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2020-10-10 今日科學

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因圖片錯誤問題被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撤稿。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

在撤稿聲明中,作者解釋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原因與實驗室搬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據交接不暢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論文作者「堅持低溫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實驗設計、理論計算、主要數據和分析」。這意味著,他們認為這些圖片的「意外錯誤」並不影響實驗方法和結論,但仍選擇了撤稿。

撤稿事件回顧

7月10日,Science刊發了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這是我國科學家在能源領域取得的一項重要的原創性成果。

當時,該成果在國內被廣泛報導。

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是解決目前燃料電池應用的關鍵挑戰。不過,科學家始終未能找到成熟的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

上述研究研發了一種新的高電導率電解質材料(NaxCoO2 / CeO2複合材料),並利用半導體異質界面場誘導金屬態,把電解質材料電導率提升了3個數量級。

中國地質大學官網的報導稱,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為優良質子傳輸材料和應用提供了創新思路,為質子限域傳輸提供了科學方法」。

然而,8月10日,論文刊發僅一個月後,學術打假專家 Elisabeth Bik就在Pubpeer上對該論文圖片發出質疑。緊接著,有不少網友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質疑焦點集中在兩張附件圖片上。

圖 S9b 與 2018年發表的論文「The composite electrolyte with an insulation

Sm2O3 and semiconductor NiO for advanced fuel cells」中圖8高度相似。

圖 S10,與2017年發表的論文「Enhanced ionic conductivity of yttria-stabilized ZrO2 with natural CuFe-oxide mineral heterogeneous composite for low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中圖8b十分相似。

而3篇文章的通訊作者都有朱斌。

還有網友指出,這3篇文章雖主題相同,但實驗中使用了3種不同的物質材料,之間並沒有關聯,因此對這3種不同材料的實驗曲線重合表示質疑。

9 月 4 日,Science刊登了一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其公開表明,有兩個獨立的消息源向期刊指出,該論文 S9B 和 S10 兩張圖與此前朱斌擔任通訊作者的另外兩篇論文中的數據相似,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Science編輯部將等待作者單位的調查結果。

在收到已發表論文的投訴或質疑後,編輯部首先會啟動內部審查,得出初步結論,確定指控證據是否合理,然後將指控內容和內審結果通知通訊作者團隊。在這份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公布的同時,意味著作者單位已經啟動了內部調查。

一般來說,調查覆核限期為3個月。

10月9日,該論文正式撤稿!

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承認,兩張圖片均存在「意外錯誤」。圖S10是學生在數據傳遞過程中發生錯誤;圖S9b,則是因為兩組數據在同一時間段測得,數據具有相似性,且誤存在同一文件夾中,所以畫圖時錯誤地包含了2018年論文的數據。

作者進一步表示,這些錯誤與實驗室搬遷、人員變動以及疫情期間數據交接不暢有關。

一點疑問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國內某學術期刊編輯葉晴(化名)對這一撤稿事件提出了一些疑問。

「從撤稿聲明看出,作者承認了這兩張圖片存在重複使用數據的事實。同樣的數據表示不同的實驗條件顯然是不對的。」但葉晴認為,如果按照作者的字面解釋,似乎並不存在主觀故意。

葉晴說,有的期刊編輯部會將圖像學術不端行為分成三個等級:

第一等,圖片存在修飾或錯誤,但作者能提供源數據的支持,並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第二等,數據「美化」和未明確說明的修改,導致結論的改變,但能提供源數據或新數據;

第三等,對圖像進行數位化操縱處理(拼接、拷貝、插入和選擇性刪除),且無法解釋,沒有源數據。

「審稿階段,如果編輯發現第一種情況,是允許修訂的。上升到第二甚至第三種情況,性質比較惡劣,是要拒稿的。」

對於被Science撤稿的上述文章,葉晴認為,聲明解釋的錯誤行為更接近第一種情況。

尤其是作者提到,「我們重複實驗以複製數據,發現兩個NaxCoO2/ CeO2(x <0.6)電池,其在520℃時的輸出高於550 mW /cm2,與圖S9中的數據一致」。

而且,他們「堅持低溫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實驗設計、理論計算、主要數據和分析」。

這也意味著,作者認為這些圖片的「意外錯誤」並不影響實驗設計和結論。

葉晴還提到,這兩張問題圖片出在附件,通常有些附件信息並不是核心信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補充閱讀。

「鑑於這種情況,雜誌和作者並沒有選擇勘誤,而是直接撤稿,這一做法看上去是有些嚴厲的。」葉晴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圖片問題上,編輯部沒有統一的處理標準,大刊的標準也許更為嚴格。

不過,撤稿也意味著這一調查就此結束。而這份聲明背後是否另有隱情,外界不得而知。

10月9日,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的宋懷兵在給《中國科學報》的回覆中表示,具體工作請聯繫朱斌。不過,截至發稿時,朱斌並未就記者的詢問作出回應。

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距中國學者被另一頂刊Nature撤稿尚不足3個月。這也再次提醒科研人員,論文(圖片)錯誤無小事,做科研要時時如履薄冰。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作者 | 胡珉琦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朱斌連續5年(2014-至今)進入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Elsevier能源類),在材料和能源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300多篇、引用7500多次,H-因子46。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
  • 被疑學術不端,中國Science論文可能首次被撤?| 一周動態
    整理 | 李言聚 焦被疑學術不端,中國Science論文可能首次被撤?當地時間9月4日,Science網站刊登一則「編輯部關切」說明,表示有兩個獨立的消息源向期刊指出,一篇由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兩封郵件稱,這篇論文中的2個圖表是同一通訊作者朱斌之前在兩篇不同的已發表論文中所用圖表的修改版本。這篇被質疑的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於7月10日發表在Science網站。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31篇文章被撤,中國學者被指學術不端,網友:該罰!
    學術腐敗始終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情,然而近日,一則國內學者因涉嫌抄襲而導致文章被撤的新聞出現在大眾視野,一時間,群眾譁然。據了解,相關報刊、雜誌在2020年4月,撤回了中國學者31篇文章,涉及數十家高校、單位及公司。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Nature、Science首次撤稿的紀錄。 事實上,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是被撤論文「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吳豔是論文的共同一作,宋懷兵副教授是共同通訊作者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撤稿,歷史首次
    兩個月前(7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東南大學朱斌教授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1)的論文。
  • Science昨日首次撤稿中國學界論文
    該論文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東南大學的研究團隊。這是中國學術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距離2020年7月22日中國學界第一次被《Nature》撤稿(文章出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時間不到三個月。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新聞—科學網
    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 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2005年發表於CHEST期刊、題為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10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150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2500次。 一項研究分析了238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
  •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 有外國雜誌靠中國投稿費養活
    僅7個月,百餘篇來自中國的國際論文先後被期刊、出版社撤下。這一反常現象引起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機構關注。  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漫畫圖原標題: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董瑞豐近日,曾隸屬著名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腫瘤生物學》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為此,「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進行了調查。焦點一: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被質疑「造假」,期刊發函重點關注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
  •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治學術造假還得靠「國際醜聞」?
    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有125家之多,這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同行評議,是國際上保障論文質量和評估科研水準的通行手段,在期刊編輯與職稱評審中都有使用,並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國內也在被越來越多的期刊與機構使用。這次這麼多人用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提供假冒的電郵地址,進行利於自身論文發表的行為,也是種學術造假。
  • 真要成為中國首篇被Science撤稿論文?NS要集齊了!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作者涉國內知名醫院醫學院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中科協稱出版社亦有責   該期刊出版社表示論文系假冒評審人電子郵件作假;作者涉及國內多個知名醫院和醫學院  107篇論文如何涉假?  同行評價  作者將稿件投給期刊後,會送交同行評審人進行評審。
  • 【法官說法】論文抄襲曝光 博士學位被撤
    【法官說法】論文抄襲曝光 博士學位被撤 2020-07-29 1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大教授論文被撤 涉及抄襲一稿多投等問題
    原題:南大教授論文「蒸發」:數據刪得掉,學術臉面撿不回科學精神論場寫論文也好,寫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課,老師都會講: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經不在了,你的名字連著你曾經寫過的文章還留在報紙上、雜誌上、書上。
  • SCI 107篇文章造假被撤 全部來自中國!
    根據論文撤稿監測網站 retraction watch 的報導,Tumor Biology 經過去年一年的調查得出 107 篇文章同行評議造假,它們大部分都是通過「真評審專家假郵箱」的方式,瞞天過海逃過評審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