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查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在Science雜誌發出「編輯關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一個月後,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昨日宣布撤稿——
撤回7月10日在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
這也是中國科研團隊第一次被Science撤稿。
撤稿時間距離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提出質疑僅兩個月。
這篇被撤回的論文通訊作者是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的朱斌教授,以及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宋懷兵副研究員,第一作者為該院的吳豔副教授。
在撤稿函中,該團隊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論文中圖片使用錯誤乃是因疫情下的溝通不暢導致。論文於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完成定稿,在此期間恰逢武漢封城,作者只能在不同城市之間溝通。
三個月前,朱斌、宋懷兵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燃料電池固態電解質的論文。
之後不久,專業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Bik就在Pubpeer上集中對論文的S10和S9b兩張實驗圖表提出質疑。
Elisabeth Bik認為,這篇發表於Science的論文實驗圖片,與之前發表在IJHE上的兩篇論文高度相似。
另一位讀者Sylvain Bernès指出,這三篇論文分別研究的是不同材料,實驗結果幾乎相同的可能性很低。
9月4日,Science發布「編輯關切」的聲明,要求作者向讀者披露具體的情況,並等待作者機構的調查澄清。
對於S10圖片的問題,該團隊解釋道:
實驗圖像先前已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但是計算機數據從一個學生傳輸到另一個學生時,發生了錯誤。
而對於S9b圖片的問題,該團隊表示是繪製圖片時「張冠李戴」。
原因是圖S9b與IJHE 2018年論文中圖8B的數據測試是在同一時間段內進行的,而是實驗數據具有相似性,因此這些數據被錯誤地保存在同一文件夾中,最終繪製成圖,導致S9B錯誤地包含了2018年論文中的數據。
後來,團隊重複實驗來復現數據,發現兩個NaxCoO2/CeO2(x <0.6)電池的新輸出在520°C時高於550 mW cm-2,與圖S9中的數據一致。
至於為何會造成這些錯誤,團隊稱,與最近的地點和人員變動有關。
在2019年6月9月,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的所有實驗室,搬到了30公裡外的新校區。在同一時間,作者L. Liu畢業,暫時中斷了向繼任者的數據傳輸。
論文手稿於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完成定稿,當時武漢市因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而封鎖。所有準備手稿和補充材料數據的作者在不同的城市和國家被隔離開來,而無法使用實驗室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從而導致通信錯誤。
最後,團隊在撤稿函中表示:
我們對補充材料中的意外錯誤承擔全部責任。我們堅持低溫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實驗設計、理論計算、主要數據和分析。但是,鑑於補充材料中的錯誤,我們決定撤回該報告。
除朱斌、M.Huang、M.Akbar和JS Kim以外的所有作者均同意撤稿。
尷尬的是,三個月前,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團隊的Nature封面論文也被撤稿,成為中國學術界首篇被Nature撤稿的論文。
該論文稱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恐龍」,但是遭到國內古生物學者聯名質疑,認為這篇文章發現的不過是一種蜥蜴而非恐龍。
7月22日,該文章被Nature撤回。
撤稿函原文: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179.1
原論文: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0/184
Pubpeer質疑: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B4C761167701BD73360EFEDC38FE0C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籤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