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圈「造假之王」,200餘篇論文有183篇論文被撤稿

2021-01-21 孜然學術






導讀:學術造假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話題,歷史上的學術騙子也是數不勝數。其中騙子之王更是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發表論文數212篇,因涉嫌造假而遭到撤稿的就達到了183篇之多。然而打假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也因此誕生了有名的「學術警察」。
學術界可能是這世界上僅以「自我審查」作為主要行為監督方法的群體之一。
2000年4月,學術期刊《麻醉與鎮痛》(Anesthesia & Analgesia)發表了一篇由Peter Kranke和兩個同事寄給雜誌編輯的、語氣挖苦的投訴信。這三位麻醉學家攻擊的對象,是同為麻醉學家的日本學者藤井善隆(Yoshitaka Fujii)。藤井之前在這個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利用一種藥物來防止術後噁心、嘔吐的論文。「捉假三人組」在信中稱,藤井的研究數據「完美到難以置信。」在科學界,稱實驗結果「完美得不可思議」並不是一種讚譽——這相當於質疑作者學術不端甚至造假。但《麻醉與鎮痛》雜誌並沒有特別注意這一警告,而是打了個圓場:在發表致編輯部信函的同時,還發表了來自藤井的解釋,藤井反問道:「到底要提供多少證據,才能證實我的證據可信?」換言之,「不相信我?隨你。」在此之後,藤井又先後在該雜誌上發表了11篇論文。致編輯部信函的共同作者之一克裡斯蒂安·阿普費爾(Christian Apfel)曾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提醒他們注意藤井的問題,但並沒有收到回復。


或許感到他的好運要受到挑戰了,在2005年前後,藤井便差不多終止了在麻醉學領域的文章發表,繼而轉戰眼科和耳鼻喉科學。截至2011年,藤井已發表文章200多篇,在他的研究領域可算非常高產了。2011年12月,他在《麻醉學期刊》(Journal of Anesthesia)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這成了他所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



隨後的兩年裡,他在大部分研究中造假的事實露餡了。如今他雄踞個人撤稿篇數榜首,遭撤稿的文章有驚人的183篇之多,一個人就佔了從1980年到2011年撤稿總篇數的7%。這個爬得高又摔得痛的故事還開啟了學術出版的新紀元:誕生了用於搜尋學術造假的統計學工具,以及樂意用它們尋找造假的「學術警察」。2009年,史蒂夫·伊恩提斯(Steve Yentis)成為《麻醉》(Anaesthesia)雜誌的主編。他承認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問題已經很嚴重」。


2010年,故事迎來了關鍵的轉折。和10年前的《麻醉與鎮痛》一樣,《麻醉》雜誌發表了一篇由多位作者署名,質疑藤井研究結果的評論,並且呼籲加強論文監管,過濾虛假結果。


這篇評論是由伊恩提斯授權發表的,後來他在「謊言、致命謊言和統計」一文中寫到,這篇評論一經發出便收到了洪水般的來信,其中一位讀者說「為研究者歪曲證據基礎的事感到惋惜」,還督促麻醉學期刊的編輯要有所行動。這封信的作者是英國麻醉學家約翰·卡萊爾(John Carlisle)。


無獨有偶,此時的麻醉學領域正處於兩次大型學術不端衝擊的恢復階段。第一次衝擊來自塔夫茨大學的疼痛學專家斯科特·魯本(Scott Reuben),他在臨床實驗中數據作假,最終被判入獄。緊接著在第二年,德國的高產研究者約阿希姆·博爾特(Joachim Boldt)被揭發篡改論文,違反學術道德,近90篇論文遭撤稿。


《麻醉》發表過6篇博爾特的文章,這讓伊恩提斯有些難堪,因此當他讀到卡萊爾的來信時,他看到了機遇。他回信直言卡萊爾要有所行動並拿出證據,「我督促相關來信人對藤井的研究進行分析」。卡萊爾坦白他那時並未掌握統計學的專業技術,在麻醉學同行中也不算很出名。但是他的結論卻簡單而又令人無法忽略——藤井的數據根本不可能從真實實驗中獲得。


卡萊爾將藤井從1991~2011年間168篇符合臨床實驗「金標準」的論文,與其他調查者文章中的數據進行對比。他對比的變量包括患者試驗前的身高、血壓,以及藥物副作用出現的比例等。


通過這種手段,卡萊爾在2012年發表於《麻醉》雜誌的文章中得出結論:在藤井的一些文章中,通過其試驗得到最終研究結論的概率是10-33——一個低得可怕的數字。卡萊爾解釋道:「這些數據偏離隨機樣本的程度足以說明它們根本不可能成為證據。」換言之:如果一件事好得難以置信,數學便會告訴你,它確實是不可信的。


諷學術造假持續數十年的插畫。圖片來源:Acme Science. Aurich Lawson


卡萊爾的結論與2000年揭發藤井的觀點很像,不同的是這次受到了人們關注。在他的研究結果發表後不久,日本一項調查研究顯示,藤井所發表的212篇論文中僅有3篇的數據明顯可靠,有38篇無法定論是否造假,另外171篇則被認定完全偽造。調查最後總結道:「這相當於一個人坐在書桌前,寫了一本關於科研點子的小說。」


卡萊爾的統計分析方法不僅適用於麻醉,還還適用於人體科學研究。他說:「這個方法可以應用於任何隨機分組的研究,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礦物研究」這對於其他學術刊物來說也「相當容易」施行。


史丹福大學麻醉學家,時任《麻醉與鎮痛》主編的史蒂文·謝弗(Steven Shafer)說:「約翰·卡萊爾的基本方法已經作為一種檢測研究造假的工具開始得到推廣,儘管它還在不斷完善中。」 謝弗、伊恩提斯以及許多人都在為此努力。謝弗表示,他們的一個目標是使這個過程自動化。


謝弗表示,在2012年,他曾經親自使用卡萊爾的方法鑑別出一篇投給《麻醉與鎮痛》的論文存在造假。謝弗退稿後,又得知它被投遞給了其他期刊。他說:「同一篇論文,不同的數據!我在拒稿信中暗示了這是造假論文,論文作者看到之後又編造了新的數據。」他與編輯通知了該論文作者所在機構的負責人,對方回覆:「這些人以後不會再進行研究了。」卡萊爾的方法需要與期刊編輯合作,但許多人並不願意參與。有人認為有理由拒絕修訂論文,論文作者們則認為他們是「圍剿」的受害者。通常在允許匿名評論論文的網站上,如PubPeer.com,一篇論文出現大量批評後媒體會跟進報導,這時才會有人採取行動。


例如,因發明了致癌物檢測手段(埃姆斯測試)而聞名的布魯斯•埃姆斯(Bruce Ames),在2009年與同事共同開展了一項與卡萊爾類似的分析研究。研究對象是三篇印度科學家Palaninathan Varalakshmi團隊的論文。與卡萊爾不同,在這次調查中,三位研究者對他們進行了反擊——他們稱埃姆斯的方法「不公平」,說它是對因果關係和相關性的混用。這一次,負責Varalakshmi論文的編輯站在了Varalakshmi這一邊。在這三位科學家發表過論文的期刊中,至今仍沒有一家對他們的問題論文採取行動


遺憾的是,這才是學術造假調查的典型結果。對造假者追責困難的部分原因在於學術出版本身。伊恩提斯說,學術出版「一直依賴於人,而不是體系;同行評審過程有其自身的優劣性,而造假鑑別不是它的強項」。


出版都建立在信任之上,即使可以獲取原始數據,同行評審員通常也會匆匆略過。例如《自然》(Nature)雜誌要求作者「進行適當的統計檢驗,尤其需要說明數據是否符合統計檢驗的假設」。PLOS雜誌的執行編輯韋羅妮克•基爾默(Veronique Kiermer)認為,編輯「會將作者自證的過程作為評審的一部分,但不會系統地檢查論文涉及的全部深層數據的統計學分布。」同行評審同樣也不要求檢查全部數據統計。


2014年,《自然》出現了一起令人心痛的幹細胞論文撤稿事件(小保方晴子STAP細胞論文造假事件),小保方晴子的導師笹井芳樹隨後自殺。但雜誌依舊認為:「我們和評審者不能發現論文背後的致命問題。」《自然》在另一篇評論中提到,抓得太嚴會造成真的問題,期刊「僅僅宣布撤稿可能就會受到起訴的威脅,更別說在撤稿聲明中提到學術不端了。」



《自然》或許樂于于將繁重的監管工作留給學術機構,但伊恩提斯已吸取教訓。儘管2010年由他授權發表的評論引起了讀者對藤井善隆論文造假問題的關注,但他卻無視了評論信息。直到看到一堆信件,包括卡萊爾的信,他才行動起來。因此,直到2012年才刊出了那篇決定性的分析報告。伊恩提斯說:「如果現在評論中出現這樣的指控,我不會再放任不管。」本文來源: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學術圈、科研小助手

關注後臺回復「科研軟體」,免費下載5款科研必備軟體

相關焦點

  • 易智編譯:近些年來學術圈的論文撤稿事件
    那近些年來,學術圈又有哪些關於撤稿的大事件呢,和易智編譯一起來看下。一、賀建奎關於人類胚胎編輯的「五大道德原則」,被撤稿2018年,賀建奎對外宣布首個基因編輯嬰兒成功出生。這像一顆科研界的原子彈,立馬炸出了輿論的巨大水花。
  • 學術圈地震!浙大北航等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
    浙大北航等機構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偽造同行評議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而被「下架」論文最多的前三家機構分別是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合肥工業大學,其中常州工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同一位通訊作者甚至被撤銷7篇論文,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和合肥工業大學也分別有同一通訊作者被撤稿4篇的情況。
  • 撤稿107篇!中國被曝最大醫學論文造假案
    作者 | Alice來源 | "醫學界"微信號4月20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發布消息稱:經調查掌握確鑿證據,Springer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旗下的《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影響因子2.9)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造假論文撤稿。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學術圈地震!浙大北航等學者被國外c撤稿30餘篇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期刊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這已經不是國內學術圈在國際發表上的第一次集體出醜了。
  • 2019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1篇,1篇已撤稿
    因其網站上討論的多半是論文中捏造或是改造數據,或是有抄襲他人論文的情形,所以也被稱為打假網站。該網站指出, 在 2001 年到 2018 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 38 篇論文中至少 32 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 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 評審造假系主因
    央廣網北京4月23日消息(記者周益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裡面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療機構。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23篇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有117篇。其中,23篇標註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
  • 他騙了全世界 美國知名心臟專家31篇論文造假
    然而讓人震驚的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近日宣布,曾在這個機構任職的安韋薩有31篇論文因造假需要撤稿。這一消息震驚全球學術界。心肌上動「心機」 他騙了全世界心肌細胞是心臟泵血的動力來源。心肌細胞出問題可能導致嚴重疾病甚至死亡。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追蹤:論文審核存灰色地帶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有117篇。其中,23篇標註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  2014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約25萬篇,僅次於美國,是英國的兩倍,與14年前相比翻了5倍。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數據造假、論文高度重複,這個研究團隊有10篇論文被一次性撤回
    近日,《The Saudi Journal of Anesthesia》期刊一次性撤回了印度一個麻醉學研究團隊的10篇論文,原因是「文章的重複性很高,以及大量數據造假」。文章的通訊作者為 Anjan Das。
  • 臺灣「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遭撤稿
    臺灣學者最嚴重國際處分:「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3月3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驚爆8篇學術論文造假,並遭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
  • 浙大北航等機構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偽造同行評議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期刊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其中39篇論文的主要作者來自中國。
  • 一百多篇SCI的邢立達翻車了?撤稿被誇?「學術圈」的另類粉圈化
    導語:居然又吃到學術圈的瓜了。知名科研大佬邢立達撤回Nature世界最小恐龍論文,此前論文發表後已有多位專家質疑論文結論,認為論文中的化石並不是恐龍而是蜥蜴。高亮提示,筆者不是古生物專家,本文大部分為專家及相關專業網友觀點羅列。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中介機構扮演重要角色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中介機構扮演重要角色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楊衛指出,問題在於「同行評議涉嫌造假」——第三方中介機構在代人投稿的過程中,虛構了同行評議專家的信息,通過「幽靈」評審向期刊和出版社等審稿平臺提供編造的評審意見。 基金委進一步調查發現,28篇被撤銷的論文中,13篇與一個名為「豐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機構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 40篇論文遭撤稿,曾經的抗癌英雄要跌下神壇
    Fazlul Sarkar教授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他積極的研究各種蔬菜和香料中的天然藥物,並從中提取具有抗癌活性的成分,為腫瘤的治療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此,他曾經被譽為抗癌英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最近多篇論文遭撤稿,截止目前為止,已經撤稿40篇,曾經的抗癌英雄也已輝煌不再了。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近日,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簡稱為ERMPS)在其 24 卷上批量撤稿了 199 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