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7個月,百餘篇來自中國的國際論文先後被期刊、出版社撤下。這一反常現象引起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機構關注。
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隨著調查,一條代寫、代投、偽造同行評審的國際論文「一條龍」服務灰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調查 「潤色」成幌子 花錢可發國際期刊
百餘篇中國論文遭撤稿,出版方給出的理由是「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
同行評議是學術刊物普遍採取的論文評審制度。一般由出版方邀請論文所涉領域的專家評價論文質量,提出評審修改意見。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是否刊發。
中國科協副主席、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委會主任黃伯雲院士告訴記者,調查發現第三方機構提供虛假的評審專家信息。比如用自己註冊的郵箱地址冒充專家郵箱,評審時論文實際上是返回到投稿者手裡。投稿人冒充評審人將正面評價發至出版方,從而達到操縱評審的目的。
深入調查發現,虛假同行評議只是這其中的「冰山一角」。調查人員告訴記者,這幾批被撤論文中,有少數作者與第三方機構籤署了一「明」一「暗」兩個合同:「明」合同是指為論文進行語言潤色服務,而「暗」的就是成果轉移合同。論文直接由第三方代寫,完成後再轉移給買家,論文買賣的本質十分明顯。
調查顯示,這些提供國際論文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多以「語言公司」的面目在網絡上出現。表面上,他們是為英文水平不高的科研人員進行論文潤色,實際上卻提供從虛假同行評議、代投到代筆的「一條龍」服務。這些機構網羅了不少同時具備專業知識和英語水平的「海歸」充當「槍手」,根據服務項目的不同向顧客索取幾千到數萬元的費用。
除了「守株待兔」,第三方機構還會根據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提供的作者信息情況主動出擊,給「具有國際論文潛力」的論文作者發郵件,尋找潛在客戶。
記者在調查結果中看到,論文被撤作者中有一位南京女醫生,她癌症手術經驗豐富,也積累了大量臨床數據。由於評職稱對國際論文數量有要求,這位醫生屢次向國際期刊投稿,卻因為英語水平不行和缺乏同行評議頻頻被退。於是她從淘寶上找了個第三方機構對論文進行潤色,隨後這家機構還為她提供了虛假的同行評議和代投服務。果然,論文發表在業內知名期刊《Diagnostic Pathology》(《診斷病理》)上。
「調查表明,被撤論文中絕大多數作者均不同程度存在學術不端。其中大多存在通過第三方代潤色、代投、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信息等行為,少數根本沒有實驗數據,直接是由第三方代寫。」黃伯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