造假」這一行為很大程度上已經打上了中國人標籤,比如,一個叫做WUWT的科研博客,前年發表了一篇叫《破碎的同行評審》的文章,講的就是某次同行評審造假撤稿事件,正文完全沒有提中國。結果很多國外科研人員就留言指出那次撤稿97%都是中國人,很多人還討論了中國人的造假做法。

而知名的學術不端觀察網站「撤稿觀察」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專門報導了前述的2016年那篇關於同行評議造假的研究文章,指出因同行評審造假撤稿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所有撤稿稿件中中國論文比例多達74.8%——加上這次新鮮熱辣的、全部屬於中國作者的107篇,比例恐怕又要大大提高了吧。

知名的學術不端觀察網站專門報導了「同行評審造假中國表現突出」

本文版權歸屬於騰訊今日話題獨家版權所有,受法律保護。

相關焦點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 評審造假系主因
    央廣網北京4月23日消息(記者周益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裡面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療機構。
  • 聚焦 | 中國學術界出醜聞,107篇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集中撤稿!
    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裡面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療機構。 107篇論文被集體撤回,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撤回的主要原因是評審做假。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
    近日,199篇中國學者論文遭遇一國際期刊「撤稿」,將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論文造假問題再度推至風口浪尖。這一醫藥領域的SCI期刊為《歐洲醫學與藥理學評論》(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作者涉國內知名醫院醫學院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中科協稱出版社亦有責   該期刊出版社表示論文系假冒評審人電子郵件作假;作者涉及國內多個知名醫院和醫學院  107篇論文如何涉假?  同行評價  作者將稿件投給期刊後,會送交同行評審人進行評審。
  • 撤稿107篇!中國被曝最大醫學論文造假案
    作者 | Alice來源 | "醫學界"微信號4月20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發布消息稱:經調查掌握確鑿證據,Springer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旗下的《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影響因子2.9)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造假論文撤稿。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近幾年發生多起我國醫學領域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被集體撤稿的事件,給中國醫學界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最近,《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經歷了歷史上首次撤稿後重發事件,撤回的文章截至今年6月初已被引用超過3300次。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漫畫圖原標題: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董瑞豐近日,曾隸屬著名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腫瘤生物學》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為此,「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進行了調查。焦點一: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近日,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簡稱為ERMPS)在其 24 卷上批量撤稿了 199 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
  • 199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近日,據公眾號「艾普蕾 iplagiarism」爆料,期刊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在其 24 卷批量撤稿了 199 篇中國學者的論文。筆者吃驚之餘,在期刊官網進行了查詢,發現確有其事,洋洋灑灑十幾頁都是撤稿的信息。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撤 涉事524名醫生名單公布
    ­  近日,施普林格出版社一口氣撤掉《腫瘤生物學》雜誌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論文,全都來自中國,包括復旦、浙大、中南、上海交大等等。隨即,涉事人員名單與機構、科室也被相繼曝光。­  據澎湃新聞23日報導,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世界說王磬發自法國巴黎4月20日,一則來自學術出版巨頭施普林格(Springer)的聲明在科學界掀起了一場風波:107篇已發表於其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Biology)的論文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被撤稿。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這已經不是國內學術圈在國際發表上的第一次集體出醜了。2017年4月,施普林格集團旗下的《腫瘤生物學》雜誌一次性撤銷10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
  • 199 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在其 24 卷批量撤稿了 199 篇中國學者的論文。>,已經遠遠超過了 2017 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撤稿的 107 篇。
  • 國際期刊大面積撤稿凸顯醫生評價困境
    4月20日,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團(以下簡稱「施普林格」)宣布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的107篇中國腫瘤生物學領域的論文,涉及來自中國的524名醫生及醫學生。這些文章發表於2012年至2016年,涉嫌同行評議造假。
  • 107篇論文被撤 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原標題:107篇論文被撤,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大規模撤稿、中國作者、同行評議過程造假、第三方機構操縱,由這些關鍵詞構成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團4月20日的聲明,除了一次性撤銷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論文這個創紀錄的數字,並無新意。
  • 中文期刊開啟學術嚴打模式,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項目被中文期刊撤稿
    中文期刊需經得住質疑在國家科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破唯SCI論文的政策後,鼓勵國內的科研人員把科研論文發表在國內的中文科技期刊上,然而國內的中文期刊卻由於存在師母頌、父子專刊等醜聞事件,以及以賺錢為目的很多中文核心期刊對論文把關不嚴
  • 涉嫌學術不端 施普林格再撤多篇中國學術論文
    繼撤銷107篇醫學論文後,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再撤銷若干來自中國的學術論文。近期,施普林格旗下期刊《細胞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連續刊登多篇論文撤稿聲明。據撤稿聲明,來自中國的數個科研團隊,不同程度存在涉嫌竊用他人學術科研成果或關鍵資料、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
  • 107篇論文撤稿涉事者如何處理?科技部中國科協有把「尺」
    自8月中下旬起,就《腫瘤生物學》期刊集中撤稿一事,陸續有數家醫院、高校在官網公布對涉事作者的「處理決定」。據澎湃新聞不完全統計,至少有7家醫院、高校已經公布處理決定(涉及16篇被撤論文),根據每位涉事作者的不同情況給予相應的處罰,處罰內容包括:解除聘用合同、取消晉升職務職稱、取消學籍、追回利用撤稿論文獲得的獎金與科研經費、取消申報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資格數年、黨內警告、記入誠信信用信息系統、科研誠信誡勉談話等。這些處罰措施的背後有一把「尺子」。
  • 浙大北航等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
    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期刊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