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彩嫻、蔣寶尚
編輯 | 青暮
今天,Science正式發文,撤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宋懷兵及東南大學朱斌共同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
在撤稿聲明中,作者稱:當時武漢被「封城」,該論文的作者與準備補充材料(包括圖片)的人員被迫分開在不同的城市與地區,無法接觸到實驗室的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從而導致通信錯誤。
也就是說,新冠被歸為「數據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是由中國學者發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讓我們來捋一捋事件的發展經過:
2020年7月10日,宋懷兵及朱斌共同在Science上發表題為「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提出,通過NaxCoO2 / CeO2半導體異質結構設計增強質子導體,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對質子傳輸機制的深入了解,還可能改善其他能源應用中的離子傳輸。
2020年8月,該文章在PubPeer(一個科研打假網站)上遭到質疑,理由是:該論文所包含的多張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內所含圖片高度相似。
而質疑論文存在「學術不端」問題的,正是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Elisabeth M Bik,此前曾利用圖片檢測技術質疑超過400篇科研論文。
2020年9月4日,Science對該論文的質疑正式作出回應:「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根據以往經驗,收到「編輯重點關注」的論文,撤稿率幾乎達到100%。
2020年10月9日,該文章被撤回。
這是繼今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被Nature撤稿後發生的又一起學術「事故」,中國地質大學也因此創下了中國科研論文被Nature、Science首次撤稿的紀錄。
1
Science為什麼撤稿?
事實上,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是被撤論文「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吳豔是論文的共同一作,宋懷兵副教授是共同通訊作者。
這項研究發表後,東南大學與中國地質大學的官網上均有公布。根據兩個學校的官方報導,這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東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多方面的資金支持。
根據Elisabeth等人的分析,該論文存在「灌水」嫌疑,原因是:論文內所包含的多張佐證圖片與先前已發表的文章裡所使用的圖片高度相似。
圖片示例1:
如上圖所示,左圖是論文中的圖S10,右圖是2017年Rong Xu等人發表的論文「Enhanced ionic conductivity of yttria-stabilized ZrO2 with natural CuFe-oxide mineral heterogeneous composite for low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中的圖8b。
紅色框顯示兩個圖形之間看起來相似的區域。黃色標記是原始圖形的一部分。這兩張照片似乎顯示了不同的合成。
圖片重合示意圖
質疑者提出疑問:這兩張圖片講的是不一樣的組合,為什麼顯示同樣的結構?
而經在ScienceDirect上查詢,上文右圖的2017年論文的作者Rong Xu當時所屬單位備註正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圖片示例2:
如上圖所示,左圖是該論文中的圖S9b,右圖是2018年發表的論文「The composite electrolyte with an insulation Sm2O3 and semiconductor NiO for advanced fuel cells」的圖8。對比後發現,S9b中多出了一條「430℃」的曲線,其餘曲線看起來都非常相似。
在PubPeer上,質疑者還將兩張圖片進行了x軸、y軸的對照重合,發現兩張圖片幾乎「完美重疊」:
x軸重疊
y軸重疊
經發現,上文右圖的2018年論文作者Liang Liu也是左圖Science這篇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2018年發表論文時,Liang Liu的單位備註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no-Geo Material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此外,還有讀者(Sylvain Bernes)提出,雖然這三篇論文都是圍繞「用於燃料電池的新型固體電解質」(new solid electrolytes for fuel cells),但三項研究所使用的電解質是不同的。因此他對這三種不同材料的實驗曲線重合表示質疑。
緊跟質疑浪潮之後的,是Science上的作者正式撤稿聲明,聲明承認論文中的圖S10與圖S9B確實有誤:圖S10是一張結構示意圖,圖S9B是copy了2018年論文的圖片。生成這兩張圖的數據的測試是在同一個時間段內進行的。由於SN-120的IV-IP測量值與NaxCoO2 / CeO2(x = 0.55)測量值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這些數據被錯誤地保存在了同一個文件夾中,圖S9B也錯誤地涵蓋了2018年論文的數據。
這些錯誤與他們的實驗室位置和人員變動有關。在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之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的所有實驗室都被要求搬遷至30公裡外的新校區。在這期間,保管數據的學生(也是論文作者之一)Liang Liu畢業,當時暫時沒有找到接替Liu來保管數據的學生。而Science這篇論文在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期間完成定稿,當時武漢被「封城」,該論文的作者與準備補充材料(包括圖片)的人員被迫分開在不同的城市與地區,無法接觸到實驗室的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從而導致通信錯誤。
2
Nature撤稿,系中國學者首次
從Science這種國際頂刊撤稿並不是今年首次,因為在7月2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撤回了Nature文章,拉開了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的「帷幕」。
Nature的那篇稿子,是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在2020年3月11日發表的,題目為「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論文描述了一個保存得非常好並且小巧的鳥狀頭骨,邢立達等人在論文中稱:該物種似乎代表了中生代時代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可與規模最小的活蜂「蜂鳥」(Mellisuga helenae)匹敵。
這項有趣的發現,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還被選為封面論文。據BioWorld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僅有15篇論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這一篇)。
Nature封面
文章發布僅8日,在2020年3月19日,對「史上最小恐龍」提出質疑的6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註:根據《自然》雜誌投稿規則,評論文章須徵得原文作者特別是通訊作者的同意)。
質疑文章稱:這篇Nature封面論文的作者卻在缺少可靠證據的情況下,將一件擁有大量蜥蜴鑑定特徵的琥珀頭骨武斷地鑑定為恐龍/鳥,導致論文的整個證據鏈斷裂,隨之演繹出的重要性和科學意義便無從談起了。
如果質疑成立,這篇論文將是古生物學史上最大的烏龍事件之一。隨後,在7月份,論文作者表示,該Nature論文中對於 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的描述是準確的,但是一個新的未發表的標本並不支持論文中對於該「恐龍」在系統發育中的位置的假設。
翻譯一下:論文作者承認了該琥珀中的標本並非鳥類,也就不是「史上最小恐龍」了。
3
因造假而撤稿,作者學術生涯的災難
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中國地質大學被撤了一篇nature+一篇science,這放到全球科研機構來說,也是極為罕見的。
在知乎上,網友也針對此事發表了看法,網友@Kushala Daora稱,期刊並不會頻繁撤稿,因為這會降低期刊的聲譽。對於小的錯誤,且不涉及造假的情況,期刊通常會發表勘誤來對錯誤進行糾正。
而如果是學術爭論的話,可以發表經過同行評審的comments進行討論。論文只有在錯誤嚴重到讓人質疑研究的有效性時才會撤稿。通常,撤稿的文章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有明確證據顯示研究發現不可靠。
存在學術道德的問題,比如存在造假,侵佔他人學術成果等現象的論文。
因此,Nature和Science的撤稿舉措可謂影響巨大,一方面的影響在於本人,一方面在於國家學術形象。對於國家而言,中國學者因為這種頂級期刊因為學術造假而撤稿,自然抹黑國家形象。
而對於個人,一位中國地質大學的匿名用戶也對Science的撤稿行為做出了「預測」:
作為地大學生表示,宋懷兵和吳豔基本沒了。這是驚天的醜聞,這個比邢立達的事情更惡劣,邢立達尚且可以以證據不明且不合理為理由進行狡辯,但是宋和吳基本上鐵定的造假無疑了。
這篇論文對於中國地質大學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這次撤稿將是中國歷史第一篇撤稿的Science論文,嚴重的影響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學術聲譽。
無論是「操作性」失誤,還是「主觀」造假,最終的後果都是要由論文作者本人承擔。所以,建議大家誠信做學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參考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179.1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3057416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179.1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B4C761167701BD73360EFEDC38FE0C
NeurIPS 2020論文接收列表已出,歡迎大家投稿讓更多的人了解你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