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電子菸易患心臟病論文被撤稿:已傳播1億次,電子菸再遭史詩級誤解

2020-12-03 騰訊網

都說神仙打架凡人遭殃,這在電子菸行業可是經常發生的。電子菸可以說是最強行業背鍋俠。

還記得上個月藍洞寫過一篇電子菸背鍋CDC立正的文章嗎?

大意是,美國去年發生了2000多起因使用電子霧化產品引發的肺損傷病例,美國疾控中心在開始調查時,認為電子菸有重大嫌疑,於是在官網上建議公眾在事情沒搞清楚之前不要使用任何電子菸。

直到1月18日,美國疾控中心才正式撤回了建議公眾不要使用電子菸的廣泛建議。

因為他們調查到,引發電子霧化肺病的罪魁禍首和非法市場上的THC電子霧化產品有關,並進一步調查到是添加在這些煙彈裡添加的維生素E導致。

所以,大家平常聽說的尼古丁電子菸結結實實背了一口大鍋,但實際傷害已經造成,無論美國媒體還是中國媒體,都在情況不明時使用電子菸致死這一說法,引發了全球對電子菸的恐慌和恐懼。

但當美國疾控中心正式撤回對尼古丁電子菸的使用建議時,全球媒體又跟沒事人一樣,繼續去追逐下一個人血饅頭,別說為錯誤報導道歉了,他們連這個撤回建議的聲明都不會再發。

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在這個案例裡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信所有電子菸從業者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今兒我們要說一則新的電子菸背的新鍋被澄清的重要報導。

2月20日,美國心臟協會旗下的學術期刊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正式對一篇有關電子菸的研究論文下達了撤稿聲明。

這篇論文主要講述的是使用電子菸與患心臟病之間的聯繫,以及既使用電子菸和香菸對心臟的危害。

論文作者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斯坦頓·格蘭茲和達摩·巴塔。

大意是,某天或每天使用電子菸會增加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吸電子菸和抽菸構成了類似的風險,並且同時使用電子菸和香菸比單獨使用任何一種產品都有更高的風險。

這篇文章在夏季刊物發表後,相關研究被包括CNN、Yahoo News和USA Today在內的主要新聞機構引用,進而被全球媒體翻譯傳播給更多用戶。

這篇研究論文產生了多大的傳播威力?

根據菲莫國際副總裁Moira Gilchrist的說法,圍繞該研究已經產生了多達780篇文章,創造了超過9900萬次的訪問,也就是將近1億次的閱讀。

這些閱讀中有多少說服了電子菸使用者重新吸菸?現在又有多少吸菸者將不再嘗試吸電子菸?

由此導致的誤解難以估計。

這篇研究論文是如何被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撤回的?撤回意味著自己打自己的臉,畢竟這是雜誌在去年6月份發表的,但半年後又對此進行了撤回,其中發生了什麼,藍洞根據外電的報導對此進行了時間線的梳理。

論文的作者之一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教授斯坦頓·格蘭茨,他是該學校的菸草研究控制和教育中心的負責人,也是該中心的首席研究員,享有2000萬美元的聯邦撥款研究經費。

據Vaping360報導,格蘭茨因與菸草業數十年的鬥爭而聞名。十年來,他還一直在努力限制和禁止使用電子菸,並在那段時間裡在電子菸上寫了一些最著名的文章。

作者聲稱使用FDA的菸草與健康人口評估(PATH)調查數據表明,電子菸與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有關。

他們還聲稱,雙重同時使用香菸和電子菸比吸菸更危險。

格蘭茨寫道:在美國成年人中,每天使用可燃性吸菸、電子菸與心肌梗塞獨立相關。與單獨使用任何一種產品相比,電子菸和可燃香菸的雙重使用導致更高的心肌梗塞風險,並且從香菸轉向電子菸的轉換對降低心肌梗塞風險沒有任何益處。

研究論文補充說,電子香菸不應作為可燃香菸的低風險替代品而推廣或開處方,並且不建議在患有心肌梗塞或有心肌梗塞風險的人使用電子菸戒菸。

這一論文在發表後成功引起了路易斯維爾大學研究員布拉德·羅杜的注意。

布拉德·羅杜長期以來都支持通過鼻煙和電子菸來減少菸草的危害,並經常批評格蘭茨。

冤家路窄,一個支持電子菸,一個反對電子菸。

當反對電子菸的教授發表了一篇震驚的研究論文後,支持電子菸的專家馬上開始對此進行了研究,結果還真發現了論文有問題。

當羅杜查看數據並重複核對文章數據時,他發現大多數受害者在開始使用電子菸之前實際上已經患上了心臟病。

實際上,在嘗試使用電子菸之前,他們平均心臟病發作了10年。

羅杜發現,一旦從數據分析中刪除了在使用電子菸之前發生過心臟病的患者,則電子菸與心臟病發作之間的關聯就消失了。

也就是說,這些使用電子菸的用戶在使用之前就已經患上了心臟病,這和電子菸導致心臟病並無關聯。

這是一個如此明顯的錯誤,令人難以置信。

於是,羅杜和路易斯維爾大學經濟學家南塔普恩聯繫了發表論文的期刊編輯並解釋了這個問題。

他們寫道:格蘭茨研究的主要發現是錯誤和無效的。他們的分析無可辯駁地違反了有關聯想或因果關係研究的任何合理標準。我們敦促您對本文採取適當的措施,包括撤稿。

一周後,這兩個人又向該雜誌寫了第二封信,提醒編輯人員進一步的問題。

他們寫道,第二項分析是證據表明在開始吸電子菸之前就知道許多當前的電子菸使用者患有心臟病。

羅杜的質疑發生在2019年7月,也就是上述論文發表1個月後。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是怎麼回復的呢?

基本上是泥牛入海,一去不返。

直到2020年的1月20日,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1月20日,一群知名學者寫信給該雜誌,重申了羅杜的抱怨和投訴,並質疑該雜誌明顯不予理會的決定。

這封信的作者包括戴維·艾布拉姆斯、肯尼斯·華納、安·麥克尼爾、彼得·哈耶克和康斯坦丁諾斯·法薩裡諾斯。

媒體稱這些都是嚴肅的科學家,他們的擔憂無法消除。

這群學者也寫了兩封信。

第一封信得到的回應是不屑一顧,第二封信則再次表達了失望。

他們繼續認為,論文中的嚴重失敗,作者的行為以及期刊根據舉報人的投訴而遵循的程序的關注缺乏實質性回應,令他們感到失望。

不過可能編輯又仔細研究了這名多知名學者的聯名投訴,發現裡面確實有瑕疵,決定最終撤回這篇影響巨大的論文。

雜誌方發布的論文撤回聲明顯示:

在我們意識到上述爭議文章中的研究並未完全說明菸草與健康人口評估調查(PATH)中的某些信息後,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的編輯對同行評審過程進行了回顧。

在同行評審過程中,審稿人確定了重要的問題,即是否在受訪者開始使用電子菸之前或之後發生了心肌梗塞,並要求作者使用PATH密碼本中的其他數據來解決這個問題。儘管作者確實提供了一些其他分析,但審閱者和編輯們並未確認作者在該文章發表之前已經理解並遵守了該要求。

發表後,編輯們要求作者根據特定受訪者何時開始使用電子菸進行分析,這要求從PATH調查中持續訪問受限使用數據集。作者同意遵守編輯的要求。由於作者目前無法訪問PATH資料庫,因此未達到編輯設定的完成修訂分析的截止日期。鑑於這些問題,編輯們擔心研究結論不可靠。

因此,編輯們特此從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發表文章撤回。

也就是說,拿不出相關數據無法得出使用電子菸會導致患心臟病的結論,而且看起來編輯在發布之前知道這些數據存在問題。

Vaping360認為,雜誌的解釋是微不足道的,這似乎是表明對自己和審稿人發表致命缺陷論文的責任,而不是作者的責任和錯誤。

2月10日,雜誌通知論文作者格蘭茨,由於數據不明,將撤銷論文發表。

2月12日,格蘭茨給該雜誌的主編和美國心臟協會執行長南希·布朗發了一封信,其中包括威脅要起訴該雜誌。

格蘭茨說,論文撤回意味著我們的瀆職行為,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表示將和聯合作者巴塔繼續堅持發表的論文,但同意根據要求用其他數據重做分析。

重做分析?

美國人也這麼不靠譜嗎?你的錯誤數據論文都已經影響了1億多,你現在告訴我這個數據不行,我們重新做一次研究?

不科學啊老兄。

這位老兄不光論文數據有硬傷,最後還說舉報他的人有問題。

他要求該雜誌向羅杜提問,以全面披露其與菸草公司的關係。他希望在公開回應中使用這些信息,以暗示沒有人應該認真對待有關菸草騙子的投訴。

格蘭茨經常指出,羅杜得到菸草業的一些財政支持。羅杜和其他減少危害的擁護者經常因格蘭茲的科學方法和對菸草控制的觀點而受到指責。近幾個月來,格蘭茨和羅杜互相批評。

格蘭茨還聲稱,電子菸用戶正在不斷進行有組織的公共關係努力,以攻擊作者和本文。

格蘭茨在Twitter和他的博客上稱雜誌只是屈服於來自電子菸利益的壓力。

這不就是不正視自己的問題,反過來攻擊舉報者有利益驅動,還把雜誌拉下了水。

要知道,這是兩碼事。任何人都有權利舉報論文錯誤,而無所謂舉報人的背景。

另外,仔細研究雜誌的撤回通知,編輯注意到格蘭茨關於獲取PATH數據的投訴,並承認他們知道該研究在發表之前存在問題,並且審稿人要求提供進一步的數據。

但是,雖然作者確實提供了一些其他分析,但審閱者和編輯們並未確認作者在接受該文章發表之前已經理解並遵守了該要求。

儘管如此,這項論文還是被發表了。

Vaping360質疑說,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是否願意冒險損害其聲譽,只是為了進一步削弱公眾對電子菸相對安全性的信任?

格蘭茨在聲明中說,撤稿是非常嚴重的一步,根據國際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的說法,在研究和非研究出版物中存在科學不端行為,包括但不限於數據捏造;數據偽造,包括對圖像的欺騙性操縱;故意不透露關係和活動等行為。

但他堅持認為自己和合作者沒有參與上述學術不端。

如今看來,錯誤論文的嚴重錯誤影響已經造成,並無法挽回。而且美國心臟協會雜誌、電子菸行業、電子菸用戶、論文作者,都輸了。

雜誌因為不嚴謹撤稿打自己臉,權威性受影響。

電子菸行業被外界誤解,電子菸用戶轉向了香菸,論文作者被打臉,都輸了。

外電的分析認為,雜誌的撤銷決定看起來是一個小小的勝利,但論文的結論已經認為製造了對電子菸的道德恐慌。而且在論文出版之際,恰逢人們對青少年電子菸的關注日益增加,並引發了人們對從捲菸轉向電子菸的挽救生命潛力的持續誤解。

波士頓大學社區健康科學教授麥可·西格爾說,這個故事簡單證實了我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的問題:控煙研究人員中存在著嚴重的反電子菸偏見,而這正是造成這一慘敗的原因。

怪不得《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申公豹說,人心中的偏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無法搬動。

唯願偏見越來越少,多用數據來說話。

如果非要找一個欣慰的平衡,那就是美國人其實一直在偏見中澄清事實悄悄立正,不管你認為撤銷論文是不是打臉,但他們終究是認為研究數據有瑕疵,結論推導有問題。

這和美國疾控中心此前悄咪咪撤銷不要使用尼古丁電子菸的建議是一個德行。

電子菸是魔丸還是靈珠,最終只能交給時間,而且還會經歷更多的事故,但幸好,這一切都將是螺旋式上升。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電子菸只抽1次,就能讓血管發生變化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日報導,最新研究顯示,抽電子菸會對人的心血管功能造成影響,雖然在研究的案例中,這些電子菸煙液甚至都不含尼古丁。)檢查,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健康的受試對象只抽1次電子菸,也可以在其腿部股動脈發現血液流動發生變化,內皮功能受損。
  • 電子菸是煙嗎?對身體有沒有危害?抽電子菸會不會致癌?
    電子菸未被納入其中。不過,一些地方陸續開始對電子菸作出明確定義,將其納入「菸草製品」範疇。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修訂版《深圳經濟特區控制吸菸條例》明確,電子菸是指汽化並向使用者的肺部輸送由尼古丁(或者無尼古丁)、丙二醇和其他化學物質組成的混合物的一種裝置,屬於菸草製品。
  • 電子菸是煙嗎?對身體有沒有危害?抽電子菸會不會致癌?_中國網
    電子菸是煙嗎?對身體有沒有危害?抽電子菸會不會致癌? 2021-01-12 09:49:51 來源:中國網綜合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電子菸是煙嗎?】
  • 電子菸介紹:電子菸對身體有害嗎?電子菸長期抽好嗎?-中國香菸網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
  • 文明乘車——高鐵上為什麼不能抽電子菸?
    據新聞媒體報導,5月4日高鐵列車上又發生了一起抽菸被處罰事件,只不過這次不是乘客而是列車員,引發煙霧警報的不是點燃香菸而是電子菸。這就有點令人意外了,在此之前我們都以為高鐵和動車上都不能抽菸,是因為產生的二手菸會危害乘客安全,但是很少有人想到高鐵上居然連電子菸都不能抽。這又是為什麼呢?高鐵上為什麼不讓抽菸?
  • 一男子抽電子菸爆炸不幸身亡,難道電子菸比傳統香菸更危險?
    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和vape的流行,越來越多人知道抽電子菸,是要比傳統香菸危害少很多很多。如果抽電子菸可是會爆炸的,會致命的哦。難道不知道有個詞叫小概率事件嗎?因為全世界每日抽電子菸的人千千萬,可是爆炸的卻只是極少數個例。並且,後來調查顯示,射入死者頭部的是電池部分,並且很有可能是其他公司「山寨」的產品出了問題。事實上,電子累產品,如果是粗製濫造的偽劣產品,加之使用不當的話,爆炸起火的多了去了。
  • vapelustion般若電子菸價格表是多少?想代理電子菸,怎麼操作?
    ,主要是口感,看你自己需要哪種的,我抽可注油小煙,夢幻叢林,拉菲冰這些口味。 前述紐約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的電子菸煙霧致癌實驗,也在國內引發爭議,一位不願具名的從事電子菸安全性研究的專家表示,論文裡明確指出直接致癌因素是亞硝胺,並不是尼古丁本身,一些電子菸頭部企業對煙油煙氣中的亞硝胺有非常嚴格的限量維心17303058312。 "任何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不嚴謹的。"該專家表示。
  • 全球阻擊電子菸
    來源:北京商報作者:楊月涵從人人追捧到全球「通緝」,電子菸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最近一段時間,堪稱電子菸的「黑色9月」,從美國到印度再到中國,禁令一道接著一道,電子菸處處碰壁。水蒸氣無害、比傳統香菸更健康等謊言在現實面前變得不堪一擊。
  • 關於電子菸,你了解多少?
    世界上第一支電子菸誕生於中國,創始人是一名叫韓力的藥劑師。21世紀初,這款名為「如煙」的電子菸開始走向海外,並且很快風靡歐美地區。而國內流行電子菸還是最近幾年的事,數據顯示,我國2016年電子菸產量為12.1億支,市場消費規模約32億元,其中18億元是線上渠道銷售所得。到2022年我國電子菸產量將達到47.5億支。 寧波人抽電子菸的同樣不少。
  • 電子菸再遭打擊!美國食藥監局發聲明:電子菸或能誘發癲癇
    因樣本有限,尚不能確定是否是電子菸導致的癲癇,但FDA鼓勵公眾提交相關報告。聲明發布後,奧馳亞集團、英美菸草集團等著名菸草公司股價大跌。奧馳亞集團周三下挫4.78%,報收53.98美元;英美菸草收跌2.29%,報3,105.77便士。近期,FDA對電子菸的潛在危害格外關注。
  • 3女生逼1女生吸電子菸,被打女生哥哥求助信曝光:很氣憤、很難過
    1月3日,河北張家口。蔚縣某中學3名女學生在校內女生宿舍內欺凌1名女生的視頻在網絡上瘋傳,3名女生的不良行為遭眾網友熱議。視頻中,3名穿著同一校服的女生站立著面對坐在床邊的1名女生正在逼坐在床上的女生吸電子菸「吸一口」,還把電子菸放到坐著的女生嘴邊。
  • VINCI電子菸:智能大煙霧,抽得更便捷
    截止目前,中國目前菸民的數量大致在3.5億。明知道吸菸有害,但依舊會吸菸。對於吸菸的理由,每個人都不同。為了幫助用戶戒菸,改變吸菸的習慣,誕生了電子菸,相對於傳統香菸電子菸有著對身體傷害量小,致癌物質少的特點,其霧化以後內部只還有尼古丁來滿足菸民身體的需求。VINCI增對電子菸做了改良。推出VINCI 讓大煙霧抽得更便捷!
  • 為什麼我們抽第一口電子菸之後就放棄了
    抽第一口就放棄了,說完了就是體驗差;小唐也購買過電子菸、在抽第一口的時候覺得根本沒味,跟香菸沒法比;之後就放棄了,因為口味太淡沒法對電子菸上癮,而且使用起來有點麻煩,又要添加煙油又要充電..等等。後來經過對電子菸的慢慢了解知道現在電子菸有許多款式,讓我們抽第一口就在抽了,有許多地方都阻礙了它的發展,那小唐就來說說到底是哪些地方讓我們抽第一口就放棄了電子原因。
  • 1500億,全球第一,中國電子菸首富誕生了
    2014年-2015年,中國電子菸企業遭遇創新觸頂、銷售瓶頸、事故頻發等一連串挑戰。與此同時,天眼查數據則顯示,從2015年-2016年,每年都有上千家電子菸企業入局,競爭激烈程度呈現指數式增長。2014年-2016年,麥克韋爾的淨利潤分別為0.37億元、0.38億元、1.06億元,共計1.81億元,只達到業績承諾額度的一半。
  • 前瞻電子菸產業全球周報第65期:扛不住!美國電子菸巨頭Juul正計劃...
    本次檢查圍繞城區電子菸市場進行,主要了解是否存在向未成年銷售菸草製品、電子菸和無證(照)經營菸草專賣零售業務的行為。專家提醒警惕電子菸二手菸危害菸草危害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數據顯示,中國吸菸人群已超過3億,有約7.4億不吸菸人群正遭受二手菸的傷害,其中對少年兒童危害尤其值得關注。
  • 電子菸,2019年的新風口?
    這是個萬億級的大市場,然而人口的增長放緩及健康意識的興起,導致菸草行業的增速變緩。有人戲謔道,這些代工廠每年賺回上億外匯同時,像當年鴉片輸入中國一樣,將十幾億支尼古丁霧化器輸入西方……可以說,除中國外,全世界都在吸「深圳的電子菸」。根據中國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菸民數量已超美國2倍,但電子菸滲透率僅為1%,而美國為13%。電子菸在中國誕生10多年一直未能擴張本土市場,如今這片土地又掀起了電子菸創業潮。
  • 電子菸成新寵?小米官方闢謠不做電子菸
    1月30日,勁嘉股份發布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顯示,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將新型菸草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切入口,加大投資力度,公司已與小米公司旗下生態鏈企業北京米物科技有限公司設立了合資公司因味科技,因味科技已成立專門團隊設計研發電子菸、加熱不燃燒器具等新型菸草製品,預計在2019年上半年推出電子菸產品。
  • 消費-電子菸對身體有害嗎長期抽電子菸會不會致癌
    都說十個人當中現在看來都有九個人抽菸了,有的還是從青少年時期就學會抽菸了,往後產生的菸癮很難戒掉,雖然知道煙對人身體不好,但還是忍不住要抽,所以受大家歡迎下還有一種電子菸的存在,聽說電子菸能讓人慢慢地戒掉菸癮,那電子菸對身體有害嗎?
  • 前瞻電子菸產業全球周報第49期:FDA的限制性措施導致蒸汽類電子菸...
    小野電子菸因在官網宣傳小投資高回報被罰款1萬元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開發區分局在2020年1月對小野電子菸北京公司小野造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處罰,罰款1萬元。紐西蘭:疫情封鎖下 入門級電子菸套裝銷售增長30%紐西蘭電子菸品牌Alt New Zealand和Vapo的共同所有者Ben Pryor透露,自從該國的Covid-19封鎖政策生效以來,其電子菸入門套件和入門級設備R18在線銷售量增長了30%。
  • 小學生抽電子菸,10歲已成「老菸民」?電子香菸真的安全無害?
    因為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也是宣洩各種各樣生活壓力的途徑。正所謂事後一根煙,賽過活神仙。而生活中一些吸菸者想通過改抽電子菸,來幫他們更快更容易地戒菸?但是 這真的更安全嗎?當它進入你的血流,達到大腦並且模擬某些神經遞質,最終產生讓人興奮的多巴胺當你戒菸時大腦仍然對之如饑似渴,從而引發一系列糟糕的戒斷症狀,為了減輕戒菸的巨大痛苦,一些吸菸者用電子菸來獲得所需的尼古丁,來避免其他化學物質的攝入電子菸製造商們聲稱,電子菸是香菸的安全替代品,但在生產過程和成分上還未得到充分的化學理論論證,目前還不能確定煙霧中到底產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