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神仙打架凡人遭殃,這在電子菸行業可是經常發生的。電子菸可以說是最強行業背鍋俠。
還記得上個月藍洞寫過一篇電子菸背鍋CDC立正的文章嗎?
大意是,美國去年發生了2000多起因使用電子霧化產品引發的肺損傷病例,美國疾控中心在開始調查時,認為電子菸有重大嫌疑,於是在官網上建議公眾在事情沒搞清楚之前不要使用任何電子菸。
直到1月18日,美國疾控中心才正式撤回了建議公眾不要使用電子菸的廣泛建議。
因為他們調查到,引發電子霧化肺病的罪魁禍首和非法市場上的THC電子霧化產品有關,並進一步調查到是添加在這些煙彈裡添加的維生素E導致。
所以,大家平常聽說的尼古丁電子菸結結實實背了一口大鍋,但實際傷害已經造成,無論美國媒體還是中國媒體,都在情況不明時使用電子菸致死這一說法,引發了全球對電子菸的恐慌和恐懼。
但當美國疾控中心正式撤回對尼古丁電子菸的使用建議時,全球媒體又跟沒事人一樣,繼續去追逐下一個人血饅頭,別說為錯誤報導道歉了,他們連這個撤回建議的聲明都不會再發。
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在這個案例裡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信所有電子菸從業者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今兒我們要說一則新的電子菸背的新鍋被澄清的重要報導。
2月20日,美國心臟協會旗下的學術期刊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正式對一篇有關電子菸的研究論文下達了撤稿聲明。
這篇論文主要講述的是使用電子菸與患心臟病之間的聯繫,以及既使用電子菸和香菸對心臟的危害。
論文作者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斯坦頓·格蘭茲和達摩·巴塔。
大意是,某天或每天使用電子菸會增加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吸電子菸和抽菸構成了類似的風險,並且同時使用電子菸和香菸比單獨使用任何一種產品都有更高的風險。
這篇文章在夏季刊物發表後,相關研究被包括CNN、Yahoo News和USA Today在內的主要新聞機構引用,進而被全球媒體翻譯傳播給更多用戶。
這篇研究論文產生了多大的傳播威力?
根據菲莫國際副總裁Moira Gilchrist的說法,圍繞該研究已經產生了多達780篇文章,創造了超過9900萬次的訪問,也就是將近1億次的閱讀。
這些閱讀中有多少說服了電子菸使用者重新吸菸?現在又有多少吸菸者將不再嘗試吸電子菸?
由此導致的誤解難以估計。
這篇研究論文是如何被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撤回的?撤回意味著自己打自己的臉,畢竟這是雜誌在去年6月份發表的,但半年後又對此進行了撤回,其中發生了什麼,藍洞根據外電的報導對此進行了時間線的梳理。
論文的作者之一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教授斯坦頓·格蘭茨,他是該學校的菸草研究控制和教育中心的負責人,也是該中心的首席研究員,享有2000萬美元的聯邦撥款研究經費。
據Vaping360報導,格蘭茨因與菸草業數十年的鬥爭而聞名。十年來,他還一直在努力限制和禁止使用電子菸,並在那段時間裡在電子菸上寫了一些最著名的文章。
作者聲稱使用FDA的菸草與健康人口評估(PATH)調查數據表明,電子菸與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有關。
他們還聲稱,雙重同時使用香菸和電子菸比吸菸更危險。
格蘭茨寫道:在美國成年人中,每天使用可燃性吸菸、電子菸與心肌梗塞獨立相關。與單獨使用任何一種產品相比,電子菸和可燃香菸的雙重使用導致更高的心肌梗塞風險,並且從香菸轉向電子菸的轉換對降低心肌梗塞風險沒有任何益處。
研究論文補充說,電子香菸不應作為可燃香菸的低風險替代品而推廣或開處方,並且不建議在患有心肌梗塞或有心肌梗塞風險的人使用電子菸戒菸。
這一論文在發表後成功引起了路易斯維爾大學研究員布拉德·羅杜的注意。
布拉德·羅杜長期以來都支持通過鼻煙和電子菸來減少菸草的危害,並經常批評格蘭茨。
冤家路窄,一個支持電子菸,一個反對電子菸。
當反對電子菸的教授發表了一篇震驚的研究論文後,支持電子菸的專家馬上開始對此進行了研究,結果還真發現了論文有問題。
當羅杜查看數據並重複核對文章數據時,他發現大多數受害者在開始使用電子菸之前實際上已經患上了心臟病。
實際上,在嘗試使用電子菸之前,他們平均心臟病發作了10年。
羅杜發現,一旦從數據分析中刪除了在使用電子菸之前發生過心臟病的患者,則電子菸與心臟病發作之間的關聯就消失了。
也就是說,這些使用電子菸的用戶在使用之前就已經患上了心臟病,這和電子菸導致心臟病並無關聯。
這是一個如此明顯的錯誤,令人難以置信。
於是,羅杜和路易斯維爾大學經濟學家南塔普恩聯繫了發表論文的期刊編輯並解釋了這個問題。
他們寫道:格蘭茨研究的主要發現是錯誤和無效的。他們的分析無可辯駁地違反了有關聯想或因果關係研究的任何合理標準。我們敦促您對本文採取適當的措施,包括撤稿。
一周後,這兩個人又向該雜誌寫了第二封信,提醒編輯人員進一步的問題。
他們寫道,第二項分析是證據表明在開始吸電子菸之前就知道許多當前的電子菸使用者患有心臟病。
羅杜的質疑發生在2019年7月,也就是上述論文發表1個月後。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是怎麼回復的呢?
基本上是泥牛入海,一去不返。
直到2020年的1月20日,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1月20日,一群知名學者寫信給該雜誌,重申了羅杜的抱怨和投訴,並質疑該雜誌明顯不予理會的決定。
這封信的作者包括戴維·艾布拉姆斯、肯尼斯·華納、安·麥克尼爾、彼得·哈耶克和康斯坦丁諾斯·法薩裡諾斯。
媒體稱這些都是嚴肅的科學家,他們的擔憂無法消除。
這群學者也寫了兩封信。
第一封信得到的回應是不屑一顧,第二封信則再次表達了失望。
他們繼續認為,論文中的嚴重失敗,作者的行為以及期刊根據舉報人的投訴而遵循的程序的關注缺乏實質性回應,令他們感到失望。
不過可能編輯又仔細研究了這名多知名學者的聯名投訴,發現裡面確實有瑕疵,決定最終撤回這篇影響巨大的論文。
雜誌方發布的論文撤回聲明顯示:
在我們意識到上述爭議文章中的研究並未完全說明菸草與健康人口評估調查(PATH)中的某些信息後,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的編輯對同行評審過程進行了回顧。
在同行評審過程中,審稿人確定了重要的問題,即是否在受訪者開始使用電子菸之前或之後發生了心肌梗塞,並要求作者使用PATH密碼本中的其他數據來解決這個問題。儘管作者確實提供了一些其他分析,但審閱者和編輯們並未確認作者在該文章發表之前已經理解並遵守了該要求。
發表後,編輯們要求作者根據特定受訪者何時開始使用電子菸進行分析,這要求從PATH調查中持續訪問受限使用數據集。作者同意遵守編輯的要求。由於作者目前無法訪問PATH資料庫,因此未達到編輯設定的完成修訂分析的截止日期。鑑於這些問題,編輯們擔心研究結論不可靠。
因此,編輯們特此從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發表文章撤回。
也就是說,拿不出相關數據無法得出使用電子菸會導致患心臟病的結論,而且看起來編輯在發布之前知道這些數據存在問題。
Vaping360認為,雜誌的解釋是微不足道的,這似乎是表明對自己和審稿人發表致命缺陷論文的責任,而不是作者的責任和錯誤。
2月10日,雜誌通知論文作者格蘭茨,由於數據不明,將撤銷論文發表。
2月12日,格蘭茨給該雜誌的主編和美國心臟協會執行長南希·布朗發了一封信,其中包括威脅要起訴該雜誌。
格蘭茨說,論文撤回意味著我們的瀆職行為,但事實並非如此。
他表示將和聯合作者巴塔繼續堅持發表的論文,但同意根據要求用其他數據重做分析。
重做分析?
美國人也這麼不靠譜嗎?你的錯誤數據論文都已經影響了1億多,你現在告訴我這個數據不行,我們重新做一次研究?
不科學啊老兄。
這位老兄不光論文數據有硬傷,最後還說舉報他的人有問題。
他要求該雜誌向羅杜提問,以全面披露其與菸草公司的關係。他希望在公開回應中使用這些信息,以暗示沒有人應該認真對待有關菸草騙子的投訴。
格蘭茨經常指出,羅杜得到菸草業的一些財政支持。羅杜和其他減少危害的擁護者經常因格蘭茲的科學方法和對菸草控制的觀點而受到指責。近幾個月來,格蘭茨和羅杜互相批評。
格蘭茨還聲稱,電子菸用戶正在不斷進行有組織的公共關係努力,以攻擊作者和本文。
格蘭茨在Twitter和他的博客上稱雜誌只是屈服於來自電子菸利益的壓力。
這不就是不正視自己的問題,反過來攻擊舉報者有利益驅動,還把雜誌拉下了水。
要知道,這是兩碼事。任何人都有權利舉報論文錯誤,而無所謂舉報人的背景。
另外,仔細研究雜誌的撤回通知,編輯注意到格蘭茨關於獲取PATH數據的投訴,並承認他們知道該研究在發表之前存在問題,並且審稿人要求提供進一步的數據。
但是,雖然作者確實提供了一些其他分析,但審閱者和編輯們並未確認作者在接受該文章發表之前已經理解並遵守了該要求。
儘管如此,這項論文還是被發表了。
Vaping360質疑說,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是否願意冒險損害其聲譽,只是為了進一步削弱公眾對電子菸相對安全性的信任?
格蘭茨在聲明中說,撤稿是非常嚴重的一步,根據國際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的說法,在研究和非研究出版物中存在科學不端行為,包括但不限於數據捏造;數據偽造,包括對圖像的欺騙性操縱;故意不透露關係和活動等行為。
但他堅持認為自己和合作者沒有參與上述學術不端。
如今看來,錯誤論文的嚴重錯誤影響已經造成,並無法挽回。而且美國心臟協會雜誌、電子菸行業、電子菸用戶、論文作者,都輸了。
雜誌因為不嚴謹撤稿打自己臉,權威性受影響。
電子菸行業被外界誤解,電子菸用戶轉向了香菸,論文作者被打臉,都輸了。
外電的分析認為,雜誌的撤銷決定看起來是一個小小的勝利,但論文的結論已經認為製造了對電子菸的道德恐慌。而且在論文出版之際,恰逢人們對青少年電子菸的關注日益增加,並引發了人們對從捲菸轉向電子菸的挽救生命潛力的持續誤解。
波士頓大學社區健康科學教授麥可·西格爾說,這個故事簡單證實了我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的問題:控煙研究人員中存在著嚴重的反電子菸偏見,而這正是造成這一慘敗的原因。
怪不得《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申公豹說,人心中的偏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無法搬動。
唯願偏見越來越少,多用數據來說話。
如果非要找一個欣慰的平衡,那就是美國人其實一直在偏見中澄清事實悄悄立正,不管你認為撤銷論文是不是打臉,但他們終究是認為研究數據有瑕疵,結論推導有問題。
這和美國疾控中心此前悄咪咪撤銷不要使用尼古丁電子菸的建議是一個德行。
電子菸是魔丸還是靈珠,最終只能交給時間,而且還會經歷更多的事故,但幸好,這一切都將是螺旋式上升。