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科學》論文首被撤稿 舉報者:可以重做研究再提交

2020-10-10 智慧煙臺

10月9日,因兩處「圖片意外錯誤」,由中國學者撰寫的一篇題為「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論文被Science《科學》期刊撤稿。

《中國科學報》報導,這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聯合儲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宋懷兵。

論文共12位署名作者,除朱斌等4位作者不接受撤稿決定之外,團隊中其它8人包括吳豔、宋懷兵均支持撤稿,並於Science網站發布「撤稿聲明」,稱對研究中的「意外錯誤」(accidental mistakes) 負全部責任。

撤稿聲明原文 圖片來源於Science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團隊稱,在該研究收尾階段(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遇上武漢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封城」,作者們當時也分隔在不同的城市、國家,無法使用武漢的實驗室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以至於作者之間「溝通有誤」,出現圖片使用不當。

上述8位作者稱,儘管研究中存在「意外錯誤」,但是他們仍然對研究的實驗設計、理論演算、主要的數據分析等「表示支持」。

10月9日,澎湃新聞通過郵件聯繫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聯合儲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以及多次致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宣傳部,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對方回應。

據國際專門討論學術研究發表及研究誠信議題的網站「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消息稱,不同意撤稿的朱斌通過郵件回應表示,雖然存在錯誤,但研究本身具有獨立性、真實性和可重複性,《科學》可以對有問題的文章進行勘誤,不必直接撤稿。

公開資料顯示,Retraction Watch成立於2010年8月,創辦人是科學記者、編輯出身的Ivan Oransky與Adam Marcus。

10月10日,曾舉報該論文圖片使用不當的國際學術打假專家Elisabeth Bik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如果一項研究因為受到質疑被期刊編輯部給予關注,即使這項研究是可重複的,也不能使其自動免除關注。(撤稿後)作者一般是可以重做該研究並將其重新提交給同一期刊,但他們提交的工作會再次經過正常的同行評審流程。

上述涉事論文發表於7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官網的報導稱,該研究為優良質子傳輸材料和應用提供了創新思路,為質子限域傳輸提供了科學方法。

不過,隨後中國科普作家、網絡名人方舟子對該文章提出了質疑。這引起了國際學術打假專家Elisabeth Bik的注意,兩個月前她在同行評審平臺PubPeer提出疑問,質疑焦點集中在論文的兩張圖片上:

第一,該研究中的圖S10(下圖左)和201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Enhanced ionic conductivity of yttria-stabilized ZrO2 with natural CuFe-oxide mineral heterogeneous composite for low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 doi:10.1016 / j.ijhydene.2017.05.218)的圖8a(下圖右)高度相似。

兩篇論文中高度相似的兩張圖,紅色框顯示兩個圖形之間看起來相似的區域。黃色標記是原始圖形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於PubPeer第二,該研究的圖S9b(下圖左)又和2018年發表的論文「The composite electrolyte with an insulation Sm2O3 and semiconductor NiO for advanced fuel cells」( doi:10.1016 / j.ijhydene.2018.03.184)中的圖8(下圖右)高度相似。

兩篇論文的圖片高度相似 圖片來源於PubPeer而且,上述三篇文章的通訊作者都有朱斌。

據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官網介紹,朱斌教授作為燃料電池研究方向的尖端人才,其在新型燃料電池應用和多聯產系統、半導體基燃料電池和固體電池以及能源轉化和儲存一體化研究方向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材料和能源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300多篇,引用7500多次,H-因子46,創立了半導體離子學,引領國際燃料電池發展的新方向。同時,朱斌是瑞典皇家工學院教授、南京納米科技和先進燃料電池公司董事會主席。

《科學》期刊的主編H. Holden Thorp於9月4日對上述質疑做出了回應,並對該研究表示「編輯部關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明確提出要求作者團隊對此進行澄清。

10月9日,該團隊承認研究中的兩處圖片使用錯誤,並給出「失誤原因」: 1)本研究的圖S10先前已被存儲於實驗資料庫中,但沒對該圖進行標註說明,計算機數據從一個學生轉移到另一個學生時發生了此錯誤。2)因數據被錯誤地保存在同一文件夾中,本研究的圖S9b錯誤地包含了2018年發布的研究(doi: 10.1016 / j.ijhydene.2018.03.184)圖8的數據。

此前,Elisabeth Bik回應「撤稿觀察」表示,作者的理由雖然合理,但不僅讓外界對數據的有效性,甚至對整個研究的有效性都產生了質疑。撤稿是個不錯的決定,希望這次錯誤能夠提醒研究者更好地記錄實驗數據和文件名。

澎湃新聞注意到,10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官網關於《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報導已被撤下。

來源:澎湃新聞

聲明:智慧煙臺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私信聯繫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的數據混亂」
    該論文來自一組中國學者,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一個多月前,《科學》雜誌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表示論文可能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撤稿!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10 月 9 日,《科學》(Science)撤回了7月發表的一篇題為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的論文。該論文來自一組中國學者,通訊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副研究員宋懷兵及教授朱斌。
  • 再創灰色紀錄!Science昨日首次撤稿中國學界論文
    該論文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東南大學的研究團隊。這是中國學術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距離2020年7月22日中國學界第一次被《Nature》撤稿(文章出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時間不到三個月。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一個多月前,《科學》雜誌發表了對這篇論文的「編輯部關切」,表示論文可能存在數據真實性問題,文章中的兩張圖片與此前朱斌擔任共同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的數據圖非常相似。
  • 撤稿信息 | 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學者論文因「錯誤」撤稿
    2020年1月27日,《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2018 IF=3.574)發布撤稿通知,署名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學者於2018年7月發表在該刊的一篇論文《Diagnosis labeling with disease-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mining》撤稿,該論文第一作者Jun Guo(英譯:郭軍),通訊作者為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創歷史最高
    325 篇通過網站 Retraction Watch 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 2012 年至 2020 年 7 月,8 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 2938 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新高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抽電子菸易患心臟病論文被撤稿:已傳播1億次,電子菸再遭史詩級誤解
    2月20日,美國心臟協會旗下的學術期刊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正式對一篇有關電子菸的研究論文下達了撤稿聲明。 這篇論文主要講述的是使用電子菸與患心臟病之間的聯繫,以及既使用電子菸和香菸對心臟的危害。
  • 中國SCI論文撤稿數量為世界榜首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中國學術界的撤稿情況到底如何?撤稿的原因又是因為什麼呢?發文大國,也是撤稿大國 2018年新年之際,中國又多了一個「世界第一」的頭銜: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統計的數據,中國首次超過美國的科學出版物總數,躍居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國科技論文發文量還在印度之下,不足美國的三分之一。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需引發關注
    325篇通過網站Retraction Watch以「China」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非撤稿論文,檢索到2012年至2020年7月,8年期間中國學者被撤稿論文2938篇;其中,83%的論文作者為中國大陸學者,17%由中國大陸學者與境外學者共同完成。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摘要]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因同行評審造假被國際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一次性撤稿,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被撤作者還不乏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而這次事件距離去年12月底的同類事件才僅僅過去4個月。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追問:撤稿聲明迴避了什麼
    2020年3月13日,中國學者在「返樸」公號上刊登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指出該研究中的標本應是蜥蜴而不是恐龍/鳥;2020年3月18日,中國學者向Nature提交質疑論文
  • 聚焦 | 中國學術界出醜聞,107篇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集中撤稿!
    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裡面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療機構。按照施普林格的論文接受規則,作者投稿之後,編輯會安排評審人就論文的科學嚴謹性,做評審和評價,這些評審人,也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專家以報告形式提供給期刊,之後編輯再決定是否發表。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此次撤稿因其規模之大,創下了多個記錄: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大、單期刊撤稿總量最大、以及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最多——雖然聲明中沒有明確指出造假作者的國籍,但從它公布的名單來看,遭撤稿的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牽涉119家國內高校、醫院,另有4家海外大學、醫院。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 評審造假系主因
    央廣網北京4月23日消息(記者周益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裡面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療機構。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近日,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簡稱為ERMPS)在其 24 卷上批量撤稿了 199 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