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作者涉國內知名醫院醫學院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中科協稱出版社亦有責

  該期刊出版社表示論文系假冒評審人電子郵件作假;作者涉及國內多個知名醫院和醫學院

  107篇論文如何涉假?

  同行評價

  作者將稿件投給期刊後,會送交同行評審人進行評審。評審人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會從各方面對論文的科學嚴謹性進行評估,如其使用方法、結果和論述等。然後,評審人會提供詳細的評審報告,多數情況下這是匿名的。

  評審作假

  論文提交的評審人建議中,使用了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假冒了其電子郵件地址,這讓編輯以為文章發送給了真正的評審人。在出版社與真正評審人進行調查和溝通後,確認評審人並未對論文做過評審。

  機構涉假

  不少論文作者將稿件託付第三方機構做語言編輯。出版社尚不清楚稿件作者是否知曉這些機構假冒評審人的計劃。有一定證據表明,在中國有提供所謂語言編輯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在操縱評審流程上發揮了作用。

  新京報訊 (記者李丹丹)近日,世界知名出版商施普林格的一則聲明讓中國學術界軒然大波,聲明稱撤回107篇涉及「同行評價」作假的論文,而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消息一出,引起輿論譁然,不少媒體紛紛將矛頭指向論文作者。然而施普林格出版社在回應新京報記者時表示,由於不少作者將稿件託付第三方機構做語言編輯,因此尚不清楚稿件作者是否知曉這些機構假冒評議人的行為。目前已就此事聯繫了每篇文章的通訊作者。

  出版社:已經聯繫每篇文章的通訊作者

  4月21日,施普林格出版社發布撤稿聲明,聲明指其曾經旗下的《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的107篇學術論文涉及在「同行評議」中作假。而這107篇論文均來自中國。

  如何發現了這107篇文章的「同行評價」作假?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Peter Butler)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虛假的「同行評價」等原因曾導致了2015年和2016年的論文撤稿,其中涉及了期刊Tumor Biology。此後,我們決定對相關論文進行篩查。

  彼得·巴特勒說,基於這一追加篩查,我們又查出新的虛假同行評審人。為了清除不良科學記錄,我們現開始撤銷這些受到影響的論文。此次撤稿並非是出現了新的違規情況,而是期刊Tumor Biology在2016年撤稿後進一步人工核查所發現的結果。

  他表示,我們聯繫了每篇文章的通訊作者,並請其通知其他所有作者。

  論文作者假冒評審人電子郵件

  此次107篇被撤論文涉及的問題均為在「同行評價」中作假。「同行評價」在學術論文的出版中扮演什麼的角色?彼得·巴特勒解釋,學術期刊的確切出版流程會因期刊和出版社不同而有所不同。不過,有一些出版流程在學術出版業內幾乎是統一的。

  彼得·巴特勒舉例稱,例如作者將稿件投給期刊後,會送交同行評審人進行評審。評審人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會從各方面對論文的科學嚴謹性進行評估,如其使用方法、結果和論述等。然後,評審人會提供詳細的評審報告,多數情況下這是匿名的,作者並不知道評審人是誰。

  他表示,基於評審人的反饋意見和建議,編輯再決定是否論文可以接收發表。對於有可信的學術期刊而言,同行評審是稿件被接收之前進行的科學審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時,為作者提供選擇,允許其建議同行評審人,這也是學術出版業的慣例。

  此次涉事的中國107篇文章又是如何作假的?彼得·巴特勒介紹,論文提交的評審人建議中,使用了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假冒了其電子郵件地址,這讓編輯以為文章發送給了真正的評審人。在我們與真正的評審人進行調查和溝通之後,他們確認並沒有對論文做過評審。同行評審流程是保障科研質量、誠信和可重複性的基石之一。我們撤銷這些受到影響的論文,旨在清除不良的科學記錄。

  焦點1

  論文作者是否知曉作假行為?

  來自中國的107篇論文涉假消息一出,引起輿論譁然,不少媒體紛紛將矛頭指向論文作者。

  然而彼得·巴特勒在回應新京報記者時表示,我們知道不少作者將稿件託付第三方機構做語言編輯。尚不清楚稿件作者是否知曉這些機構假冒評議人的計劃。我們已聯繫了每篇所撤論文的通訊作者本人。

  他認為,對同行評審及投稿過程做手腳的問題是全球性的。人們有發表文章的壓力,這不僅是在中國,全球範圍也如此。但在中國,有一定證據表明,提供所謂語言編輯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在操縱評審流程上發揮了作用。

  彼得·巴特勒表示,科研誠信是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十分重視的事情,他們在過去兩年也採取了重要的措施以解決相關問題。施普林格會繼續竭盡所能,協助相關工作,維護各方利益。

  他同時強調,我們發現並調查的問題文章與這一時間段內所發表文章相比,所佔比例極小。

  焦點2

  程序不正義是否屬學術作假?

  北京一知名醫院的一位醫生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也多次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目前他也擔任國際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前沿微生物學》)的審評人。

  該醫生對記者透露,醫學的專業性非常強,一篇醫學論文的價值如何評估和評議是靠同行評議來確定科研論文是否具有發表價值。如果沒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一些科研期刊是會拒稿的。

  記者了解到,在投稿後,編輯先看論文是否符合雜誌定位,再由第三方的專家進行評審。目前出現問題的論文是因作者在專家評審方面進行作假。

  上述醫生表示, 在同行評議上作假的行為是沒有學術道德的,審稿程序已經不正義了,因此可以認為是「學術作假」。

  根據施普林格公布的名單,此次撤稿風波涉及國內多個知名醫院和醫學院,如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第六人民醫院、浙江省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等。

  彼得·巴特勒說,我們撤銷這些已發表論文,是因為在我們期刊發表論文所需的同行評審流程遭到蓄意破壞。同行評審流程是保障科研質量、誠信和可重複性的基石之一。如果我們發現作者在投稿或同行評審中做了手腳,我們就無法保證其文章內容的可靠性。

  焦點3

  新出版商如何堵住作假漏洞?

  截止到2016年年底,《腫瘤生物學》是隸屬於世界知名出版商施普林格的期刊。在2015年,《腫瘤生物學》的影響因子是2.9,在213個腫瘤學期刊中排名第104。

  此前,施普林格稱出版商和編輯撤回這些論文的行為是與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的建議一致。在一次全面的調查之後,我們有強有力的理由相信,這些論文的「同行評議」被破壞了。

  目前,施普林格與該雜誌的所有者「國際腫瘤學和生物標誌學會」的合同已經停止,不再續籤。施普林格已經不再是《腫瘤生物學》雜誌的出版方。

  自今年以來,該雜誌已經由出版商SAGE負責出版事宜。

  SAGE的發言人稱,此前已經被告知《腫瘤生物學》進行的調查,也在2017年的2月知悉此次撤稿的規模。

  該發言人稱,將和作者、編輯一道審視自己政策,亦將在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的準則之下,時常分享在操作中細則。這包括將為論文作者建議或推薦審稿人以及嚴格要求使用機構郵箱。

  - 回應

  中科協 出版社審核不嚴也有責任

  在施普林格對外發布聲明的前兩天,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春法在北京會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雙方就撤稿事件進行交流。

  中科協對外發布的消息稱,王春法指出,論文因虛假同行評審問題被撤,應該以適當方式讓公眾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體的責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確實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發生後,出版集團沒有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出版集團和期刊編輯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理應對此承擔責任。

  王春法希望出版集團能夠儘快完善內控機制,加強對期刊的管理,把問題論文處理在發表之前,而不是發表之後一撤了之,同時高度警惕以經濟利益為目的、與「第三方」機構有勾結的「掠奪性期刊」。

  對此,施普林格大中華區負責人回應稱,撤稿事件是全球性問題,不是只針對中國作者的論文,其他國家作者的論文也存在因虛假同行評審等原因被撤稿的問題。出版集團在調查中了解到不少作者是通過「第三方」中介投稿,「第三方」中介對虛假同行評審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相關焦點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漫畫圖原標題: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董瑞豐近日,曾隸屬著名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腫瘤生物學》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為此,「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進行了調查。焦點一: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治學術造假還得靠「國際醜聞」?
    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有125家之多,這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同行評議,是國際上保障論文質量和評估科研水準的通行手段,在期刊編輯與職稱評審中都有使用,並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國內也在被越來越多的期刊與機構使用。這次這麼多人用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提供假冒的電郵地址,進行利於自身論文發表的行為,也是種學術造假。
  • SCI 107篇文章造假被撤 全部來自中國!
    4 月 20 日,著名出版商 springer 旗下沉寂數月的 Tumor Biology (影響因子 2.926)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 107 篇文章,他們絕大多數都被證實同行評議造假,而且都來自中國!
  • 107篇論文被撤 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原標題:107篇論文被撤,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大規模撤稿、中國作者、同行評議過程造假、第三方機構操縱,由這些關鍵詞構成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團4月20日的聲明,除了一次性撤銷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論文這個創紀錄的數字,並無新意。
  • 美知名出版機構撤銷41篇涉造假中國醫界學術論文
    南都訊 記者劉素楠 近日,美國知名學術出版機構BioMedCentral(簡稱BMC)撤銷了43篇偽造同行評審的學術論文,其中41篇出自中國作者之手,作者單位涉及38家國內知名醫科院校及三甲醫院。而且偽造的模式如出一轍:論文作者之間並無任何明顯關聯,但他們推薦的評審員卻是相似的。這意味著,在這種造假的背後,可能有一個第三方組織在進行系統性的操作。「這並非中國的問題」這得到B M C的重視,他們聯合美國出版倫理委員會及其他出版機構對此進行調查。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他騙了全世界 美國知名心臟專家31篇論文造假
    然而讓人震驚的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近日宣布,曾在這個機構任職的安韋薩有31篇論文因造假需要撤稿。這一消息震驚全球學術界。心肌上動「心機」 他騙了全世界心肌細胞是心臟泵血的動力來源。心肌細胞出問題可能導致嚴重疾病甚至死亡。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
    近日,199篇中國學者論文遭遇一國際期刊「撤稿」,將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論文造假問題再度推至風口浪尖。這一醫藥領域的SCI期刊為《歐洲醫學與藥理學評論》(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 評審造假系主因
    央廣網北京4月23日消息(記者周益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裡面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療機構。
  • 524名醫生被曝學術造假 有"槍手"開始放棄SCI業務
    近日,全球知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出版社宣布撤掉《腫瘤生物學》雜誌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論文。據統計,被撤稿的107篇論文作者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牽涉524名醫生以及4個國外研究機構。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醫生學術造假第一次被公之於眾。早在2015年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便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來自中國的9篇論文。
  • 撤稿107篇!中國被曝最大醫學論文造假案
    作者 | Alice來源 | "醫學界"微信號4月20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發布消息稱:經調查掌握確鑿證據,Springer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旗下的《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影響因子2.9)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造假論文撤稿。
  • 論文造假生意依舊 中國亟需打造自己的SCI
    107篇中國作者的論文涉嫌造假,近日,被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下稱斯普林格)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雜誌宣布撤回。該事件引發了中國科學界和輿論的高度關注。這並非第一次出現論文造假被曝光的情形,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亦全部來自中國大陸。雖然,輿論高度關注,然而造假仍在繼續。
  • 國內多篇醫學論文被指涉假 涉事醫院稱正核實調查
    美國知名論文抄襲監察網站PlagiarismWatch  新京報訊 (記者戴軒)近日,國外一家知名論文抄襲監察網站發表報告稱,中國多篇醫學論文涉嫌抄襲,並推斷有論文代寫公司與部分SCI(科學引文索引)雜誌勾結,通過發表造假論文牟利。國內一家涉事醫院回應稱,已獲知此事,正在核實調查。
  •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 有外國雜誌靠中國投稿費養活
    僅7個月,百餘篇來自中國的國際論文先後被期刊、出版社撤下。這一反常現象引起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機構關注。  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 國內論文造假又出新方式:偽造一個外國人通訊作者,堪比懸疑小說情節!
    我們之前也和大家分享過很多論文造假的新聞,比如論文涉嫌造假9篇被撤,通訊作者回應:原始數據被洪水衝走了……其中目前比較常見的是圖片造假,還有就是同行評議作假(很多SCI期刊都會讓作者自行填寫推薦審稿人的信息和郵箱,通過杜撰一個假的郵箱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 24 篇論文造假,本人回應:基本排除惡意...
    作者 | 蔣寶尚編輯 | 叢末學術造假年年有,不知為啥今年特別多,而且大多還集中在醫學生物等以實驗為主的學科。例如,5月份,跨國論文打假王lisabeth Bik揭露出的:8篇文章,不同作者,不同醫院,不同癌症種類,不同蛋白表達,愣是完全一樣的結果,竟然發了8篇論文。
  • 論文工廠!162篇文章被撤!這本3分期刊竟讓中國學術界全面淪陷?
    其次,ERMPS雜誌近期又撤稿了162篇國人學者的文章(199篇中重複37篇),這也是繼2017年Tumor Biology雜誌撤稿107篇以來,最大的一次國人文章撤稿。撤稿文章的作者所屬單位,幾乎遍布全國各個省份,具體有: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安徽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大連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大連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陝西省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院
  • 醫生發論文惹的禍
    107篇論文被撤 作者訴苦:保姆把孩子賣了         從2010年起,某知名醫院醫師林誠(應受訪者要求化名)就開始了投稿的「長徵路」。但是一直到2013年,他的論文還是因為語言不過關被拒稿了。終於,著急申請項目的他,最終還是被遊走在各個醫院的第三方機構業務員吸引住了。
  • 清華醫學院院長董晨被質疑24篇論文造假
    圖/清華大學醫學院官網)本刊記者/李想俁自5月起,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上陸續有人匿名發帖,質疑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董晨的20多篇論文存在一圖多用和重複使用等問題。截至發稿時,PubPeer網站上能檢索到有上述被質疑圖像異常、作者署名包括董晨的論文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