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撤稿!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2020-10-10 材料material

10 月 9 日,《科學》(Science)撤回了7月發表的一篇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的論文。該論文來自一組中國學者,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



一個多月前,《科學》雜誌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表示該論文發表後,期刊先後收到了兩封郵件,指出該論文 S9B 和 S10 兩張圖與此前朱斌擔任通訊作者的另外兩篇論文中的數據相似,可能存在篡改。此外,學術打假專家 Elisabeth Bik 也在 PubPeer 上指出了同樣的問題。


PubPeer 貼出了該 Science 論文的問題數據圖(左),與此前發表的另外兩篇論文中的數據圖(右)高度相似。


論文作者在撤稿聲明中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出現問題的圖片曾作為示意圖被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因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根據「撤稿觀察」的報導,通訊作者之一的朱斌通過郵件表示,包括他本人在內的部分作者不同意撤稿,理由是雖然存在錯誤,但文章本身具備獨立性、真實性和可重複性;而且《科學》有時允許作者對有問題的文章進行勘誤,而非直接撤稿。


「學術打假」學者Elisabeth Bik認為,論文作者因疫情隔離而導致的數據混亂的理由雖然合理,但這個錯誤使人對研究的有效性產生懷疑,因此撤稿是一個合理的決定。她希望「這些錯誤能鼓勵研究者更好地記錄實驗室筆記和文件名」,也希望「雜誌能考慮允許作者重新提交他們修訂後的工作」。


以下是撤稿聲明全文:


Th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SM) for our Report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1) contained mistakes. Fig. S10 was incorrect. The image had been previously saved in an experimental database. The figure should have shown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This mistake occurred when computer data was transferred from one student to another. Fig. S9B also raised questions. The image appears to be a copy of figure 8B in a 2018 paper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 The tests producing the data for these two figures were perform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time. Because of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IV-IP measurements of SN-120 and the NaxCoO2/CeO2 (x = 0.55) measurements, these data were wrongly saved in the same folder. Therefore, the final plotted fig. S9B in Science erroneously contains data from the figure in the 2018 paper. We repeated the experiment to replicate the data and found that the new outputs of two NaxCoO2/CeO2 (x < 0.6) cells are above 550 mW cm−2 at 520°C, consistent with the data in fig. S9.


These mistakes were related to recent location and personnel changes. Between June and September 2019, all laboratories of the Faculty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stry, including ours, had to move to a new campus 30 km away. During the same time, author L. Liu graduated, but the ordinary data transfer to successors was temporarily discontinued. The manuscript was finalized between mid-December 2019 and March 2020, during the unprecedented lockdown of the city of Wuhan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ll authors who prepared the main manuscript and SM data were isolated in different cities and countries, without access to lab computers or database resources, which led to miscommunications.


We take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al mistakes in the SM. We stand by our experimental design,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main data, and analysis of low-temperature proton ceramic fuel cells. However, given the mistakes in the SM, we have decided to retract the Report. All authors except for B. Zhu, M. Huang, M. Akbar, and J. S. Kim approved this Retraction.


本文綜合自「科學網、RetractionWatch, Science」。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的數據混亂」
    該論文來自一組中國學者,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一個多月前,《科學》雜誌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表示論文可能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
  • 中國學者撤回頂級論文,稱因新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這也成為了中國第一篇被撤回的 Science 論文。,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認為,從論文數據在 PubPeer 上被質疑到撤稿僅用時 57 天,這是一個非常迅速的處理
  • 中國地大Science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10 月 9 日,《科學》(Science)撤回了7月發表的一篇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的論文。該論文來自一組中國學者,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
  • 中國地質大學Science被撤,稱因新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2020年10月9日,Science 雜誌正式撤回了該論文。這也成為了中國第一篇被撤回的 Science論文。「意外錯誤」:出現問題的圖片曾作為示意圖被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因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1)論文中的Fig S10存在著錯誤,原因:學生在數據傳遞過程中發生錯誤。
  • 被 Science 撤稿,團隊稱因疫情溝通不暢導致數據誤用
    在撤稿函中,該團隊給出了這樣的解釋:論文中圖片使用錯誤乃是因疫情下的溝通不暢導致原因是圖 S9b 與 IJHE 2018 年論文中圖 8B 的數據測試是在同一時間段內進行的,而且實驗數據具有相似性,因此這些數據被錯誤地保存在同一文件夾中,最終繪製成圖,導致 S9B 錯誤地包含了 2018 年論文中的數據。
  • 中國學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團隊稱疫情溝通不暢導致錯誤
    論文中圖片使用錯誤乃是因疫情下的溝通不暢導致。原因是圖S9b與IJHE 2018年論文中圖8B的數據測試是在同一時間段內進行的,而是實驗數據具有相似性,因此這些數據被錯誤地保存在同一文件夾中,最終繪製成圖,導致S9B錯誤地包含了2018年論文中的數據。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撤稿,歷史首次
    兩個月前(7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東南大學朱斌教授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1)的論文。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作者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因為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意外錯誤」:出現問題的圖片曾作為示意圖被保存在實驗資料庫中,因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1)論文中的Fig S10存在著錯誤,原因:學生在數據傳遞過程中發生錯誤。
  • Science昨日首次撤稿中國學界論文
    該論文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東南大學的研究團隊。這是中國學術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距離2020年7月22日中國學界第一次被《Nature》撤稿(文章出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時間不到三個月。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因圖片錯誤問題被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撤稿。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在撤稿聲明中,作者稱:當時武漢被「封城」,該論文的作者與準備補充材料(包括圖片)的人員被迫分開在不同的城市與地區,無法接觸到實驗室的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從而導致通信錯誤。 也就是說,新冠被歸為「數據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是由中國學者發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因圖片錯誤問題被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撤稿。
  •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中國學術界的撤稿情況到底如何?撤稿的原因又是因為什麼呢?發文大國,也是撤稿大國 2018年新年之際,中國又多了一個「世界第一」的頭銜: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統計的數據,中國首次超過美國的科學出版物總數,躍居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國科技論文發文量還在印度之下,不足美國的三分之一。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首被撤稿 舉報者:可以重做研究再提交
    10月9日,因兩處「圖片意外錯誤」,由中國學者撰寫的一篇題為「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論文被Science《科學》期刊撤稿。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朱斌連續5年(2014-至今)進入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Elsevier能源類),在材料和能源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300多篇、引用7500多次,H-因子46。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
  • 與名校學者合作,撤稿的機率是高還是低?
    但有意思的是,排名靠前大學的學者的撤稿一旦被識別,撤稿速度會更快。 其中,國際期刊撤稿數據因非介入性和可重複性等特徵,受到科研不端實證研究學者的青睞。我們與合作者從2013年起從合作的視角對影響國際期刊撤稿機率與撤稿時延的主要因素進行了探索,2015年最早在亞特蘭大全球科技政策雙年會上報告了我們的初步發現。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