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
這已經不是國內學術圈在國際發表上的第一次集體出醜了。2017年4月,施普林格集團旗下的《腫瘤生物學》雜誌一次性撤銷10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2015年8月,該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為什麼總是有如此讓人尷尬的學術撤稿事件?究其原因,首先當然是
之所以有這麼多單位、這麼多人敢於一次次鋌而走險,那是因為國際發表背後有極其誘人的利益。幾乎所有單位都會對國際發表進行獎勵,在國際發表量較少的單位,更是會對此重獎,一篇論文幾萬元不在話下。不僅如此,國際發表還可以讓作者獲得職稱晉升、人才帽子、科研項目、基金資助等各種好處,可以「一魚多吃」。實事求是地講,國際學術發表確實很重要,而且,為提高科研水平,為提高科研國際化水準,為提升中國科研的國際話語權,適當鼓勵國際發表無可厚非,
就像沸沸揚揚的「韓春雨事件」,單位對石破天驚的國際學術發表竟然沒有一點點核查審查機制,就開始向韓春雨懷裡猛塞各種頭銜和項目,最終竟然是依賴外部力量通過網絡打假來矯正,不能不說是一種機制性缺失。而且,從懲罰力度上講,家醜少外揚,不少醜聞最終不了了之。即使轟動了國內外學術圈的「韓春雨事件」,結論中竟然措辭為「不存在主觀造假情況」,實在令人大跌眼鏡。因此,既然有足夠大的利益誘惑,再輔以不足夠大的懲罰力度,自然會有人想冒險投機。不過,
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要求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也是在2月,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訂並印發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矯正在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的不良導向。
(作者:任孟山,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研究生院副院長)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房穎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光明日報/任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