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99篇中國學者論文遭遇一國際期刊「撤稿」,將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論文造假問題再度推至風口浪尖。
這一醫藥領域的SCI期刊為《歐洲醫學與藥理學評論》(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在其最新發布的 24 卷上批量撤稿 199 篇(含重複3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這是繼2017年《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撤稿107篇論文後,中國學術界所面臨的最大規模的國際撤稿事件。
根據《歐洲醫學與藥理學評論》官網消息,這次被撤稿件所涉單位包括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安徽大學、安徽醫科大學、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陝西省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海軍總醫院、山東省立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等。
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
12日,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的一位教授告訴第一財經,事實上,對於遭遇論文撤稿的作者,校方並沒有制度上的懲戒措施,而該項目申請的資金也難以追回。只是在評職稱時,該論文不再作為一項參考依據。
他還表示,論文從發布到被撤稿,經常存在很長的時間差。在這段時間裡,該論文可能被其他學者引用,進而造成誤導。此外,即使論文被撤,也依然存在著有學者接著引用的現象。故而,依靠撤稿來規範學術不端的行為,無法治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2019年間,《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發表的論文中,中國大陸地區發文量位列第一,佔比約80%。其中,青島大學發文數達153篇,位居機構排名的第一位。
這個備受中國學者青睞的期刊的學術質量如何?
根據2019年國際期刊「SCI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百分比排行」, 2017~2019年間,該期刊的SCI影響因子依次為2.387,2.721,3.024,上升明顯。所謂SCI影響因子,是指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其中,SCI影響因子破3,則是反映該刊物的學術影響力較大的一個關鍵門檻。
然而,由於該期刊自引率高,學術界「打假」人士伊莉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曾指稱其存在人為操縱SCI影響因子的嫌疑。截至2020年底,該刊的自引率高達 28%,去除自引後,SCI影響因子將大幅度下降。
2020年2月以來,克萊德(Smut Clyde)、Elisabeth Bik、TigerBB8等一線科研工作者在世界範圍內拉響「學術打假」行動。《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則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Smut Clyde還提到,該雜誌涉嫌資本運作。以審稿流程為例,目前,該雜誌有兩種審稿通道:標準通道和快速通道。在價格方面,後者比前者提高了一倍,起步價為1800歐元,相當於人民幣約14300元。快速通道可保證快速同行評審(即作者會收到來自編委組所給出的專家建議),但不保證接收。一旦接收,40天內可以確保論文刊印。附加費用則精確到每張圖和每張表。
《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的「論文注水」問題,也被國內科學家捕捉到。在中科院2021年1月1日發布的《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中,8本國際期刊被列入高危名單,其中5本為醫學領域期刊,《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正在其列。
根據2020年2月科技部發布的《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對於發表在「黑名單」和預警名單學術期刊上的論文,相關的論文發表支出不得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中列支。不允許使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專項資金獎勵論文發表,對於違反規定的,追回獎勵資金和相關項目結餘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