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科學》論文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的數據混亂」

2020-10-10 生物探索

本文節選自「科研圈」微信公眾號。

圖片來源:Science網站

10 月 9 日,《科學》(Science)撤回了7月發表的一篇題為「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論文。該論文來自一組中國學者,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一個多月前,《科學》雜誌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表示論文可能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

論文作者在撤稿聲明中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出現問題的圖片曾作為示意圖被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因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根據「撤稿觀察」網站(RetractionWatch)的報導,通訊作者之一的朱斌通過郵件向撤稿觀察表示,包括他本人在內的部分作者不同意撤稿,理由是雖然存在錯誤,但文章本身具備獨立性、真實性和可重複性;而且《科學》有時允許作者對有問題的文章進行勘誤,而非直接撤稿

據悉,該問題首先被方舟子發布在個人博客上,而後引起了「學術打假」學者Elisabeth Bik的關注。Bik認為,從論文數據在PubPeer上被質疑到《科學》撤稿僅用時 57 天,這是一個非常迅速的處理。論文作者因疫情隔離而導致的數據混亂的理由雖然合理,但這個錯誤使人對研究的有效性產生懷疑,因此撤稿是一個合理的決定。她希望「這些錯誤能鼓勵研究者更好地記錄實驗室筆記和文件名」,也希望「雜誌能考慮允許作者重新提交他們修訂後的工作」。

End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撤稿!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10 月 9 日,《科學》(Science)撤回了7月發表的一篇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的論文。該論文來自一組中國學者,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
  • 中國地大Science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10 月 9 日,《科學》(Science)撤回了7月發表的一篇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的論文。該論文來自一組中國學者,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
  • 中國學者撤回頂級論文,稱因新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這也成為了中國第一篇被撤回的 Science 論文。>意外錯誤」:出現問題的圖片曾作為示意圖被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因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包括他本人在內的部分作者不同意撤稿,理由是雖然存在錯誤,但文章本身具備獨立性、真實性和可重複性
  • 中國地質大學Science被撤,稱因新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2020年10月9日,Science 雜誌正式撤回了該論文。這也成為了中國第一篇被撤回的 Science論文。「意外錯誤」:出現問題的圖片曾作為示意圖被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因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1)論文中的Fig S10存在著錯誤,原因:學生在數據傳遞過程中發生錯誤。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撤稿,歷史首次
    該文章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 Science 文章。9月4日,Science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3),即編輯重點關注,表示論文可能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4)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作者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因為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一個多月前,《科學》雜誌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表示論文可能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首被撤稿 舉報者:可以重做研究再提交
    10月9日,因兩處「圖片意外錯誤」,由中國學者撰寫的一篇題為「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論文被Science《科學》期刊撤稿。
  • 被 Science 撤稿,團隊稱因疫情溝通不暢導致數據誤用
    ,以及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宋懷兵副教授,第一作者為該院的吳豔副教授。在撤稿函中,該團隊給出了這樣的解釋:論文中圖片使用錯誤乃是因疫情下的溝通不暢導致原因是圖 S9b 與 IJHE 2018 年論文中圖 8B 的數據測試是在同一時間段內進行的,而且實驗數據具有相似性,因此這些數據被錯誤地保存在同一文件夾中,最終繪製成圖,導致 S9B 錯誤地包含了 2018 年論文中的數據。
  • Science昨日首次撤稿中國學界論文
    該論文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東南大學的研究團隊。這是中國學術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距離2020年7月22日中國學界第一次被《Nature》撤稿(文章出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時間不到三個月。
  • 中國SCI論文撤稿數量為世界榜首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中國學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團隊稱疫情溝通不暢導致錯誤
    ,以及中國地質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宋懷兵副研究員,第一作者為該院的吳豔副教授。論文中圖片使用錯誤乃是因疫情下的溝通不暢導致。原因是圖S9b與IJHE 2018年論文中圖8B的數據測試是在同一時間段內進行的,而是實驗數據具有相似性,因此這些數據被錯誤地保存在同一文件夾中,最終繪製成圖,導致S9B錯誤地包含了2018年論文中的數據。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創歷史最高
    日世界各國撤稿論文總計 1143 篇,而最新的中國論文撤稿量已經高達 34%,且數據還在增加中!325 篇通過網站 Retraction Watch 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 2012 年至 2020 年 7 月,8 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 2938 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新高
    :37篇2020年1月-7月30日世界各國撤稿論文總計1143篇,而今年最新數據中國論文撤稿量已經高達34%,並且數據還在不斷增加!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199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近日,據公眾號「艾普蕾 iplagiarism」爆料,期刊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在其 24 卷批量撤稿了 199 篇中國學者的論文。筆者吃驚之餘,在期刊官網進行了查詢,發現確有其事,洋洋灑灑十幾頁都是撤稿的信息。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需引發關注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撤稿信息 | 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學者論文因「錯誤」撤稿
    2020年1月27日,《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2018 IF=3.574)發布撤稿通知,署名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學者於2018年7月發表在該刊的一篇論文《Diagnosis labeling with disease-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mining》撤稿,該論文第一作者Jun Guo(英譯:郭軍),通訊作者為
  • 199 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199 篇中國學者的論文。撤稿理由五花八門具體到本次事件,199 篇論文因何原因撤稿,無疑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儘管被撤稿論文都帶著一個「withdrawn」的標籤,但是其實大部分被撤稿論文應該被打上「retraction」的標籤。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因圖片錯誤問題被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撤稿。
  •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2016年5月2日,40歲出頭的韓春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轟動國內學界。二本院校、講師身份為他蒙上一層「勵志色彩」。但一鳴驚人的他很快陷入「學術造假」的爭議——對於講求實證精神的現代科學,實驗數據無法重複必將面對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